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网

其他

刘烈宏: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附全文)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需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动力。“国家数据局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今年陆续推出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8项制度文件,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我国海量数据优势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这是刘烈宏在出席2024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致辞中指出的。7月2日,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出席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式,并作题为《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的致辞。刘烈宏出席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式并作题为《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的致辞。在致辞中,刘烈宏表示,当前,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和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来经济发展新机遇。刘烈宏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开拓经济发展新蓝海;要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提升数字中国建设质效;要深入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关于“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开拓经济发展新蓝海”,刘烈宏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望培育出超万亿美元的支柱产业,为千行百业赋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关键动力源。刘烈宏认为,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优化智算中心建设布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人工智能数据集建设,不断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加强人工智能在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让新技术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关于“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提升数字中国建设质效”,刘烈宏强调,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发挥我国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数据局运行以来,切实履行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职责,加快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布局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激活数据要素价值。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刘烈宏表示,下一步,国家数据局要继续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协同,加快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全面统筹数字化发展和安全,完善数字中国建设推进机制,强化常态化监测评估,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刘烈宏表示,要深入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关于“深入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刘烈宏指出,世界经济的每一轮爆发式发展都与新的生产要素密切相关,从土地、资本到技术,新生产要素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并最终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的爆发式涌现,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正逐步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需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动力。刘烈宏强调,国家数据局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今年陆续推出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8项制度文件,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我国海量数据优势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刘烈宏表示,北京市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数据资源丰富、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发展领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大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试验探索,积极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数据领域国际合作,必将为推进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贡献重要力量。据悉,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启数智新时代,共享数字新未来”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附:致辞全文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在2024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2024年7月2日)刘烈宏数字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很高兴在这生机勃勃的盛夏时节,与大家相聚北京,参加2024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数据局,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数据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当前,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和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来经济发展新机遇。本次大会以“开启数智新时代
7月2日 下午 5:45
其他

把握特点趋势,刘烈宏谈做好数据工作的四个方面(附致辞全文)

适应数据特征,做好数据工作。数据具有不同于传统要素的新特点,需要适应数据特征,通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把握特点趋势,更好促进发展。这是刘烈宏在出席2024中国“数据要素×”生态大会时作如上表述。6月30日,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出席在河南郑州举行的2024中国“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开幕式,并作题为《大力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致辞。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出席2024中国“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开幕式,并作题为《大力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致辞。在致辞中,刘烈宏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据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李强总理指出,要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刘烈宏认为,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具有不同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新特点,需要适应数据特征,通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把握特点趋势,更好促进发展。一是把握演进性,顺应规律抓好重点。二是把握复杂性,统一思想注重协同。三是把握系统性,统筹兼顾量质并举。四是把握长期性,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做好数据工作,需要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6月30日,相关“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关于“把握演进性,顺应规律抓好重点”,刘烈宏表示,数据领域情况新、发展变化快,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持续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演进,数据事业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做好数据工作,既要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引领各方推进,引导企业、社会加大投入;也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因时因势持续迭代创新。关于“把握复杂性,统一思想注重协同”,刘烈宏指出,数据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只有跨主体跨领域跨层级流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才能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这就必须依靠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因此,做好数据工作,不仅要统一思想和认识,还要激发各方参与数据工作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构筑推动事业发展的合力。关于“把握系统性,统筹兼顾量质并举”,刘烈宏认为,数据高流动性、低成本复制等特点,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但与此同时,同样的特点也可能带来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潜在风险。因此,做好数据工作,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工作体系、打好组合拳,不仅鼓励各方勇于创新、大胆创新,还要守好红线底线、严控安全风险,实现更高效率、更加安全的发展。关于“把握长期性,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刘烈宏强调,数据事业是创新的事业,长期的事业,既需要雷厉风行、开拓进取,也需要驰而不息、坚持不懈。当前,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数据要素市场正在大力培育,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相关理论、实践、认识都还处在探索之中,制度建设、市场培育等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做好数据工作,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有持续投入、久久为功的韧性和毅力。刘烈宏认为,数据具有不同传统要素的新特点,需要适应数据特征,通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把握特点趋势,更好促进发展。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加快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打造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启动了“数据要素×”大赛,推动更多场景“用起来”、更多数据“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各地方加强政策供给、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大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示范引领,同频共振推动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刘烈宏指出,本届““数据要素×”生态大会汇聚了政产学研用各方主体,希望大家加强合作交流,着力强化“四个注重”,为数据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注重推进实践探索。从具体实践中把握阶段特点,从典型案例中总结发展经验,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规律认识,为加强制度建设等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注重加强协同合作。聚焦具体行业和领域,探索协同激活数据潜能的新模式、新路径。面向数据流通使用全过程,加快培育繁荣有序的数据开发利用生态,汇聚协同发展动力。三是注重强化场景牵引。充分挖掘一批高价值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发现一批有实效可复制的好产品、好方案,培育一批专业从事数据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好公司、好企业,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数据流通使用提供广阔平台。四是注重守好安全底线。探索基于隐私计算、数据空间、区块链等技术支撑的数据可信流通,构筑安全可信数据流通使用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数据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做好数据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据了解,此前2023年12月底,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共同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强化场景需求牵引,带动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合规高效流通,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近期,国家数据局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该项赛事共分为地方分赛和全国总决赛,其中地方分赛已在北京、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陆续启动,全国总决赛拟定于10月底举行。附:致辞全文大力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在2024中国“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刘烈宏(6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据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李强总理指出,要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具有不同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新特点,需要适应数据特征,通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把握特点趋势,更好促进发展。一是把握演进性,顺应规律抓好重点。数据领域情况新、发展变化快,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持续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演进,数据事业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做好数据工作,既要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引领各方推进,引导企业、社会加大投入;也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因时因势持续迭代创新。二是把握复杂性,统一思想注重协同。数据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只有跨主体跨领域跨层级流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才能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这就必须依靠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因此,做好数据工作,不仅要统一思想和认识,还要激发各方参与数据工作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构筑推动事业发展的合力。三是把握系统性,统筹兼顾量质并举。数据高流动性、低成本复制等特点,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但与此同时,同样的特点也可能带来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潜在风险。因此,做好数据工作,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工作体系、打好组合拳,不仅鼓励各方勇于创新、大胆创新,还要守好红线底线、严控安全风险,实现更高效率、更加安全的发展。四是把握长期性,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数据事业是创新的事业,长期的事业,既需要雷厉风行、开拓进取,也需要驰而不息、坚持不懈。当前,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数据要素市场正在大力培育,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相关理论、实践、认识都还处在探索之中,制度建设、市场培育等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做好数据工作,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有持续投入、久久为功的韧性和毅力。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加快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打造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启动了“数据要素×”大赛,推动更多场景“用起来”、更多数据“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相关部门和各地方加强政策供给、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大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示范引领,同频共振推动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河南省积极响应、深入落实“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断贡献“河南经验”。郑州市积极探索“制度、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数据要素改革,推进数仓、数纽和数港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天的“数据要素×”生态大会汇聚了政产学研用各方主体,希望大家加强合作交流,着力强化“四个注重”,为数据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注重推进实践探索,从具体实践中把握阶段特点,从典型案例中总结发展经验,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规律认识,为加强制度建设等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注重加强协同合作,聚焦具体行业和领域,探索协同激活数据潜能的新模式、新路径。面向数据流通使用全过程,加快培育繁荣有序的数据开发利用生态,汇聚协同发展动力。三是注重强化场景牵引,充分挖掘一批高价值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发现一批有实效可复制的好产品、好方案,培育一批专业从事数据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好公司、好企业,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数据流通使用提供广阔平台。四是注重守好安全底线。探索基于隐私计算、数据空间、区块链等技术支撑的数据可信流通,构筑安全可信数据流通使用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根据现场致辞整理,略有删减)整理:高超编辑:高超指导:辛文延伸阅读:刘烈宏: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数据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五个一体化”:刘烈宏谈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附全文)五方面:刘烈宏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谈数据要素下一步工作(附全文)重磅:刘烈宏首论数据基础设施(附全文)研究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刘烈宏首论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破解“不愿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刘烈宏就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提六点举措刘烈宏演讲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共同书写数据的灿烂光华(附全文)出席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刘烈宏:让更多数据“活”起来刘烈宏: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取得四方面成果推荐阅读《2023通信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发布重磅:2024通信产业十大技术趋势发布谁在领航?2023年度十大信息通信业务创新发布致敬一线:2023年度通信产业技术创新人物揭晓为什么是他们?致敬10款年度自主创新产品技术方案百舸争流:2023年度AI竞争力榜TOP50发布谁在领航?云电脑创新TOP10发布
6月30日 上午 11:59
其他

一线:智算中心是系统工程,还面临十个挑战

构筑AI时代的数字底座。数字时代下,智算中心将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充分发挥智算中心的技术优势,构筑数字经济算网新底座,助力产业数字化发展?“我们相信不仅仅是算网融合,而是算网电能源融合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经济底座,国家算力一体化顶层设计才是破解进入智能社会的开门钥匙。”鹏博士集团副总工程师、鹏博士研究院负责人侯兴泽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只着眼于算力中心单一环节,必须是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在侯兴泽看来,智算中心是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架构,专门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所需的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它旨在支撑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产业创新聚集,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此外,液冷技术在智算中心中的应用更为普遍,以支持高功率密度的设备并有效管理散热问题。智算中心往往需要部署大量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如GPU、TPU和FPGA等,这些设备通常具有较高的功耗。因此,智算中心的单机柜功率密度通常会高于传统数据中心。根据调研,智算中心的单机柜功率密度需要超过30kW,甚至达到100kW以上,而传统数据中心的单机柜功率密度一般在6kW~15kW之间。侯兴泽认为,智算中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各方面来看都处在积极演进过程中,随着主流厂商系统架构的快速演进迭代升级,不同建设时期的算力中心有很大不同。已经投产运营的第一代算力中心单机电源功率在6.5kw左右,单机可提供5P算力,普遍采用风冷散热模式。到第二代算力中心单机电源功率提升至10.5kw,单机可以提供15P算力,开始出现气液混合制冷散热模式。到第三段算力中心单机电源功率可达24kw,单机可提供225P算力,普遍采用板式液冷散热模式。可以预见,未来采用浸没液冷的算力中心单机柜功率密度达到60kw~240kw,单机算力超过1440P指日可待。第一第二代智算中心普遍进入运营期,第三代智算中心基本在建设阶段,更新的智算中心还处于设计预研过程中。目前,智能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让智算中心的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地也开始逐步出台关于整体建设的指引以及相关指标,这主要还是为了引导智算中心向着“重质量”“绿色”的方向健康发展。侯兴泽指出,智算中心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难点。第一,算力融合问题。智算中心需要提供通用算力和专用算力,以满足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不同场景的多元算力需求。单一化的算力方案难以兼顾多产业和多领域的特定需求。第二,软硬件协同不足。在智算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不同芯片平台、算法模型、数据库和应用层面之间存在垂直一体化的“孤岛”状态,软硬件兼容性问题亟待改进。第三,投资建设运营联动问题。智算中心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往往由不同主体负责,可能导致建设和运营割裂,影响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第四,能耗和碳排放问题。智算中心的设备能耗和碳排放较高,AI模型训练耗电量巨大,这对环境和成本控制构成挑战。第五,成本和价格规范问题。智算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部分智算中心的投资成本和使用成本超出正常市场价格,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第六,应用场景丰富性和运营模式成熟度。智算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以实现其在各行各业的有效应用和商业化运作。第七,开放性问题。智算中心需要解决开放性问题,以适应AI应用数量的增加和迭代速度的加快,确保能够服务于更广泛的领域和需求。第八,技术瓶颈与优化方向。随着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兴起,智算中心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优化算力供给和算法支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第九,安全可信问题。智算中心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构建基于自主技术体系的安全可信环境。第十,智算中心的网络设计必须考虑到AI和大数据应用的特殊需求,提供高性能、低时延、大带宽、高稳定性、易扩展、易于管理和维护的网络环境。智算中心在节点硬件、能源供应、制冷散热、网络互联、开发环境、平台功能、持续运营方面都有更高要求,传统数据中心难以满足,因此需要定制化设计建设。采写:胡媛图表:曙念编辑、校对:胡媛指导:辛文延伸阅读:一线谈:智算中心的挑战与应对智算中心产业图谱:典型企业及竞争力一览智算中心:"引燃"算力新基建(附产业图谱)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东数西算”两年: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呼之欲出"东数西算"两年:八大算力枢纽成绩几何?(附一张图)大干快上:从财报看运营商“算力运动”刘烈宏《求是》撰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4月29日 下午 2:39
其他

