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央企的屋顶开发体验:分布式光伏亟待政策突破

2016-05-25 吴军杰 太阳能发电网

感谢您关注《太阳能发电》杂志微信:solarpowermagazine!更多新闻,敬请关注www.solarpwr.cn。


作者:本刊记者  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2016年5月刊

原标题:一个央企的屋顶开发体验:分布式光伏亟待政策突破


“业主没有积极性,主要就是利益的驱动力不足。”对于项目推动不力的首要原因,刘女士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在国家能源局叫停部分西部省份新增新能源指标后,随着“630”日近,中国光伏应用市场何去何从,正成为困扰不少光伏人的一个现实问题。


  此前一直不被看好的分布式市场,也因此开始让更多大公司开始关注和重视。


  不过,困扰分布式市场的难题,并没有明显改善。相反,尽管分布式项目的吸引力不高,但由于前期一些粗暴的市场开发行为,包括屋顶在内的分布式项目资源,却被逐渐抬高了开发门槛。


  这在本刊日前发起的一次小型市场调研中得到了某种证实。为了解分布式市场当下现状,本刊记者日前通过微信朋友圈小范围发出了一次简单的调研:假如分布式光伏推广有五个难点,依难度排序是哪五个?


  调研对象包括全国行业学会、地方协会、设计单位、项目开发商、屋顶资源方等相关各方的代表。征集上来的答案大致相似,只是不同参与者对难点的排序略有不同。


  总体而言,多数参与者均将屋顶资源、电网接入、电费收取、后期运维等四个问题列入选项。其中,屋顶难找是被列在首位最多的选项,而舆论曾热议的融资难则只有少数参与者提及。


  这一结果显示,各方对分布式市场现状的认识,拥有相当共识。


  对这一调研颇感兴趣并积极转发给企业参与的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博士认为,不同规模或不同市场定位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不同的岗位,由于立场相异,对难点的理解和关注度,自然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大家遇到的问题其实都差不多。”

1“好”屋顶难找

  近期,有越来越多的大型光伏企业表示要进入分布式光伏市场。


  5月9日,北控清洁能源(1250.HK)公告称与北京建设(00925)签署框架协议,将利用后者名下约40万平米场地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信息显示,这只是双方就分布式光伏开发合作的一个开始,后续还将有更大的开发计划。


  无独有偶。包括中节能太阳能、中广核、国开新能源等多家大型央企,以及中民新能源、晶澳、天合、爱康等民企清洁能源开发商也都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分布式市场的开发力度。


  这也让屋顶难找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把找屋顶难找列为首要难题的调研参与者看来,并不是适合分布式光伏的屋顶越来越少,而是对光伏的认识与接纳程度较高的屋顶业主不好找。


  浙大桑尼能源公司光伏发电部总经理赵军安就认为,由于对光伏的接受程度不高,许多业主总是以屋顶的承载力以及光伏系统对建筑的安全影响为由拒绝光伏。


  对此,杭州龙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总监包钢、金固能源总经理助理俞丰以及浙江绿兴节能公司总经理林荷正等,均表示认同。


  据包钢介绍,包括建筑的新旧程度、承重、遮挡、业主对光伏的认识以及电价等,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会导致项目开发无疾而终。


  但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分布式能源研究所所长于金辉并不完全同意这一看法。他表示,既有建筑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要安装光伏系统,其屋顶能否够承载光伏系统的重量的确需要测量和论证。


  俞丰和林荷正则认为,业主对于分布式光伏的接受度不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获效益不多。


  某央企分布式项目开发负责人刘女士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一点。她所在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众多屋顶资源,保守估算也有数百兆瓦以上的分布式光伏装机空间。


  然而,从2012年开始着手开发本集团内部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资源以来,刘女士竟然未开发成功一个项目。


  “业主没有积极性,主要就是利益的驱动力不足。”对于项目推动不力的首要原因,刘女士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2系统性开发也难

  作为另外一家知名清洁能源央企分布式光伏项目负责人,杨先生最近也有点犯愁。他告诉本刊记者,公司已就分布式光伏发展目标对他提出了明确的KPI。


  显然,他也把屋顶资源列为了分布式开发的第一难点。据他透露,公司内部对于屋顶资源有一个较明确的排序,首先是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屋顶,其次是央企、国企屋顶,随后才是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及大型民企的屋顶。


