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成电学子的奇思妙想,看呆了!
穿墙雷达、在线问诊、实验电磁炮、智能光感台灯、手机遥控导航系统、卫星轨道仿真软件、非接触隔空液位仪……这些千奇百怪的作品,都出自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之手。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做出了许多“有趣味”“有内涵”“接地气”的作品。
唤起好奇:在学生心里点燃一把“火”
12月2日下午,自动化工程学院在清水河校区主楼C区广场举行“无挑战,不青春”新工科教育学生作品展,展出了4门“新生项目课”、9门“挑战性课程”和3个“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项目的30多件学生作品。
2020级本科生司致远在“可穿戴计算机系统设计”新生项目课上做了一个“织物干电极与心电监测胸带”,可以“穿”在身上实时监测心电数据。还有的学生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作出了“俯瞰家乡环境变化”的软件、智能避障小车、趣味微波电路等作品。“‘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唤起好奇、激发潜能’,只有唤起好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李晓峰教授表示,“许多‘新生项目课’虽然只有1个学分、20来个学时,但只要让学生觉得有趣,在他们心里点燃一把火,这个学分就用得值!”
激发潜能:“越是有难度,越是有滋味!”
“做这个作品,用到了哪些知识?”“这个智能车的行走路线是你事先输入的,还是它实时探测的?”“这个作品的挑战性在哪里?”“你们做了哪些创新性工作?”“这个作品有什么重要用处?”……
在自动化工程学院的作品展上,同学们展出了三件“基于多维映射的瞬态信号捕获与分析”作品。虽然名称一样、原理相通,但设计各思路有不同。这门课程是进阶式挑战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初阶、中阶向高阶迈进。曾勇分别请学生解释了作品的独特之处,并鼓励他们“努力做出创新性成果”。
挑战性学习过程中的碰壁和磨炼,最终为成了学生成长的阶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嘉龙说,自己本来只想做一个二维的“卫星轨道仿真软件”,但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最终作出了三维仿真软件,更好地掌握了模拟卫星轨道的方法,也对天地一体化通信导航系统有了更深的理解。
营造氛围:让新工科教育“质量文化”深入人心
为学生的课程作品办展览,是促进新工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2017年6月9日,航空航天学院发起《工程创新与设计》课程创新成果展览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一直坚持每年举办,在学院内外形成良好示范作用。
近年来,航空航天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格拉斯哥学院等各学院纷纷自发开展学生作品展览,并邀请其他学院师生参观,加强学院内外的经验交流。2021年5月,学校教务处总结经验,正式发布了《关于启动“挑战性研究型新工科教育学生作品展”的通知》,有组织地推动学生作品展览蓬勃开展。教务处处长黄廷祝表示,大力推动“新工科教育学生作品展”,可以促进新工科教育改革举措和经验的阶段性总结与交流,彰显新工科建设成果与学生学习成效,促进新工科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让新工科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广大师生心中,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冉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