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全阵容45位嘉宾观点集锦
2017清华大学全球金融论坛已于昨日圆满落幕。作为本次论坛官方媒体,未央网特整理了开幕式及七场主题论坛发言嘉宾的观点,带你一次性回顾精彩瞬间。
开幕式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为金融理论创新和金融政策研究持续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今年论坛主题十分贴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新时期发挥金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经济安全的保障作用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中指出,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希望五道口金融学院和国家金融研究院继续发挥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金融理论创新与发展。
五道口金融学院身在清华大学这个大家庭,秉承着清华一贯的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密切贴近实际,坚持践行金融事业服务国家和人民、效力改革创新和人民福祉改进的时代课题。我们想通过举办论坛,碰撞智慧火花、凝聚各方力量,为中国金融发展做出支持和贡献。
选定“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业规范发展”主题的原因在于“防控金融风险”这个词组的频繁出现在提醒我们,中国到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保障金融安全的时期。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金融安全问题,尤其是要回答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这一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金融领域的全球共识和政策实践:
1. 正确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也希望实体企业能够立足自身的主业,纠正偏离主业盲目涉足金融业的倾向。
2.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将围绕建立有效的系统性风险度量和早期预警机制、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开发、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3. 发展大普惠金融,不只是服务少数精英群体,而应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社会责任、关心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等重大现实问题。
4. 更加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以法制化、市场化为方向,统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制定实施统一的准入、运营和管理的法规体系。
主题论坛一:“一带一路”与全方位对外开放
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如何促进全球投资,如何通过促进投资为全球的下一步发展注入活力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带动了亚洲乃至全球的大量的投资需求,为跨境投资创造了良好机遇。通过“一带一路”促进跨境投资,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实际上为全球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不断提供力量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中国的跨境投资,包括在“一带一路”上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投资,也有相当规模。中国在促进“一带一路”所带来的跨境投资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下,最大一个变化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是特朗普政策的变化。特朗普的政策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他的政策实施细节不明确,所以结果不明确,财政政策会引起通货膨胀的改变、汇率的改变,他的货币政策导向和利润的导向,会引起美元的改变和美国利率水平的改变,引起全球利率水平的变化。他的公司税也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特朗普的不确定性,这是需要全世界予以高度关注的。
全球经济增长的信心方面有所提升,但是有些方面并没有发生改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利率一直处在低利率水平,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较低,而债台高筑是导致低利率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变得尤为重要,“一带一路”的出现迎合了上述诉求,帮助增加基础设投资。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产生的影响,就实体经济而言,“一带一路”能构建一系列能源和交通设施支持新的贸易路线和供应链,这是供应方效应。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将中国的储蓄盈余转变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在全球经济巨大的流动性背景下,“一带一路”将缓解这一现象,产生大量的外部投资。与此同时,中国是GDP以及生产方面的巨大经济体,互联互通将产生很大的诉求,亚洲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互动将成为提供新需求的推动力。
人民币应该加快国际化步伐
当前的世界经济体系要有多种世界货币,而不只是“美元一元独大”,人民币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国际交易货币,且中国应努力打造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做到这一点有三个条件:金融市场应该是开放、复杂精细和安全的。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速度以及开放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时,我们可以考虑到各种各样的监管制度。中国是有一个机会的窗口,未来10到15年,中国必须要行动起来。
主题论坛二:上市公司治理
考虑到欧美上市公司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有以下可以借鉴的经验:
1. 这是一个历程,而不是一个终点。
2. 在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对于很多上市公司来说,还有很多东西要做,包括关联交易、利益冲突、小股东的利益管理等等,来确保满足最基本的公司治理。
3. 不要让那些程式化的东西占用过多的时间。
4. 中国的公司想要请外籍的董事,有不同国籍的董事或专家,就会有一些新鲜的血液,会了解最佳的实践。
5. 中国的CEO和董事长可以到国外公司去出任他们的董事。
6. 中国的很多董事长要找到更好的方式来鼓励大家进行真正的讨论。一个好的公司治理,要有一些摩擦,这样才会产生有意义的讨论。
