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成中的“脚手架透明性”——基于编者文本专栏“美数课堂”的案例研究

张宇昭 陶文静 新闻记者 2024年10月10日 16:50


中国数据新闻人为何会主动承担透明性的探索工作,并部分实现其在日常新闻报道之外的常态化产出?本文以澎湃新闻数据新闻团队运营的“美数课堂”编者文本专栏为典型个案,分析其稳定运行背后的多元意图,并进一步讨论基于在地条件而生成的新闻透明性实践之内涵特征。研究发现,美数课堂所实践的透明性,既有欧美同行对特定报道所作的过程展示,但更多偏向相关技术知识的公开分享,从而具有类似于教育学中所谓“脚手架”的功能。这种“以帮助读者相关技能习得的方式向公众说明如何以及为何制作新闻”的“脚手架透明性”的常态化实践,支撑了数据新闻从业者与用户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阶梯状连续,并在传统透明性诉诸“事实信任”之外提供了提升“技术信任”的权威构建可能。


引言


伴随着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关乎或诉诸透明性的实践成为学界热点。有学者认为,新型数字技术推动了新闻透明性这种规范创新(normative innovation),并对数字时代的新闻权威建构具有重要意义(Bivens,2008;Koliska & Chadha,2018)。但也有学者认为,透明性的概念仍然模糊(Vos & Craft,2017;Heim & Craft,2020),有着诸多分类(Groenhart & Bardoel,2012;Haapanen,2022)。透明性为何以及如何呈现出样态的差异?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新闻规范?


在诸多与透明性相关的新闻实践中,数据新闻是一个常见的观察领域。相对于传统报道,数据新闻似乎更注重对透明性的承诺(Parasie,2019:264),甚至主张将透明性作为数据新闻的核心认识论(Ramsälv,Ekström & Westlund,2023)。对此偏好,有学者曾指出,数据新闻的技术特性为其开展透明性实践提供了某些可供性(Zamith,2019)。但现有数据新闻透明性相关经验研究更多关注阐释报道过程等的传统新闻透明性实践,对新技术之影响的研究也多限于对透明性实现技术的应用(如利用超链接提供数据集),或借助特定新技术平台(如推特、Github)所展开的零散展演(Zamith,2019,2023)。新型数字技术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究竟对透明性带来了哪些内涵和向度上的影响?哪些因素推动和支撑了相关透明性实践成为新的规范?


为此,本文借助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澎湃新闻“澎湃美数课”栏目在微信公众号上运营的“美数课堂”专栏为个案进行研究——这一根植于数据新闻部门的编者文本专栏集中呈现了多种形态的透明性实践,并在同用户的不断碰撞和与自身日常工作的协调中较早实现了常态化的运行。基于这一案例,本文探讨其稳定产出背后的多元目标和组织化支撑,从而为一种作为规范创新的新闻透明性实践之在地形态及其生长轨迹提供经验分析和机制探索。


一、新闻透明理念的制度化张力与数据新闻领域的新可能


(一)新闻透明理念的制度化张力


虽然新型数字技术被认为推动了新闻透明性这种规范创新(Bivens,2008;Gade et al.,2018;Koliska & Chadha,2018),但诚如辛格(Singer,2007)所言“新闻业本就以透明为理想”,对透明性的期待实际上早已有之。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新闻透明性就受到公共新闻运动与博客写作规范构建的影响而开始形成,在美国出现了明确的早期实践(白红义,雷悦雯,2022)。21世纪初,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系统地提炼出新闻透明性的要旨,主要包括新闻机构应当说明获得信息的方式、记者编辑应当解释信息处理取舍的原因,以及坦陈报道中尚未解答的问题(Kovach & Rosenstiel,2001)。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愈加认同透明性与网络的开放架构更为适配(Kovach & Rosenstiel,2001)。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中,数字技术被期待为新闻透明性提供现实可能(Heim & Craft,2020)。后续,德耶兹(Deuze,2003)、卡尔森(Karlsson,2010,2020)等人不断细化了透明性的范畴及其在不同层级上差异化运行的特征。当新闻客观性面临着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层面的挑战时,学界还形成了一个“客观性衰落与透明性崛起的因果叙事”,透明性被看作是客观性“方法论层面变革”的替代性概念和实践方法,陆续被纳入许多欧美地区行业协会和媒体机构的核心伦理原则,实现了初步的规范化(Phillips,2010;夏倩芳,王艳,2016;Heim & Craft,2020;白红义,雷悦雯,2022)。


