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电台”开始
特稿 | 擘画新蓝图:从“半部电台”到5G+
文 | 通信产业报(网) 高超
从“半部电台”起家,红色通信事业随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路上,接受炮火的洗礼,伴随共和国的成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最重要的赋能创新引擎。
“一部半电台”和“红军无线电总队”创建了红色通信的起源,为新中国红色通信事业奠定基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迁到上海,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选举临时政治局作出决议:“建立全国的秘密交通机关(包括军队通信联络工作)”。11月由周恩来负责在原军委特科基础上组成中国共产党特别行动科,成为了我党早期情报统战部门。
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创建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红军的力量日渐壮大,红色根据地不断拓展。当时,中共中央驻在上海,与各根据地远隔数千里,依靠传统的秘密交通方式沟通,费时费力,又不安全。所以,尽快建立无线电通信,成为革命斗争的紧迫任务。时任中央特科通讯科科长李强开始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收发报机研制,拉开了红色通信的序幕。
在无线电通信建立起来之前,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主要依靠传统的秘密交通方式沟通,费时费力,又不安全。
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半部电台(发信机损坏)。时隔4天后的1931年1月3日,红军又全歼了国民党军谭道源第50师,缴获了一部完整电台。以这一部半电台为基础,红一方面军组成了无线电通讯大队,人民军队从此有了无线电通信,为“反围剿”作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红色通信从这里开始发端。
1931年7月,“红军无线电总队”随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兴国迁驻瑞金叶坪,11月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播发了新闻。之后,在这个电台基础上组成了红色中华新闻台,无线电事业不断壮大,为保卫红色政权和建设革命根据地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31年7月,以一部半电台起家的“红军无线电总队”随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兴国迁驻瑞金叶坪,11月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播发了新闻。
1932年无线电侦察部门成立。屡次保障我军摆脱敌追击拦截,取得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曾经夸赞,无线电侦察部门是“长征中黑夜走路的灯笼,我们是打着这个灯笼长征的”。
延安时期,军委三局(通信局)组建和新建了抗日根据地的各级通信部门与通信分队,到1940年,华北各战区已有电台160余部,华中、江南各部队已有电台近60部,初步建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无线电通信网,完成了军委战略指挥通信体系的建立。
延安时期,军委三局(通信局)组建和新建了抗日根据地的各级通信部门与通信分队,到1940年初步建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无线电通信网,完成了军委战略指挥通信体系的建立。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前线部队通信器材极其缺乏。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在军委三局通信材料科的基础上创办通信材料厂,以保证前线部队的通信联系。1941年10月,军委三局创办《通信战士》刊物一周年,毛主席为全军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解放战争期间,中央军委三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党中央运筹帷幄、掌控全国战局的杀手锏。战场上空的无线电波是党中央的“耳目”、指挥员的“参谋”、战场上的“尖兵”。用一封封电报,统筹指挥了交错推进的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创造了142 天歼敌154 万人的奇迹。周恩来曾感慨地说:“在西柏坡,我们不发枪,不发粮,不发人,只是天天发电报!”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通信老兵李进良对《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表示,革命战争有两个战场,有形的在地面,长期以来都是敌强我弱;而另一个无形的空中战场,由于党中央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了我强敌弱。这种优势的确立,与自主研制收发报机、自力更生制造、修复通信器材、培训并重视无线电科技人才、自行编制“豪密”加强无线电侦察等举措休戚相关。我国军政机要移动通信风雨兼程、砥砺奋进,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从而保证革命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新中国通信打下了事业的基础。
艰苦卓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红色通信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当时中国通信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技术比较落后。据统计,全国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仅有31万门,电话普及率仅有0.05部/百人,直到1979年,电话普及率也只有0.41部/百人。而且长途通信主要依靠短波无线电报沟通,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整整落后二三十年。
尽管如此,中国通信人并没有放慢追赶的脚步,而是自力更生,从通信设备到传输手段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
在通信设备方面,1954—1964年十年间,中国先后研制或试制成功了60千瓦短波无线电发射机、55型电传打字电报机、第一套国产明线12路载波电话机、第一套60路长途电缆载波电话机、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不断提升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通信设备的能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51年,北京国际电台的中央收信台和中央发信台竣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重点通信建设工程。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成功了120路高频对称电缆,建成了北京至石家庄的7×4高频电缆60路载波试验段,开始试通电报、电话业务。
图中为1966年北京邮电器材厂生产的WS430Ⅱ型无线电收信机,用于接收调幅广播、调幅电话、等幅电报等各种信号。
20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四年之后,随着中国自建的卫星地球站一号站、二号站相继建成,中国卫星通信容量达到了132条话路和2条双向彩色电视电路,并通过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与亚非各国和地区开通直达电路。自此,中国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
也是在70年代,光纤通信开始在中国暂露头角。1976年,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诞生。1982年12月31日,中国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工程——“八二工程”按期开通,武汉市民可以通过光纤打电话,开创了中国数字化通信新纪元。
到1998年,中国建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形光缆骨干网,网络覆盖全国省会以上城市和70%地市,全国长途光缆达到20万公里。
如今,全国已经实现了全光网覆盖,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底,全国光缆线路长达5249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为112.9万公里,较1998年增长了4.6倍。中国也从光纤进口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和研发基地。
寻求突破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通信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实现固定通信、移动通信比翼齐飞。而中国也试图凭借不断增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在国际通信领域寻求新的突破。
图为20世纪70年代上海电讯器材厂生产的共电交换机,用于集中向电话用户提供人工电话交换。
在固定通信方面,为应对改革开放后国内国际电话业务的迅猛增长,中国大力发展城市电话,发展自动电话,推进交换设备由人工磁石交换机、人工共电交换机、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逐步向程控数字交换机过渡。据统计,到1987年,全国市内程控电话交换机发展到89.6万门。
