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和热情服务冬奥,李啸宇,你真棒!
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
冬奥会、冬残奥会如期安全顺利举办,背后有很多人付出了努力与汗水。他们中有这样一群人:身穿蓝色志愿服,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转播提供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保障。他们是技术领域志愿者,而李啸宇正是其中一员。
李啸宇是电子科技大学2014级信通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后直博清华大学,目前博士四年级。从清水河畔走到清华园,再走到冬奥会场上,李啸宇的青年生活是沉淀的生活,也是奉献的过程。
谈及这一经历时,李啸宇说:“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为社会服务。”这也是他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心。了解到冬奥会志愿者的招募活动后,李啸宇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与他一同担任志愿者工作的还有上千名清华学子,这让李啸宇感受到了广大青年人为社会服务的热忱,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了更为强大的动力来完成好志愿服务的工作。
一开始,李啸宇在国家体育场担任闭环外的技术经理助理工作。在了解到冬奥组委会与国际奥委会的技术部需要翻译的志愿服务时,他主动请缨,于开幕式前一周加入了闭环内,协助闭环内技术团队完成临时翻译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为国外的带桌媒体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现场直播时无线网络的正常运行。
闭环内的翻译工作是临时的,事先并未提供统一的培训,这对李啸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技术领域覆盖范围广、专业术语众多,如何准确地传达外国技术专家和中国奥委会的意思,让双方能够进行有效沟通,避免翻译不准确、不到位产生的误解,是他面临的重要问题。距开幕式还有两天时,李啸宇参与了我国冬奥组委会与国际奥委会技术专家线上会议的翻译工作。会上,国际技术专家设想了“突然断网”和“巡检时发现有的无线电设备没有贴标”两个模拟技术演练的场景。凭借在成电就读通信专业的积累、在电子科大博物馆担任英语讲解员的经验,李啸宇圆满地完成了工作。
在谈及志愿服务中印象深刻的事情时,他想到了国际奥委会在水立方进行技术演练模拟场景时提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核心岗位的志愿者堵车不能及时赶到怎么办?国际奥委会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有20%的后备志愿者,他们将会很快上岗补充岗位。这让李啸宇再一次了解到了中国青年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的热情。在工作中,他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单位、不同年龄的志愿者。无论是在闭环内还是闭环外,大家都齐心协力,为冬奥会的火炬走向世界发一份光,出一份力,共同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英文讲解员:让更多人了解电子科学技术
李啸宇在冬奥会现场的技术翻译能够顺利进行,除了强大的专业背景做支撑,还得益于他本科期间在电子科技博物馆担任英文讲解员的经历。
大二下学期,李啸宇加入了电子科技博物馆,并且是开馆后的第一批双语学生讲解员之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流利的英文口语让他很快成长为金牌讲解员,这份工作他一直做到了大四,为参观博物馆的各类来宾进行了上百场讲解。
在英文讲解的过程中,他既学会了许多专业名词的翻译,也培养了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还在电子科技发展的历程中体会到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在李啸宇接待的来宾中,有刚入学的新生,也有行业领域中的大咖。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博物馆开馆那天前来参观的两位里斯本大学的教授。当时两位教授对他说,建造这所博物馆的意义非常重大,它能起到一种教育、示范的作用,鼓励广大年轻人投入到电子科技的事业中。这份工作既让李啸宇向来宾们传达了国家在电子科技事业上的成就及对电子科技事业的期望,也加深了他坚定走科研学术道路的决心。
博物馆的老师对李啸宇也印象深刻。他们说,看到他学以致用,以通信技术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很欣慰也很骄傲。他是成电学子志愿服务的缩影,也是青年学子的榜样!
本科期间,李啸宇以专业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直博清华。对他来说,在成电的学习生活,正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它教会了他踏踏实实做学问,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自己手里或小或大的学习和工作任务。而本科阶段扎实的专业功底、多样的锻炼平台也对他的深造提供了强大助力。
在本科期间,李啸宇放弃了高中时喜欢在睡前玩游戏的习惯,以便养成良好的作息,更有利于一天集中精力工作。他喜欢的课是微积分、线性代数,虽然学起来困难,但对李啸宇来说,这两门课程深入钻研以后别有一番乐趣。在学习之余,李啸宇也喜欢跑步、钢琴、摄影,丰富的课余生活,为他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态。
在清华大学读研期间,李啸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网络协议栈,这项研究对代码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在实践上下功夫,工作周期也比较长。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尽管预估到了未来可能有的辛苦,李啸宇仍旧打算往学术上深耕。对他来说,正如他的志愿经历一样,能够用自己所学所长服务社会是他一直不变的初心。
文字:学生记者团 张文博 邱钰婷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王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