  不过,刘女士的屋顶开发经历显示,杨先生眼里如同“香饽饽”一般的央企屋顶资源的开发难度,显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刘女士最接近开发成功的一个项目, 是该央企位于河北某地的一个研究机构的屋顶。该项目于2013年立项,设计装机约1兆瓦,立项至今共召开了三次项目专家评审会。尽管每次评审结果均显示该项目具备良好的投资前景,但项目至今却仍未动工。


  这对刘女士的信心和耐心均是一种摧毁性的打击。此前,她一直信心满满的力图推动整个集团分布式光伏资源的系统性开发。


  实际上,按照现有政策及市场环境来看,这种由央企集团内部企业开发兄弟单位屋顶资源的形式,甚至可以被称为国内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的最佳模式之一。


  但在河北项目中,刘女士所遭遇的难题,却并不比其他市场化合作项目更少。


  “在预期上,业主企业就认为,他所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利益很不成比例。首先,项目规模不大,利益上没什么吸引力;其次,还可能面临屋顶漏水和丢失财物的风险。”


  刘女士告诉《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对于该项目所在研究机构的领导而言,尽管表面上的经济账是合算的,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却有可能给业主带去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对建筑业主心态相对更为了解的于金辉则认为,能否打消业主对于建筑安全以及施工运维影响其生产生活方面的顾虑,的确是分布式光伏能否被业主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处和利益都被你拿走了,我为什么要配合?”刘女士说,由于对光伏发电缺乏了解,许多业主单位的领导都以为她积极推动分布式的背后,肯定还有很多账面上看不到的好处。


  “我又干嘛费那么大的劲却还要背这样一个名声呢?”原本还打算利用集团行政力量来推动开发的刘女士反问道。


  似乎,这对双方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3后期运维:烦、烦、烦

  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董国琛介绍说,常有会员企业反映,分布式项目在电网接入等配套方面,常常会面临电网部门工作效率不高、程序繁琐的问题。


  市场一线经验丰富的赵军安,显然对此更有感触。他介绍说,如果项目只是低压接入,相对还算容易,时间也较短;若是需要高压接入,则在手续申报、审批等方面,均需要面对冗长的等待。


  不过,在光伏大发展背景下,电网的工作效率也正在不断提高。多位调研参与者均表示,相对而言,电网现在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流程也正在逐渐简化。


  相对于电网接入以及电费收取方面的不确定性,虽然后期运维被不少调研参与者列在了较靠后的位置,但其“出境”频率显然却不低。


  多位调研参与者都认为,后期运维可能是一个更不易对付的难题。


  “怎样保证25年的电费能够顺利到账,始终是高悬在电站企业头顶的利剑。但要保证电站25年安全平稳的运行,则是个更大的挑战。仅仅是电池板的清洗,就够让人挠头的,特别是油污比较重的地区。”包钢说。


  刘女士显然对此比较认同,几年来,她参观了许多屋顶光伏项目。她认为,屋顶电站的清洗的确是个不太好解决的大麻烦。“北方地区的环境太差,空气中油污很重,电池板上很容易形成厚厚的一层污秽物,极不易清洗。”


  她说,这也成为集团旗下企业领导常常拿来说事儿的一个理由。


  “谁也不乐意接受外来人员在房顶上去清洗电池板,那会带来一些新的安全隐患。”何况,如果需要对屋顶项目进行系统维修或维护,很可能还要业主生产停业予以配合,这更不容易被业主接受,刘女士介绍说。


4物权确权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

  作为国家能源局鼓励的首批18个分布式示范区的承建商之一,江阴复睿新能源电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管宇翔则透露,该公司在江苏省内投资的5个城市的分布式项目,至今并未出现过电费拖欠问题,屋顶项目“自发自用”的用户电费、“余电上网”的电网结算及“度电补贴”的电网代付,均能按月收到。


  在管宇翔看来,真正制约分布式的首要难题,应是分布式项目的物权问题。


  “如果遇到业主厂房拆迁,我的电站怎么办?还有,我要用已经建成发电的屋顶电站去银行贷款,需要办理资产抵押,而电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有设备采购,还包括工程安装等。由于登记部门只办理设备抵押,根本不能体现资产价值。”


  管宇翔认为,如果专门给电站项目颁发一个类似房产证或土地证之类的权属证明,对于今后无论是抵押融资还是产生法律纠纷,都非常方便。否则,容易出现标的不明、权属关系模糊等情况。


  合肥微纳电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程宏波也认为,政府应该把分布式项目的物权确权问题提到一个高度上来予以重视。


  “如何解决电站资产的确权及登记问题,确保符合融资机构的确权保证需求,实现电站资产可登记融资,是非常关键的。”程宏波表示,这不仅是分布式光伏项目融资的需要,也是项目资产实现证券化的基础前提。

5屋顶光伏成“违章建筑”?

