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耕说字-国

赵文耕 文耕学堂 2021-10-07

二十国峰会(G20 Summit)星期天在中国杭州开幕,无疑这是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好机会。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影响提到了一定的高度。20个影响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的首脑齐聚中国杭州,希望他们能够对经济的增长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方法。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下“国”字的含义和演变。


国,甲骨文写法。

“或”是“域”、“國”的本字(即,或,国,域三个字同源)。或,甲骨文(戈,表示武力)(囗(念wei2),表示城邑),表示有武力护卫的城邑、疆域。当“或”的“疆域”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囗”另造“國”代替,当时的人没有见过甲骨文的写法,所以也就不知道“或”字当中已经包含了囗的意思,表示古代诸侯封地而建的、有武力守卫的城邦。有的金文(或,即“域”,领地)(王),强调“国”是“王的领地”。造字本义:武力守卫的一方疆域。小篆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综合金文字形,在“囗”内的“王”(拥有最高军权者)字上加一点(不是“玉”),写成指事字,表示“四境之内皆为王土”。《汉字简化方案》承续了这一简化。(引自象形字典)

国,小篆写法。

国,隶书写法。

国,楷书写法。

国的异体字

国以前的写法有几种异体字。除了國和囯,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42种之多。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将“國”简化为“国”,用的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简写形式。

国和邑的关系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國”。 

注:邑字演变为后来的部首——右耳刀,即都,邦,郭,邢,邯,郸等字中的有半部分,邑表示有人居住的城,所以,有右耳刀的字大都和地名或者城相关,有的后起字不计在内。

国的演变:


甲骨文强调的是疆域的边界和能够保卫领土完整的军队,即宣誓主权必须借助于武力,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数量非常多的领土之争的记载,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为了保护领土完整而经常带兵打仗的第一个女将军。疆域的完整性和有效的武力就是国家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字也随之而变,从金文开始在外面又增加了一个囗,本来是想强调领土的完整性而加的,殊不知本来就有一个囗了,于是有人牵强理解,国家除了完整的领土和强大的军队之外,还要有繁荣的人口,当然,从文字学角度这个解释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现代人姑且这样理解吧,毕竟是后来的统治者是想显示人口的重要性。总之,与国家概念相关的最重要的就是领土的完整性和强大的军队。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领土疆域,既有不同的国家,现在历史上成为不同的朝代,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把下面这个历史朝代歌被送下来。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下期预报-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