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风科研已成趋势?快来围观NIH的项目申请书
科研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而言是有趣又严肃的事。他们力求实验设计缜密,措辞严谨,这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风格延伸到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项目申报材料。
但近日,一项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显示,如今的科研人员在撰写申请经费的项目书时,比老一辈们更会整一些“花里胡哨”的词儿,浮夸属性强了许多,“富有主观性和宣传性的语言在经费申请中变得越发流行了”。
作者团队统计了1985—2020年间,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拨款批准的项目书,对超过90万份摘要进行语言分析,发现申请者使用130个“炒作词汇”(hype adjective)的频率在35年里增长了1378%。
论文第一作者、日本筑波大学的语言学家米勒·詹姆斯(Millar Neil James)与同事将申请摘要里的形容词划分为炒作类和非炒作类,划分依据是它们在上下文中发挥的宣传力度,以及“可删去性”——如果能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情况下将其删除或替换为不那么主观的词语,就说明它们炒作属性强。
举个例子,下面这一段话——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包括,提供科学和行政方面的有效(effective)领导,开发高效(efficient)、创新(innovative)的核心设施,招募资金充足、尽职尽责(committed)的调查人员,推动跨学科方法与合作项目,开展传播、教育和培训工作。
把其中4个加粗斜体的词语删除,根本不影响大意,这说明它们的作用就是炒作。
詹姆斯等人最后圈定了139个炒作形容词,并按语义分成8类:重要性(importance)、新颖性(novelty)、严谨性(rigor)、规模(scale)、效用(utility)、质量(quality)、态度(attitude)和问题(problem)。
他们发现,“新颖性”和“重要性”两个类别下的词语使用率增加最显著。新颖性类别的典型词包括“revolutionary”(革命性的)、“innovative”(创新的)等,而重要性类别则有“key”(关键的)、“fundamental”(根本性的)等词。
在那139个炒作词里,有130个词的使用频率呈现大幅增长(如前文所述,35年间的平均增幅为1378%)。
其中“sustainable”(可持续的)一词独领风骚,增长达250倍以上,“actionable”(可行的)和“scalable”(可量产化的)位列其后。
而像“transformative”(具有改革性的)和“impactful”(具有影响力的)这样更为空洞无物的炒作词,也各有近82倍和65倍的频率增长。
此外,一些在1985年根本见不到炒作词,诸如“renowned”(闻名的)、“incredible”(不可思议的)、“groundbreaking”(突破性的)等,如今频繁活跃于送往NIH的文件上。
另一方面,极少数炒作词,包括“major”(主要的)、“important”(重要的)、“detailed”(详细的)和“ultimate”(最终的)等,出现频率是下降的——这些词都比较常用且中规中矩。
根据研究团队的说法,语言随时间而演变,一些形容词的流行“本身无可厚非”,但利用语言炒作来促进经费申请的态势若不断增强,或许会产生不良影响。
将推销话术用到科研项目书里头,即便那些宣传词汇作用很有限,随着时间推移,再考虑到NIH的超大规模预算,整个学术体系的基调和实质都可能受影响。
詹姆斯表示,科学家面临激烈的资源竞争,拨款单位又很重视所谓的“影响力”、“重要性”、“创新性”,于是经费申请人不得不巧用语言,强调自己的工作“有里有面”,值得拨款,哪怕他们清楚知道,自己在项目书上挥就的精彩篇章充斥着浮夸的文字魅力。
这种始于经费申请的浮夸,还可能一直延续到论文写作,最终令读者迷失于缤纷的形容词海洋,从一项中规中矩的工作里读出Nature级别的独创性,Science级别的想象力,以及Cell级别的重大意义。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