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10位成电人的1949,他们为新中国奋斗终身!

砥砺奋进的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19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70年巨变,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凝聚着追梦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奋斗者的辛勤汗水。


不忘来路,才能继往开来,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上奋勇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这10位成电人的1949——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为新中国建设和成电发展无私奉献、奋斗终身。



吴立人

△吴立人院长在成电首届开学典礼上讲话


吴立人(1915-1979),河北行唐人,中共党员,成电首任党委书记、院长。


他16岁入党,是“一二·九”运动的活跃分子。在八年抗战中,他领导冀中地区军民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组建武工队,是名副其实的抗日英雄。


1949年上半年,来到石家庄一年的吴立人,担任了石家庄市委常委、市委第一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石家庄日报社社长等多个职务,和同事们为这座“开国之城”的各项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呕心沥血。


4月,石家庄市选举委员会成立,吴立人等1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5月,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选举工作完成,吴立人等130人当选,后又增至160人。7月,市委决定由吴立人等9人组成大会临时党组,领导大会的筹备工作。


7月21日—8月9日,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时20天,以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的方式进行了隆重而有序的选举,选出了25名政府委员,组成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开创了新中国人民民主选举的先河。


9月,为准备迎接绥远的和平解放,经中共中央批准,华北局选派石家庄市委第一副书记吴立人成建制地带领300余名干部赶赴绥远,参与归绥和包头的和平解放工作。中共中央任命吴立人为中共归绥市委书记、工作团负责人、代市长、市长,组建归绥市人民政府,建设第一个多民族省会城市。


1955年11月,吴立人毅然接下筹建成电的军令状,拖家带口来到成都,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等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成都东郊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蒋崇璟

△蒋崇璟为学校档案馆题写馆名


蒋崇璟(1916-2019),河北高阳人,中共党员,成电第二任党委书记。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蒋崇璟所在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改称西北军区,他担任后勤部兵工部部长。


5月,蒋崇璟随军到西安,奉贺龙之命接管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兼任院务委员会主任。不久,筹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拟调蒋崇璟到当时的食品工业部。西北局在讨论时,贺老总说:“中央调人,坚决执行,不过蒋崇璟留下搞军工更合适。”这就是贺龙“三留蒋崇璟”的“第三留”。


没有去食品工业部的蒋崇璟,这一年的12月初,组织百余人的职工大队,编入进军序列,挺近大西南。


12月27日,成都解放,蒋崇璟率领职工大队随张经武参谋长先进城,做接管成都工业的准备工作。因为有西北接管的经验,他们胜利地完成了接管,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为迎接全国有计划的建设做了不小的贡献。


1959年2月,蒋崇璟担任成电党委书记,为学校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60年7月,他调离成电后,对学校依然十分关心,尽力助力学校发展。


今年6月27日1时24分,这位优秀的老成电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王甲纲

△王甲纲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校园建设劳动


王甲纲(1917-1991),云南平彝人,中共党员,成电第三任院长。


哥哥王甲本在抗战中以身殉国,被追晋为陆军上将。王甲纲说,哥哥对他的影响很大,自己走上革命道路,主要是受哥哥身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的直接影响。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王甲纲辗转多地来到了延安。


1949年,王甲纲已经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工作多年。这一年的1月,平津战役已经接近尾声,1月的最后一天,解放军和平入城,北京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王甲纲随中国电讯事业的根基之一——中央军委三局进入北京,参与完成了对国民党原有的电讯人员、设备等的接管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事业的起步做出了贡献。此后,经中央批准,中央军委三局改为“军委电讯总局”,王甲纲任干部处长。


11月,邮电部成立,王甲纲先后任邮电部人事司、干部司司长。1956年2月,王甲纲调任筹建中的成电,为学校的筹建和之后的建设奉献一生。王甲纲青年时期的“科技救国”梦想,历经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最终融进了成电的发展脉搏。



