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报告】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现状报告

2017-07-10 曹沛争 张婷婷 互联网金融


前言

学生信用卡(以下简称“学生卡”)是商业银行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下简称“学生”)发行的信用卡。2005-2009年,各银行纷纷进入学生卡市场,大量学生成为“持卡一族”。然而囿于当时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银行风控能力,学生卡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监管部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09〕60号)和《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11年第2号)等文件进行规范。由于部分文件要求落实难度大,各银行陆续停止或放缓了学生卡业务,学生卡逐渐淡出大学校园。与此同时,各类非正规金融逐步进入校园市场,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高利贷等风险事件甚至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商业银行校园卡的业务收缩与非正规金融的野蛮生长使得高校金融业务出现畸形发展态势。

根据市场需要和会员单位要求,为有效满足高校学生的合理信贷需求,规范校园信贷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就学生卡业务事宜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和调查问卷,对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的日常消费及信贷需求等进行了分析。此外,组织10家商业银行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卡市场现状。

学生资金和消费总体情况

5所高校共有420名学生反馈了调研问卷。其中男生占32.9%,女生占67.1%;农村生源占31.4%,城市生源占68.6%;大一学生占20.5%,大二学生占24.5%,大三学生占16.2%,大四学生占16.2%,硕士生占21%,博士生占1.7%。从调研问卷结果来看,学生资金和消费有以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广泛但主要依靠家庭,金额普遍较低

1.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来自于家庭的最普遍。调研显示,93.8%的学生有家庭提供生活费,有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兼职的学生也分别占了47.1%和31%。值得关注的是,有14.8%的学生有过借款。详见图1。

图1.学生每月资金来源情况

此外,博士生每月有1000元国家补助,硕士生每月有600元国家补助,本科生每月只有几十元的生活补助。

2.家庭每月提供的生活费基本在2000元以下。调研显示,88.2%的学生家庭每月提供的生活费为2000元以下(67.5%在1000-2000元,20.7%在1000元以下),2000-3000元的占8%,有3.8%的学生家庭提供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

(二)消费领域较集中,金额适中

1.消费领域较集中。调研显示,除日常生活消费外,学生的主要消费集中在社交、学习或考证、旅游等领域,分别占58.3%、40.2%和21.4%。详见图2。

图2.除日常生活消费外,学生每月消费领域情况

2.每月消费金额基本在2000元以下。调研显示,85.5%的学生每月花费在2000元以下(67.6%在1000-2000元,17.9%在1000元以下),只有4.1%的学生每月花费在3000元以上。消费金额和比例基本与家庭提供的生活费情况一致。

(三)九成学生每月略有结余,一成学生入不敷出

调研显示,89.2%的学生每月有资金结余(79.8%的学生结余1000元以内,9.4%的学生结余1000元以上),10.8%的学生每月有资金短缺(9.8%的学生短缺1000元以内,1%的学生短缺1000-3000元)。

(四)资金短缺主要因日常消费及社交需求;弥补主要靠父母;出现借款时主要靠自己或父母

1.资金短缺主要因日常消费及社交需求。调研显示,在出现过资金短缺状况的学生中,因“日常生活消费”和“社交”导致资金短缺的分别占69.2%和47.6%,只有0.6%的学生是因创业而导致资金短缺。详见图3。

图3.学生资金短缺原因

2.资金短缺主要靠自己和父母弥补,少数学生会借款。调研显示,如果出现资金短缺,分别会有74.9%、73.1%和51.1%的学生选择通过“勤工俭学、兼职等自己努力挣钱”、“省吃俭用降低生活成本”和“求助父母”来弥补;选择通过信用卡透支、办理校园贷款或办理银行消费贷款来弥补的学生只有2.4%、2.1%和0.9%。详见图4。

图4.学生资金短缺弥补方式

综上所述,结合现场座谈情况,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当代学生总体上是低收入、低消费群体;每月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主要用途除日常生活消费外主要是社交、学习及旅游;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理性消费、量入为出,有少数学生会发生少量资金短缺;发生资金短缺时,多数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求助父母弥补,只有少数会对外借款。