然而,这种被新闻业零散地实践并被学界和公众寄予厚望的规范理念还包含着多重的不确定性,写入准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制度化工作都已完成(Vos & Craft,2017)。现实推进中,媒体机构和从业者对透明性的体认和实践还有较大差异(Gade et al.,2018)。直到2012年,透明性仅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有些许开展(Heikkilä et al.,2012)。透明性的实践与理想还存在较大差距(Lewis & Usher,2013)。为应对外界规范要求,一些机构形成了仪式化的操作,即“透明性仪式”(ritual of transparency)(Karlsson,2010;Chadha & Koliska,2015)。尽管这些策略性的仪式操作不见得完全负面,但这种“程序透明”很大程度上无助于透明理念发挥其规范性潜力(白红义,雷悦雯,2022)。


造成上述规范要求与行动者目标间张力的原因,不仅有透明性所要求的及时、开放与传统新闻生产准确、完整等操作标准的较难兼容,还有受众观念上的差异。新闻透明性研究的主要学者卡尔森曾先后总结出三种业界现行的新闻透明性操作:披露透明性、参与透明性和环境透明性,其中就包含受众设定上的明显差异(Karlsson,2010,2020)。发端于公共新闻运动的透明性蕴含着对“参与”和“对话”的更多期待(Anderson,2011),但相比于自媒体和公民记者的拥护,专业新闻业却表现出更多的犹疑(夏倩芳,王艳,2016)。即便这一原则得以推广,目前传统新闻业进行透明性实践的目的也并非服务“透明理想”本身,而在于以透明性为工具来增强新闻信任、巩固新闻权威,在某种意义上,这关注的是新闻机构的需求而非受众的需求(Heim & Craft,2020),读者对此可能缺乏兴趣(Moran,2021)。因此,更好地统合新闻业与社会的需求涉及对新闻业的社会角色和功能的反思(王斌,胡杨,2021)。受益于开源文化,行业边界更为模糊的数据新闻领域近年来对多种透明化实践的探索,则在动机上和操作性上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机会。


(二)依托数据新闻文化共同体生成的透明性诉求及其分化


在数据新闻领域,新型数字技术不仅为透明性的展示提供了诸多可能,还在行业文化和构成方式上发挥着多重影响。以技术采纳方面的相对优势来标注自身的数据新闻业需要不断跟进新技术,其产制不仅要求新闻从业者向融媒体团队成员转变(Verweij,2009),还需依赖幕后的基金会、数据服务公司等辅助设施(Lowrey,Sherrill & Broussard,2019;刘天宇,罗昊,2021)。


诸多研究也关注到了数据新闻业态的异质性。徐笛(2019)借助场域理论对中国数据生产组织的结构、主体构成进行了描摹。肖鳕桐、方洁(2020)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数据新闻内容与技术协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异质行动者间的冲突。周睿鸣、李梓音(2023)则认为“连续体说”(continuum)能够提醒研究者关注数据新闻行业中不见得能够一一映射至清晰边界的职业共同体的若干角色。还有学者引入“交易区”(trading zone)概念,认为数据新闻的行业文化往往生成于多元行动者间的持续协商中(Lewis & Usher,2016;Haim & Zamith,2019)。


在数据新闻业这个异质的、实践理念不见得坚实但不乏交融的共同体中(周睿鸣,李梓音,2023),公民技术不仅以软件产品的形式成为新闻实践的技术基础设施,更作为一种文化渗透至生产过程中,影响到数据新闻工作的展开(Galloway,2012;Lewis & Usher,2013;Baack,2015;钱进,2016)。在开源文化“为更大的利益而分享”(share for the greater good)(Coleman,2013:3)理念的指引下,透明性逐渐成为数据新闻适配自身而构筑的规范之一(Lewis & Usher,2013;张超,2020),也为将公众的需求纳入其实践中打开了可能。