一线谈:智算中心的挑战与应对

构筑AI时代的数字底座。数字时代下,谁是智算中心的领航者?智算中心将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充分发挥智算中心的技术优势,构筑数字经济算网新底座,助力产业数字化发展?智算中心发展面临五大挑战近日,地处京津冀交汇的黄金区位的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投产运营正式启动。首期已交付一栋研发楼和4500架8KW机柜,将为智能产业数字科技提供智算服务与生态企业科创载体。在工程进度方面创造了多个“史无前例”,项目从土建开工到4500架机柜投产交付,整体用时不足一年,真正做到了业界最快。中国联通相关技术人员告诉《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当前,智算中心发展面临五大挑战。第一,如何应对组网规模的大幅增长。AI应用计算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算法模型正向巨量化发展,人工智能模型参数在过去十年增长了十万倍,当前AI超大模型的参数已达千亿甚至万亿级别。训练大模型毫无疑问需要超高算力,并且对显存需求也很高。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各类中间变量均需要存储,且中间变量在单次迭代中也会不断增加。更高的显存消耗,意味着需要几十上百个GPU才能完整存储一个模型的训练过程。组网规模的大幅增长,将导致网络管理更加复杂,拥塞控制、负载均衡的难度增加等问题,为智算中心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第二,如何满足超高带宽的迫切需求。在AI大模型训练场景下,机内与机外的集合通信操作将产生大量的通信数据量。服务器内GPU要求支持高速互联协议,进一步避免GPU通信过程中依靠CPU内存缓存数据的多次拷贝操作;机间GPU的高速互联也对网络的单端口带宽、节点间的可用链路数量,及网络总带宽提出了更高需求。第三,如何解决网络时延及抖动问题。当网络拓扑与通信数据量确定时,在数据通信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网络时延主要由动态时延情况所决定。除时延外,网络变化因素引入的时延抖动也可能导致集合通信的效率变低,从而影响AI大模型的训练效率。因此,如何降低计算通信时延、减少网络抖动、提升网络吞吐是充分释放AI大模型智算中心算力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第四,如何维持网络的稳定高效。过去5年时间,AI模型参数量从61M增长到540B,翻了近1万倍,面对如此大的变化,集群算力已成为解决大模型训练问题的有效方案。而在算力集群中,网络系统的可用性又对整个集群的计算稳定性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方面,集群中一个网络节点的故障可能会影响数十个甚至更多的计算节点的连通性,降低系统算力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网络保证了集群内的资源共享,相较于单个计算节点不容易被隔离,因此性能波动会导致所有计算资源的利用率受影响。所以,在AI大模型训练任务周期中,维持网络的稳定高效是极其重要的目标,对网络运维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五,如何实现网络自动化部署。智能无损网络的构建往往基于RDMA协议及拥塞控制机制,但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系列复杂多样化的配置。其中,任一个参数配置错误都可能会影响到业务的性能,还有可能会引出一些不符合预期的问题。因此,实现高效或自动化部署配置能够有效地提升大模型集群系统的可靠性与效率。由于AI大模型训练中集群规模更大,会进一步增大配置的复杂度,如何实现多台并行部署配置、自动选择拥塞控制机制相关参数,以及根据网卡类型与业务类型选择相关配置等自动化部署配置,是智算中心发展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如何应对智算中心发展挑战?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算力需求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智算中心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智算中心不仅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还通过智能算法帮助企业实现业务优化和创新,促进企业的产业数字化升级。天津移动规划技术部算网能力室经理李强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智算中心是指基于智能化技术和算法的数据中心,它不仅具备通用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功能,还更加注重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应用,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智算中心和通用数据中心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算力供给、客户受众、网络架构等方面。一个智算中心需要多种技术和产业链企业的支撑,以确保其顺利运行并满足各种复杂的计算需求,具体包括IT基础设施供应商、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企业、智算服务供应商、云服务供应商、AI算法,以及模型开发商和软件开发商。在李强看来,首先,智算中心技术在快速地演进,需要有敏锐的技术触觉。其次,大模型训练要求算力更加集中,规模更大,对智算中心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最后,交付中的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难度加大。为构筑数字经济算网新底座,助力产业数字化发展,智算中心应该健康发展并发挥其优势。第一,构建高效的基础设施。运营商及互联网厂商正牵头大规模推进智算中心建设,政府层面对于算力基础设施的“新基建”已成为各实体行业及资本市场期待与关注的焦点。智算中心作为盘活数据资源、整合AI算法的载体,向上拉动智算硬件巨大的需求,向下促进AI应用繁荣,是AI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当前,智算中心由“资源服务”向“应用服务”转变,产业进一步丰富。第二,合理规划布局。智算中心的建设应该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相结合,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应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智算中心的布局和规模,确保其与当地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需求相匹配。第三,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智算中心涉及大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数据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应该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算中心应该与当地产业数字化转型紧密结合,为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同时,积极培育新兴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李强表示,当前,各省份均在部署算力规划建设。未来,我国将持续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地区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推动算力结构多元配置,逐步提升智能算力占比,推动智能算力与通用算力协同,满足不同类型算力的业务需求。采写:胡媛编辑、校对:胡媛指导:辛文延伸阅读:智算中心:"引燃"算力新基建(附产业图谱)智算中心产业图谱:典型企业及竞争力一览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东数西算”两年: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呼之欲出"东数西算"两年:八大算力枢纽成绩几何?(附一张图)大干快上:从财报看运营商“算力运动”刘烈宏《求是》撰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4月28日 下午 2:56
其他

智算中心产业图谱:典型企业及竞争力一览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算力需求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智算中心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智算中心不仅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还通过智能算法帮助企业实现业务优化和创新,促进企业的产业数字化升级。数字时代下,谁是智算中心的领航者?智算中心将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充分发挥智算中心的技术优势,构筑数字经济算网新底座,助力产业数字化发展?近日,《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算力研究组分析梳理了智算中心核心产业链分布、典型优秀代表企业及相关竞争力,希望助力智算中心高质量发展。编辑、校对:胡媛指导:辛文延伸阅读:智算中心:"引燃"算力新基建(附产业图谱)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东数西算”两年: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呼之欲出"东数西算"两年:八大算力枢纽成绩几何?(附一张图)大干快上:从财报看运营商“算力运动”刘烈宏《求是》撰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4月24日 上午 10:21
其他

智算中心:"引燃"算力新基建(附产业图谱)

蓄“力”AI爆发。随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部署和“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保持快速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智算中心的技术优势,构筑数字经济算网新底座,助力产业数字化发展,是产业链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AI,先智算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指出,“十四五”期间,在智算中心实现80%应用水平的情况下,城市对智算中心的投资可带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增长2.9倍至3.4倍,带动相关产业增长36倍至42倍。近两年,AI大模型给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GPU为核心的智算逐步成为算力的主要发展方向。据工信部规划,中国智能算力的占比将在2025年达到35%,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这意味着智算中心将引领数据中心建设的潮流。此外,在技术趋势上,由于AI算力单位能源消耗高,其机柜比传统的机柜有数倍的耗能需求,智算中心可以通过发展节能技术、算力调度等方式降低能耗,满足低碳发展要求。智算中心是指基于智能化技术和算法的数据中心,它不仅具备通用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功能,更加注重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应用,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由于最终业务需求差异,即AI算力对比通用算力对网络架构的诉求不同,使得智算中心和通用数据中心的网络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天津移动规划技术部算网能力室经理李强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青云科技副总裁廖洋表示,智算中心包括了专为AI设计和优化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满足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复杂模型训练与推理的需求,支持了一些传统数据中心不擅长或者是无法提供服务的场景,成为支持经济数智化、社会数智化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智算中心旨在支撑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产业创新聚集,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鹏博士集团副总工程师、鹏博士研究院负责人侯兴泽告诉《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智算中心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运行复杂的AI模型,对能源和制冷的需求更高,液冷技术在智算中心中的应用更为普遍,以支持高功率密度的设备并有效管理散热问题。此外,智算中心往往需要部署大量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如GPU、TPU和FPGA等,这些设备通常具有较高的功耗。因此,智算中心的单机柜功率密度通常会高于传统数据中心。根据调研,智算中心的单机柜功率密度需要超过30kW,甚至达到100kW以上,而传统数据中心的单机柜功率密度一般在6kW~15kW之间。随着AI产业和产业AI的不断发展,智算基础设施建设热度持续升高。与传统的数据中心相比,智算中心在当地发展产业经济可能会带来更明显的作用,如何建好、管好、用好智算中心是一个持续迭代更新的命题。进度如何?智能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让智算中心的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各地也开始逐步出台关于整体建设的指引以及相关指标,这主要还是为了引导智算中心向着“重质量”“绿色”的方向健康发展。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带有“智算中心”的项目有129个,其中83个项目有规模披露,规模总和超过7.7万P,在建规模4.9万P。这些智算中心标准不一、规模各样,算力规模一般在50P、100P、500P、1000P,有的甚至达到12,000P以上。截至2023年8月,我国智算中心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智算中心数量达25个,占比62.5%,排名第一,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为主;中部地区占比17.5%,排名第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智算中心数量占比分别为12.5%和7.5%。在侯兴泽看来,智算中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各方面来看都处在积极演进过程中,随着主流厂商系统架构的快速演进迭代升级,不同建设时期的算力中心有很大不同,第一代、第二代智算中心普遍进入运营期,第三代智算中心基本在建设阶段,更新的智算中心还处于设计预研过程中。已经投产运营的第一代算力中心单机电源功率在6.5kw左右,单机可提供5P算力,普遍采用风冷散热模式。到第二代算力中心单机电源功率提升至10.5kw,单机可以提供15P算力,开始出现气液混合制冷散热模式。到第三段算力中心单机电源功率可达24kw,单机可提供225P算力,普遍采用板式液冷散热模式。可以预见,未来采用浸没液冷的算力中心单机柜功率密度达到60kw~240kw,单机算力超过1440P指日可待。总体来看,当前,智算中心的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要从开放、融合、绿色、普惠、服务等方面进行智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智算中心的运营效益。谁在领跑?从智算中心的建设与运营角度来看,一个智算中心需要多种技术和产业链企业的支撑,以确保其顺利运行并满足各种复杂的计算需求。至少需要物理基础设施(电力等)、硬件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软件平台与工具(调度管理、运营运维、应用框架、大数据工具等)、算法和模型服务企业。目前,我国智算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涵盖由芯片、软件、硬件供应商构成的上游产业,由云商、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等构成的中游产业,以及由互联网、交通、金融、工业等行业的用户构成的下游产业。其中,国产硬件厂商持续突破AI芯片性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华为推出昇腾910,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可用于智能手机、云计算、自动驾驶等领域,同时推出AI开源计算框架
4月22日 下午 6:02
其他

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

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启动一年成绩几何?4月11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截至目前,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已建立起运营体系,连接10余个算力中心和软件、平台、数据等200余家技术服务商,同时建立源码库,3000余个源代码覆盖百余行业千余场景。4月11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2023年4月17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天津启动部署国家超算互联网,提出到2025年底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服务优质、生态完善的总体布局。同时,由22家单位发起组成了国家超算互联网联合体,截至2024年3月底已有128家成员单位加入联合体。国家超算互联网计划在各算力中心之间形成高效数据传输网络,并构建全国一体的算力调度网络和面向应用的生态协作网络。如今,已启动一年的超算互联网工作进展如何?2023年4月17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天津启动部署国家超算互联网。发展超算是必然趋势算力是当代生产力,超级计算也被称为高性能计算。近年来,我国算力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算力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与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面对AI和大模型的发展,全社会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算力中心亟需突破现有单体运营模式。而超算互联网是具备互联网理念与特征的超算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化的高性能计算服务环境,是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算力基础设施运营的深度融合。国家超算互联网的建设目标是连接产业生态中的算力供给、应用开发、运营服务、用户等各方能力和资源,以互联网思维运营算力中心,紧密连接算力供需双方。随着国家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以来,以新型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正加速部署。截至目前,我国已启动建设8大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已建成十多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超40个城市在建智算中心,2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正加快构建。当前,国家超算中心已经初步形成国家超算网格,对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从超算中心到生产线,再到产业生态,超级算力正在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中国超算势不可挡早前,图灵奖得主、美国田纳西大学创新计算实验室和信息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杰克·唐加拉(Jack
4月11日 下午 5:28
其他

大干快上:从财报看运营商“算力运动”

算力开支持续增长。当前,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正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新质生产力”。只有加快推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筑牢数字底座,形成大规模的算力和存储大量数据,才能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两年来,作为算力网络建设、运营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三大运营商2023年算力成绩几何?2024年如何着力?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三大运营商总体业绩向好,其中,第二曲线收入合计达4063亿元,占服务收入的比重为24.4%,较2022年同期上涨1.9个百分点。第二曲线业务主要为云计算、算力、行业数字化应用等To
3月31日 上午 7:02
其他

中通服2023业绩发布:营收净利双增长,非运营商市场成长强劲

经营收入1486.15亿元,增长5.6%;净利润35.84亿元,增长6.7%。日前,中国通信服务公布2023年度业绩。2023年,中通服抓住社会数字
3月28日 下午 6:25
其他

谁是高质量发展“优等生”:深读三大运营商年报

做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第一推动者。三大运营商“交卷”了!日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了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作为信息通信产业链总链长和支配者,运营商业绩直接反映了行业发展质量,因此备受行业关注。那么,三大运营商2023年的业绩如何?谁是高质量发展的“优等生”?双增长:都是“优等生”据年报,三大运营商经营收入总和达18956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中国电信实现经营收入5136亿元,同比增长6.7%;中国联通营业收入达到3726亿元,同比提升5.0%;中国移动营运收入为10093亿元,同比增长7.7%。中国移动营收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营收总和的1.1倍。三大运营商归母净利润总和为1704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中国电信归母净利润为304亿元,同比增长10.3%;中国联通归母净利润达到82亿元,同比提升12%;中国移动归母利润为1318亿元,同比增长5.0%。中国移动归母净利润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归母净利润总和的3.4倍。从经营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两大指标来看,在运营商市场,虽然中国移动继续“一家独大”,但是中国电信营收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中国联通归母净利润连续7年实现双位数提升,中国移动营收突破万亿元大关,都实现了持续向好的业绩增长和较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指出,2023年,中国电信坚定履行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维护网信安全责任,全面深入实施云改数转战略,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持续推进服务型、科技型、安全型企业建设,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战略新兴业务布局全面完成,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市场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指出,2023年是中国联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中国联通扎实推进战略体系持续深化落地,积极统筹当期经营和长远发展,着力兼顾规模增长和价值提升,全力担当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主责,聚焦联网通信和算网数智两大主业,经营发展稳中有进,基础能力快速补强,特色优势持续放大,创新转型走深走实,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2023年,中国移动始终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发展定位,凝心聚力深化落实“一二二五”战略实施思路,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经营业绩铸就新的里程碑——收入突破万亿大关、利润再创历史新高,战略转型、改革创新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向建设成为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迈出坚实步伐。主营业务:营收破1.6万亿元2023年,三大运营商总体业绩向好,通信服务营收突破1.6万亿元,营收结构亦得到了持续优化,第二曲线业务占比接近1/4。据年报,2023年,三大运营商通信服务收入总和达16636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基础业务收入总和达11854亿元,占服务收入的比重为71.3%,较2022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曲线收入合计达4063亿元,占服务收入的比重为24.4%,较2022年同期上涨1.9个百分点。基础业务包括移动通信、固网宽带、智慧家庭等To
3月28日 下午 6:25
其他