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现状

(一)学生持卡比例整体较低,对信用卡也缺乏深入了解,但具有较强的办卡意愿,普遍对费用、还款期、信用额度和办卡的便捷性等因素较为注重

1.对信用卡了解不够。调研显示,18.6%的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信用卡”,29.3%的学生“觉得信用卡没什么用处或者不好用”(交叉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大都没有申办或使用过信用卡)。这一方面说明近些年由于银行对学生卡的推广力度和宣传力度较小,学生对信用卡的优惠政策、便利性等都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市场上的学生卡产品针对性较弱、创新性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2.办卡意愿较强。调研显示,39.3%的学生希望办理学生卡,32.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27.9%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办理。希望办理信用卡的学生比例(39.3%)虽尚未过半,但远远超过申办过信用卡的学生比例(16%)和已持有信用卡的学生比例(13.8%),也超过了不愿意办理学生卡的比例(27.9%)。如果在信用卡和校园贷款之间二选一,更是有73.3%的学生明确表示会选择信用卡。这说明,虽然存在对信用卡缺乏了解、政策对第二还款来源的限制及网络上的替代产品较多(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网贷产品)等情况,但还是有大量的学生有较强的办卡意愿。

3.持卡和申办比例较低。调研显示,申办过信用卡主卡且成功的学生占13.8%,申办过信用卡主卡但未成功的学生占2.1%,二者相加也仅为15.9%;持有信用卡主卡的学生占13.8%,持有信用卡附属卡、借用父母或亲戚朋友的信用卡的学生占1.9%,二者相加也仅为15.7%,可见学生的申办和持卡比例均远低于办卡意愿(39.3%)。从调研看,学生未申办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不想让父母家人知道”(占47.4%)“怕麻烦”(27.3%)和“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信用卡”(20.3%)三种。

学生申请主卡未获得批准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无法提供家长、辅导员等第二还款来源”(占44.4%)“未满18岁”(占22.2%) 和“有不良信用记录”(占11.1%),详见图5。这说明很多学生是因为政策限制而未获批信用卡。如果能放松限制,将大大提高批准率。

图5.学生申请主卡不成功的原因

4.学生对费用、还款期、信用额度和办卡的便捷性较为注重。调研显示,学生对信用卡的最大希望是,“希望利率和费用更低”,占84%。其次是,“希望还款期限更长,最好能约定延迟到毕业后再还款”,占78.3%。再次是,“希望审批时不要通知第二还款来源方,也不要他们签字同意”,占75%。此外,“希望额度更高”的学生比例,也高达61.9%。详见图6。

图6.学生对信用卡的希望

(二)目前学生卡产品针对性不强,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优惠措施,信用额度也偏低

1.无优惠利率。银行没有考虑到学生收入较低和学生卡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特点,对学生卡实行特殊的优惠利率政策,而是对免息还款期以外的账单实行与普通信用卡一样的利率(日息万分之五),或执行统一的分期付款利率,不符合广大学生的期待。

2.无特殊还款期。学生在校期间,除家庭提供的生活费以外基本无额外收入,但毕业后收入一般会呈稳步上升的趋势。银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卡设置特殊的还款期,而是与普通信用卡一样实行最长56天的免息还款期,与学生的期待有较大落差。

3.本专科生信用额度偏低。调研显示,本专科生单张学生卡额度和学生卡总额度在1000-3000元的占比最高,分别为31.6%和25%;其次是1000元以下的,占比分别为26.3%和25%;两项合计,单张学生卡额度和学生卡总额度在3000元以下的占比均过半。硕士生单张信用卡额度和信用卡总额度在10000元以上的占比最高,均超过50%;1000-3000元的,占比分别为6.25%和5.9%;1000元以下的,占比分别为6.25%和11.8%。博士生单张信用卡额度和所有信用卡总额度在10000元以上的占比最高,均为40%;1000-3000元的,占比分别为20%和0%;1000元以下的,占比均为0。详见表1、表2。