1988年以后,中国加快了用程控交换技术改造电话网的步伐,一方面从国外进口程控电话设备,另一方面引进程控电话生产线和技术,开启了程控电话设备自主生产和研发新路。据悉,中国第一台局用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是在1986年研制成功的,而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则诞生于1991年。
随着国产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数量的提高,中国进入了固定电话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固定电话普及率迅速飙升。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局用交换机容量最高达5.1亿门,固定电话普及率最高达28.1部/百人,分别是1979年的121倍和69倍。
随着国产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数量的提高,中国进入了固定电话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固定电话普及率迅速飙升。
在移动通信方面,中国分别于1987年和1993年商用1G和2G GSM移动通信网络。1997年,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也进入中国。不过遗憾的是,1G、2G技术都由外国人主导,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一直处于落后局面。
1987年,大哥大在中国正式商用,中国从此进入移动通信时代。
转机出现在21世纪伊始。2000年5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被ITU确定为三大3G标准之一。9年之后,3G在中国正式商用。也正是从3G开始,中国移动通信实现了真正的突破。
随着3G正式商用,中国迈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也正是从3G开始,中国移动通信实现了真正的突破。
之后的故事越来越阳光。2012年,中国的TD-LTE与欧洲的LTE FDD被ITU确立为唯二的4G标准。2013年12月,三大运营商获得了4G商用牌照,中国移动通信在4G时代实现了与世界比肩同行。
而5G时代,中国实现了部分领跑,不仅是5G标准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5G套餐用户数也是名列前茅。目前产业链正在积极推进5G特色应用的落地和商用,赋能更多行业数字化转型。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5G基站总数达81.9万个。据三大运营商数据,截至今年5月,5G套餐用户已高达4.5亿户,且上升势头十分明显。此外,在三大运营商的推动下,5G行业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1万个,正从示范应用步入到规模推广的阶段。
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佟吉禄表示,中国能在短短几年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4G和5G网络,信号越来越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是党领导下的国企独特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充分体现,是中国铁塔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队共享发展的独特优势的充分体现。
目前产业链正在积极推进5G特色应用在医疗、交通、矿山、工厂等场景落地和商用,赋能更多行业数字化转型。
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
相比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互联网在中国起步的时间较晚,但是伴随着互联网从人与人的互联,到物与物的互联,再到万物互联,互联网为中国开启了一扇通往新时代的大门,催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的数据,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增速达9.7%,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142.%上涨至38.6%,已成为国民经济核心增长极之一。
中国互联网建设始于1998年,到1994年国家级四大骨干互联网相继建成,也是在那一年,中国接入了国际互联网。此后,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业者开始了创业历程,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层出不穷,促进中国网民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
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底,三大运营商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05亿户,其中,100M速率以上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4.61亿户,1000M速率以上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219万户。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站数达523万个。
2009年,3G在中国正式商用。3G网络的商用给中国人送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概念,并随着4G网络的商用,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催生了更多基于智能终端的新业态。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底,移动互联网上网用户数达13.76亿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2.58亿户。
如果说4G时代,中国通信实现了突破,那么从5G开始,中国开启了万物互联新时代。
在新的时代里,移动互联网将与固定互联网持续不断的融合,以一张云化网络承载所有的互联网业务。为此,在2016年前后,三大运营商都提出了新的网络技术体系和架构,SDN/NFV、云化网络等是5G时代网络架构的关键词。
近年来,中国电信不断加大对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投入力度,近期又在湖南、青海、江西等投建数据中心,筑牢赋能社会数字化底座。
目前,三大运营商均在持续推进各自的新一代网络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据了解,中国电信在不断加大对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投入力度,筑牢赋能社会数字化底座的同时,推进全光网络的建设。目前,中国电信的传输链路的光纤化趋势近100%,接入网的光纤化已高达90%,网络干线传输交换节点的光纤化即将完成,正向城域接入网拓展。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常务杜主任、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表示:“中国电信的全网光化正从1.0阶段迈向2.0的真正全光化新阶段。”
无独有偶,中国联通也在全国持续推进全光网建设,并提出了打造面向品质业务和云化转型的全光底座架构,全面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及新型云业务的发展需求。
为此,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唐雄燕表示,全光网络是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坚实底座,是不断提升带宽和运力的关键手段。中国联通将通过八大行动计划,构建全光底座,发展全光网络。
2021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继续共建共享5G网络,拓展城市市区及室内深度覆盖、主要县城以及发达乡镇的5G覆盖。
另一方面,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也启动了700MHz 5G基站集采工作,正式启动了700MHz网络共建共享。与此同时,中国移动还在加速云基础设施构筑,优化网络云、移动云、一级IT云等布局,推动网络智能化转型,推进云网融合一体化发展。
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技术部总经理钱岭表示,中国移动要实现云网能力的高效整合和系统健壮性提升,扎实推进云原生服务,更好地服务客户应用。
回首百年征程,中国红色通信从“半部电台”起家,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淬炼和洗礼,成为中国人民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战斗力量。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红色通信又从战斗力量转变为新时代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擘画行业数字化发展新蓝图的主力军。
站在百年新起点,中国通信踏上了新的征程。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信息通信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网络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肖亚庆署名文章 | 信息通信业:百年奋斗铸辉煌 经验传承再奋进
肖亚庆署名文章 | 信息通信业:百年奋斗铸辉煌 经验传承再奋进
入选全球IPv6互联网名人堂,李正茂: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附演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