境外的投资者已经占有相当比例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在参与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参与股东大会的表决是保障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不能到现场投票的投资者要尽量采用电子投票,要为跨境跨国的投资者提供便利,方便海外投资者参与股东大会的表决,同时,加强信息沟通,让海外投资者能够及时了解、充分全面了解A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从中国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来看,下降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当中政治与监管环境分数下降比较多,其次就是公司治理在审计环节当中的情况差距较大。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1. 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立法做的修改都是非常非常简陋的一些皮毛的修改,基本上没有修改
2. 很多公司《公司治理报告》内容空洞化
3. 独立董事功能花瓶问题
4. 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健全立法是当务之急,如果不在《公司法》的源头上对这些违规取得的股权做出一个相应的立法,遇到问题还是非常困难解决的;加强执法是我们在提高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过程中必须的,执法者要解决运动式执法问题。
上市公司出现的问题有财务造假、内控缺失、经营失败、战略失误或者不良声誉等等。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常常是因为内控缺失、经营失败、战略失误,导致有财务造假的动因。这些情况还是归结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败。这其中,审计委员会也没有履行监督职责。
基于目前的问题,应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指引,把规定和政策由事件推动转换为立法为先、规则领先;建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评价机制、准入机制和后续能力提升机制。提高审计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是迫不及待,公司治理最后归结于在董事会和董事会各个成员能够履职。
推动机构投资者有序参与公司治理
一、机构投资者在全球治理中作用日益凸显,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机构投资者在全球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机构投资者作为公众管理资产的商业主体,本身有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但在参与公司治理中面临一些问题,如动力不足,代理问题,外部性。被动投资,短期主义行为等等问题。
二、建立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
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公司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以及市场归置的长期形成的惯例,在选择的制度上也是不同的。其制度设计核心还是围绕着如何增加机构投资者自身的动力,主要是明确义务,规定法定的义务还是自律职责,强化披露和监管三个方面。
三、中国机构投资者的现状
万科收购案中出现的一系列乱象,相关的行为规范在目前部门规章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当务之急还是要弥补立法的空白。
主题论坛三:技术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以技术为主要驱动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加快形成。这为解决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化共性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和技术支撑。
应研究推动包括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
1.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公平准入;
2.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
3.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创新体系;
4.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体系;
5.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数字普惠金融应有边界
目前存在行业边界模糊、监管体制错配和发了体系之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四个思路:
第一,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
第二,要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不明显,传统牌照制度下的机构监管方法并不适用,因此更需要行为监管。
第三,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法律与监管体系。
第四,发展监管科技,不能说利用数字技术去发展普惠金融,还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这是一个最新的动向。
一、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金融科技正引发资本市场非常深刻的变革,金融科技近来正以无可阻挡的势头渗透到资本市场,在三个场景中迅猛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基于大数据的指数产品、交易策略和信息增值服务和基于监管科技的风控合规系统。
二、金融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引发变革的,也给市场稳定运行带来负面影响,资金流动变得更为频繁,风险传染渠道更为复杂,违法违规的行为更加隐蔽,也隐含了不少风险隐患,如顺周期特征及交易行为趋同可能加大市场波动,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遇到挑战等风险。
三、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前景。
面对金融科技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挑战,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正在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因时、因势而变,用金融科技武装自己,坚持底线思维,提升监管效能,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积极探索智能监管,完善市场监管的基础设施,努力成为市场决策者的智囊。
目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症结在于变动成本高,而科技公司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
用科技降低三大变动成本:
1、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
2、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
3、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可以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客户体验。
新金融的业务模式隐藏着一些风险。近几年的风险事件有着一些共同点:利用科技手段、金融犯罪产业化、资金流转速度快、作案地区跨度大,因而信息安全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石。
第一,关于用户身份精准识别和认证的问题。一方面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部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监管原则,就是要了解你的客户。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也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类型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需要精准的识别用户身份。