然而,文化和技术上的可能性未必会带来一致性的结果。一方面,透明性实践受到实施条件等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实践表现不一(Appelgren & Salaverria,2018;Porlezza & Splendore,2019;Camaj,Martin & Lanosga,2022)。另一方面,展演透明性仍意味着许多额外的工作投入(Groenhart & Bardoel,2012),一线从业者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一。现实中许多数据新闻的透明性实践仍被局限在那些可控性强、风险度低的范围内使用(王斌,胡杨,2021),例如,从业者形成了一套“从最小透明到扩展透明的光谱”用以控制透明展演的程度(Ramsälv,Ekström & Westlund,2023)。


及至当代中国的数据新闻,虽起步于早期行动者对欧美数据新闻文化的借鉴,但也发展出许多自身的运作逻辑和业态特性(方洁,高璐,2015)。考虑到社会、区域、机构及个体差异,中国从业者在多大程度上承接了数据新闻的开源文化,发展出了何种具体的透明化实践?其相应的支持体系和制度化过程如何?又在多大程度上统合了新闻业与社会的需求,具有何种行业价值?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需要展开更情境化的经验考察。


二、数据新闻的“脚手架透明性”及具体研究方法


回顾中国数据新闻的起步,相比欧美曾有一个阶段性的移入过程,一些公益组织、教育机构和积极行动者曾编译西方资料、撰写技能培训教程,热情地投入到数据新闻的推广中(湃客工坊,2023年2月17日)。一些主流媒体和数据技术服务公司也曾推出许多类似的技术内容专栏——例如,机构媒体中DT财经的微信公众号专栏“南京路表哥”,数据内容公司中镝数聚Dydata的知乎专栏“镝次元”、烽火数闻的微信公众号专栏“数闻studying”等。但这些备受赞誉的辅助和分享活动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和工作投入,许多前期较为活跃的公益机构更新也越来越零散甚至陷入迟滞、逐渐退出。


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试图关注的是其中较早开始且持续活跃的栏目——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运营的编者文本专栏(editorial text column)“美数课堂”(后称“美数课堂”)。这一专栏依托的“澎湃美数课”栏目(后称“美数课”)诞生于2014年,经过多年探索已发展成为国内一线品牌。为了加强自身品牌,2020年起美数课团队以“美数课代表”这一人格化的形象,在其新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上持续更新主打数据新闻制作教程的美数课堂,目前已逾百期。


选择美数课堂作为本文考察数字语境下透明性实践的典型案例之原因有二。其一,美数课堂是数据新闻团队常态化运作的编者文本专栏。对于解析报道过程和理念的媒介出品,学界大多将其列为手记等编者文本的范畴,是中国新闻业近年来最活跃的透明性展演形式之一(张洋,2023),以专栏形式出现更被视为其中最有前景的一种(Haapanen,2022)。但目前鲜有研究聚焦这种常态化、组织化的专栏,并对维系其透明性实践常态化运行的生成条件和支持体系加以经验考察。对美数课堂的个案分析有助于揭示在当下中国数据新闻运作情景中所生成的具体透明性实践,及其在成为新常规建立的过程中与所依托的既有基础设施、运作条件间的复杂张力。其二,美数课堂所开展的透明化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类型偏向,不仅有传统上对报道生产过程的解析和对数据来源及处理方式的交代,还衍生出同行优秀数据可视化案例总结、AIGC技术运用探讨、软件使用教程等多种内容类型。对于读者来说,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其对相关数据新闻报道的信任,还具备辅助其学习数据新闻相关技术的功用,而这是既往研究中多将记者手记纳入新闻元话语范畴分析新闻权威的建构(张洋,2023)较难完全阐释的。对此,本文试图引入教育学中的脚手架(scaffolding)概念加以解析。


