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黄瑾辉团队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杂志 掺杂调节内建电场
01
前言
第一作者:于瀚博
通讯作者:黄瑾辉教授
DOI:doi.org/10.1016/j.apcatb.2021.120618
02
本文亮点
• 采用简单的刻蚀法构建掺杂型的Sn-BiOBr/BiOIO3异质结;
• Sn掺杂后增强了界面电场强度,促进光生电荷定向转移;
• 通过电化学手段和DFT理论计算相结合量化对比了掺杂对电荷转移的影响;
• 掺杂处理增强了BiOBr/BiOIO3异质结的光催化性能。
03
背景介绍
构建异质结是提高光催化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近期有研究报道称,将具有相似晶体结构的两种组分进行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界面处的晶格失配,从而提高异质结的稳定性并促进组分间的电荷转移。铋系半导体原子排列方式相似,由[Bi2O2]+层和两层阴离子层交错排列组成,已有大量研究构建铋系半导体异质结。然而,单纯依靠构建异质结间的界面电场对于光生电荷转移的促进作用仍然有限,需要进一步调节界面电场的强度以实现更高效的电荷分离。本文中,选择BiOBr/BiOIO3异质结为研究对象,采用Sn元素掺杂以研究内建电场强度的变化,并将其用于光催化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和还原CO2。
04
图表解析
Fig. 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the synthetic process of Sn-BiOBr/BiOIO3 (BSB) samples. (b) XRD patterns and (c, d, e and f) XPS of survey, Bi 4f, O 1s and Sn 3d spectra of pure BiOIO3 and BSB.
本文以BiOIO3为模板,利用SnBr2在含水溶剂中可通过水解作用释放H-,形成酸性环境以刻蚀生成Sn-BiOBr。图1的XRD和XPS结果显示Sn元素掺杂到了BiOBr中,并形成了Sn-BiOBr/BiOIO3异质结。
图2中使用SEM和TEM对比分析了BiOIO3和BSB-16复合物的表面结构和晶格间距分布。结果显示,BiOIO3单体呈纳米带状,经SnBr2处理的纳米带的表面变得粗糙,在纳米带表面上形成了Sn-BiOBr纳米颗粒。O、Bi、Br、Sn和I五种元素均匀分布在BSB-16复合材料上,表明Sn-BiOBr在BiOIO3模板上均匀生长,而非团聚生长。
图3a-f表明,可见光下BSB-16复合物对TC、2,4-DCP和罗丹明B的降解速率分别比未掺杂的BiOBr/BiOIO3异质结提高了1.3、3.0和10.0倍。图g表明,该复合材料在对污染物的循环降解中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图h和i表明,体系中•OH对污染物分解起最主要作用,•O2-也具有一定贡献。
图4为BSB-16掺杂型异质结用于光催化CO2还原的效果图,CO的最佳产率可达到7.40 μmol· g-1·h-1,为BiOIO3模板材料的3.54倍。
Fig. 5 (a)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under the 340 nm excitation and (b) Fluorescence emission decay spectra of BiOBr/BiOIO3 and BSB-16. (c) Transient photocurrent response curves of pure BiOBr, BiOBr/BiOIO3 and BSB-16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d) BiOBr/BiOIO3 and (e) BSB-16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with and without H2O2. (f) Normalized OCP decay curves of pristine BiOBr/BiOIO3 and BSB-16.
图5a-c表明,Sn掺杂后,异质结的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寿命延长了,表面电荷传输效率由BiOBr/BiOIO3的27.25%提高到了Sn-BiOBr/BiOIO3的38.08%,电荷的复合几率较小了46.9%。
05
全文小结
本研究通过简单的部分蚀刻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在BiOIO3模板表面上原位合成Sn掺杂的BiOBr。所产生的Sn-BiOBr/BiOIO3异质结具有明显改善的光吸收性能和电荷迁移特性,在四环素(TC)、2,4-二氯酚(2, 4-DCP)和罗丹明B(RhB)的可见光降解实验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这项研究揭示了通过杂质掺杂调控铋系半导体异质结界面电场的广阔前景,为未来溴氧化铋基半导体复合材料应用于实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06
作者介绍
黄瑾辉,湖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催化-膜水处理、新型膜过程,新型水处理功能材料,膜生物反应器原理与应用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会委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和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并多项获得授权。
文献信息:
Hanbo Yu, Jinhui Huang, Longbo Jiang et. al.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Sn-doped structurally compatible heterojunction with enhanced interfacial electric field for photocatalytic pollutants removal and CO2 reduc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98, 120618.
07
使用仪器
北京泊菲莱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光催化科研仪器的创领者,致力于多场景、跨领域的仪器应用、开发。公司近年来在深耕光催化研究领域的同时,在多场催化、多种复合能量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公司近期推出的多功能光化学反应仪、光化学工作站、光热催化反应系统等设备,进一步拓宽产品在光、电、热、压等多种复合能量场方面的应用。
产品推荐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