第二,关于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保证参与方相关权力和有效线上证据保全机制缺失问题:使用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所颁发的数字证书;使用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无纸化解决方案;建立合同签署的时后保全服务体系。
第三,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管理是多维度的,除了数据传输的安全外,系统本身的安全缺陷也可能导致信息被偷或者是本身被劫持。应做定期的信息安全系统检测。
第四,建立共享机制,联防联控安全风险。建议尽可能大范围地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数据孤岛,建立高效的联网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异常交易及时报警。
第一,在过去的18个月中,监管出现了从一个非常包容性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强势的收紧的变化。在这样的强金融监管周期之下,目前的监管态度是基于帮助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政府愿意花大力气整改行业,而不是让它消失,正是因为这个行业有存在的社会意义。
第二,在这个行业里,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生存。这个行业的业务模式是比较简单的,是用技术去连接人和金融,为普通人去提供能够覆盖其不同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的、更低门槛的金融服务,而传统金融机构,在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中,往往会慢一些,凡普金科以技术安身,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实现可持续性的商业盈利。
最后,行业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监管的更多创新,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比如介入央行征信系统等等。技术创新驱动补充性金融能够鼓励中国整个经济转型,也能够使得中国整个金融科技能够持续领跑全球。
金融科技的未来趋势有几个方向:
第一个趋势是技术可以全方位地降低金融的服务成本,推动金融的普惠化;第二个趋势是金融的场景化;第三个趋势是改变了触达方式和商业的逻辑,以后的金融会以用户为核心,打造C2B的金融生活概念;第四个趋势为传统金融和金融科技应当是互相激励、补充、融合生长的关系;第五个趋势是由于中国监管的环境非常智慧、宽容与鼓励,总体来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已领跑全球,成为全球争相效仿的对象。
现金贷是否有助于缓解财务困境引发的负面影响
美国的发薪贷最早源于工作族的“月光”,这部分钱一般为几百美金,期限较短,综合的费率会在年化300-500%。他表示,发薪贷在美国也有很大的争议。美国有20%左右的人面临着信贷约束,大概有15%会转向现金贷。
现金贷在国内是有市场的,现金贷的确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福利,但是它也同时带来了恶意催收、过度消费的问题。廖理认为,一个好的监管政策应该引导产品改善设计,这样才能有真正好的现金贷的产品,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主题论坛四:《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7》发布
2017年的中国金融政策报告主题为《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服务供给侧改革》,报告从五个方面介绍了供给侧的改革。在供给侧改革的债务重组及控制企业杠杆率方面,报告提出:1)进行债务重组的时候,要鼓励各类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的资产重组;2)推进企业的并购重组,优化企业结构;3)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给大家更多的股权融资渠道。
2015年至2020年估算的人均增长速度是4.7%,相当于GDP的增长速度为5.2%。2015年到2020年之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中国变得越来越富有,跟世界越来越趋同,投资回报不断缩水。
世界趋同的趋势是不可抵御、扭转的,尤其是在中国。中国历年来的人均增速能够达到不起的成绩,这样也进一步推动了人均GDP趋同的趋势。未来会看到经济增速放缓,并逐步加深下去。
关于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观察:
第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正常、合理的增长,要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防治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第二、对要素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更加市场化。整个资金、金融的市场要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
要实现市场在资金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需要扩大准入、放开价格、夯实基础、加强监管,具体来说包括在民营的准入、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建设扩大准入,利率市场化,实体经济、微观主体和监管体制要健康,加强公司治理和内控等等。
结合“十三五”规划、保险服务、供给侧改革展望未来
保险业的功能包括损失补偿、风险管理和资金融通。保险业在信用征信、社会管理方面也衍生了一些新的功能。这些功能在服务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方面应该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十三五期间,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巨灾保险会有飞跃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在推出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养老保险的顺延政策,将会促进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为国家整个养老体系的构建发挥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国证券公司如何能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
在这个问题上,券商仍需要一些条件:1)需要更清晰的法律环境;2)券商在融资功能方面有所调整,但负债结构仍较为单一;3)需要资本市场能够有更多的开放度。
向投资银行转换,在需求端有很大的市场,但现在的过桥贷款和相关的融资行为还受到很多约束,所以需要监管部门和业界一同努力,推进相关的改革。凡是属于有利于推动国家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的创新,应该继续鼓励,因为创新是投行的基因,只有把创新的事情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才能够真正将证券公司变成投资银行。