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脚手架概念受到多学科的关注(Stone,1998;Van de Pol,Volman & Beishuizen,2010;Ertugruloglu,Mearns & Admiraal,2023)。最初,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以建筑施工中帮助建造或修改另一个结构而“即搭即拆”的脚手架为隐喻工具,用来描述儿童成长过程中受到更有知识的人的帮助,从而能够跨越其“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Vygotsky,1978),执行比他们自己原本能够执行的更复杂的任务(Wood,Bruner & Ross,1976)。它意味着脚手架为学习者的新技能习得提供了定制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而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相对发达时则可以轻松拆卸(Stone,1998;戴妍,2014)。


相比于传统教育体系,脚手架提供的是“即搭即拆”式的阶段性、应用性助学便利,脚手架搭建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也更为松散和灵活。在最初的研究中,脚手架的搭建门槛较高,被限定为同行、成人或有成就之人对学习者进行的“一对一”定制帮助(Wood,Bruner & Ross,1976;Davis,2000)。随着近年来的研究推进,研究者们认为多种工具、课程设置以及技术等也可以承担脚手架的角色,不再局限于相关领域资深人士对学习者的帮助以及“一对一”的形式(Reiser & Tabak,2014;Puntambekar,2022;何克抗,2017)。


基于上述文献回顾,为更聚焦美数课堂所开展的在地化的透明性实践之特质,本研究采用“脚手架透明性”来描述这类“以帮助读者技能习得的方式向公众说明如何以及为何制作新闻”的行动。与传统透明性实践的差异之处在于,脚手架透明性不止步于专业媒体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展示或是向公众开放的协作式新闻生产,而是进一步打开新闻生产的黑箱,以一种更为常态化的方式发挥其与公众对话并辅助其学习的潜能。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具体的研究问题:


1.数据新闻从业者的脚手架透明性在新闻室内的制度化如何实现?


2.从业者为什么要向公众,以及能向公众分享制作数据新闻的知识和技术?


3.读者对美数课堂的脚手架透明性实践有何反馈,又体现出哪些共同体价值?


资料收集方面,研究者团队曾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间进入美数课新闻室开展参与式观察,期间还以作者的身份撰写了多期美数课堂。另外,本文对国内数据新闻行业共同体中的20位人士(媒体从业者、数据内容公司从业者、高校研究者、个体创作者等,受行业特性影响多位受访者有跨机构经历)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见表1)。访谈共开展22人次(含正式追访),分三轮进行(2022年4月至5月、12月及2023年4月至6月),平均访谈时长约53分钟。综合疫情影响和便利性考虑,访谈采用面谈与在线访谈结合的形式进行。此外,网络公开材料也是本文重要的资料来源。



三、作为技术分享的透明性


在美数课堂的案例中,从业者所实践的“脚手架透明性”体现为通过编者文本专栏为公众提供阶梯式、层级式的支持性内容传授,分享数据新闻生产中的相关应用知识;同时,这种持续免费提供的前沿技术分享还激发了读者对于数据技术、可视化的学习兴趣,并助力了初步学习的过程。


(一)在新闻室搭建“美数课堂”:脚手架透明性的制度化


就组织条件而言,它的诞生首先是源于数据新闻部门应对分发环境的变化,试图提高报道的受众触达并推进品牌建设而采取的策略。在社交化转型的主动探索中,数据新闻部门感应并回复了来自用户的技术知识需求,并将此类颇受欢迎的技术分享内容纳入常态化的出品和工作安排中。在新闻创新的在地语境下,这些展演呈现出传统透明性之外更为用户青睐的独特价值。


1.美数课堂的诞生:面向社交平台的拓展探索


2020年左右,美数课团队在能够满足日常的数据新闻生产后开始进一步追求“品牌效应”,探索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调性并开发与受众互动的多种交往方式(吕妍,2022)。当时正值国内社交媒体的快速增长期,许多业内人士都敏锐地意识到对一些关键的传播场景的倚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据新闻的受众触达(甚至“出圈”)(白杨数新观察,2021年11月24日)。正如美术课主编吕妍所述,“之前有很多读者了解到我们,想询问我们去哪里查看我们的作品,我们的回答就只有澎湃新闻APP;因此,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在重点社交平台去布局……”(RUC新闻坊,2020年3月13日)。


