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厦门智者恒通管理顾问机构总监 吴勇毅
通产评论 | eSIM卡为什么让人欢喜让人忧?
手机卡经历了最早的SIM卡,Mini-SIM卡,Micro-SIM卡,再进化为Nano SIM卡,越做越小,而最终形态有可能就是无卡的eSIM。
3月29日,中国联通宣布,首家全国开通eSIM,这意味着eSIM将大规模走进国内公众生活,并有望改变传统通信格局。
相比传统的实体SIM卡,使用eSIM技术优势明显。从物理层面来看,eSIM卡不用实体卡,相较于实体SIM卡可以减少高达90%的空间,因为它已在制造过程中被嵌入手机等设备之内,用户可以进行远程激活连接。而从技术角度来看,使用eSIM技术后可令消费者能自由切换运营商,用户无需进行复杂的销号再入网就可以进行运营商网络的自由切换,“携号转”将不再是问题。
更令人期待的是当eSIM技术日益成熟、普及时,未来我们身边所有的设备都可以成为互联网通信的一部分,上网及电话语音已将不再是手机专属,通信上网不仅仅是局限在PC、笔记本、手机上,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实现功能独立,任何搭载eSIM的设备都可进行互动通讯。这将掀起划时代通信新革命。
目前,eSIM技术已被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伴侣等,下一步将在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甚至涵盖运动、家庭、医疗、娱乐、教育等各类应用场景,前景极大。
面对即将到来的5G、物联网时代,eSIM卡的需求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下一个“蓝海”。根据麦肯锡机构预测,全球将在2021年实现50亿个连接数;年复合增长95%,2022年度eSIM市场规模将达到54亿美元。Ovum机构则预期,2022年eSIM设备销量将达到5.38亿部,预计未来几年将有更多高端手机追随苹果采用eSIM技术。而根据中国联通3月发布的一份eSIM产业合作白皮书显示,到2021年,全球eSIM出货量将大幅增长,渗透率达50%。
尽管成为通信产业新的“宠儿”,用户益处多,前景巨大,然而eSIM也正遭遇极大的挑战。
一是SIM业务在无线安全问题、实名制等方面遭受着来自业内外的不少质疑。
二是动了运营商的奶酪。对于运营商,eSIM普及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情,运营商原来基于SIM的增值业务、收费模式将全部被颠覆。当前的环境下,凭借SIM卡“一对一”的绑定,运营商可以更好的掌握用户数据、控制资费套餐等。而eSIM的普及将会打破这个局面,用户将可以像切换Wi-Fi一样无缝切换数据网络,这将让一直由运营商牢牢把握的主导权被用户抢走,这显然不是运营商所愿看到的,尤其是龙头运营商。
三是通信终端设备商话语权大大增强。当手机无需SIM硬件支持的时候,运营商的话语权就旁落了,包括手机等通信厂家甚至可以直接批量和运营商谈判,eSIM发展到最后可能衍生出虚拟号码来,连运营商的手机号都不需要了,这个是运营商难于接受。
上述也是运营商一直没有很积极去推动eSIM的发展的原因。
因此eSIM卡要想真正取代SIM卡,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但从行业整体来看,eSIM技术取代SIM卡,是一种历史必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