银行业服务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服务于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的改革。因此,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应该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同时,要盯着“三去、一补、一降”的任务,来开展改革。具体要做到: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及真正发挥银行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第二、要改变银行的流程,包括后台流程的改革、组织架构的改革,以提高效率;
第三、防范风险,包括表外同业业务进行风险的控制,也包括表内业务的风险,还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主题论坛五:保险业的创新与发展
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深化养老保险、特别是商业保险的顶层设计
中国的养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老有所养问题,还有全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要考虑设计一个高效率的、统一的、公平的、可持续的整体发展战略。
1、在政府实施强有力的政策落实之后,开发多层次的保险产品和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来支持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建设,特别是在第二支柱;
2、加大保险资金运用同步,在一些养老社区的建设、养老设施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3、进一步扩大商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让商业养老保险成为未来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推动政策空间。
保险业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制度创新
创新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内在需求,创新也提供了赶超国际同行的机会。保险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制度创新,它对于社会管理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会从根本上推动商业保险的发展。
首先,保险业通过政府公众责任保险机制、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小麦制种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管理。第二,保险在长期股权方面非常有优势,能够以创新型的股权投资基金模式支持地方的经济发展,同时在PPP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等等方面,都有很大潜力。第三,在帮助小微企业和科技企业成长方面,有“政府+银行+保险”模式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太阳能光伏组件质量保证保险等成功举措。第四,保险业的创新服务更好地应对日常风险,方便日常生活。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营造保险业创新发展良好环境。
保险业是高度复杂的市场,需要有效的企业内控、外部监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作用可以减少和部分消除保险市场的复杂程度。然而跟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基础设施是滞后的。
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础设施上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给保险基础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和应用,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保险业是高度依赖数据的行业,大数据的应用会给保险带来非常大的机遇,保交所已经开始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工作。
寿险创新必须要遵循本身的发展规律。首先,寿险是提供长期风险保障的,是靠着积累长期、稳定的客户,才能够平衡风险;第二,寿险的发展规律是先发展保障,后提供理财;第三,寿险的发展要求是资产与负债的匹配,而不是“资产驱动负债”。
寿险创新的发展方向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保险保障,而不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快速吸收资金的平台。今后的保险业创新和改革方向,应该是生老病死残,这才是主流和本质业务。寿险业的创新要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公司的需求为导向。我国寿险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在于养老、健康、医疗和普通寿险。
目前推动澳大利亚寿险行业主要有几个趋势:
首先,客户在发生变化。不仅要关注产品财务的表现、回报,还要关注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科技。科技改变了客户体验,改变了客户对于信息和数据的预期,利用科技寿险公司可以分析数据,不断改进业务和流程。
第三,监管。寿险公司要重新审视产品销售方式,设计和生产产品,以及理赔方式。
第四,未来市场发展以及行业的整合。很多寿险公司在改变其所有制结构,还有很多外资进入到澳洲的市场。
从大健康的产业链来讲,保险公司在产业链的后端,也就是说当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一个保障、赔付,来帮病人治疗。但是在大健康上面需要更多投资、更多专注的,反而应该是在生活方式上的改变。随着经济的提升,亚洲尤其是中国,慢性病与日俱增,而慢性病的死亡率也不断提高。慢性病发生的几大原因中,60%慢性病发生的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在健康管理方面,我们提供一个平台,越健康的人群对保险公司来讲将会提供更多的价值。当保险公司得到更多价值后,愿意回馈给客户鼓励他更加积极正面的生活方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保险+健康的经营模式就是我们目前大健康的共赢模式。
主题论坛六:大资管时代的创新与监管
大资管时代的“大”可能牵涉到不同类别的资产。资产的类别在增多,人们在不同资产类别中可以有丰富多彩的、交叉的、多维的选择。监管应该调整一个基准,从过去的准入、量化、价格、监管、变相,不管具体的行为,到只管一个行为——信用。如果能用信用监管的方法去规避金融市场攫取不当的收益,那么资产的多元、丰富就可以伴随创新的多元、丰富。
在过去十年,中国资管行业迅速扩张,覆盖领域越来越多,和资产管理相关的机构层出不穷。大资管在整个金融结构,比如改变我们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经济的模式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使资源配置的效果有了更好的市场机制来提升。
但另一方面,行业发展虽然非常迅猛,但是基本上还处在大而不专、多而不精的状态, “大”更多是表象,而不是实质,更不是核心竞争力。整个大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一种快而不稳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隐含着很多风险因素和不可持续的因素。
中国的资管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发展要有一个稳定、长期、严格的依法和执法的框架和环境,才能促使中国的大资管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资管,并且在中国经济中做出贡献。
统一标准规制,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1.什么是大资管。资管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所谓“大”是因为其跨行业、跨市场。
2.为什么统一规制。究其原因,是因为资产管理市场上存在一定乱象,而这个乱象第一个层面是目前存在大量非持牌的资管公司,二是各个监管部门存在不同的规制。