2019年底,美数课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美数课堂作为一种提高“内容触达”的社媒运营手段应运而生(MS12)。它的缘起来自团队在社交媒体上探索后收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反馈”,读者要求对数据新闻生产过程和技术使用给出更细致的说明讲解。从业者则在美数课堂中积极回应了读者的反馈,制作出一批基于自身作品的生产步骤拆解(澎湃美数课,2020年7月6日)。这些技术分享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不错的阅读数据,从业者还发现“它本身来讲对于优质的内容品牌也是一个有益的拓展,也能让我们距离读者会更近一些”(MS9)。美数课堂因此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产品形态并以栏目的形式固定了下来(MS13)。


2.美数课堂的常规化:机构支持下的余力开发


出品制度上,美数课堂的选题大多没有强烈的时效限制,许多选题来自从业者的日常自主技术跟进(如设计师的可视化案例积累),以及交互报道等应用到新技术、解决了新难题的步骤拆解。这些内容既能展现出重点报道的制作过程和专业水准,也为之后新闻出品起到技术测试和技能积累的辅助(MS4、MS9)。“当时那个同事就把这个东西写成了一期美数课堂发出来了……第二年的时候我们又有一期(类似的)选题,我们的设计师就基于他这个教程去快速地去做了一个迭代,不会再像之前一样从0开始……”(MS9)。


美数课堂这种“一鱼多吃”的模式使团队较好地解决了脚手架搭建与新闻报道间的生产力分配问题,获得了机构内部领导层的肯定,“美数课堂第一期在公众号发出来的时候,我们澎湃的CEO也在朋友圈(转)发了”(MS9)。对于美数课堂的工作,团队也会对从业者给予工作量上的肯定,协调团队整体工作分配。为了保障美数课堂约一周一次的稳定更新,从业者摸索出了多种策略将其常规化。


其一是储备备用稿件。“很多时候大家想到这个可以分享,然后大家就会去操作、去准备,我们经常可能会同时准备很多篇内容”(MS9)。为保障“不断更”并满足用户的需求,从业者开始拓展美数课堂的选题范围,一些盘点因而成为固定板块。例如,每年年终时美数课会对过去一年里自身出品(澎湃美数课,2022年1月9日)、国际同行优秀案例(澎湃美数课,2022年1月10日)分别进行总结盘点,这进一步强化了栏目品牌建设。


其二是利用值班制度。为维持社交媒体的运营,美数课形成了一套轮班制度:每月一位同事负责新闻稿件的排版发布以及后台反馈,支持美数课堂内容生产的工作职责也被纳入其中(MS2、MS6、MS12)。面对美数课堂稿件储备不足的情况,值班同事就需要主动承担周期内的更新任务,但实际操作上具有灵活性。“(有美数课堂稿件的话)值班的第一周就发掉,但是如果没有的话……因为是一个月的周期,其实时间不会卡得很死,还是要根据你手上的工作量”(MS6)。


其三是二次开发报道副产品。工具的开发是优化数据新闻工作效率的重要策略。团队中擅长技术的同事曾开发了用于自动生成美数课堂推文题图的网页端在线工具,解放团队生产力的同时,还保证了统一的设计风格(MS7)。还有同事利用SVG技术开发了可以在微信文中实现交互的“图表选择器”,用户可以通过数据的多维度特征和使用需求快速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可视化图表类型(澎湃美数课,2022年5月23日)。便利从业者自身工作的同时,也向读者传授了可视化知识。


有了相对确定的栏目和发稿周期,美数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在美数课堂的第100期总结中,从业者将以往内容概括为四大主题、九大单元(见表2)。除了自身报道产品的数据源公开和步骤拆解,还延伸到国内外最近技术跟进、同行优秀案例盘点、海外数据新闻学位项目介绍等诸多话题。



(二)脚手架的生成条件:开源理念感召下的从业者技能传递


就行业条件而言,脚手架的搭建得益于中国数据新闻业的互助传统和对开源文化的积极体认,而从业者的技术优势则部分来自于其为适应技术环境更迭而做出的探索,以及从业者为维持优势位置所做出的持续技术跟进。