林为干

△林为干和他指导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林为干(1919-2015),广东台山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保山前线,架设和检修电话线路。抗战胜利后,他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之后,深感所学知识远远不够的他,凭着全A的成绩,又顺利入读向往已久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一天深夜一点多,导师回办公室取卷子,发现林为干还在加班,就问:“林,你已经是系里最勤奋的学生,我想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


“我的祖国!”林为干脱口而出,“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1949年,30岁的林为干到美国已经4年了。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要回国。一个个学子从旧金山起航回国时,他都要开着汽车去送行。“祖国在召唤我!”他逢人便说。


1951年底,谢绝了高薪、摆脱了刁难,突破重重封锁的林为干回到祖国。1958年春,林为干携妻带子来到初建的成电,一待就是一辈子。


林为干是中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



郝光


郝光(1921-2010),河北遵化人,中共党员,曾任成电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17岁那年,郝光走上了革命道路,担任了邓华将军的内部警卫勤务工作,跟随人民军队参加抗日战争和之后的解放战争。


1949年1月,郝光任华北军区三处电讯工厂政治协理员,这家工厂主要生产电台、收发报机、报话机、手摇发报机、干电池等。


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的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把守的大城市。部队入驻天津,接管电讯和电机工厂,新成立天津电讯工业管理处,隶属于军委电讯总局。


郝光担任该处人事科长,他深入到工人中了解存在的困难,千方百计帮助他们。他组织工人们一起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并团结知识分子安心工作,为大军南下生产急需的无线电台等军事物资。


这年夏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即将举行的消息传遍全国,郝光和其他人一样热切期盼这一天。很快,他得到消息,自己将作为天津代表团的一员参加开国大典。9月30日,天津代表团乘车抵京。10月1日,郝光和几十万军民共同见证新中国的成立,热泪盈眶的他永远记住了那个伟大的时刻。


1956年,国家决定在成都建设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郝光领命参与到学校的筹建当中,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成为学校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奉献了毕业心血。



黄大用


黄大用,1925年出生,原名何祚融,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曾任学校生产处副处长。


他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抗战时担任美军翻译。抗战胜利后复学清华,1947年9月18日晚,黄大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了天津。黄大用被分配到天津教育局,后又调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业管理处下属的电缆厂,做专职支部副书记。他一方面消灭厂里国民党反动党团势力,另一方面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把工人组织起来恢复生产,开展生产竞赛,支援前线。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电缆厂消灭了国民党骨干分子,党组织也发展迅速,他所在的党支部在1950年7月被评为天津市6个模范党支部之一。


1949年10月1日,黄大用还是像平常一样下到车间宣传党的政策。由于当时通讯条件有限,过了好几天,他才从同事的口中得知新中国成立了,后来从广播听到毛主席那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黄大用十分激动。


后来,黄大用被调到北京筹建北京电子管厂,1956年来到成电,先后在学校教学科研科、生产处工作,直到离休。



魏中嶽

△魏中嶽老人接受我校学生记者采访


魏中嶽,1926年出生,江苏沛县人,中共党员,曾任图书馆馆长


1942年9月,16岁的魏中嶽在山东微山湖根据地参加抗日活动。3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之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诸多战役。


在渡江战役中,他和副政委魏思文组织实施民工支前计划,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电影《车轮滚滚》反映的就是他们的支前运动。


1949年,魏中嶽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争,奉命随部队到重庆接收了国民党的二十一兵工厂,这个兵工厂是国民党在重庆最大的武器装备库,里面不仅有步枪、炮弹,轻机枪、重机枪、高射机炮等也是应有尽有。魏中嶽他们顺利接受了这个规模宏大、装备精良、武器齐全的兵工厂。


不过魏中嶽并没在兵工厂待多久,1954年又调到华北学习。1956年,他调入成电,在实习工厂里工作。后来,他担任了设备处处长、图书馆馆长,1986年离休。


他说,经过了战火的重重硝烟,在成电的日子和平而安宁,能够把自己的下半生奉献给成电,今生无憾。



陈星弼

△陈星弼与胡思福教授进行光刻分析


陈星弼,1931年出生于上海,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学一年级即将结束时,解放上海的战争打响了。陈星弼看到国民党一辆辆卡车隆隆而过,车上满载着头戴钢盔的士兵。