最新:图看三大运营商业绩与格局

随着中国电信2023年业绩的发布,三大运营商2023年业绩全部出炉。从数据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收入、利润全部双增长!图表:曙念编辑:晓燕指导:辛文延伸阅读:官宣:2024年前两月通信业“成绩单”出炉1730亿!今年中移动资本开支怎么花?挺进万亿俱乐部:中国移动2023业绩发布(附PPT)中国联通双增长年报:高质量发展开新局实录:中国联通业绩说明会问答中国铁塔年报:利润增长11%腾讯年报:营收6090亿元,增长10%亚信科技双增长:质量大于速度推荐阅读《2023通信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发布重磅:2024通信产业十大技术趋势发布谁在领航?2023年度十大信息通信业务创新发布致敬一线:2023年度通信产业技术创新人物揭晓为什么是他们?致敬10款年度自主创新产品技术方案百舸争流:2023年度AI竞争力榜TOP50发布谁在领航?云电脑创新TOP10发布
3月26日 下午 6:28
其他

中国电信2023业绩发布:高质量发展上新台阶(附PPT)

未来三年目标:服务收入保持良好增长,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资本开支占服务收入比持续下降。3月26日,中国电信发布2023年年报,2023年,中国电信经营收入5136亿元,同比增长6.7%,服务收入4650亿元,同比增长6.9%,连续11年保持增长。EBITDA1368亿元,同比增长5.0%。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增长10.3%,每股基本净利润0.33元。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2023年中国电信全面深入实施云改数转战略,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持续推进服务型、科技型、安全型企业建设,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战略新兴业务布局全面完成,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市场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基础业务稳健增长焕新升级2023年,中国电信基础业务收入稳健增长,用户规模和价值持续提升。移动通信服务收入达195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移动增值及应用收入达258亿元,同比增长12.4%,移动用户数净增1659万户,连续六年行业领先,用户规模达到4.08亿户,移动用户ARPU达45.4元,同比增长0.4%。中国电信积极推进基础业务连接、应用和体验升级,加快5G和智家焕新升级,强化智慧社区和数字乡村平台融通互促,不断填充高质量的数字化产品与场景化服务。在5G焕新方面,中国电信创新推出5G手机直连卫星、5G量子密话等特色应用,持续推动5G云电脑等算力产品规模发展,加快推进5G通信助理、视频彩铃等应用智能化升级,加大5G增强通话、5G消息等应用推广,进一步筑牢差异化发展优势。在智家焕新方面,持续推进千兆网络能力提升和规模渗透,加快千兆用户向FTTR升级通过多场景融通互促,拉动基础业务规模发展和价值提升。2023年,中国电信固网及智慧家庭服务收入达123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智慧家庭业务收入190亿元,同比增长12.8%,宽带用户数净增926万户,达到1.90亿户,宽带综合ARPU达47.6元,同比增长2.8%。产数业务增长17.9%
3月26日 下午 6:28
其他

五方面:刘烈宏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谈数据要素下一步工作(附全文)

优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不断激发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活力”“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生态”“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这是刘烈宏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相关活动作主题演讲,围绕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话题,介绍下一步工作时作的表述。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作题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力可持续发展》演讲。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专题研讨会,并作题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3月25日 下午 5:5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官宣:2024年前两月通信业“成绩单”出炉

3月25日,工信部公布2024年1—2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2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923亿元,同比增长4.3%。用户方面,截至2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7.46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40.9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8.51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922万户。网络建设方面,截至2月末,5G基站总数达350.9万个,比上年末净增13.2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9.8%。总体运行情况电信业务量收平稳增长。1—2月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923亿元,同比增长4.3%。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4.4%。固定互联网宽带业务收入稳步增加。1—2月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互联网宽带业务收入440.6亿元,同比增长6.7%,占电信业务收入的15.1%,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小幅下滑。1—2月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1063亿元,同比下降1.6%,占电信业务收入的36.4%。新兴业务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发展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1—2月份共完成业务收入757.6亿元,同比增长11.3%,占电信业务收入的25.9%,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2.8个百分点。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7.3%和30.3%,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5%。语音业务收入持续下滑。1—2月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固定语音和移动语音业务收入29.5亿元和177.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4%和3.1%,共占电信业务收入的7.1%,占比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电信用户发展情况千兆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4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677.4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08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4.5%;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7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830.1万户,占总用户数的26.7%,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个百分点。5G用户占比近五成。截至2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7.46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40.9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8.51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922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48.8%,占比较上年末提高2.2个百分点。蜂窝物联网用户较快增长,IPTV(网络电视)用户稳步增加。截至2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3.6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3199万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和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的比重达57.5%。IPTV(网络电视)总用户数达4.05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24.6万户。电信业务使用情况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速保持较高水平,2月DOU值达15GB/户。1—2月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见注1】达487.6亿GB,同比增长16.6%,增速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截至2月末,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15.2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50.8万户。2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14.96GB/户·月,同比增长6.6%,比上年同期提升0.92GB/户·月。移动电话通话量小幅回落,移动短信业务收入增速转正。1—2月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完成3420亿分钟,同比下降4.6%;固定电话主叫通话时长完成110.1亿分钟,同比下降3.7%。1—2月份,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同比下降2.1%;移动短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通信能力情况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加速建设。截至2月末,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5亿个,比上年末净增1308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1.1亿个,比上年末净增1430万个,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96.5%。截至2月末,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3月25日 下午 5:52
其他

专家解读: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

通过聚焦数联网的产业协同与通用人工智能场景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新质生产力,算力网是促进全国范围内各类算力大规模调度运营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为什么要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在哪?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正推动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高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需要站在世界的前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的问题,始终保持前瞻性、先进性,坚持以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增强智能化水平。“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直接决定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亚信科技首席技术官兼高级副总裁、IEEE
3月24日 上午 7:02
其他

1730亿!今年中移动资本开支怎么花?

投资拐点已至。3月21日,中国移动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在年报中,中国移动披露了其2024年资本开支总金额和具体的投资规划。据年报,2024年,中国移动资本开支总预算约1730亿元,较2023年下降4%,占收比预计降至20%以下。2024年,中国移动资本开支重点是连接、算力、能力中台、基础四个方向。其中,连接开支占资本开支预算总额的50.5%,计划为874亿元,比2023年下降19.8%。在连接方向,5G相关投资约690亿元,较2023年下降21.6%。2024年,中国移动计划新建5G基站41万座,使
3月22日 下午 5:22
其他

腾讯年报:营收6090亿元,增长10%

腾讯在多个产品和服务上取得突破。3月20日晚间,腾讯控股发布了2023年年报。据年报,2023年,腾讯控股营收6090.15亿元,同比增长10%;毛利达2931.09亿元,同比增长23%;经营盈利达1600.74亿元,同比增长44%;年度盈利达1180.48亿元,同比下滑37%;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达1152.16亿元,同比下滑39%。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2023年,腾讯在多个产品和服务上取得了突破,视频号的总用户使用时长翻番,广告AI模型的改进显著提升了精准投放的效果,国际市场游戏在游戏收入的占比达到30%的新高。这些发展带动了高质量的收入来源,推动毛利增长23%,并成为腾讯对股东加大资本回报计划的有力支持。腾讯混元已发展成为领先的基础模型,在数学推导、逻辑推理和多轮对话中性能卓越。此外,腾讯积极寻求利用科技和平台为社会创造价值,如腾讯数字公益平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公益服务平台之一,其99公益日活动创下人民币38亿元的公众捐款纪录。具体到业务板块。据年报,腾讯增值服务收入达2983.75亿元,同比增长4%;网络广告收入达1014.82亿元,同比增长23%;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达2037.63亿元,同比增长15%。腾讯增值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游戏、社交网络两大部分。其中,在游戏方面,国际市场游戏收入达532亿元,同比增长14%,排除汇率波动的影响后增幅为8%;本土市场游戏收入达1267亿元,同比增长2%。在社交网络方面,社交网络收入达1185亿元,同比增长1%。由于音乐付费会员及小游戏平台服务费收入增长,部分被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服务收入下降所抵销。值得注意的是,腾讯公布了截止到2023年12月底QQ、微信、收费增值服务注册用户等用户发展数据。其中,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3.43亿,同比增长2%;QQ移动终端月活跃账户数达5.54亿户,同比下降3%;收费增值服务注册账户数达2.48亿户,同比增长6%。在网络广告业务方面,得益于AI驱动的广告技术平台的升级,精准投放效果显著提升,从而增加了广告收入,特别是视频号、微信搜一搜的新广告库存与腾讯广告平台持续升级带动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增长。除了汽车行业外,所有重点广告主行业在腾讯广告平台上的广告开支均有所增加,其中消费品、互联网服务及大健康行业的开支显著增加。在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方面,得益于支付活动增加及理财服务收入增长,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得益于视频号带货技术服务费的收取以及云服务的稳步增长,企业服务收入也实现了双位数增长。采写:高超图表:曙念编辑:高超指导:辛文延伸阅读:中国联通双增长年报:高质量发展开新局中国铁塔年报:利润增长11%亚信科技双增长:质量大于速度推荐阅读《2023通信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发布重磅:2024通信产业十大技术趋势发布谁在领航?2023年度十大信息通信业务创新发布致敬一线:2023年度通信产业技术创新人物揭晓为什么是他们?致敬10款年度自主创新产品技术方案百舸争流:2023年度AI竞争力榜TOP50发布谁在领航?云电脑创新TOP10发布
3月20日 下午 6:15
其他

实录:中国联通业绩说明会问答

3月19日,中国联通在上证路演中心举办中国联通2023业绩说明会(在线),相关管理层回答有关投资者提问。实录如下:Q2024年公众市场5G发展策略是怎样的?预计市场还会有怎样的发展?陈忠岳董事长:2024年中国联通公众市场5G发展策略是“全面5G化”。一是全面实现套餐5G化,新增和存量用户全面导向5G;不断丰富5G流量产品,满足存量用户多种场景需求。二是加快5G换机登网,提升登网用户体验。三是加速推进5G创新产品发展。视频彩铃将推出数字人彩铃、彩铃看家功能;联通助理将进一步强化特色功能;联通云盘持续增强场景化服务;还将丰富云基座产品供给,扩充云电脑、云手机、AI应用等云基座产品,提升联通云市场份额。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成熟,5G发展红利也将从用户规模增长的“上半场”转向用户价值提升的“下半场”,5G应用产品日益丰富,5G价值创新红利将不断被释放。未来,我们有信心,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推动基础通信业务迎来继流量红利之后的新一轮发展,推动行业价值进一步提升。Q公司如何看待未来6G技术的发展?6G部署是否会提前到来?陈忠岳董事长:目前并不存在“6G部署”,所以也不存在是否提前到来的问题。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6G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明确了6G的6大典型应用场景。今年2月,国际电信联盟通过决议,将指导6G标准和6G空中接口技术的开发。可以预见后续3GPP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将按照ITU-R制定的时间节点制定工作计划,6G国际标准化将进入实质性研发进程。中国联通一直高度重视6G技术研究工作,成立专门工作团队,持续深化6G愿景需求与网络架构研究,发布涵盖6G架构和关键技术方向白皮书,目前正开展6G技术指标制定和关键候选技术论证仿真等工作。Q公司关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王俊治董事:第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中国联通始终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在公司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服务企业过程中,围绕联网通信、算网数智两类主业业务,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将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第二,进一步打通人才发展通道,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资央企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锚定科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和成长发展的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突出高端引领,全面加强科技人才六级梯队建设,形成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领域专家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雁阵格局,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培养人才。第三,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实施高层次人才“一人一议”确定薪酬、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Q关于国资委全面推进央企市值管理考核公司怎么看?未来有没有相应的提升市值的具体举措?李玉焯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今年1月,国资委提出市值管理成效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更好回报投资者。国资委的关切正是中国联通长期以来坚持的目标,公司自上市以来,始终将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努力回馈广大股东。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价值创造。稳健向好的经营业绩是价值提升的基础。近年来,中国联通经营业绩持续提升、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为价值创造稳固基本盘。未来,公司将务实推进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持续提升网络能力、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强化规模价值,大力发展联网通信、算网数智。在专注当前同时也放眼长远,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储备创新人才,为未来长远发展积蓄动能。二是坚持尊重市场,提升股东回报。逐步提升分红派息率,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回报股东。近年来,公司不断提升分红派息率。自2021年起,公司增加中期分红。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2023年度全年派息率的同比提升步幅高于公司2022年度派息率的同比提升步幅。2024年,公司在为长远稳健增长积蓄动能的基础上,以更大力度回报股东,2024年分红派息比率计划不低于2023年水平,具体利润分配方案将根据2024年盈利情况提交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Q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业务规划是什么?大模型方面有何进展?梁宝俊高级副总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联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科技服务型企业,我从三方面介绍:一是战略重点布局。出台了人工智能整体规划,在智能算力、大模型研发、优质数据集、应用与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布局。集团还成立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着力将人工智能打造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二是能力重点建设。主要体现在智算服务和大模型方面。在提供专业化智算基础设施服务方面,我们布局了“1+N+X”智算能力体系,包括了1个超大规模的单体智算中心、N个智算训推一体枢纽和属地化的X个智算推理节点。着眼于为大模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客户提供的专业化智算运营服务,我们还推出“星罗”先进算力调度平台,提供“通算-智算-超算”异构算力服务、算网协同服务、算电(算力、电力)协同服务。在大模型体系方面,我们构建了元景“1+1+M”大模型体系,包括1套基础大模型、1个大模型平台和超过10个重点行业大模型。其中语言大模型有10亿/70亿/130亿/340亿/700亿参数级规模,并具备多模态能力。同参数级性能达到业界先进水平。三是应用重点探索。落实数智强企,以行业大模型为重点落地场景,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目前,已在网络、客服等内部生产场景以及政务、工业、服装等行业取得阶段性实效。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持续加大战略投入,打造更多具有联通特色的数智融合产品和解决方案,将人工智能打造成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据上证路演中心,略有删减,提问者名略。)编辑、校对:胡媛指导:辛文延伸阅读:最新:简勤任中国联通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重磅:中国联通手机直连卫星在轨试验取得新突破特稿:联通宽带为什么好?直击巴塞
3月19日 下午 8:08
其他

