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在写作之中——薄荷实验2019年新书预告

以下文章来源于薄荷实验 ,作者薄荷研究员1号



2019年,薄荷实验将继续呈现描述世界的人,想象世界的人,比较世界的人,训练有别,志趣有别,然而却不约而同探索了我们在后真相、后结构主义……后一切的时代里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欢迎加入我们,一起出发~



新书

预告


1


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

马克·格兰诺维特 著  /  张文宏 等 译 


本书通过调查282个美国人找工作的过程,发现这些人的个人关系在他们找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说明了社会活动是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通过探究工作关系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格兰诺维特认识到了(人际)网络在沟通有关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研究和更聚焦的有关找工作的个人动机的研究时的关键性作用。



2


生老病死的生意:

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陈纯菁 著  /  魏海涛 符隆文  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众多全球化企业的业务目标,也让这些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在死亡和不幸属于禁忌话题的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如何得以发展?本书记录了以友邦保险公司为首的跨国保险公司如何将商业人寿保险引入中国城市居民生活,销售人员如何调动各种文化工具包来应对本土文化阻力,促进销售。这些动态和微观政治造就了一个具有特定发展轨迹的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由此,这本精彩的民族志展现了文化在经济行动中的作用,文化在塑造全球化新市场轨迹和特征方面的力量。本书出版后即获得玛丽·道格拉斯文化社会学最佳著作奖荣誉奖。



3




道德与市场:美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

维维安娜·泽利泽 著  /  姚泽麟 陈美伊 译


《道德与市场》是维维安娜·泽利泽的首部专著,此次也是在国内第一次出版中文译本。本书自1979年首版后在近四十年间长盛不衰,最新修订版201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本书及之后的《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中,泽利泽将经济史、社会史和社会学视角结合起来,开创了对于经济行动的道德以及新的经济行动的正常化和制度化这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她为我们展示了与美国的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美国社会对于死亡、金钱、家庭关系、财产和个人遗产的观念的演进。



4


唐人街:

镀金的避难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

 王保华 陈志明 编  /  张倍瑜 译


在各种电影和通俗小说中,唐人街经常被塑造成具有东方异域色彩的神秘街区,它的形象复杂多变,有时是黑帮横行的贫民窟,有时是精英华人居住的模范社区,有时又是体验中华美食和文化的旅游胜地……在《唐人街》中,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材料,深入探究唐人街的结构和本质,考察了世界各地唐人街在功能和性质上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当地社会在塑造唐人街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人口跨国流动的增多,唐人街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模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



5




人行道王国

米切尔·邓奈尔 著  /  马景超 王一凡 刘冉 译


这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头摆摊、睡觉、捡垃圾,这看似让人行道变得混乱,但社会学家米切尔认为,人行道实则能发展出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以维系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米切尔深入纽约街头,进行了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他书写了摊贩和流浪汉为自己创造生存空间的故事,也访谈了城市决策者、议员、居民等人。他发现,非正式社会控制不仅让街头人得以诚实谋生,在合作中得到支持,还能维持个人的基本尊严,扭转自己的人生——而这是正式的社会控制体系无法抵达的地方。本书获米尔斯奖、《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奖,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全球各大学社科课程的阅读书目。



6




一个低处的世界

米切尔·邓奈尔 著  /  李胜 译


“隔都”(ghetto)一词在美国遭遇抵制,怀抱社会正义的议员、学者们,号召取缔它在官方、研究中的使用,因为它带有对贫民区的侮辱色彩。但是米切尔认为,“隔都”可以是一个很强大的词,取缔它,反而会抹去它原本蕴含的丰富历史意义,忽视原本可能带来的机会。本书面向历史,回顾“隔都”一词从16世纪诞生之初原指威尼斯犹太人社区,到20世纪仅指落魄贫困区的意义流变,以及现代学者对“隔都”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分析这一曾经在身份认同、群体发展上有积极意义的词,何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力量下屡屡遭贬。这本清醒的社会学作品,旨在对一个僵化的概念,提出有价值的理解方式。本书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获泽卡罗图书奖。