表1.不同学历学生单张信用卡额度分布情况

表2.不同学历学生所有信用卡总额度分布情况

各银行普遍反映,当前给予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单张卡信用额度大体按照1000-3000元、3000-5000元、5000-10000元作为基本标准。

考虑到学生总体的消费水平和资金短缺情况,以上授信水平基本能满足硕士生、博士生的消费需求,但大量存在的1000元以下的信用额度难以满足部分本专科生的消费需求。本专科生基本消费与硕士生、博士生相差不大,但是由于国家补贴和额外收入较硕士生、博士生相差很大,所以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调研显示61.9% 的学生“希望额度更高”,其中主要就是本专科生。

(三)各银行较为重视发展学生卡业务,但各银行之间发展并不均衡,且目前普遍处于萎缩状态

2005-2009年,各商业银行曾大力拓展学生卡市场,业务量大幅增长,但也由于无序竞争出现了各种问题和风险,在经过监管治理整顿之后,学生卡市场业务量急剧萎缩。招商、光大、中信、广发等银行纷纷暂停发卡,未发卡银行如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也望而却步。工农中建四大行以及邮储、民生等银行虽坚持发卡,但均明显放缓了学生卡的发展步伐,如,建行学生卡新增发卡量从2006-2009年的292.6万张降到了2010-2016年的40.4万张,年均新增发卡量从73.15万张降到5.77万张,降幅高达92%。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商业银行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各银行对学生卡市场普遍看好。

学生卡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政策已不适应当前学生卡市场的发展要求

1.第二还款来源政策严重束缚了学生卡市场的发展。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09〕60号)规定:“向经查已满18周岁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方应具备相应的偿还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信用卡前必须确认第二还款来源方已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否则不得发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向学生家长或其他有关管理人告知学生申请领用信用卡的相关信息。”2011年1月公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11年第2号,以下简称“2号令”)对第二还款来源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上述监管要求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控制信贷风险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由于其操作成本高、难度大,导致学生卡业务急剧大幅萎缩,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况看,随着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以及商业银行风控手段的提高,第二还款来源的限制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卡业务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如果能放宽第二还款来源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宣传和营销推广力度,研发有针对性的学生卡产品,简化办卡流程,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申办积极性和持卡比例。

2.预借现金业务管理要求无法满足学生消费需求。《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信用卡预借现金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49号)规定:“在总授信额度内,预借现金业务授信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非预借现金业务授信额度”、“信用卡预借现金业务原则上不享受免息还款期或最低还款额待遇。持卡人确有需要对预借现金业务申请分期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重新评估持卡人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的基础上,签订业务合同,并在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中相应扣减该笔预借现金业务总金额”。调研显示,学生每月资金用途和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中“日常生活消费”均排第一,而此类消费多发生在校园内且很多时候只能使用现金付款,因此学生和发卡银行普遍希望放宽预借现金业务相关要求。

3.发卡银行数量限制影响了学生卡市场的良性竞争。“2号令”规定:“向符合条件的同一申请人核发学生信用卡的发卡银行不得超过两家(附属卡除外)”。座谈中,各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对同一学生的发卡银行数量进行适当限制有利于避免过度竞争和多头授信,但是限制为2家有点过于严苛,不利于后来的商业银行进入学生卡市场;将来第二还款来源政策放宽后,反而可能刺激商业银行盲目跑马圈地,不利于通过良性竞争发展好学生卡市场,希望能放宽限制。