亚信科技双增长:质量大于速度

2024年,在推进“一巩固、三发展”发展战略基础上,向“四个转变”谋求新的增长动能。3月19日上午,在媒体沟通会上,亚信科技公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报告。2023年,亚信科技更加关注现金流健康,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以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财报显示,2023年,亚信科技营业收入达78.91亿元,同比上升2.0%;年度经调整净利润达8.51亿元,净利润率保持双位数达10.8%,依然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经营性现金流为5.82亿元,同比上升5.9%。2023,这一年,亚信科技走过第30个春秋。过去一年,外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复苏过程中持续存在不确定性;同时,通信行业客户持续加大降本增效及自主研发力度。面对挑战,亚信科技一方面,持续发展新业务;另一方面,利用AIGC/GPT等技术进行创新升级,以抵消传统业务带来的压力,并保持整体业务发展的健康稳定。持续注重发展质量2023年,亚信科技“三新业务”收入约28.99亿元,同比增长12.7%,占总收入比重达约36.7%,三新业务保持双位数增长,占收比继续提升。BSS业务收入48.81亿元,同比微跌0.9%,面临数据要素、算力、AI/大模型等从“5G+”到“AI+”机遇,以及运营商IT投资减少,自研力度加大等挑战。其中,数智运营业务(DSaaS)短期承压,负面影响正逐步消退。2023年,数智运营业务实现收入11.02亿元,同比下降4.2%,占总收入比重为14.0%,按结果及分成付费模式的收入占数智运营业务收入24.0%。垂直行业深化“标准产品+解决方案”高质量发展模式,2023年,垂直行业数字化专业收入为9.65亿元,同比增长27.5%,占总收入比重为12.2%。其中,交通行业实现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458.5%;能源行业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36.5%。OSS业务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OSS业务收入达8.32亿元,同比增长24.9%,占总收入比重为10.5%。“比起发展速度,亚信科技更注重发展质量。2023年,亚信科技更加关注现金流健康,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以确保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亚信科技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高念书在媒体沟通会上指出,2023年,艾瑞数智经历组织深度变革带来的阵痛,以及行业研究业务受到资本市场疲弱和互联网和消费行业客户严控预算的重大冲击,数智运营业务收入较去年有所下降,但跌幅在下半年已较上半年有所收窄。但数智运营业务的市场需求依然巨大,预期在2024年将恢复增长。开启“四个转变”新纪元2024年,对于亚信科技来说,是未来5年战略的新起点。整体收入增长将优于2023年,三新业务收入提速增长,数智运营恢复增长。一方面,在通信行业市场保持平稳。一是BSS业务,以新技术/新产品缓解下行压力,以AIGC/GPT等新产品、新技术,把握客户在创新领域中的投资机会。二是OSS业务,拓宽边界以获得新的增长机会,深耕“网管+网优“,并加强ToB5G网络设备市场拓展,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储备增长动能。三是数智运营业务,做优模式且加深客户覆盖,继续扩大按结果及分成付费模式业务规模;加强开拓专业公司客户,提升专业公司的覆盖度;加强挖掘地市、区县级的客户运营业务价值。另一方面,在非通信行业市场持续高质量增长。一是垂直行业数字化业务持续高质量增长,聚焦能源-电力、能源-矿山、交通-高速、交通-枢纽、交通-物流,以及政务等重点行业,以“标准产品+解决方案”的模式纵深推进。二是数智运营业务加大推广和复制力度,将成熟的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数智运营工具产品等,加速向更多的汽车品牌客户、消费品品牌客户和文旅类客户进行推广和复制。高念书表示,面向未来,在推进“一巩固、三发展”业务战略的基础上,亚信科技提出“四个转变”发展战略,即从以“服务”为主向“产品+服务”转变,从“以纯软件为主”向“软件+硬件一体”转变,从“以通信业务为主”向“通信+非通信业务”转变,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转变。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也是亚信科技扬帆“出海”的第一年,面向东南亚、中东等市场,重点推广5G专网、边缘智能、数据库等标准化产品,以标准产品销售实现突破200万美元销售额,未来5年计划突破1亿美元销售额。“多元化、健康发展是亚信科技的目标。”高念书强调。加大研发,持续提供新质生产力2023年,亚信科技研发投入约10.95亿元,占收比13.9%,不断加强研发创新实力和技术引领能力,持续聚焦云网、数智、IT产品体系,并向产品与服务双领先目标迈进,产品标准化能力持续提升,并赢得广泛认可。高念书指出,外部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亚信科技将继续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探寻机遇与突破,为客户、行业和全社会提供“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在“AI+”领域,亚信科技专注通信行业及垂直行业大模型研发与应用,持续打造与完善xGPT产品与工具体系,赋能通信、能源、交通等行业客户。另一方面,在“数据要素x”领域,把握《“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的大趋势,激活物流领域的数据要素潜能,提升多式联运效能。整合铁路、航空、公路、水运数据,以及客户自有数据,提供货运数据服务、物流可视化服务、多式联运优化服务等;客户已覆盖
3月19日 下午 8:08
其他

中国联通双增长年报: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联网通信、算网数智两大主业稳健增长。3月19日晚间,中国联通率先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以收入、净利润双增长,为新领导集体组成后的中国联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据A股年报(下同),2023年,中国联通营业收入达到3726亿元,同比提升5.0%;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达到82亿元,同比提升12%,连续七年实现双位数增长。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指出,2023年是中国联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中国联通扎实推进战略体系持续深化落地,积极统筹当期经营和长远发展,着力兼顾规模增长和价值提升,全力担当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主责,聚焦联网通信和算网数智两大主业,经营发展稳中有进,基础能力快速补强,特色优势持续放大,创新转型走深走实,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整体业绩: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中国联通主营业务收入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联网通信收入稳健增长,算网数智业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营收占比持续提升。据年报,中国联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52亿元,同比提升5.0%。其中,联网通信业务实现收入2446亿元,收入规模达到两类主营业务总收入的四分之三;算网数智业务实现收入752亿元,收入规模约占两类主营业务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并为中国联通带来超过一半的新增服务收入。此外,中国联通全面增强价值创造能力,自由现金流同比增长10.8%,达到304亿元。资本结构持续优化,带息债务同比下降18%至464亿元,资产负债率维持在46%的合理区间。在持续推动营收、利润良好增长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中国联通还致力于和股东一同分享公司长期发展红利。据H股年报,经充分考虑公司的良好经营发展,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末期股息0.1336元(含税),连同已派发的中期股息每股0.203元(含税),全年股息合计每股0.3366元(含税),同比增长22.8%,显著高于每股基本盈利11.8%的增长,现金分红水平达到历史新高。2023年,中国联通主营业务呈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态势,第二曲线业务营收占比大踏步地迈过25%的门槛,为中国联通在数字经济新阶段加速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投资人对联通的发展前景保持了坚定地信心。联网通信:“基本盘”稳中有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通信服务是运营商的主责主业。2023年,中国联通聚焦“联网通信”和”算网数智”两大主业,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联通将话音、短信、流量、固网宽带、专线等传统通信业务,划分为移动联网、宽带联网、电视联网、专线联网、通信业务及信息业务六大板块,归为“联网通信”业务,形成了中国联通的新“基本盘”。2023年,中国联通不断深化业务融合、市场融通、能力融智,新融合积厚成势,移动、固网宽带及专线业务规模价值稳健增长,个人及家庭创新增值业务快速突破。其中,移动联网方面,中国联通加强端网业协同,以5G化为牵引,移动用户增势强劲。据年报,中国联通移动用户规模达到3.33亿户,全年净增1060万户,净增用户同比大幅提升90%。用户结构持续优化,5G套餐用户渗透率达到78%,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积极把握万物互联的发展机遇,2023年连接规模达到4.9亿,其中“4G+5G”高速联接占比超过90%,为移动联网发展注入鲜活动力。宽带联网方面,中国联通持续打造千兆服务口碑,固网宽带用户达到1.13亿户,同比净增979万户,净增规模创近十年新高。用户结构显著改善,宽带用户融合渗透率达到76%,千兆用户渗透率达到22%、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信息业务方面,中国联通着力打造更丰富、更好用的创新产品,深化面向个人和家庭市场的信息业务快速成长,为广大客户带来质量升级的全新体验。持续完善“平台+云网+应用”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信息应用,收入规模突破百亿。个人数智生活业务、联通智家业务付费用户达到亿户水平。2023年,随着联网用户的持续增长,收入稳健增长,中国联通联网通信业务稳中有进,为稳健经营守好基本盘,夯实了数字经济新底座。算网数智:增势强劲拓新增长极当前,运营商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实力、发展数字交付服务、重塑能力发展基因,是为做好第二曲线业务的主旋律。中国联通也将旗下的云计算、算力、物联网、行业应用等原有的产业互联网业务进行了重新调整,划分为联通云、数据中心、数科集成、数据服务、数智应用及网信安全六大板块,形成算网数智业务,打造了中国联通奋楫数字经济主航道的主力军。年报显示,2023年,中国联通算网数智业务增势强劲,云计算、数据服务、数智应用、网信安全四大板块的表现较为突出。在联通云方面,中国联通一方面着力发挥算网一体差异化优势,算力资源储备显著增厚;另一方面着力突破云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云灾备等关键技术难点,满足客户定制化场景需求,在政务、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打造了一系列标杆案例,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据年报,2023年联通云实现收入510亿元,同比增长41.6%。其中,云资源销售超过百万核,同比增长186%,云资源覆盖突破230个城市。与此同时,联通云还在技术创新、生态共建等方面迭代出新,自主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优化“虚拟化”及“云原生”双引擎基座,自研操作系统CULinux2.2部署超过3300套。在数据服务方面,中国联通抢抓“数字中国”建设、“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机遇,着力强化数据产品和能力供给,赋能经济社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据年报,中国联通依托一点集中和技术领先的大数据能力,数据服务连续5年行业份额超过50%,领先同业;坚持数智技术融合创新为核心驱动力,12项数据治理能力入选《2023数据治理产业图谱2.0》,入选数量排名第一;数据处理能力持续提升,日采集数据增量同比翻倍达1.2PB,以历史最高分通过DCMM5最高等级认证。全面服务政务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政府首选品牌,搭建15个省级政务大数据平台,智慧城市服务区县总量突破800个。在数智应用方面,中国联通加快以5G技术赋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数字“新引擎”。据年报,中国联通数智应用规模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5G行业应用项目累计达3万个,覆盖国民经济71个大类,服务超8500个5G专网客户,在工业互联网、数字政府、车联网等重点行业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与此同时,中国联通专精特新数智能力持续增强,亿元级自研应用产品达32款,升级迭代5G行业专网PLUS产品矩阵,打造格物Unilink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推出10款5GRedCap行业终端。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荣获三项GLOMO全球移动大奖,引领5G数智应用高质量发展。在网信安全方面,中国联通聚焦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重点方向,加强大安全战略业务布局。据年报,中国联通基于“墨攻”平台打造“平台+组件+服务”安全运营服务新模式,为客户建成国内首个超大型城市数字安全运营中心,落地50余个标杆项目;同时还推动安全生态开放合作,吸引合作伙伴入驻“安全荟”,构建规模大、品种全、服务便捷的安全云市场,支撑网信安全收入实现120%的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联通第二曲线业务发展相当活跃,营收占比持续提升,数字服务交付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创新转型拓宽增长极。未来投资:算网数智适度超前2023年,中国联通网络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改善,数字交付服务能力亦有显著提升,折射了中国联通好钢花在刀刃上,实现了在5G、光纤、云、算力等方面的精准投资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在5G建设方面,中国联通5G中频基站超过121万站,900M基站达到68万站,移动网络覆盖水平持续提升。特别是,5G中频基站新增22万站,4G共享基站超过200万站。与友商在新疆启动全球首个5G异网漫游试商用,进一步提升边远地区网络资源使用效益。在光纤网络建设方面,中国联通宽带网络北方保持行业优势,南方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政企网络提供“一刚一柔”高质量专网服务,覆盖规模及多云连接不断扩大,推进千行百业“上云用数赋智”。在算力网络方面,中国联通全面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积极部署架构先进、安全可靠、服务卓越的新型算力网络。通过“5+4+31+X”新型数据中心布局,着力构建绿色集约、安全可靠的算力基础设施;主动应对智算算力需求转型升级,推动“1+N+X”总体智算规划布局,围绕东部智算产业发达区域和西部资源充沛区域推进梯次布局和落地建设;已在国家枢纽节点间形成超100G高速传输通道,筑牢面向算力网络全光传送底座,公众骨干IP网时延具备行业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联通在年报中着重强调,随着5G网络覆盖日臻完善,中国联通投资重点由稳基础的联网通信业务转向高增长的算网数智业务,2023年资本开支为739亿元,但是网络投资显现拐点。而在展望2024年时,中国联通则指出将保持营业收入的稳健增长、利润的双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在约650亿元以内,其中算网数智投资将坚持适度超前、加强布局。陈忠岳指出,中国联通将秉持坚持稳中求进,深入实施科技强企、人才强企、改革强企、数智强企及品牌强企五大强企战略,深入实施联网通信发展、算网融合发展、数智应用发展、国际化发展、大数据创新、人工智能创新、数字新基建、高质量服务和网信安全9大重点行动计划,加快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服务企业。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国联通2024年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今年中国联通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党建,二是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四是扎实推进高质量网络和高品质服务,五是扎实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六是扎实推进高水平安全。其中,会议明确提出,要全力实施联网通信发展行动计划,全力实施算网数智发展行动计划,全力深耕细分市场,全力强化品牌引领,全力强化价值创造。五个“全力”的着重强调,说明中国联通努力革新自身能力基因的同时,也在为运营商发展范式重塑注入新的活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联通成立30周年、接续奋斗再出发的重要一年。相信,2024年的中国联通将持续变革、创新、突破,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创造信息通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采写:高超图表:曙念视频:莉君编辑、校对:晓燕指导:辛文延伸阅读:最新:简勤任中国联通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重磅:中国联通手机直连卫星在轨试验取得新突破特稿:联通宽带为什么好?直击巴塞
3月19日 下午 8:08
其他