1.从业者对技能分享的文化体认


数据新闻自诞生之初就得益于公民技术及其开源文化,并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互助传统。脚手架的生成即仰赖于从业者对这一传统的体认,美数课堂等技术分享栏目即中外数据新闻行业文化中开源精神映射的技术互助传统体现。例如,《数据新闻手册》(2012)作为数据新闻领域的第一本制作指南就以开源的形式在全球传播。在数据新闻初入中国时,服务于从业者提升技能的目的,中国数据新闻网等在开源理念映射下的实践活动、技能教程资料、开源数据等滋养了中国最早一批数据新闻人(湃客工坊,2023年2月17日)——“我们美数课,或者是做数据新闻的很多从业者,其实最开始入行也是受益于开源的,或者是无偿的教程”(MS9)。


因此,从业者也更愿意推动相应的技术分享与合作,例如,美数课部门内部就曾以“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之处”为出发点组织了多轮内部沙龙,用来推动不同分工间的技能分享(MS7、MS12)。美数课堂这些搭建脚手架的“额外工作”并不需要管理者为团队成员进行“心理按摩”,早期呼应读者期待制作的图表科普文章甚至被从业者视为一种回馈(MS6、MS9、MS11、ED3、ED4)。


不过,这种分享还需考虑到组织和从业者的自身资源能力以及对这种开源文化的体认方式和程度差异。在美数课,“有的同事可能比较有网感,然后对运营比较敏感,他可能会做得多一些……如果做这个感觉很痛苦的话,那也没有必要等量地接受压力……”(MS12)。无独有偶,DT财经运营的“南京路表哥”的首篇推文也体现了这一点,“很感谢大家的肯定,我们也一直在筹划怎么教大家做图。但琢磨下来,我们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南京路表哥,2020年8月5日)。而在一些商业属性更强的组织中,这种分享的实现将更加困难(SU1)。


2.行业共同体中专业媒体的相对技术优势


在具备分享意愿的基础上,可供分享的技能优势成为关键。随着我国数据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一线从业者逐渐成为技能分享的主力。


一方面,这种相对的技术优势与中外数据新闻的技术场景差异有关。相较于国外同行,我国数据新闻早期的基础技术虽引自欧美同行,但与西方数据新闻蓬勃发展时期借助PC端来承载大容量、严肃性内容不同,中国从业者则要适应“跳过了大屏时代”的移动优先技术环境(ED3、MS12)。在此背景下,不断推出新报道、探索产品新形式的数据新闻从业者站在数据内容技术开发的一线,对整个行业乃至用户群体都有借鉴价值,也自然收到了较好的用户反馈。


另一方面,数据新闻从业者作为技术应用者而非开发者的技能优势主要源自感知技术新知中的“时间差”和“应用差”。由于需要不断跟进和应用时新数据技术(SU1),数据新闻需要成为新闻行业“技术的瞭望者”成为许多从业者的共识(MS12、ED4、MS8)。有些新技术尽管可能无法完全掌握,但也要“get your hands dirty”(身体力行),了解它是什么(MS12)。面对来势汹汹的AIGC,美数课也有积极的跟进。例如,《一票难求的上影节,近十年怎样走过?》(澎湃新闻,2023年6月9日)这篇数据新闻罕见地增加了后记内容,叙述了从业者在报道生产中全过程使用AI辅助的步骤与心路历程——哪怕使用这个“先进生产力暂时拖了后腿”,甚至还不如手动处理数据,但从业者也需要积极地消化这一新工作模式(MS12)。这一探索过程也形成了美数课堂中的《我如何用AI爬虫、画可视化、写稿》一文(澎湃美数课,2023年6月19日)。


美数课自觉争取国内数据新闻行业前列的行动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他们对新技术的跟进非常地敏锐……同时他们也有意识地去创新”(ED4)。近来,在媒体机构的顶层设计下,美数课团队还承担了澎湃新闻2024年2月推出的新栏目“对齐LAB”,用来“连接AI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的公众,让普通人真正看懂AI领域关键动向”(上海报业集团,2024年2月29日)。


(三)脚手架透明性的行业价值及其“有限定制”