陈星弼也曾接触过学校一些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成员,这些学生的谦虚热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军纪如山的部队,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让陈星弼对新中国的建设充满热情和希望。这个暑假,他和同学们自觉留在学校,坚持学习。他们动手装收音机,学发莫尔斯电报,还筹备了同济大学第一个广播站。


陈星弼家庭并不富裕,但他想为新生的国家做点什么。他是奖学金生,学校提供学费和生活费,但他在大二时,就主动放弃了,“国家百废待兴之际,还有更需要用钱的地方。”


1956年,他从南京工学院来到成电,扎根成电、奉献成电、建设成电。


作为国际半导体界著名的超结结构的发明人,也是国际上功率器件的结终端理论的集大成者,陈星弼院士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也因对超结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卓越贡献入选ISPSD首届名人堂,成为国内首位入选名人堂的华人科学家。



李乐民

△李乐民指导青年教师研制光纤以太网设备


李乐民,1932年出生,浙江南浔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一年的4月27日凌晨,苏州天空中云层很厚,月色迷蒙。


凌晨4点,解放军各部发起解放苏州的战斗。两个多小时后,身披朝阳的解放军冒雨胜利会师,千年古城姑苏解放。


不久,李乐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东吴大学附中毕业。本可免试入读东吴大学,但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在这所被誉为“东方MIT”的名校就读。


9月,李乐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大学生。再也不用四处逃难了,不用吃日本人的配给米了,不用担心一袋子钱却只能买一两斤米了……


1956年9月,李乐民随交通大学迁校大部队西进成都,“国家安排到哪儿就去哪儿!”经历过山河破碎风飘絮,感受到新旧社会的历史变迁,他希望把火热的青春都献给新中国。


屈指算来,李乐民与通信结缘已经69年,为国家培养了200多位硕士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多项国家重大通信工程研制了关键设备,为中国通信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顾从事通信教学科研的一辈子,李乐民说,通信是国家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能为这份事业添砖加瓦是自己的荣幸和责任。



刘盛纲

△刘盛纲和团队成员在研讨


刘盛纲,1933年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告捷,国民党到处抓壮丁。刘盛纲随父亲从合肥到上海投奔在交通大学读书的三哥,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在上海住了二十多天后,又回到南京,前往宣城投奔在宣城九华临时中学教书的二哥。


4月,宣城解放,刘盛纲一家才得以回到家乡。回乡后,刘盛纲即考入了合肥高中。


跟随父母流于战乱、挣扎求生的日子结束了,再次走进校园的刘盛纲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没有国哪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强大了,才有家庭的幸福。高中三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国才有家,所以我们都有一个救国强国的梦。”


1956年10月21日,刘盛纲“真正”到了成电——之前的8月,他陪同列别捷夫教授考察过一次成电,但这次他以“成电人”的身份,正式加入成电,并为之奋斗一辈子。


今年86岁的刘盛纲,是陈嘉庚奖、K.J.BUTTON奖、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他就使我国的太赫兹研究从“一张白纸”一跃成为世界领先,被誉为“中国太赫兹之父”。


回望历史的荣耀,

面对未来的挑战,

努力奔跑的成电人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用今天的奋斗,

成就明天的荣光,

在新时代奋力书写新篇章!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成电力量和成电智慧!


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福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

来源:新闻中心




推荐阅读

◇太帅了!这位成电人参加国庆大阅兵,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荣耀时刻 |电子科大教授再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骄傲!这些成电人在天安门见证大阅兵!

成电版《相遇》,致敬伟大时代!

◇燃!电子科大4000余名学子出镜国庆献礼大片《我和我的祖国》




为优秀的成电人点1000个赞!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