7





 检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凯瑟琳·卢茨  简·柯林斯  著  /  江源 译


“如果图像即是信息,那这信息既是透明的,也是隐秘的。”——苏珊·桑塔格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已经运行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年来学会自身及读者都将其定名为科学、客观事实的呈现者和翻译者,这似乎已成为某种不证自明的观念。然而,卢茨和柯林斯带我们进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调查它的摄影师、编辑和设计师如何选择图像和文本来展现他者世界。在仔细阅读了大约600张照片后,她们通过对颜色、姿势、框架和有利位置等使用方式的分析,研究了性别、特权、进步和现代性等问题;并通过杂志生产流程中的大量访谈,呈现杂志的文化叙事与中产阶级价值观的碰撞和联系。



8




世界尽头的松茸:

后危机时代的合作生存

安娜·洛温哈普特·青  著  /  张晓佳 译


进步的叙事蒙蔽了我们,以“人类”为中心视角的知识陷入了困境。面对因人类发展活动而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无所不在的剥削,它已经无法提供充满希望的未来。而冲破此困境的可能,或许就在全球各地破土而出的松茸身上。人类学家安娜·青,借由《世界尽头的松茸》提出了一种多元物种共生的叙事。除了重新思考人类学能够给予怎样生机勃勃的知识图景外,它还切实地提醒我们在脆弱与不确定中寻找生存的可能。本书追踪全球的松茸季,从松茸与森林树木、废墟环境的复杂共生,它的全球商品供应链,到它所塑造的独特经济形态和工作方式,用物与物/人的关系视角,来讲述不稳定的生计,以及环境的故事,以在后危机时代与其他物种合作生存。本书获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格雷戈里·贝特森奖、《科克斯书评》年度非虚构图书奖等。



9




守门人

彼得·比尔曼  著  /  王佳鹏  译


你每天离家和回家的时间、你最近喜欢叫什么外卖、你的着装、甚至你最近的心情和社交状况除了你最亲近的人,可能还有人会了然于心,但你对他们,可能知之甚少。他们就是你住处的守门人。不过,即使你同自己的守门人非常熟悉,你和他之间的社会距离依旧会非常遥远。比尔曼将观察、访谈和调查数据结合在一起,完成了这部既有深度又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民族志,展现了守门人的职业角色,公寓大堂的社会机制以及守门人与住户间具有高度连续性的社会交换的细致过程。在守门人平淡的工作生活中,潜藏着深刻的社会机制,而本书帮助读者通过了解公寓大堂中由住户与守门人编织的复杂社会互动,一窥生活日常之下的复杂一面。



10




生活在写作之中:

与契诃夫相伴的民族志创作

纳拉扬 著  /  淡豹 译


人类学家Kirin Narayan以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为分析对象,展示了经验细节如何与文学天赋相结合,能够使读者与遥远的不同生活面对面。这本结合了民族志与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教程,提供了有关故事、理论、地点、人物、声音和自我等主题的实践练习和建议,展现了一种生动的民族志写作的探索。适用于创意写作专业的非虚构写作学习。 



11




日本非虚构写作发展史:

从报导文学到学院派新闻写作

武田彻  著  /  王建英  译


日本的非虚构写作历史,实际上并不算长,却累积了相当多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历时七年写成,对其一一加以点评定位,整本书的叙述彷彿跟著这些作品与作者,一起经历回顾了战后日本的社会变迁,是相当异色的文艺社会史尝试。文末所附参考文献非常丰富,值得喜爱探索日本的读者列为指南书单。



12




如何阅读民族志

帕罗马·布拉斯科 等  著  /  杨子菡   译


如何读民族志,从初学者到专家学者,各有不同迷思。传统民族志建构精致的社会文化体系,从蛛丝马迹窥见宏大体系,但材料过于精细;当代民族志在日常生活的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同寻常,以致失去生活的平淡质感。如何做好准备工作,进行不同的阅读,是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它不涉及后现代和解构式阅读,能够比较明确地展现人类学家是如何建构他们的文本的。



薄荷实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阅读:

薄荷实验访谈 | 社会学家应当承担时代的文化责任


本期编辑 | Mozi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薄荷实验”系列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