从读者需求的角度,持续不断的脚手架提供助推了一种阶梯状文化共同体的逐步构成,并为脚手架搭建者维系其文化权威提供了序列支撑。但在脚手架搭建者本身杂合的多元目标下,现有的脚手架仍然限于一种“有限定制”,难以保证行业共同体中通畅的连接。


1.阶梯型结构与文化权威的提升


经过多年来从业者将美数课堂纳入数据新闻团队日常出品序列的摸索,美数课堂持续的、免费的前沿技术分享使其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公益性质,也因而取得了学界、业界以及读者的打赏和广泛好评(ED3、ED4、MS12)。“……希望早日开课(作者注:供读者系统学习的课程,而非零散的教程),我也想做出这么美的数据图”。“美数课是众多新闻公众号里特别独特的存在……”(澎湃美数课,2021年12月13日)。ED3还曾将美数课堂引介至课堂教学中,使其真正地以脚手架的角色发挥阶段性助学功能,“我还给学生推荐‘课代表’(即美数课堂,后同),我也跟着‘课代表’学习……你只要有点基础都能学会的……”(ED3)。


具体而言,美数课堂的共同体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美数课堂不仅是在既有行业内部的互助,还是对整个数据新闻共同体的拓展。在从业者看来,美数课堂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读者对于数据新闻的识读和接受能力(ED4)。在数据新闻行业引入初期,从业者们就已清楚地认识到读者数据素养相对受限带来的困境——在“读者看不懂图就是我们的失败”和“只能简单展示数据的话新闻价值会受损”的矛盾之间摇摆(Wright & Nolan,2021),而美数课堂“让更多人拥有这种可视化的素养和能力,它其实是蛮好的一件事情,是对社会的一个赋能”(ED4)。伸向更具延展性的读者群体的脚手架更有利于构建健全的数据新闻文化共同体结构并实现有效的双向互补,美数课堂就代表着这一期待,“……可以让我们这个号触达到一些不太一样的圈层……如果说能够引导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领域的话,也是一件好事”(MS13)。


其二,美数课堂这种持续不断的脚手架提供构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教关系和阶梯状的专业序列,在这个结构中,脚手架持续提供者在技术文化上的权威得以相对确立,也在传统透明性诉诸“事实信任”之外提供了一种来自“技术信任”的专业权威建构方式,并为从业者承担其搭建工作提供了持续的动机和正反馈,比如一批“铁粉”的支持(MS9、ED4)。这种互惠一定程度上统合了专业新闻人与用户间的需求和目标,为新闻透明实践的常态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2.杂合目标下的“有限定制”


相比于在教育领域以使用者学习需求来进行“一对一”设计并及时提供的脚手架,美数课堂的脚手架在目前仍为一种“有限定制”,尚未也难以保证其针对性的、及时的供给。团队工作重心仍为数据新闻生产。MS9的比喻颇为典型,“如果把做(新闻)选题比喻成烤牛排的话,那么做‘美数课堂’很多时候就是吃沙拉,它和(新闻)选题(相比)各有侧重”。且作为内容产品的美数课堂的独立成功并非组织的根本目标,“本质上我们团队的目标并不是做号……有时候会pass掉的一些(美数课堂)选题。读者可能会被这个吸引,但是我们会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增量……”(MS12)。


上述的有限定制源自脚手架搭建者本身杂合的多元目标。在从业者看来,美数课堂的生产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过程(MS2、MS6、MS9、MS11、MS12、ED4),它不仅仅呼应了读者的需求、成为媒体内容产品的选题来源(MS9、MS11),还作为数据新闻报道的副产品,成为吸引对可视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工具(ED4、MS11、MS12)。“我们有时候发的新闻和这个教程(美数课堂)的用户不完全重叠”(MS12)。因此,美数课堂具有了多重“破圈”价值和维持“有限定制”的可持续驱动力,它一方面响应了读者需求、改善了读者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自身栏目品牌的建设,提高了澎湃严肃时政导向下数据新闻报道的读者触达。