图看"东数西算"两年八大算力枢纽"成绩单"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成为2024全国两会新词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也标志着我国“东数西算”工程拉开序幕。至今,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已有两年时间,这期间,“东数西算”工程取得哪些进展和成效?据《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过去两年中,随着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8大国家枢纽节点,10大数据中心集群发展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方面,东西部地区算力资源发展不均的现象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另一方面,凭借在能源、土地等方面的优势,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算力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当前,作为国家枢纽节点集群城市,各地将继续抢抓机遇,以市场为导向,重点补齐短板,填补产业链空白,全力助推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住机遇,以丰富的算力资源为基础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高地。整理:胡媛设计:曙念编辑:胡媛指导:辛文延伸阅读:刘烈宏《求是》撰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3月18日 下午 1:21
其他

中国铁塔年报:利润增长11%

来自运营商市场外的两翼业务推动利润大幅增长11%。3月18日,中国铁塔发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报告。2023年,营业收入保持良好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财报显示,中国铁塔全年营业收入达到940.09亿元,同比增长2%;EBITDA达635.51亿元,同比增长1.1%,EBITDA率为67.6%;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利润为97.5亿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率为10.4%。2023年,中国铁塔锚定“一体两翼”战略定位,持续构建“五化”运营体系,打造“五型”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各项业务发展符合预期,整体业绩稳健增长,公司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体稳健,两翼双飞2023年,中国铁塔运营商业务收入达821.63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塔类业务实现收入750.23亿元,同比下降2.8%;室分业务实现收入71.40亿元,同比增长22.5%。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塔塔类站址数204.6万个,较上年年底减少0.9万个,运营商塔类租户达到342.4万户,较上年年底增加6.2万户,运营商塔类站均租户数由上年年底的1.65户提升到1.68户,共享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楼宇类室分覆盖面积累计达101.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7.3%;高铁隧道及地铁覆盖总里程累计24,072公里,同比增长20.1%。2023年,中国铁塔持续把握数字经济及”双碳”目标发展带来的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创新引领,持续提升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继续保持两翼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收入114.97亿元,占整体营业收入比重为12.2%,比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一方面,2023年,智联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铁塔视联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47.27亿元,占智联业务收入比重为64.9%。另一方面,2023年,能源业务实现收入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铁塔换电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20.67亿元,占能源业务收入比重达49.1%。中国铁塔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持续深化“一体两翼”战略,立足“三个服务商”定位,持续构建
3月18日 下午 1:21
其他

“东数西算”两年:走进京津冀算力枢纽

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随着数据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算力作为将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的重要依托,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数据要素和算力的发展已经成为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京津冀地区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是我国算力市场的重要板块。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支撑、河北为承接的协同发展功能格局,为三地数据中心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两年来,京津冀算力枢纽进展如何?谁是算力一体化先锋?京津冀算力枢纽进展如何?谁是算力一体化先锋?京津冀算力规模占全国1/3以上算力是支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京津冀作为中国八大算力枢纽之一,具有独特的定位,地区数据量集中,以张家口怀来县、张北县、宣化区为起步区的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其主要功能定位是积极承接北京市等地的实时性算力需求。相关数据显示,京津冀算力枢纽高效能算力承载力领先,逐步成长为全国数据流心脏和大脑,算力供需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其算力市场规模占全国份额的1/3以上。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1.2万P的算力供给规模,包括通用算力8672P、智能算力3402P、超算算力340P。2024年,北京将推动算力中心、数据训练基地、国家区块链枢纽节点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据河北发改委消息,自2022年以来,共审批通过了104个数据中心项目,其中张家口占据了83个,廊坊和保定各有10个。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张家口市投入运营数据中心27个、标准机柜33万架、服务器153万台,算力规模达到7600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目前,已有腾讯、阿里巴巴、联通、百度、秦淮数据、合盈数据等企业将数据中心落户张家口。作为10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到2025年,张家口算力规模将达到15EFlops,并将与北京市、天津市滨海新区、雄安新区建成直连网络,网络时延标准达到每百公里单向时延1ms。2024年,河北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抓好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截至2023年底,天津市各基础电信企业算力规模、存储总量显著提升,数据中心互联低时延达标率、算力灵活调度节点占比均达100%。2024年,天津启动双万兆宽带项目试点建设,推动曙光超算互联网平台、天津超算中心、基础电信运营商算力设施等广泛应用赋能,扩大智能算力产业规模。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夯实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时代构建起坚实的骨架,积极探索建立信息通信业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用数智赋能京津冀三地协同高质量发展。谁是助力算力一体化先锋?“东数西算”工程实施两年以来,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新机遇。电信运营商是算力网建设的主力军和算力服务的提供者,正在用“算力网络”助力“东数西算”。中国联通从算网编排服务、算力传输、算力中心布局、强化算网安全体系建设五大方面着力算力网建设和算力服务,建设了“IP+光”一体化的算力承载网络,打造面向“东数西算”的全光底座,基于“IPv6+”新技术构建确定性无损算力承载网。中国联通提供面向算网融合的多样化、普适化、泛在化算力供给,按照“5+4+31+X”布局数据中心,云计算实现重点区域“一市一池”,已覆盖200多个地市。其中,中国联通(怀来)大数据创新产业园成为全国两大“东数西算”调度平台之一,从算力供给、算力输送、算网调度和算网融合四方面构建面向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云网边一体的算网智能化编排调度体系,为客户提供“联接、感知、计算、智能”的算网一体化服务。共规划了8.5万架标准机柜能力,可提供2200P算力服务,目前,项目一期已交付3800架5KW机柜。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的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以下简称“京津冀智算中心”),是中国电信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算力基础设施工程,是北京电信“1+1+X+C”算力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京津冀智算中心通过先进的国产AI技术、自主可控的计算设备、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外加多云互联和算力调度平台,实现全国区域间的算力协同对接,促进通算、智算和超算协同发展,打造高速互联、高效调度、安全可靠的智算体系。目前正全力推进国内首个真“万卡”液冷算力池建设,预计2024年6月底园区具备近5000P智算能力。中国移动京津冀(天津)西青数据中心是按照中国移动最高标准建设的天津地区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承载能力超1.4万架。通过建设京津冀地区高速直达OTN
3月17日 上午 7:03
其他

专家解读:构建一体化算力体系破解“算力壁垒”

按需建设算力设施、践行绿色低碳算力发展、深化算网融合发展、“算网云”一体化服务体系。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等八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建设10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东数西算”是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后又一项国家级特大工程,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以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东数西算”两年来,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服务商以及相关产业链企业积极跟进,多领域发力。近日,鹏博士集团总裁吕卫团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采访时分享了鹏博士关于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思考,以及鹏博士如何抓住“东数西算”机遇,在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中贡献企业力量。“算网云”三位一体构建鹏博士“算力+”生态“东数西算”战略工程实施两年以来,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新机遇。吕卫团表示,面对新机遇,鹏博士制定了“N+3+X”数智化发展的新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集中资源发展新型绿色算力中心、算力网络及算力交易平台,逐渐形成了“云+算力网络+算力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业务”相互支撑、融通发展的新格局。鹏博士始终秉承“贴近市场、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理念,不断深耕市场,提升服务能力。吕卫团表示,在实际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各地方算力资源分布差异明显,跨区域、跨城市、跨省份间的算力调度还需进一步强化。同时,伴随着各类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市场对于智能算力的需求正迎来爆发阶段。面对新的市场需求,鹏博士结合自身数十年行业服务经验,定位于“中国领先的智能算力服务运营商”,以服务地方数字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算力中心、算力网络、数智产业园、“算网云”三位一体发展为依托,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鹏博士“算力+”生态体系,打造算力时代鹏博士的新发展之路,助力地方数字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提升。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性产业循环伴随着人工智能、各类大模型的爆发式发展,AI的应用与训练能力正成为行业的“必争之地”,由此带来了对算力资源的深度需求。吕卫团表示,为了更好地支持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非常必要的。两年来,各地都在加速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后期运营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与地方算力应用发展、持续算力赋能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吕卫团表示,在鹏博士走访、调研的多个省市中,各级政府均不约而同的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东中西部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更直接导致了不同区域间,市场诉求的多样化,亟需制定针对性强、可执行性强的定制化服务,而这正是鹏博士所擅长的领域,更是市场机遇。《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简单来看,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应包括:算力供给体系、算力运载体系、存储力体系和算力应用体系,也就是“算、存、运、用”四方面。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3月16日 上午 7:02
其他

专家解读:五方面着力构建一体化算力体系

超前布局,快速响应日益扩展的数字技术在各类场景的应用。李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要求,统筹提升“东数西算”整体效能,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和供给结构,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提升多元算力综合供给,提高西部地区算力利用水平。“一体化算力体系”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促进全国范围内各类算力资源高比例、大规模一体化调度运营的数字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副总工程师齐曙光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成为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载体,其中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的IT设备及相应供能和制冷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均需要一定的周期,无法短时间内大规模完成。因此,算力基础设施应超前布局,才能够快速响应日益扩展的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各类场景的应用,从而促进数字领域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不能过度超前,若过度超前会引起与市场需求无法对接、长期运行效率过低、浪费资源与能源的现象。综上,数字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布局,才能够有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在《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3月15日 上午 10:08
其他

最新:简勤任中国联通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简勤任中国联通总经理。2024年3月15日上午,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受中央组织部领导委托,中央组织部有关干部局负责同志宣布了党中央关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职的决定:简勤同志任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免去其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职务。相关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办理。至此,备受业界关注的中国联通总经理人选确定。新任中国联通总经理的简勤,是信息通信行业的资深管理者和移动通信技术专家。此前历任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广东省移动总经理等职。在中国移动期间,简勤分管市场经营、客户服务、终端业务、移动互联网、金融科技等业务。在担任中国移动副总经理之前,简勤长期在中国移动地方公司工作,具有深厚的一线实践经验,曾担任江西移动总经理、四川移动总经理和广东移动总经理。简勤简历简勤,男,1966年3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与通信专业,并持有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1989年分配至南昌电信局,历任无线分局副局长、移动办主任、南昌电信局副局长;1999年任南昌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2000年任江西省移动通信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2015年09月,任广东省移动总经理;2017年12月,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分管公司市场经营、客户服务、终端业务、移动互联网、金融科技等业务;2023年05月,任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2024年3月,任中国联通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采写:高超
3月15日 上午 10:08
其他

重磅:中国联通手机直连卫星在轨试验取得新突破

丰硕!中国联通发布"联网通信"和"算网数智"最新成果直击巴塞丨中国联通和华为共建5G-A差异化优势直击巴塞
3月14日 下午 6:26
其他

"东数西算"两年:八大算力枢纽成绩几何?(附一张图)

以“算力”促“新质生产力”。“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成为2024全国两会新词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达到197
3月14日 下午 6:26
其他

“东数西算”两年: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呼之欲出

全面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
3月13日 下午 6:11
其他

专家解读:如何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提前布局,迎接算力爆发式增长。李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一体化算力体系”。那么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一体化算力体系”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唐雄燕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全社会对于高效、稳定、安全的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适度超前建设意味着预先规划并部署相应的基础设施,以满足未来可能出现的庞大计算需求。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抢占技术高地,引导和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并且在全球化竞争加剧背景下,拥有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战略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一体化算力体系构成唐雄燕指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数据中心集群:构建分布合理的数据中心集群,包括东部地区的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以及西部地区依托清洁能源的绿色数据中心,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实现东西部算力资源优化互补。网络互联互通:建立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传输网络,实现数据中心之间、数据中心与用户之间的高效互联互通。算力管控平台:打造全面覆盖的云计算和智能计算服务体系,提供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服务,满足不同用户和企业的需求。算力调度与服务:建设智能、灵活的算力调度系统,实现跨地域、跨层级的算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确保算力资源供需平衡。算网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机制,确保算力设施及其承载数据的安全可控。总之,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是一个包含硬件设施、软件服务、网络连接、数据流动和安全保障等多个维度的整体框架,旨在整合和优化全国的算力资源,为数字经济时代提供坚实的计算支撑。四方面着力中国联通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重要建设主体,如何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唐雄燕认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在算网编排服务方面,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产品+服务能力,同时通过云网边一体化编排调度平台,实现算网能力封装和算网协同编排;在算力传输方面,建设“IP+光”一体化的算力承载网络,包括打造面向“东数西算”的全光底座,基于“IPv6+”新技术构建确定性无损算力承载网;在算力中心布局建设方面,中国联通以联通云为算力的主打品牌,顺势而为,全面升级为安全数智云,提供面向算网融合的多样化、普适化、泛在化算力供给,按照“5+4+31+X”布局数据中心,云计算实现重点区域“一市一池”,已覆盖200多个地市。同时,中国联通强化算网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和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一体化算力体系安全稳定运行。突破技术瓶颈当前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还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技术瓶颈、政策法规与标准有待完善、环保与节能压力和投资回报与经济效益等问题。资源分布不均: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力供应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导致算力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合理调配和优化布局。技术瓶颈:智能算力芯片被卡脖子;超高速、低延迟、大规模、低成本的数据传输技术尚待突破,同时,如何实现跨域算力的高效调度和管理还是一个技术难题。政策法规与标准有待完善:在数据跨境流动、数据权益归属、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亟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利于算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环保与节能压力: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突出,需要在扩大算力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节能技术,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投资回报与经济效益问题: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如何确保项目投资的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是商业化运营中的重大挑战。唐雄燕表示,克服这些挑战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配套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加快智能计算和算力网络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细化落实方案;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理念;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作用。指导:辛文采访整理:崔亮亮编辑、校对:亮亮
3月12日 下午 5:06
其他

一张图:有关“人工智能”建议提案一览

表格整理:晓燕视频:莉君设计:曙念编辑、校对:亮亮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代表委员关心中国AI发展(附建议提案一览)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专家谈:三方面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部长通道
3月11日 下午 6:17
其他