  据业内人士透露,近日,浙江金华的城管部门要求当地某企业拆除了部分建设在居民屋顶上的光伏电站。原因是上述光伏电站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建筑屋顶的防水层,造成了房屋漏水等安全隐患。


  无独有偶。据媒体公开报道,武汉城管部门日前同样也要求某建筑拆除了屋顶上的光伏电站,理由是该屋顶光伏电站属于违章建筑。


  程宏波一直在对现有分布式的概念提出质疑。


  他认为,发电端(供应侧)与消纳端越接近,越能体现分布式能源应用的优势,真正的分布式应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因此,“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分布应用,才是最有意义的光伏分布式发电形式。”


  “一些地面分布式和鱼光互补的分布式项目,具备集中式项目的一些特点和弊端,有规模、申报流程繁琐、接入难、不易消纳等,因此应该被称为‘伪分布式’。”


  于金辉和程宏波都表示,光伏行业与建筑行业诸多标准不兼容,导致光伏系统给建筑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功能受损的风险,造成建筑业主对光伏的接纳度不高,也是阻碍分布式光伏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一些地方的建筑行业已开始重视分布式光伏对既有建筑的影响。

据浙江某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透露,今年年初,浙江建委相关领导已明确要求辖属建筑设计院,今后浙江范围内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要由建筑设计师主导和把关。


  “光伏企业应该考虑光伏系统需要符合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在保证建筑功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光伏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光伏企业只有站在建筑业主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屋顶分布式电站才可能获得建筑行业的认可与支持。”程宏波说。

6亟待政策突破

  目前,国内工商业屋顶分布式项目一般采用三方合作的模式。即由业主出屋顶,由开发企业投资建设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业主通过“自发自用”方式享受低于从电网购电价格的折扣电价,目前的折扣在80%~90%不等。


  程宏波认为,这种三方合作模式的推进难度在不断增大。他建议,政策应该从如何增强屋顶业主自行投资建设光伏电站的意愿和吸引力方面去进行调整。


  另外,程宏波还认为,政策的不稳定也是导致分布式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停的出新政策,造成企业对市场预期混乱。这个行业没办法不依赖政策,建议政策调整不要那么频繁,三到五年调整一次即可,否则大家都觉得混乱。”在他看来,应该从政策的导向上进一步明确分布式的概念,以及形式细分,并予以有区别的政策鼓励。


  “比如,从度电补贴、装机补贴方面,针对地面、水面和屋面的应用形式要细分补贴,引导真正有意义的分布式项目开发。也可以制定出强制性推广措施,建议在新建筑规划中,强制性采用光伏一体化产品,强制性规定建筑耗能必须实现20%能源自给;或者给予专项投资补贴,对于新建或改造建筑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用光伏一体化产品,通过验收合格后依据符合相关标准安装面积给予一次性投资补贴等政策刺激,有效引导分布式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刘女士也认为,目前分布式的政策,仅有经济效益方面的激励显然不够。对于国企而言,如能增加清洁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考核,或更有可能让其领导人主动支持分布式光伏。


  “现有分布式项目在经济效益上不具备太多的吸引力,却又可能要面对那么多的麻烦,企业领导没有动力,其实可以理解。”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芳对于分布式光伏推广难的认识,显然更为宏观。


  她认为,由于政策导向和价格杠杆的原因,我国的分布式光伏更侧重于鼓励工商业用电户,而忽略了对更为广阔的居民市场的激励,后者才是分布式的主要阵地。


  吕芳更多表达了对于行业自身的反思。


  “现有企业除了提供分布式项目的建设和基本运维以外,大多缺乏针对后续服务的专业、一站式的能源服务能力,特别是对于可能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建设资质、安全规范、事故处理等相关问题的监管和保障不够。”她表示,业内企业中,真正具备从光伏以外的需求侧来换位思考和理解市场的并不多。


  在吕芳看来,目前国内致力于分布式的企业,大多在能源服务能力、安全风险意识以及跨界思维方面,都有待提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