(二)非正规金融野蛮发展,校园信贷市场存在严重的监管套利和风险

随着社会进步,大学生的金融需求日益增长,且该群体是潜在优质客户,校园信贷已成为各类机构竞相争夺的领域。但由于学生卡等正规金融信贷产品的缺失,学生在培训、创业、提升学习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正规金融的满足,使得各类非正规“校园贷”产品乘虚而入。据统计,“校园贷”平台从2013年的8家增加到了2015年的108家。由于这些机构不受金融监管,在申请条件、产品期限、利率等方面都完全不受约束,很多具有“高利贷”等非法金融的性质。野蛮生长之后,一时间高利贷、“裸贷”、暴力催收等乱象频发,严重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校园市场的发展轨迹看,两者之间已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即正规校园信贷因政策影响的收缩为非正规金融的进入提供了空间,反过来,非正规金融利用监管套利,与正规金融之间形成不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对正规校园信贷市场形成替代作用。

(三)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和竞争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成为市场化运营主体,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对校园信贷市场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对校园信贷市场的竞争和服务意识依然不足。一是内部考核机制问题。商业银行基本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核心的盈利能力考核为主,而非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校园信贷市场的现实盈利空间有限,难以使各银行真正把这块业务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二是创新模式单一、产品雷同。各商业银行针对学生卡的各类产品大体相似,没有结合学生消费需求特点开发出有特色的产品,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如很多银行与餐厅合作营销推出刷信用卡打折服务,但这些餐厅往往都有消费标准较高的特点。学生虽然对价格更为敏感,但学生喜欢消费的餐厅却由于价位较低,银行没有与其进行合作。三是风控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管理是核心,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大大增强了风控能力,但是依然有不少银行对学生卡的风控模型过度依赖于还款来源、还款能力等传统的风控手段,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的风控方法有效识别风险,也就无法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特色服务。

(四)学生对信用卡等金融知识的普及有待提高

学生群体虽然整体素质和教育程度较高,但由于其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也相对有限。从学生的成长历程看,普遍缺乏社会实践,也基本没有金融理财的经验,既缺乏对信用知识、金融产品的了解,也无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非正规的“校园贷”往往费率不明,很多分期平台通常只宣传分期产品或小额信贷的低门槛、零首付等好处,却弱化其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的分期成本。对此,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甄别和风险判断。此外,对于有的学生,也需要培养其理性的消费观,避免追求物质享受而过度消费等意识。

相关工作建议

目前,全社会已形成共识,学生合理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满足,是近年来“校园贷”乱象滋生的重要土壤。因此,在政策上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正门打开”,让学生卡重返大学校园,满足学生合理的生活、消费和融资需求,达到学生、发卡银行和社会三赢的效果。

综合调研问卷结果、现场座谈时学生和商业银行反映的情况和诉求,现就大力推动发展学生卡业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度放宽学生卡部分政策

1.适度放宽第二还款来源要求。建议:一是对硕士生、博士生,取消第二还款来源要求;二是对本专科生,由发卡银行与学生协商处理,在初始授信和调额时,对能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的可给予较高额度,否则给予较低额度。

2.适度放宽预借现金业务管理要求。考虑到学生大部分消费发生在校园内且很多时候只能使用现金付款,建议放宽政策,由发卡银行自主决定学生卡预借现金业务授信额度占比、是否享受免息还款期或最低还款额待遇;学生持卡人确有需要对预借现金业务申请分期付款的,发卡银行可直接批准,不用再签订业务合同。

3.适度放宽发卡银行数量限制。为鼓励更多商业银行,特别是后来者拓展学生卡业务,通过适度竞争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建议将政策调整为“向符合条件的同一申请人核发学生信用卡的发卡银行不得超过五家(附属卡除外)”。

(二)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推出针对学生的特色优惠产品和服务

1.鼓励发卡银行实行优惠费率。鉴于学生群体对透支利率和相关费用的敏感性,同时也是为了体现学生卡的公益性,建议在政策上进一步鼓励发卡银行对学生卡实行下限利率(即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并减免相关收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办卡用卡积极性,