一张图:有关“数据要素”建议提案一览

表格整理:曙念设计:曙念编辑、校对:晓燕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代表委员关心中国AI发展(附建议提案一览)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专家谈:三方面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部长通道
3月11日 下午 6:17
其他

两会 | 张志勇代表:进一步加强新能源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监控溯源

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电动自行车等领域发展持续加快,带动我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蓬勃发展。但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治理能力与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和地位还不匹配。从2023年情况看,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事故偶有发生,全年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储能电站失火事件引起广泛社会关注。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监控溯源的建议》。张志勇指出,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和动力电池追溯管理,相关主管部门已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有力支撑了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尚未实现锂电池实时在线监测及溯源追踪全覆盖。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内部老化过程复杂多变,并逐渐演变成安全问题。当前,虽然对汽车动力电池运行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控,但对储能和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运行状态尚未建立实施监管和溯源信息追踪平台,不能对锂电池运行状况进行风险预警和安全评估,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二是现有平台未实现对接,信息共享和数据挖掘应用不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已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和与管理平台”和“新源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监控及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与管理,有效支持了行业监管。但整个行业涉及的职能部门众多,现有平台尚未与应急、消防等领域的相关平台打通对接,不能实现跨领域数据调用和共享,数据价值挖掘应用不足,未能充分服务产业链上充电设施、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发展。三是上下游企业协同不足,行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快速发展,但锂电池全生命周期涉及生产、使用、回收利用、报废处置等多个环节,工艺链冗长、技术复杂、参与者较多,各市场主体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合作机制,上下游企业联动不足,导致企业遇到获取电池信息难、回收电池难、回收产品与下游市场需求精准匹配难、电池状态评估难等问题,给资源循环利用、安全处置、环境保护带来一定的挑战。基于此,张志勇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实现锂电池实时监管全覆盖。由政府部门统筹,构建涵盖储能电池、自行车锂电池在内的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实现锂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建立分级管控与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产品运行状态安全实时监管,提升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强化现有平台建设对接,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现有平台体系架构,实现各领域平台的有效对接,提升监管治理能力水平。同时,统筹制定技术要求、数据标准,实现产业链各企业的数据调用和共享,使数据价值最大化。三是压实市场各方主体责任并鼓励联动合作,强化行业数字化保障。进一步明确锂电池产业链不同主体企业的责任和分工,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动合作,协同创新回收商业模式和共享回收渠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提升锂电池生命周期中产品的智能化识别、溯源和追踪能力,畅通产业链循环,实现全生命周期精准溯源和循环利用。指导:辛文编辑、校对:胡媛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代表委员关心中国AI发展(附建议提案一览)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专家谈:三方面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部长通道
3月10日 上午 7:02
其他

"大力开发开放":代表委员关注"数据要素"发展(附建议提案一览)

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也是重要生产力。当前,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在3月5日李强总理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数据”相关工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提高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能力。”“数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反复提及,引发广泛热议。2023年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我国数据要素发展迎来崭新阶段。《“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发布实施,更体现了国家对于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广度和深度拓展的决心。就数据要素议题,连日来,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建议意见,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产管理与应用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化和数据安全和人才建设等问题,纷纷建言献策。数据市场与数据创新应用数据资产创新应用是对数据资产向数据资本演进的重要阶段。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邵志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管理体系与实施办法,形成包括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数据资产增信、数据资产保理、数据资产保险、数据资产信托、数据资产作价入股和数据资产证券化等路径体系。同时,形成与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设立数据资产创新应用的专业服务机构。尽管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我国数据要素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基础尚不坚实,制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一些关键性难题仍有待破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建议,推进数据确权。建议出台数据确权方面的制度办法,划清国家与地方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数据权属边界,明确政府对企业和个人数据的权利范围和利益返还机制。推动数据定价、规范交易场所、增设算力枢纽、统筹宏观布局等,进一步做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提出,加快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发育的提案。开展国家级数据资产登记平台试点工作,构建三位一体、五大核心功能的国家级数据确权登记体系。“以数据产权登记为抓手,探索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等数据产权分置,承认保护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他说。浙江是唯一被点名支持开展“数据二十条”先行先试的省份,但在参与先行先试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然面临有效供给不足、流通交易不畅、合规管理要求不清晰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宇提出“要大力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是加快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二是加快流通配套法规建设。三是加快数据流通实践探索。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刘中民建议,增设算力枢纽。建议国家数据局在东北布局算力枢纽节点,完善国家算力网络。目前,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布局了8个枢纽共10个集群,东北三省尚无一地入选。希望国家数据局增设数据枢纽节点,依托东北丰富的电力、土地资源优势及产业人才基础,支持辽宁开展算力集群建设。数据立法、跨境流通与安全去年以来,多部门发布的重要文件推动数据要素从概念进入落地阶段,为统筹解决数据确权难、定价难、应用难等问题,加速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大力发展数字化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下一阶段如何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认为,最大限度释放数据价值,重中之重是健全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加快推动以“所有权”为核心的数据产权向以“共享权”为核心的数权保护立法进程,研究制定《数权法》,构建以数据权属、数据权利、数据利用和数据保护为核心的数权法律制度。当前,我国对核心数据实行严格保护,不允许出境;重要数据跨境需安全评估,需要逐级审批;一般数据可自由流动。然而,现行法律法规对于重要数据的定义较为模糊,企业在分辨采集数据是否为重要数据时往往缺乏明确的参考标准,并且存在数据跨境流动存在多头监管。因此,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建议制定《重要数据认证指南》明晰重要数据和非重要数据的评估标准,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导。以及制定《豁免申报数据出境的负面清单》,即设置不可豁免出境评估的具体场景,将负面清单内容根据数据重要程度逐级划分,其他不属于此范围的,可以正常审查后出境。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事务合伙人、管委会主任管云鸿建议尽早出台规范性文件,规范数据资产与普通数据资源界限,数据资产三权确认,以及产权公示登记制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产业数据与人才数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燃料”。金李认为,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开放生态也是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应明确人工智能行业数据登记确权路径,确立数据产权登记和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相结合的行业登记体系;其次则是增强多维度高价值语料库供给,强化大模型训练语料库质量管理,构建高质量通用大模型语料库与垂直行业的语料库;最后,还可通过依托数据交易所、数商、高校建立人才联培机制、开展“数据要素×大模型”开发者大赛等,培育相关行业高潜力、高质量的人才、产品。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在《推动农业科技和品牌建设助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相关部门建立农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农业生产、流通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决策支持。同时,通过政策鼓励,加快生物资产数字化体系和溯源体系的建设,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评估依据,促进农业企业和农户获得高效、低成本的信贷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在“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的提案中表示,当前,数字金融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为此,他建议加快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构建联通医疗、农业、林业、气象等行业的公共大数据平台,建立安全权威的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供给体系。完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数字技术与金融的交叉学科,着力培养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随着汽车行业由“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的发展,汽车之于用户已不再是单纯的出行工具,已由“单一工业品”到“新数智空间”产品的属性变迁。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关于完善汽车数据产权立法的建议》中提出,在智能网联汽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产权需要在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要素市场化与国家安全三者之间达成平衡。建议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车辆自身及零部件工况类数据,道路、天气等与外部环境有关的数据,无法识别到具体个人,应不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而车控类数据及应用服务类数据中的不同数据与个人的关联性存在很大差异,需要从立法层面进一步予以明确。从数据资产管理与创新应用,到数据立法与跨境流通,再到数据行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意见,折射了社会对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信心与希望,也反映了数据要素市场的勃勃生机与创新气息。相信随着数据要素领域制度建设与市场开发的深入,必将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和价值,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劲动能。指导:辛文采写:崔亮亮表格整理:曙念设计:曙念编辑、校对:亮亮延伸阅读:迎两会: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布局加油干: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信息通信重点必藏: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布局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代表委员关心中国AI发展(附建议提案一览)两会
3月9日 上午 7:03
其他

两会 | 夏泳代表:发挥“5G+北斗”优势,赋能千行百业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北斗”基础设施,终端普及、应用标杆方面同样成效明显。北斗与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将衍生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重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夏泳就“如何更好发挥‘5G+北斗’优势赋能千行百业”提出了建议。夏泳认为,北斗与5G的“强强联手”可以相互赋能、彼此增强。加快“5G+北斗”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对于技术创新、产业自主可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技术优势更加突出。“5G+北斗”覆盖可以有效解决室内定位以及室外遮挡导致的卫星信号缺失问题,满足复杂地形的定位需求。5G网络布局可为北斗地基增强站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稳定高效传输增强信号使得定位更加精准、实时性更好。“5G+北斗”能够提供高速泛在、高精度、高可信的定位、导航、授时、通信能力。二是有利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卫星导航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5G+北斗”结合无人机等新技术,将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服务能力,具有融网络、融技术、融终端、融应用的天然优势。不仅产业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而且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城市治理、测量测绘、智慧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三是产业自主可控。北斗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卫星组件及关键元器件100%实现国产。同时,我国拥有的5G标准占到全球的42%,5G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并在芯片等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方面不断取得突破。“5G+北斗”产业发展可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重要保障。但是,夏泳也同时指出,“5G+北斗”的发展与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规模整体较小,在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应用场景的融合拓展、生态培育壮大等方面还需要发力推进。针对以上挑战,夏泳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加强5G+北斗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一是完善以5G和北斗为核心的基础设施规划。结合产业特点与重点应用场景,将“5G+北斗”基础设施布局纳入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协同做好5G与北斗地基增强站规划建设,形成“一张网”服务能力。二是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加强基础设施布局。针对隧道、高楼、山区等复杂地形,面向交通运输、城市治理、精准农业等重点行业,加强“5G+北斗”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和统一管理。加强对建设运营单位的资质要求及审核管理,保障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完善“5G+北斗”的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其次,积极拓展重点行业应用。一是引导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汽车、大众消费、农业农村、能源电力等重点领域把“5G+北斗”应用纳入行业发展规划,开展专项工程,鼓励积极拓展应用场景。二是积极打造示范应用。在智慧交通、社会治理、应急抢险、自然资源等政府主导领域,带头打造一批“5G+北斗”的典型应用,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应用。三是推进“5G+北斗”赋能无人机应用。发挥远程操控、高清回传等5G网联无人机优势,推动线路巡检、消防抢险、安全应急等应用场景落地。同时,结合“5G+北斗”高精定位针对无人机飞行监管、复杂地形勘察、山地精准农业等场景积极探索应用创新,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四是针对公共安全、应急抢险、社会治理等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领域,制定行业标准,推进“5G+北斗”规模应用,提升自主可控水平。最后,培育壮大产业生态,大力推进产业创新。一是积极发展行业专用设备。加快提升北斗终端渗透率,推动终端设备向“5G+北斗”融合升级,支持测绘、应急通信、无人监测等专用终端产品研制与普及。二是加快培育运营服务领域市场主体。支持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聚焦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优质产品服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向“5G+北斗”集成应用,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创新企业孵化培育。三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卫星导航、卫星通信产业与信息通信业的龙头企业“强强联手”,支持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带动产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北斗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5G+北斗”战略合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转化。指导:辛文编辑、校对:高超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两会
3月9日 上午 7:03
其他

两会 I 杨杰委员:加快5G地空通信技术在航空互联网应用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社会对于数实融合的需求不断提高,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备受瞩目。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特别关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更深层次赋能行业、更好造福人民,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他带来《关于加快5G地空通信技术在航空互联网应用》的提案。近年来,我国航空互联网需求日益旺盛。作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我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已达6.2亿人次、旅客单次航班平均飞行时长约2.5小时。调研显示,约98%的旅客有较强空中联网需要;此外,近期以Vision
3月8日 下午 4:42
其他

两会 I 杨剑宇代表:推进形成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

数据要素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也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要大力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宇聚焦数据要素的发展建言献策。杨剑宇表示,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数据二十条”,浙江作为唯一被点名支持开展先行先试的省份,陆续推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试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等,数据要素市场化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参与先行先试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然面临有效供给不足、流通交易不畅、合规管理要求不清晰等问题。例如在数据供给方面,数据资源的归集和利用水平不高,除政府公共数据外,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掌握的大量有价值数据流通不畅,税务、海关等国家垂直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开放不充分;深入具体场景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较少,算法方面投入不够,技术成熟度和实用性有待提高;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融合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不足。在数据流通方面,各地数据交换平台主要采取政府主导运营、委托集成商建设的模式,市场化程度不高,95%以上的数据交易仍通过不同形式的“场外”交易进行,各地的“场内”交易标准和监管机制不一,影响数据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规则建设有待提速。在合规管理方面,大数据应用的合法性要求相对清晰,但合规性要求政出多门,企业做不到“法无禁止即可为”,难以对不断增加的数据应用场景作出及时有效的探索和响应。对此,杨剑宇建议,从三方面进一步加快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是加快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及支持平台的标准建设,加快部署工业产品主数据标准分行业试点,引导工信、海关、税务、统计、能源、电力等国家部门向地方回流共享涉企相关数据。二是加快流通配套法规建设。既要“划定红线”,也要“适当松绑”,探索建立正面引导清单、负面禁止清单和第三方机构认证评级相结合的数据市场准入制度,支持各地推广温州“数安港”模式,鼓励数据流转创新,并建立容错机制。三是加快数据流通实践探索。在工业领域率先推进可信数据空间标杆试点,以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打通数据流通路径、完善数据基础设施,促进工业数据畅通流转,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指导:辛文编辑、校对:高超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两会
3月8日 下午 4:42
其他