3.在制定统一规制的过程中如何找到切入点并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兴利除弊是统一规制的一个出发点。此外,防控金融风险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以及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条件。
4.在统一规制中,重点要做哪些事。1)坚持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相结合,分类统一制定标准规制;2)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宏观审慎建设框架;3)实施穿透式监管,对资管业务的监管实施全覆盖;4)严格行为监管;5)回归资产管理的业务本质,打破刚性兑付。
2016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大幕开启,有几个趋势性变化已经到来:一、从固定收益到权益类;二、由短期投机到长期投资;三、由中国到全球;四、由单一产品到资产配置;五、由一代创富到二代创富,对于高净值、超高净值尤其重要。
对于高净值客户,满足他需求资产组合有三个标准:一、跨地域国别;二、跨资产类别;三、用母基金的方式超配另类资产。
对于中产阶层、大众富裕阶层,进行财富管理时不会再是针对单一产品,不是择股择时,而是应该通过机器人投顾、智能理财的方式配置绝大部分的资产。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就是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会成为金融科技在场景革命之后,新的金融科技革命2.0的核心技术。
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监管也会有新的思路:一、基于互联网3.0时代的新技术群,可以为监管的实时、同步、穿透、可塑和自控提供支持;二、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投资者适合度应该有新的视角;三、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互联网金融P2P可以向PSP去转变,这个S指的是SPV,通过信托,把架构进行风险隔离。
加强资产管理市场的深度以及和监管机构的合作
资产管理市场应尽可能有多且有深度的投资品种,因为在中国非常强调稳定,所以在中国资管业的唯一出路是要能够管理好风险,而且要能够正确做出决定。
资产所有者和资产的管理者应该和监管机构有更好的合作,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进行互相的信息共享,由此行业从业者也愿意开发出来更好的产品。
主题论坛七: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前景
券商系的私募基金子公司有其平台优势。券商拥有完善的实体资源网络、金融资源网络和研究资源网络,有助于丰富私募子公司的项目源和资金源,提升私募子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
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从自有资金为主到外部资金为主,考验子公司的募资能力。二,保荐加直投的模式受到限制,考验子公司的投资能力。
券商私募基金子公司转型是大势所趋。只要能在合法合规严格风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券商的平台优势和协同的效应,未来的券商私募子公司将成为私募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主权投资中,中国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私募股权相比,除政府拥有控制和支配权以外,主权基金大部分的投资运作都相同。国际社会也要求主权基金必须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通过“一带一路”项目群来增加人民币在中小国家的使用水平,扶植香港连续汇率模式,提升人民币在中小型经济体内落实外储的地位,可以系统性在规模上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项目的集群投资主要体现在中国具有优势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着重发展全球与人民币定价的标准化基建产品,把全球的基建产品与人民币的互动关系逐步发展成为类似石油与美元的联动关系,拥有人民币的储备权和定价权就等同于在全球基建投资产品中掌握了话语权。
私募股权投资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估值模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规模。规模要做起来有两个方向:前端即做天使和VC,而我们的选择是在后端,就是PIPE,主要是针对于上市公司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这种PIPE投资中我们可以大量地跟保险、银行、信托、资管来合作,很容易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让基金规模变到更大一个体量。我们比较关注的是PIPE投资和不动产,不动产的基金很容易把规模做起来。
做PIPE投资很重要的是,除了细分产业之外,每一个合伙人和专业团队必须在所在领域中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而且每一个合伙人只能选龙头的公司,即一到两家进行服务。
中国PE的主流模式在于“1+N”产业整合型投资
2000-2008年,是典型的成长型参股投资,到2009年创业板开始以后,进入了增加上市因素的成长性投资,就是Pre IPO。
现在进入中国PE的第三个阶段,叫产业整合型投资,核心模式是“1+N”,就是帮助产业龙头整合,通过整合加上N的方式,成为一个区域性的龙头。未来,中国市场也可能逐步走向一个标准的美国模式,出现杠杆收购。那是五到十年之后的事情,目前还不是主流。
下一轮增长的一个核心方向还会是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技术的创新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PE市场回报率也基本上领先于亚洲的其它市场,包括日本或者印度,成为现在最核心的亚洲市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从以外需拉动向以内需拉动转型期,在这个宏观背景下,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技术的创新,还是会成为下一轮增长的一个核心方向。
PE的投资有三个方向,会成为重要的关注点:1、科技创新产业,也就是所谓的TMT产业。2、大消费、泛消费服务业。3、跨境并购。
在美国,企业风险投资(CVC)已经走过了很长的历程,中国的企业风险投资虽然发展得很快,但其实还有一大片是蓝海,往往很多的上市公司大量的现金趴在账上,或者是投资理财产品,在金融的圈里面转来转去,始终不能够脱虚向实,投到真真正正的实业中。我们说金融是为实业服务的,但是实业也要拥抱金融。所以,下一个方向可以做的就是大力地发展企业风险投资,真的让大量的钱、资金能够进入到小微企业,为中国的创业创新做出努力和贡献。
作者:小未
来源:未央网
43家P2P平台采用双系统存管模式 工行与乐信分期乐共推联名卡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4月,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
专业研究 | 商业模式 • 政策研究 • 行业分析
内容平台 | 未央网 • "互联网金融"微信公众号iefinance
创业教育 |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 • 全球创业领袖项目(报名中!点击查看详情)
网站:未央网 http://www.weiyangx.com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您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权,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
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其联盟关注人群超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