作为新闻产品的一部分,美数课堂提供的技术分享还要求在产品形态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新颖性”。因此,在出品百期后,当从业者认为美数课堂内容生产存在同质化、模式化的倾向时,“如何改进”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接下去可能要考虑怎么改造我们的美数课堂……就之前做季度可视化的那种特辑,已经感觉做来做去好像也就那样了”(MS6)。但对于美数课堂的积极用户来说,美数课堂的定期分享则被赞誉为“无私的善举”(ED3,SU1),用户点赞和打赏的是美数课堂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技术新知和问题解决方案,而非其分享行为本身的产品设计和新颖模式。


由此浮现出美数课堂持续更新背后行业共同体对这些技术分享的认知差异。虽然技术优势是数据新闻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从脚手架的搭建者角度,从业者并不担心这种技术分享会威胁到自身饭碗。一方面,栏目的用户画像更多设定为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的业余爱好者;另一方面,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学习特点“0基础”人士很难挤占行业空间,使自身丧失优势(MS11、MS12、ED4):比方说你要安装一个椅子,然后你(装)这个椅子需要一二三步,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步骤和非常明确的结果……但是(可视化)设计这件事情不一样,其实它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东西……哪怕你手把手地跟他讲了很多东西,其实很多人的吸收率,或者他真正听进去的比例是不高的(ED4)。


但事实上,这种数据新闻共同体中的脚手架用户和搭建者身份并非不可逾越,大多数共同体成员处于两种身份的切换之中。技能水平仍有待提高却在一定领域具有特长的实习生也可以参与美数课堂的创作(甚至独立创作)。美数课从业者在消化前沿技术时也需要参考大量他人(多来自其他领域)搭设的脚手架,在数据新闻生产中应用消化后再搭建更适合共同体的、更“定制化”的脚手架,甚至美数课“新进的设计师一开始也是大量地翻阅这个美数课堂去学习”(MS9)。从用户角度,正是可以通过这种脚手架实现阶梯上升的预期才促使其保持持续的积极使用。伴随着用户的技能成长,美数课堂的部分内容偶尔会被读者质疑“这一篇的内容有点水……不符合一贯的水准哈”(澎湃美数课,2023年5月23日)。这意味着,在脚手架的搭建者和使用者之间,上述认知差异保障了技术分享的稳定供应和阶梯状的权威结构,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脚手架的设计以及行业共同体中更为通畅的连接。


四、结论与讨论


相对于欧美同行对特定报道所做的过程性展示,美数课团队依托其编者文本专栏所进行的透明化实践更多偏向数据新闻相关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分享。这不仅有助于激发用户的卷入兴趣,还为其技术初步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式的辅助。相对于侧重提高信息透明度来争取受众信任的传统新闻透明性实践,脚手架透明性一定程度上激发和适应了读者的需要,通过其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传授关系提升和巩固专业新闻人的技术权威,同时在传统透明性诉诸“事实信任”之外提供了提升“技术信任”的另一种可能。这种脚手架透明性的产生得益于数据新闻领域相对模糊的行业边界与蔓延式的文化共同体,并在相关新闻机构的支持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行常规。


对于我国当下数据新闻领域,来自一线从业者的脚手架透明性实践有助于拓展既有的行业共同体,并统合专业新闻业与社会间的目标和需要,促进互助互惠。虽然目前尚处于“有限定制”的脚手架搭建仍具有较强的“传者视角”,但也至少在行业中确立了一种持续免费供应的前沿技术分享模式。当然,这一新形态的透明性实践之维系和深化仍然取决于相关组织和行动者的资源能力,以及对其所处行业共同体的体认和反哺。本研究还将在后续研究中跟进这种在地生成的透明性实践在行业层面的拓展可能,这不仅涉及到一种规范创新的制度化进程,还关系到数据新闻乃至新闻业态的未来。


(张宇昭 陶文静:《生成中的“脚手架透明性”——基于编者文本专栏“美数课堂”的案例研究》,2024年第8期,微信发布系节选,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原文)


本刊唯一投稿信箱:xwjz@sumg.com.cn



在这里,读懂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

在这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

在这里,进行深入而严肃的思考

在这里,关心新闻人自己的命运!





订阅《新闻记者》其实很方便——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371,全年定价216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享受优惠价。订阅办法私信微信、微博小编,或电话021-2289735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记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