部长通道 I 金壮龙:支持5G-A发展,加大6G技术研发

强化5G演进,支持5G-A发展,加大6G技术研发力度。准备试点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回答媒体记者有关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关提问时表示,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要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要强化5G演进,支持5G-A发展,加大6G技术研发力度。在回答媒体记者关于我国工业发展形势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举措等问题时,金壮龙表示,党的二十大部署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大家知道,去年9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专门部署,我们要抓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显著加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我在这里用四个字来表述,就是全、多、大、强。全,就是体系全。我们国家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就是41个大类、666个小类。多,就是品种多。在全世界500种工业品种中,咱们国家有4成以上的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大,就是规模大。2023年,我们国家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大概是39.9万亿元,占GDP的31.7%。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规模在全球占30%以上,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强,也就是网络设施强。我们国家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通信网络设施,5G基站已经达到338万个,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金壮龙指出,当然,目前咱们国家工业还是处于由大向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还有很多短板弱项要解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有信心立足基础、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加快发展。在介绍几方面工作时,金壮龙指出,第一,要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第二,要全力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第三,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四,要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金壮龙指出,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重点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我们要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我们要继续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促进5G赋能“千行百业”。同时,我们要强化5G演进,支持5G-A发展,加大6G技术研发力度。再一个方面,我们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一个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这个我们要分类推进,同时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金壮龙还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今年,我们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也准备试点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来源:工信微报编辑、整理、校对:晓燕
3月8日 下午 4:42
其他

专家谈:三方面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实现我国数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这是历年政府报告中首提“一体化算力体系”,受到了广泛关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核心生产力,直接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社会智能的发展高度,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算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以网强算发展算力网络,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推动数字中国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从算力大国迈向算力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段晓东认为,这有助于“东数西算”工程深化落实,实现我国算力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发挥我国体制优势,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抢占全球科技竞争高地;有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发展新格局。什么是一体化算力体系?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3月7日 下午 6:04
其他

两会 | 宗强代表: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云网运营支撑中心“宗强班”班长宗强表示,IPv6作为互联网的底层核心协议,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石,是万物互联和云计算时代的重要连接载体。我国IPv6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跨越拐点的关键阶段。但目前在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活跃用户增长幅度与流量占比不匹配。IPv6流量占比总体仍偏低,尽管移动网络中的IPv6流量占比已经超过65%,但固定网络中的IPv6流量占比相对较低,IPv6网络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二是网站和应用改造不彻底。商业网站和应用的改造程度不够,热门应用流量仍以IPv4为主,IPv6内容资源缺失等问题突出,暂不能带动IPv6活跃用户规模和流量的提升。三是IPv6产业生态还不够完善。IPv6规模化应用在行业穿透不足,一些关键领域依然存在大量系统不支持IPv6;企业对切换至IPv6持观望态度,相关厂商在IPv6领域中独自摸索,影响了IPv6产业链的整体成熟性。四是IPv6网络的安全体系还不完善。网络安全产品在支持IPv6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IPv6的广泛应用。双协议栈网络具有两个风险暴露面,也增加了安全风险。为此他建议:一是加快推进产业链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融合政策体系,鼓励运营商以链长身份打造国家级IPv6产业链,发布需求清单,牵引技术和业务创新。同时发挥运营商渠道优势,促进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促进产业价值变现。二是加快应用基础设施企业的改造步伐。加快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企业、云服务企业应IPv6改造进度,引导更多的互联网应用和用户向IPv6迁移。三是进一步加快固定终端的IPv6软硬件升级。推进基础电信企业加快解决现有存量智能家庭网关的IPv6在线开启和升级工作;推动市面上所有家庭路由器生产厂家研发生产支持IPv6的版本;引导家庭用户选择合适的家庭路由器设备以获得IPv6网络接入能力。四是加快网站及应用系统的IPv6改造和上线进度。加大推进力度,以典型应用改造为主攻方向,着力弥补IPv6应用不足的短板,全面提升网站及应用支持IPv6链接的比例,提高IPv6用户数及使用率。五是完善IPv6相关安全机制,确保信息安全。加大IPv6安全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IPv6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人才培养,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自主可控能力建设,在空间测绘、威胁检测、安全处置与自动化响应方面提升安全自主掌握能力。六是推动网络基础设施从双栈向以IPv6为核心协议的单栈网络演进,提升IPv6网络的运营和互联互通水平,深入推进基于IPv6单栈的技术创新,并在IPv6单栈国际标准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指导:辛文编辑、校对:晓燕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两会
3月7日 下午 6:04
其他

两会 | 马奎代表:加大对西南地区智算产业发展支持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相关产业的两会代表、委员为之振奋。今年全国两会,AI和算力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两个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马奎就提出了“紧抓‘AI+算力’机遇,加大对西南地区智算产业发展支持”的建议。马奎认为,发达国家在加紧布局智算创新发展。如美国把人工智能作为增加联邦投资的突破性技术之一;欧盟注重芯片技术和数据安全,发布《欧洲芯片法案》提出提升高端计算芯片性能等。我国也正积极加强“AI+算力”产业发展。《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并规划包括天府集群在内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2023年10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总规模超过300
3月7日 下午 6:04
其他

两会 | 杨剑宇代表:加快国产大模型攻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和重要驱动力量,大模型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日益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宇表示,我国大模型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奋起直追,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一梯队,初步建立以通用大模型为基础、以垂直行业服务为主体的商业模式,在多个重点领域开始快速普及。但与此同时,杨剑宇也指出,国产大模型发展迅猛,但整体水平相较美国还存在代际差,大模型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价值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他认为,国产大模型主要在自主创新能力、算力资源供给、原生应用落地、数据流通治理四个方面存在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核心算法和架构的自研创新不足,开源生态发展薄弱,核心技术人才缺口大;大模型算力资源供给紧张、成本高,算力资源面临“供不上、用不起”的问题,发达国家不断加码智算算力出口管制令,GPU/CPU市场“一芯难求”,采购或租用算力资源的高昂成本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大模型原生应用落地不足,大模型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目前我国针对垂类行业场景的大模型系统设计不足,企业基本采用“一个场景一个模型”的小作坊模式,导致应用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数据流通和治理问题突出,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和融合利用不够,数据安全风险急剧上升,社会舆论对于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算法推荐等算法伦理问题争议不断。对此,杨剑宇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快国产大模型技术攻关。发挥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优势,鼓励产学研协同打造国产开源开放基础大模型;在浙江等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强开源社区治理水平,加大建设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流动机制。二是进一步优化算力资源布局。完善全国算力网络一体化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建设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构建国家级算力智能调度体系,推动建设布局合理、资源多样、覆盖全面的先进算力供给体系;针对长三角等算力需求旺盛的重点区域,加大对国家枢纽节点、边缘算力等方面的政策、资金配套支持力度;支持开展智算技术研发重大工程,持续提升国产通用处理器性能。三是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机制。依托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重大创新载体,推动形成一批好用、实用的大模型产品,分行业出台AI大模型的落地指引,加速大模型技术和产业孵化成熟;加快推动制造业向“AI+”转型,将“AI+”场景应用纳入未来工厂评价标准,设立AI+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基地,鼓励智能制造模式的集群式发展。四是坚持数据开放和安全并举。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的标准体系,鼓励构建行业通用大模型数据集,推进数据要素交换平台市场化运营,强化数据的合规使用和监管,积极营造“向善”网络文明,平衡好发展与安全、风险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指导:辛文编辑、校对:高超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两会
3月7日 下午 6:04
其他

两会 | 张志勇代表:推进行业大模型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和变革,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潮。我国虽在基础理论、原创模型方面较美国有一定差距,但我国是制造大国,拥有健全的工业门类和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能化的迫切需求,为大模型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提交了《关于推进行业大模型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张志勇指出,随着各级政府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从算力支持、场景开放、技术突破、产品生态等方面鼓励大模型发展。但现阶段算力资源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场景开放不够、应用部署成本高、模型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对行业大模型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一是算力资源不足。目前国内高端智算芯片供不应求,各大云厂商算力面临一定程度紧缺,价格不断上涨。同时,跨数据中心的算力协同方面也存在不小挑战,智算中心算力利用率和效率不够高。能够提供训练和推理一体化算力供给的单体超大规模智算中心较少,其中国产AI训练和推理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占比偏低,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成为行业大模型发展的短板。二是高质量数据成为掣肘大模型发展的关键。大模型在前期训练阶段和后期调优阶段都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大模型“聪明”程度,训练数据集的分布特征和多样性也会影响大模型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缺少高质量的行业公开数据,很多大模型企业使用相同的开源数据集,无法快速帮助其构建契合行业特点、差异化的大模型;而掌握丰富行业数据的企业又缺乏大模型研发能力,掣肘了行业大模型的创新发展。三是场景开放不够。行业大模型是否好用,取决于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场景选择。对行业大模型预训练、模型微调、模型蒸馏过程中,除了投喂大量数据进行训练,还需要保证各个场景的数据质量,使得大模型能够很好地、高质量地掌握该领域行业知识。在开放场景中,相关数据可以通过公开手段获得,但在面向行业的“封闭场景”中,大模型所需的行业多场景优质数据集不容易获得,导致行业大模型自我迭代能力较弱。四是应用部署成本高。现阶段大模型原生应用或杀手级应用并未形成,短期内行业大模型技术和业务尚未有机融合,研发和应用部署成本高,很难创造额外价值。行业大模型中心侧训练和边缘侧推理的软硬件投入高,如单台算力服务器最大功率是6.5kW,运行一小时需要6.5度电,按照平均工业用电每度0.63元计算,一台服务器开一天(24小时)的电费约200元,如果是1000台服务器,一天的纯电费支出就是约20万元,租用算力的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趋势。五是模型数据安全风险需要关注。如何保证在利用大数据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是行业应用大模型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看,行业大模型研发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的生成内容合规可信、模型本身安全(如开源陷阱、数据投毒)、业务数据丢失、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等风险需要关注。基于此,张志勇提出了以下六点建议:一是提升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建立算力资源公共调度平台,促进算力资源协同共享,提升算力资源利用效能。同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政策引导、品牌推广、行业采购等层面加大对国产硬件的支持力度,推进AI深度学习框架、AI硬件计算100%国产化。加快推动能够提供训练和推理一体化的单体超大规模行业智算中心建设。二是提升行业数据供给水平。制定统一标准的数据架构,鼓励各类企业建设高水平行业数据集,加强行业数据流通交易,建立多类多模态新型公共数据集,增强高质量数据供给;制定数据开放相关政策,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放非敏感数据,全面提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为行业大模型成长提供充足“养料”。三是加快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发挥我国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国家统筹部署下,引导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举办基于生产场景应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大赛,加快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算力等要素汇聚;进一步加强多模态、多场景、多任务的行业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大模型在行业应用中不断提升能力。四是降低应用部署成本。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开放体系,进一步开放算力平台、共性技术平台、行业训练数据集、仿真训练平台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协同创新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合体,开源平台和开源生态,促进破除商业化禁用限制,进一步降低算力成本,使大模型的使用“普惠化”。进一步加强中心侧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和低功耗面向多场景、行业应用的边端侧推理芯片的研发,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五是加强模型数据安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出台暂行办法保障大模型安全发展。构建行业大模型内生安全体系,建立全面的软硬件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模型算法可信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体化安全保障体系。六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加快完善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支持算力、数据、工具、平台、应用场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推广、行业数据开放共享、数据安全治理水平,完善行业大模型创新发展的保障体系;特别是随着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急剧增长,要加快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注重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满足各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据悉,中国铁塔正推动高质量完成“天-临-空-地森林火灾协同监测体系集成与应用示范”等国家专项中承担的研发任务。同时,组织“空间治理行业大模型”等重点任务攻关,推动输出高层次有份量的科技成果。近年来,中国铁塔围绕视觉感知、数据采集、图像分析、信息处理等数字化需求,研发打造了全国统一开放的铁塔视联平台,形成了标准规范、按需定制、丰富多样的“铁塔视联”产品,通过“铁塔﹢5G﹢AI”,为千行百业装配“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全力服务数字治理、助力数字中国、赋能千行百业。目前,已有近22万座“通信塔”升级为“数字塔”,广泛服务于环保、林草、农业、国土、水利、交通、应急、政法等40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助力监管近4.8亿亩农田秸秆焚烧行为,为50万平方公里林区提供防火预警服务,守护超7000万亩耕地、4700多条河道、2300多个水库。以长江大保护为例,中国铁塔在全国15个省(区、市)利用存量通信铁塔6500座建设高低视频监控点位7207个、雷达监测点位300余个,覆盖超400个区县重点水域,为渔政执法提供智慧监管服务,有效解决违法行为发现难、取证固证难、执法处置慢、人工成本高、监管任务重等难题,显著提升了长江保护数字治理水平。指导:辛文编辑、校对:胡媛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两会
3月7日 下午 6:04
其他

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代表委员关心中国AI发展(附建议提案一览)

共同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在3月5日李强总理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李强总理在介绍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受到各方关注。“人工智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首次提及,意味着数字应用的发展正从“互联网+”时代升级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成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新动能。连日来,“人工智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聚焦人工智能这个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在政策、应用、技术到安全、人才等各方面,提出建议提案。迈进“AI+”时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建议,要全面推进“AI+”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打造“AI+”产业高地。要让人工智能不仅会“做诗”、更要会“做事”,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深层次变革。厚植“AI+”创新沃土。广泛吸引全球AI领军人才和知名学者,从而培育出一批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示范标杆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AI技术突破和应用普及。我国人工智能研究起步晚、发展周期短等因素,导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存在数据量大质低、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移动总经理陈力认为,要完善我国人工智能顶层设计,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立法,创造良好政策法规环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要素的融合赋能,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模式和商业理念,同时反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进步。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在提案中,重点关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曹鹏表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亟需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创新大潮中,建议通过政策引导、模式推广、典型案例树立等方式,推动实体产业和技术服务企业把国产化的产业价值作为第一目标,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对产业的扎实助力。人工智能安全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建议大力探索“AI+安全”创新应用,抢占国家安全的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齐向东建议,从需求侧看,强化政策牵引,推动“AI+安全”技术创新产品在各行业落地应用。支持“AI+安全”发展,设置专项基金,对研发创新“AI+安全”产品的企业,给予政府基金、贴息贷款或科研项目等支持。推动“AI+安全”相关产业取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挖掘大模型价值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和变革,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在建议中指出,在政策引导、品牌推广、行业采购等层面加大对国产硬件的支持力度,推进AI深度学习框架、AI硬件计算100%国产化;提升行业数据供给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放非敏感数据,全面提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为行业大模型成长提供充足“养料”;打造协同创新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合体,开源平台和开源生态,促进破除商业化禁用限制,进一步降低算力成本,使大模型的使用“普惠化”。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加快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支持国产大模型向开发者开放,开展大模型评测体系和开源社区建设,降低研发和使用成本。支持工业大模型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赋能,支持软件大模型对软件行业的赋能,支持行业大模型对汽车、家电、服务机器人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以“人工智能+”推动我国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蓬勃发展。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建议,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支持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他认为,通用大模型在企业级场景中无法直接应用,发展垂直化和企业化的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建议政府、央企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人工智能良策“当前人工智能算法训练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数据安全、网络安全、隐私泄露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关键痛点,亟须形成一套可信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来加以规范。”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建议,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立法进程。同时,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出台人工智能的风险等级规范,还要建立人工智能责任认定和追责机制、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化治理体系。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在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的提案中,呼吁尽快推进人工智能法出台,通过统一原则性立法,提炼规范人工智能算法的共性规则,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基于不同技术类型、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的风险差异,还可考虑通过针对性法规予以规制。当前,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特别是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出,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建议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如传统理工科专业、医学、金融、文史、艺术类等专业,培养更多跨领域人才;引导人工智能赛道的大型企业向高校学生开放实习实践机会,提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素质。指导:辛文采写:崔亮亮表格整理:晓燕设计:曙念编辑、校对:亮亮延伸阅读: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两会
3月7日 下午 6:04
其他

