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科学家——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丁奎岭院士有话要说
导读:
在上海市科委基础处支持下,启明星联谊会与《世界科学》编辑部从1995年起合办“今日启明星”专栏,采访报道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的成长经历及其在所在领域的创新性工作,每月一篇。这一专栏历23年迄无间断,采访的启明星已近280位。
基于这样的样本量,采写者江世亮先生意识到可以总结些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规律。正好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也有此意,希望从如何成长为科学家(科技专家)的角度提供启明星的案例,以分享给更多的年轻学子。于是在《世界科学》编辑部的策划推荐下,作者从已访问过的启明星中随机选了110位,集成《怎样成为科学家——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一书。
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丁奎岭院士知悉此事后,欣然同意为该书作序,将该书推荐给那些希望成为科学家的大、中学校学生。
《怎样成为科学家——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
丁奎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江世亮先生应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之约,从他多年来采访上海科技启明星的访问稿中选择一部分,准备出一本题为《怎样成为科学家——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的书。
世亮约我为这本书写篇序,我很乐意地答应了,这不仅因为我也是被收录进这本书的100多位受访启明星的一员,或者也不仅仅因为我是本届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我以为更多的原因是我和本书作者之间我们多年因为科学传播这件事而结下的友谊,这其中启明星起了某种媒介的作用。
记得是在2003年11月底,那时我刚从日本名古屋大学访学归来,那一年我得到了启明星跟踪计划的资助,世亮为此而来所里采访我,初稿出来后还让我审稿,然后不久就有一篇题为:“一位默默耕耘的青年化学家——小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奎岭”的访问稿刊登在《世界科学》杂志的“今日启明星”专栏。
我感觉世亮对人物采写的把握是有他的一些特色的,对被访者的内心想法能够把握住并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而整个叙写是较为平实的,不拔高,也很少有溢美之词。
我在一些场合会提到世亮对我所做的启明星报道,特别是副题里所用的“小记……”的表述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说起启明星我就会想起这段美好的回忆。
由于启明星牵线,我与世亮有了不断加深的友谊,后来我们打交道的不仅仅是启明星的事,还有更多的与科学传播、科学报道有关的工作。
世亮是在《文汇报》科技部主持过多年科技报道策划实施工作的科学报道者,一段时间《文汇报》不少有关科技的重点报道都出自世亮带领的团队。
我知道世亮是从1995年起承担启明星采写任务的,当时启明星联谊会与《世界科学》杂志商定在这本刊物上开办《今日启明星》专栏,每月一篇,报道启明星的成长经历和他(她)的科研工作。
这个栏目从1995年1月创办以来迄今没有间断过,主要由当时还在杂志社工作的世亮在操办。不久他就调《文汇报》社工作,但他承诺启明星报道工作照旧(甚至有一年他派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工作期间对启明星的采写工作都照常进行),这一诺就是20多年的坚持!
直到如今世亮已从报社退休,仍在为启明星的事而奔忙(2015年起在市科委、科技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市科委基础研究处与启明星联谊会创办了一份名为《启明星通讯》的内刊,动态反映启明星大家庭成员的新面貌、新进展,这也是世亮在操办)。几乎每一年的新入选启明星的颁证会他都会到场给星友们以鼓励。
也是因为世亮与启明星的特殊情缘,他被推选为启明星联谊会的特约理事,许多星友视他为好朋友。
世亮也不止一次地说过他之所以乐此不疲于启明星工作,实在是因为他在倾听这些优秀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中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创新活力。
确实,启明星计划是上海在科技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带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不仅创立这一人才计划的时间是国内最早的,而且它所设定的目标、坚持的标准及其带来的效应、口碑使它在国内具有了某种标杆的意义或者形成了品牌。
在启明星计划的资助和激励下,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长,涌现出一批领军人才。
启明星群体中:
已涌现了9位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人群中有1/3是启明星。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累计获得的国家三大科技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有27%、国家技术发明奖有15%、国家科技进步奖有22%,都是由启明星主持完成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世亮一直关注看好的启明星事业是前途无量的。
粗粗翻阅本书内容,我感觉本书100多位星友的样本量可以帮助总结出一些有关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规律性东西。
比如他(她)们都有强烈的报国之志,都有相对较好的性格(情商),都有刻苦求学带来的扎实的基本知识(智商),并大都遇到良师指导,并得到诸如启明星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的适时支持,在此过程中他们又敢于担当、在困难面前能够持之以恒等。
因为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大中学校的学生,所以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也会给他们以启迪;其次这些启明星在他们的求学时代也是很普通的,和现在的中学生、大学生们是一样的,甚至有些条件还不如今天的中学生、大学生,但他们能脱颖而出,这里面肯定是有缘由的,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之一,它会给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年轻学子们以激励,你们中的一部分也完全能够成为未来的启明星。
最后,我还要为这本书的出版者讲几句话。我认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能关注到启明星计划,并且着眼于未来年轻人能走上科学之路策划了这样的选题,是值得赞赏的。
我曾在多个场合讲到现在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好的时机,中国是做科研最好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创新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家。
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发展,中国已经到了没有创新就很难前进的地步。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国家决策层对原始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所有这些对我们科技界,对科学传播界,特别对还在校读书的莘莘学子都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生逢这样的伟大时代,各位同仁不仅要有梦想,更重要的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践,这本书的出版正是顺应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动。
如何获得本书?请前往当当、京东购买。
当然,还有一个绿色通道: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获48个点赞后,请截图并消息“世界科学”公号(ID:World-Science)。先到先得,10本送完即止哦。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