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遂宁师生建造仿制青铜器,竟是用废旧纸盒、报纸当材料……
青铜司母戊大方鼎、大圆鼎、
青铜食器、酒器、水器
……
遂宁中学的美术教室里,
22件“青铜器“让人眼前一亮,
仿佛将人带回青铜器时代。
这组被发至网络
引发大量关注和好评的作品,
看似笨重的“青铜器”实则轻巧无比,
它是以废旧纸盒、报纸等
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
出自遂宁中学美术教师吕晓燕和她的学生之手。
老师“捡垃圾”
带领学生变废为宝
6月2日,记者在遂宁中学美术教室里看到:后母戊大方鼎、大圆鼎、青铜食器、酒器、水器、鹿等“青铜器“一字排开,黑色、金色漆相间的的器身,纹饰栩栩如生,让人有一种走进博物馆的错觉。征得同意后,记者准备用力抱起一个长20厘米、高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水器时,却发现水器十分轻,根本无需想象中那般费力。
这组“青铜器“一共22个,其中圆鼎2个、方鼎2个,酒器3件,食器3件,水器2件,鹿子9件,面具1件。最高的要数圆鼎,高1米,最长的要数司母戊大方鼎,长1米;而酒器、食器、水器则是这组”青铜器“中的迷你件,最大的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高约20厘米。
遂宁中学美术教师吕晓燕告诉记者,这组“青铜器”的主要材料是生活中的废旧纸料,加乳白胶和立德粉制作而成,所以十分轻巧。司母戊大方鼎的身子是用装电脑的废旧纸箱制作而成,而其它“青铜器”则是吕晓燕带着学生用废旧报纸和胶粘成。
在遂宁中学,吕晓燕是出了名的“捡垃圾大王”:学校更换电脑,留下许多包装纸盒,要处理掉时,她赶过去拦了下来,说"别扔,留着给我们,说不定可以成为美术课上学生画素描的临摹对象"。制作这组“青铜器”时,她满校园收集废旧报纸,同事们都笑她:“老吕,又来收报纸,学生又要写毛笔字啊,上次拿的又用完了么。”
惦记25年
多年后再造“青铜器”
今年春季开学,吕晓燕接到一项新任务——为第30届“遂中之春”文艺汇演准备作品。
“当时张东校长给我们说,要在古代文明、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功夫。他说这话时,青铜器就在我脑子里一闪,因为在我看来,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明杰出的代表之一。”吕晓燕回忆说。
其实吕晓燕对青铜器一直情有独衷。25年前,还在上大学的她尝试做过一次纸质青铜器,可当年作为学生的她凭一己之力未能成功,纸质青铜器便成了她割舍不下的一个梦想。
吕晓燕把自己的想法向学校领导汇报后,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让她放开手脚大胆地尝试。可要在短短几个月,利用业余时间做几十件青铜器作品,凭她个人要完成这项任务几乎不可能。吕晓燕想到把自己第二课堂的学生发动起来,既给了学生一次实践机会,又能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能丰富作品的多样性。
于是,遂宁中学的校园里,便多了这样一道风景:在初一美术的第二课堂里,老师吕晓燕带着学生们时常与废旧纸盒、报纸、胶、漆在那里粘、糊、涂……
吹破五个气球
终于做成满意作品
在这22件”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最难的要数圆鼎的制作。
在做圆鼎之前,吕晓燕专门到重庆的一座寺庙去参观,因为在那座寺庙的门口有一个圆鼎,跟吕晓燕想要的圆鼎一样。
用废纸做成的“青铜器”
这个高约1米的圆鼎需要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圆肚子”,而“圆肚子”又不是常规的圆,它是一个下面最大、然后向上逐渐变小的圆,到哪里找这样合适的模具?这成了摆在吕晓燕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用气球!正在吕晓燕为模具发愁时,有朋友给她建议。可是直径50厘米的气球要到哪里找呢?吕晓燕找了多家文具店都没找到,后来还是在网上买到了想要的气球。
气球买到了,把气球吹到合适的大小也是一个技术活。要么太大,容易撑爆;要么太小,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在吹爆5个气球之后,才终于掌握到合适的大小。
气球吹好之后,吕晓燕组织学生将吹好的气球用绳子固定在美术教室的梁上,准备沿着气球贴报纸。然而新问题来了,报纸太硬,达不到圆鼎需要的弧度。怎么办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湿巾代替报纸。
吕晓燕和她的纸质“青铜器”
一开始,大家把糊好的湿巾向气球丢去,只听“砰”地一声,气球爆了。再一次吹好气球固定在梁上,大家小心翼翼地往气球上一层一层地贴纸巾。“这样进度就很慢,必须等一层的乳白胶干透之后,再贴下一层,这对气候也有要求。这样贴了五六层,终于达到想要的厚度。”
鼎身的模型做好之后,如何将鼎身和三只鼎脚结合在一起?吕晓燕试验了很多种粘合办法,最后,她成功找到用纸桨加胶实现了鼎身与鼎脚的完美粘合。
这组“青铜器”器身的纹饰则采用毛线或皱纹纸搓成条,贴在器身,这样不仅看起来很立体,摸起来也十分有触感。将纹饰做好之后,才开始刷漆,先清漆,再黑漆,最后用丙稀颜料涂成金色。“刷漆也只有一遍一遍的刷,要等上一遍的漆干透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刷漆。”
经过几个月的打磨,这组纸质青铜器如期呈现在大家的视线里,给众人带来视觉的震撼与享受。
来源:全媒体记者 徐金华
编辑:李 柳 杨蕊嘉
责编:陆小晓
审核:周一帆
监制:杜 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