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史流光:中国证券报三十年 | 力求贡献点滴 不负光阴逆旅

贾康 中国证券报 2023-05-05




力求贡献点滴 不负光阴逆旅 



贾  康

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


我和中国证券报相识相知的历史,贯穿了整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在将近30年时间里,作为一名读者兼作者,与中国证券报一起成长,努力为中国经济与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像我在中国证券报上写过的一篇文章一样,“力求贡献点滴,不负光阴逆旅”。


结缘于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就开始在中国证券报发表署名文章,从此不仅作为读者,而且身为作者和中国证券报结缘,至今已经快30年。从我发表的署名文章和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的主题来看,涉及财政领域、宏观领域,还包括一些市场的热点话题。

最初在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是因为自己在研究财政、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观点以及建议,有了发表出来以促进更广泛探讨的需要。

在研究生涯之初,我将财政税收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但随着研究深入,越发觉得研究财政需要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很认同这样一句话:要把财政研究好,必须跳出财政看财政。要有通观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全套认识,然后再回头看财政应该如何服务全局。当然,服务全局自然就包括我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其中的金融发展创新就与我国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领域密切相关。

在我的认知里,财税和金融的研究不宜截然分家。1984年我还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读研时,获邀参加了那年的莫干山会议,并被分到住地位于芦花荡的金融组,这就是财政和金融合并讨论的一个组别。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在财政科研所正式担任研究人员后,在各种研讨活动中与金融界人士的联系更加频繁,也就为后续做金融领域的研究增加了一些铺垫。

在我看来,中国证券报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局限于证券和金融领域,包容性很强,为我们这样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既是读者 也是作者


现在看几十年间,我既是中国证券报的读者,也是中国证券报的作者。一路走来,我研究领域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拓宽。后续的研究重点中,我在持续关注资本市场的同时,又曾经聚焦于国债期货市场、股份制改革问题、股市震荡引发的其如何健康发展等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也很愿意选择在中国证券报发表。

另外,从近30年来看,已发表过的文章和接受的采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财税改革几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并可展现宏观调控的几个周期。

财税制度改革需要研究人员作长期的钻研,并且现实意义很大,是一个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结构的改变来增进社会总福利的过程。比如,从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看,它和社会方方面面都有内在联系,因为财政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的体制和政策作用也渗透到所有的现实生活场景中。

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我国应确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的改革方向,就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的分税制和分级财政改革及其以后的深化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再往后看,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深化财税改革提出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的要求,这不仅对我国财税体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财税改革面临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我在《财税改革面临新发展机遇》一文中指出,从分税分级体制长远发展考虑,还应探索在控制、消化地方政府已有债务的前提下,如何结合预算法的修改,适当发展规范的地方政府市政债等地方公债,这也是使我国地方政府财力与其事权相匹配的一个有必要作出积极试验的制度创新,其后我国的改革实践,一直推进到终于以修订预算法而使地方政府公债发行制度规范化地登堂入室。

在财税改革过程中,企业负担问题需要长期予以关注。在我看来,降低我国企业的负担不能只看征税,更要看到企业负担的“全景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我专门谈过这个问题,我国企业负担的一大“特色”是税外负担和隐性负担沉重。因此,减税降负必须认清企业负担的“全景图”,积极而理性地讨论税与非税负担各应当“减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近些年大家比较关注的房产税,我也在中国证券报发表过多篇署名文章,并接受过很多次专访来探讨这个热点、难点议题。2011年9月15日,我在中国证券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强调,房产税改革应该给公众一颗“定心丸”。我认为出于公心才能长远看这个问题,在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大方向下,如何构建税制框架逐渐解决攻坚克难的制度建设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有改革的高瞻远瞩和胆识与决心,也要有方案的可行性与必须具有的审慎。

后来,我们又以课题组名义在中国证券报发表过一整版的文章,研究内容是总体配套的财政税收制度深化改革的思路、要点和基本方案设计。当时课题组的牵头人是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他在财政部工作多年。我是当时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从宏观领域看,在几轮宏观调控的周期中,对于调控政策的变化,不同阶段公众关心的问题,我都曾通过中国证券报有所回应和解读。

我在2016年初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2016年经济运行有望阶段性探底。这次采访有力地配合了提振市场信心,尤其是我还在中长期的展望强调提出,未来应着力优化供给侧环境与机制并大力推动财税、国企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从而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活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推动重启国债期货市场


除了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相关研究工作以外,我有幸担任了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此期间,我累计提交了几十份提案,其中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建议意见。通过提交这些提案,争取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发展起到一些实际推动作用。

例如,2013年两会期间,我建议尽快重推国债期货、完善国债发行和管理体系。中国证券报在当年的两会报道中着重对这份提案进行了报道。

我认为国债管理体制在我国金融体制中至关重要,国债期货交易带来的国债发行效率的改善,不仅能促进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提高债券融资占全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而且对于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完善国债管理体制、促进财政在“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促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及优化我国宏观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同年8月30日,证监会宣布,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并拟定于9月6日上市交易。同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布《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标志着中断了18年的国债期货重新回到市场。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在中国证券报上的发声,对推动重启国债期货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到资本市场,不能不说中国证券报举办的金牛奖系列颁奖活动。这些年,我多次参加金牛奖活动。比如,2011年的中国证券业金牛分析师颁奖典礼暨高峰论坛、2019年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高峰论坛暨第21届上市公司金牛奖颁奖典礼等。在此过程中,我与中国证券报的熟悉程度不断加深,成为老朋友。

今年是中国证券报成立30周年,一路走来,可以看到中国证券报坚守初心,用开阔的视野持续报道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变化。展望未来,我希望中国证券报能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深水区,继续推动制度创新的攻坚克难、助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将报纸越办越好,在经济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本文选自
《信史流光:中国证券报三十年》一书



编辑:张祉璇



推荐阅读


震动行业!“宁王”大招来了!新品要“上天”
聚焦养老金投资管理!这场会议带来重要信息
恐高?睿远基金傅鹏博减持200多万股中国移动港股!赵枫买了啥?
净利翻倍!新东方交出“成绩单”,俞敏洪谈新业务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