2.鼓励发卡银行提供特殊的还款期和最低还款额。考虑到学生群体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特点,参考国家助学贷款最长达20年的还款期,建议在政策上进一步鼓励发卡银行对学生卡提供特殊的还款期和最低还款额。如,可将免息还款期延长到4个月(一个学期);可适当延长还款期,延伸至学生毕业后入职阶段,在此期间执行分期付款利率或其他较优惠利率,学生可只还利息或最低还款额。

3.鼓励发卡银行适度提高本专科学生卡首次授信额度。考虑到本专科学生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建议在政策上进一步鼓励发卡银行根据业务发展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需求,特别是地域特点和高校特色,适度提高学生卡的首次授信额度。同时,为缓释发卡银行经营风险,建议在政策上进一步鼓励发卡银行与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合作,为学生卡提供保险、担保服务。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征信体系,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学生卡风险管理水平

1.进一步扩充征信数据源。建议发卡银行在充分利用现有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与学生信贷相关的数据,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的信用数据,确保学生卡持卡人征信信息的完整性与及时性。

2.利用大数据提高风控水平。建议发卡银行加强与大数据公司以及学信网、校园网,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和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分析和监控模型,加强学生卡风险控制。

3.建立与高校之间的联动机制。建议发卡银行与高校合作,紧紧抓住学生入学和毕业两个关键时间点,做好学生卡集体办卡和转换工作。在学生卡出现逾期透支、学生卡持卡人受到开除处理或留级、转学、退学、失踪、死亡时,加强发卡银行与高校之间的联动,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

(四)加强校园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调研和座谈发现,广大学生非常渴望了解金融知识,但是由于课程设置、远离社会等原因缺乏合适的渠道,学生的金融知识普遍不足,这也是个别学生误入不良校园贷陷阱的重要原因。建议金融监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和各行业协会共同努力,通过网络视频、宣传手册、校园讲座等形式,深入校园深入学生,广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增强其信用意识和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近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7]26号),按照“疏堵结合、打开正门、扎紧围栏、加强治理”的总体思路,在前期出台的制度举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顶层监管制度设计,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银监会表示鼓励商业银行积极研究探索校园贷可持续经营模式,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正门打开”,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用“良币驱逐劣币”,从源头杜绝校园贷乱象产生。中国支付清算将协会继续密切关注学生卡市场动态和趋势,引导会员机构合规经营、创新服务,避免陷入盲目授信和打价格战的低端竞争,推动银行卡市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发卡银行和社会的多赢。


来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作者:曹沛争 张婷婷




未央精选

行业时事

央行再发支付牌照 网联平台正式上线

北京逾200名租客“被网贷”Bitpoint宣布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比特币

广州暂停含P2P、网贷等字样非金融机构注册

深圳印发普惠金融发展方案 民生厦门清算中心冻结财付通等支付机构资金


案例分析

新潮传媒: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线下媒体

福佑卡车:搭建整车物流交易平台 提高物流行业资产与资金效率

会分期:赋能长租公寓,打造租房界“天猫”平台

姚前:中央银行加密货币——RSCoin系统之分析


监管动态

24家注销支付牌照机构盘点:它们为何失去了央行续展?

金交所乱象——以“腾讯理财通-天金所”模式为例

解析8家个人征信机构股权,独立第三方就一定全对?

互联网法院,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深度观察

从P2P资金存管的四个进化阶段 看监管走向

欧洲监管如何看待智能顾问、众筹、监管科技?

互金催收推滴滴模式 20家平台瓜分9000亿蛋糕

马云:数据时代的竞技是万米长跑 现在才跑了十米


活动&荐书

清华五道口全球创业领袖项目导师私享会暨招生说明会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全阵容45位嘉宾观点集锦

未央海外游学计划启动!英国金融科技之旅等你报名

【GELP荐书】这是属于父辈的故事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4月,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

专业研究 | 商业模式 • 政策研究 • 行业分析

内容平台 | 未央网 • "互联网金融"微信公众号iefinance

创业教育 |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 • 全球创业领袖项目(报名中!点击查看详情)


网站:未央网 http://www.weiyangx.com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您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权,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

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其联盟关注人群超千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