两会 | 张敏代表:支持在湖北布局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周鸿祎委员:深化AI多场景应用,支持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发展两会
3月6日 下午 7:02
其他

两会 | 刘庆峰代表: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为系统性竞争,中美在大模型深度应用和战略需求上角逐,今年将是关键期。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瞄准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中需要重点补上的短板进行设计,围绕自主可控算力生态构建、高质量数据开放共享、科学的评测标准制定、源头技术前瞻研发、人才培养、法律制定和伦理人文等维度,系统性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由国家高位推动规划的制定和落地,不断缩小中美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在通用底座平台方面的差距,并在行业应用和价值创造上打造我国的比较优势。刘庆峰表示,国家在制定《规划》的同时,应该加快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他提出9点建议:第一,建议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建议以专项的形式从算力、数据、算法上在未来5年内持续支持我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攻关;建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以专项债的形式支持通用和行业大模型研发以及应用生态发展所需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制订相关政策,推动工业和民生等领域的大模型应用,从而让“底座大模型+行业应用”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建议鼓励国资央企优先应用国产大模型,在关键敏感领域和核心战略领域只能用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建议面向“一带一路”设立专项,支持多语种大模型技术研发,以及在主要产业链合作国家、地区的落地应用。第二,建议加快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大模型是典型的平台赋能性技术,要加快我国大模型开发者生态体系建设和运营,支持国产大模型向开发者开放,开展大模型评测体系和开源社区建设,降低研发和使用成本。支持工业大模型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赋能,支持软件大模型对软件行业的赋能,支持行业大模型对汽车、家电、服务机器人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以“人工智能+”推动我国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蓬勃发展。第三,建议推动国家级高质量训练数据开放和共享。推动国家层面高质量数据平台的设立和资源共享,加大政府和市场协同,合理解决知识产权问题,构建包括国家公共数据资源、高质量电子图书、高质量音视频、多渠道行业应用数据及互联网开源数据资源等多源多模态的国家级数据资源汇聚平台,支持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行业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揭榜挂帅形式优先、低成本使用。第四,建议出台更加客观、公正、可信的评测方法,加快大模型在行业领域的应用落地。联合国家级权威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共同发布具有公信力的大模型评测标准和应用指南,并定期组织系统全面的科学评测,指导各行业甄别和选型大模型,避免各家大模型刻意刷榜和各种不权威的商业评测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在行业应用方面,建议首批可以加快开发面向金融、工业、汽车、文旅、政务、教育、医疗等关键行业的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标杆示范,在成效验证后向全国规模化推广。第五,建议坚持源头核心技术系统性创新,在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做好布局。布局投入大模型的宽基础研究,在大模型能力涌现机理、大模型可信训练推理、强化学习技术、自主学习技术等方面形成突破。建议加快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与人工智能关键研究的协同攻关,形成交叉学科的突破,助力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弯道超车。建议推动大模型与科学研究的深度结合,打造AI
3月6日 下午 7:02
其他

两会 | 张志勇代表:通信业如何着力新质生产力?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通信业如何着力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由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新基础设施共同构成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信息通信行业要聚力上述四个方面,加强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先进生产力。近年来,信息通信业全力推进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基站数占全球的60%以上,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也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快速增长,千兆用户全球占比超过70%;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5G、千兆光网在制造、港口、矿山等重点行业规模化推广。可以说,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实现了从“跟随并跑”到“引领创新”,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从“3G
3月6日 下午 7:02
其他

两会 | 张施慧代表:推广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民以食为天”,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联通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分公司南城城市综合网格智家班长张施慧在《关于大力推广智慧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中提出了大力推广智慧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三点建议。张施慧表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通过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国家从确保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举措,多方共举只有通过智慧农业的大力发展,才能稳住粮食的基本盘,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民以食为天”,是观念里最基本的生存根本,每个人、每个家庭富足的标准首先是“家有余粮,不愁吃喝”。能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条件也是每户家庭能够脱贫致富。而脱贫、富足的第一步也是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的基础保障。张施慧认为,当前,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国家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只有通过推广智慧农业,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旱、涝、虫灾季能保产,年年增产有保障,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此,张施慧提出三点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智慧农业方向专家。一是广泛吸纳国内外专业精英,形成由高层次专家人才带队,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战略运营团队。“产、学、研”联合共建智慧农业研究院和攻关课题组,并联合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培训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全方位、多渠道加大智慧农业宣传力度,出台奖励政策,鼓励高校智慧农业专业毕业生,走进一线,鼓励高校应届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优秀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动返乡就业,培育、充实一线技术人才。搭建智慧农业产业聚合服务平台,建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当前农业信息化平台较为分散,智慧农业模块相对独立,又结合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专题会议,建议推举农业信息化能力强、有汇聚资源能力的央企引导产业聚合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聚集智慧农业生态资源,拓展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夯实智慧农业场景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提质增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好千百十工程。在农业农村部的统一工作部署下,各省纷纷落实智慧农业方向的“千百十”工程,当前急需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标杆项目引领、标准制度出台。建议成立智慧农业专家指导组、评价督导组。两个工作组对“千百十工程”样点示范区建设过程、建设成果进行指导、评价与验收,选拔出标杆项目。根据标杆项目建设成果,制订、修订千百十工程的项目建设标准。通过“以点带面”,引领行业实现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打造全国智慧农业有标准、有方法、有流程、有评价、有效果的一体化建设新模式。指导:辛文整理:崔亮亮编辑、校对:亮亮延伸阅读:迎两会: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布局加油干: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信息通信重点必藏: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布局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两会
3月6日 下午 7:02
其他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什么?如何建?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从更高的国家意志层面,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一体化算力体系”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这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及“一体化算力体系”,备受各方关注。那么,为什么要加速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如何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同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进一步指出,统筹提升“东数西算”整体效能,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和供给结构,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提升多元算力综合供给,提高西部地区算力利用水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构建一体化算力体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凸显了政府部门对算力网络建设的重视与支持,也得到了院士、行业专家和产业链的广泛讨论。适度超前与加快形成国家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两年,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算力网络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当前,我们要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等等,都需要有强大的算力支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指出,算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三大运营商既是算力网络的建设主体,也是算力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唐雄燕表示,适度超前建设意味着预先规划并部署相应的基础设施,以满足未来可能出现的庞大计算需求。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抢占技术高地,引导和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并且在全球化竞争加剧背景下,拥有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战略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核心生产力,直接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社会智能的发展高度,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算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认为,我国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以网强算发展算力网络,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推动数字中国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从算力大国迈向算力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赛迪研究院是工信部直属单位,正在积极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工信部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温晓君也认为,“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既是对计算力就是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底座这一技术产业趋势的准确把握,更是为当前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明了一个突破方向。作为AI时代的创新应用之一,元宇宙对算力网络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电子商会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少岩指出,算力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之一,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有助于提升运营商服务能力,助力AI、元宇宙等应用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是国家主要算力枢纽节点之一,中国移动京津冀(天津)西青数据中心规划技术部算网能力组经理李强认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可以确保技术发展与基础设施同步,满足未来需求。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百度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AI算力先行者与领导者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指出,适度超前,不仅有利于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如何建设一体化算力体系?“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极大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一体化算力体系?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国家数据局主要负责人在解读该意见时认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促进全国范围内各类算力资源高比例、大规模一体化调度运营的数字基础设施,具有集约化、一体化、协同化、价值化四大特征。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三大运营商积极投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建设。中国联通将从算网编排服务、算力传输、算力中心布局、强化算网安全体系建设五大方面着力。唐雄燕表示,在算网编排服务方面,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产品+服务能力,同时通过云网边一体化编排调度平台,实现算网能力封装和算网协同编排;在算力传输方面,建设“IP+光”一体化的算力承载网络,包括打造面向东数西算的全光底座,基于“IPv6+”新技术构建确定性无损算力承载网;在算力中心布局建设方面,中国联通以联通云为算力的主打品牌,顺势而为,全面升级为安全数智云,提供面向算网融合的多样化、普适化、泛在化算力供给;在强化算网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和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一体化算力体系安全稳定运行。中国移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要求,已初步建成技术和规模双领先的全国性算力网络,并且重点围绕基础设施构建、算网应用赋能和技术创新引领三条主线,持续推动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段晓东指出,在基础设施构建方面,形成了“4+N+31+X”的数据中心布局,覆盖“东数西算”全部核心枢纽;在算网应用赋能方面,将移动云作为算力服务的重要形态,深化东数西存、东数西训等创新应用;在创新技术引领方面,构建算力网络核心技术体系,全面布局32大关键技术,构建全国性算力网络科学装置,验证发布40余项创新案例。当前,我国算力布局正处于连点成线、密织成网的阶段。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的实现离不开算力调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北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敏认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协同调度平台,有利于对全国算力进行统筹管理和灵活调度,实现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精准对接,降低资源浪费,让算力早日像水电煤气网一样“随时随地、即取即用”。算力网络建设也需要产业链企业的支持。百度先后与沈阳、济南、福州、天津等市共同布局算力中心,发力深耕智算+AI大模型、工业仿真、生物制药、元宇宙等多类合作场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建设,参与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百度上述负责人强调,未来,百度将以深度学习领域的积累为基础,继续深入在AI算力领域研究和投入。当然,对于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构建,标准也至关重要。标准是引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是促进产业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闻库认为,为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的算力机遇,推动算力产业跑出“加速度”,要加快建立算力标准体系,加强国内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发挥标准引领和赋能作用,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和谐繁荣的算力产业新生态,为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当然,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构建仍面临诸多方面挑战。倪院士院士强调,我们要继续加大创新力度,补齐“短板”,把算力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并加强统筹规划,将先进计算(“算力”)、数据存储(“存力”)和网络通信(“运力”)三方面的技术紧密融合、高效协同,尽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下一步应发挥全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互联网发展成功经验,以算力先互联、再成网、构建大市场为主线,基于统一标识符实现多样性算力互联感知,通过弹性网络能力和标准化架构接口实现业务和数据流动互通,进而打造形成智能感知、高速弹性、安全绿色、先进普惠的算力互联网,构建全国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建议。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算力网是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从更高的国家意志层面,促进算力网络建设和发展。相信,算力产业链将积极构建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基座。指导:辛文采写:高超编辑、校对:高超延伸阅读:迎两会: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布局加油干: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信息通信重点必藏: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布局划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两会
3月6日 下午 7:02
其他

两会 | 张立代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求

开年以来,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新”字频现,“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质”重点体现在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上,生产力是落实到产业层面的能力,因此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有三大优势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绩斐然。张立表示,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基础雄厚,具备以下三大优势条件:一是完整工业体系优势。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基于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从而为产业创新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和坚强保障。二是企业科技创新优势。近年来,我国产业链骨干企业加快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涌现,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2022年我国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1/4。2012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增长近3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5%,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17.6万件提高到2022年的55.5万件。三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够有效维护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需求导向和效率牵引作用,形成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C919即是基于新型举国体制,以中国商飞作为研发设计、整机制造、检验迭代的核心节点,汇聚24个省市、1000余家单位参与研制和生产,通力合作实现商业首飞。强化创新的资金、技术、人才要素保障能力“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科技创新面临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需求不足、预期偏弱,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形势,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和质量有待提升。”张立告诉记者。资金方面,我国有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政策性金融对难以仅依靠市场力量的底层、重大、前沿技术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相对薄弱。技术方面,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距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方面仍有不少“卡脖子”难题未解决,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还不深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效率不高。人才方面,能够担当攻克科技难关、抢占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世界级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张立建议,要扩展科技金融支持对象,既要以关键核心技术、“硬”技术创新为主线,也要支持各类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等,平衡好对基础性重大科技创新与应用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节奏。与此同时,加大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答题者”和“阅卷人”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实现核心技术的关键性突破。最后,要提高人才供给的前瞻性和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适配性耦合度,及时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在张立看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从思路上来看,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全链条部署、全周期协同、全生态建设,抓住关键环节、核心领域,一体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攻关突破、成果迭代应用、标准规则制定、产业生态培育,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从具体举措看,一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产品和市场关联,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二是加强应用场景牵引,促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产品首试首用。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为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创造市场空间。三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优化新兴领域竞争发展生态,激发各类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四是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建设先进中试验证能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目前,各地纷纷出台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规划。张立指出,除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衔接外,还应做好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的衔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汇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央地衔接。一方面,各地方要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要加强系统谋划,在一些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领域加强力量投入,在市场化、竞争型、个性化领域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地方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推动各地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促的良性发展局面。采写:齐旭编辑、校对:晓燕延伸阅读:迎两会: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布局加油干: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信息通信重点必藏:一张图看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布局两会
3月5日 上午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