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布鲁诺·巴贝:以摄影为请柬,邀请大家走遍这片土地

后浪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2019-11-16


布鲁诺·巴贝在路上

作者:布鲁诺·巴贝(摄)/卡洛尔·纳伽 (文)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玛格南纪实摄影大师布鲁诺·巴贝首部中文摄影精选集

 

近半个世纪以来,摄影家布鲁诺·巴贝在世界各地旅行、拍摄,作为艺术家和发现者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用诚实、精致、仁慈的镜头语言保留了属于全人类的珍贵记忆。本书精选了布鲁诺从事摄影以来上百幅黑白和彩色照片,拍摄地涉及意大利、法国、葡萄牙、爱尔兰、中东、巴西、波兰、前苏联、日本、柬埔寨、印度、摩洛哥、中国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全面回顾了巴贝作为新闻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旅程。


巴贝不屑于将独家新闻作为摄影师的首要目标,然而他却捕捉到了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为玛格南图片社拍摄的许多照片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们定义了他所报道的那些地点、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后人眼中的20世纪的样子。

——洛杉矶书评 (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Books)


准确的凝视


文|让—吕克·蒙特罗索

Jean-Luc Monterosso,欧洲摄影之家总监)


虽然布鲁诺·巴贝的摄影风格看起来很传统,但他的作品在近代摄影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被新闻媒体及世界知名杂志DU、Camera、《时代》(Time)、《生活》(Life)、《纽约时报》(New YorkTimes)、《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亮点》(Stern)等大量引用。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意大利人为主题的黑白专题摄影如此成功,为家乡摩洛哥创作的彩色摄影作品如此令人赞叹,这些光环难免遮掩了他在其他作品上的成就。


而事实上,无论是从新闻摄影技术、色彩运用,还是他自成一派的摄影方法等方面进行考量,布鲁诺·巴贝都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面对20世纪下半叶风谲云诡的历史局势,他似乎有一种天才的直觉。这种直觉指引他领先世人一步,在最合适的时间站到最合适的地方。


他的镜头囊括了1967年的“六日战争”、 1968年的巴黎“五月风暴”学生运动、 1971年的越南战争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1973年当红色高棉包围金边的时候,他在柬埔寨;当团结工会(Solidarność)初露峥嵘的时候,他在波兰。


他的镜头曾经定格了伊朗沙阿、霍梅尼、萨尔瓦多·阿连德、亚西尔·阿拉法特等历史风云人物,也记录了2009年巴拉克·奥巴马的总统宣誓就职仪式。他四处奔波,从苏联到非洲,从美国到日本,从亚洲到拉丁美洲。他在游历中收获的大量照片,不但被广为刊登,还有当代最卓越的作家纷纷为其作序,这些作家包括塔哈尔·本·杰隆(Tahar Ben Jelloun)、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M. G. Le Clézio)等,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让·热内(Jean Genet)。布鲁诺·巴贝从巴勒斯坦回来后,让·热内应邀为他的摄影集撰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布鲁诺·巴贝25岁时便经人举荐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战地纪实摄影师。在他自己的一本著作中,他曾经写下“我拒绝以疯狂或恐怖为美”的题铭。安妮柯·科让(Annick Cojean)对他的评价极为中肯:“与其说他是一个冒险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走遍万水千山的摄影师。”


事实上,他总是出现在历史事件之前或之后,并且与之保持着不太远亦不太近的距离。抢爆炸性的新闻从来都不是他的目标,那种被当今摄影记者们奉为至宝的“独家头条”更是与他的职业准则背道而驰。虽说“与历史之约不容错过”,他还是更倾心于那些生命中的爱之约。


1966年,他就是带着这样的理念探索巴西的。当时他接受时任Vogue杂志编辑的埃德蒙德·夏尔—鲁(Edmonde Charles-Roux)女士的邀请,前往巴西。他原本计划在那里停留半个月,结果一住就是三个月。


在巴西他第一次尝试使用彩色胶卷柯达克罗姆2。这在当年是非同寻常的先锋之举。当时杂志上的彩色图片印刷质量低下,除了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玛格南图片社的大部分摄影师都习惯选用黑白胶卷进行拍摄。


当时为数不多的先锋摄影师,比如史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 Meyerowitz),更看重开发新技术的美学可能性,而布鲁诺·巴贝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创作之路。面对巴西那肖似地中海沿岸的明艳色彩,布鲁诺·巴贝只是简单地以最自然的方式再现现实,不加渲染。色彩作为他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成为他作品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对他而言,色彩并非绘画的替代品,而是当下摄影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布鲁诺·巴贝的创新就表现在此。他的旅程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时期,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


当他故地重游时,有时距离首次拍摄已经过了10年或15年,他用镜头捕捉到了变化中的世界。正如卡洛尔·纳伽所写的:“对布鲁诺·巴贝来说,摄影不仅仅是捕捉瞬间,更是一种关乎过程和记忆的工作。”


布鲁诺·巴贝性格谨慎而优雅,总能保持合适的距离和准确的凝视。因此他处理影像的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


如果像诗人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布鲁诺·巴贝正是以摄影为请柬,用作品邀请我们走遍这片土地,并且爱上它。


布鲁诺·巴贝部分作品



巴黎1968年五月风暴,学生向警察投掷。法国,巴黎,圣日耳曼大道。1968年


抗议威田机场修建与反越战示威游行,日本,东京,1971 年



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中的难民,1971 年


安禄战役,1972 年



萨利派的民间艺术,塔尔努夫附近,1976 年


费拉·库蒂家中,拉各斯,1977年


豫园,中国,上海 1980年



摩洛哥苏丹穆莱·伊斯梅尔陵墓,梅克内斯 1985年



燃烧中的布尔甘油田,科威特,1991 年

 


作者简介: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 ,1941年出生在摩洛哥。他在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和平面设计。上世纪60年代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78—1979年,任玛格南图片社欧洲区副主席,1992—1995年间任主席。他的作品以对色彩自如协调的运用而著名。


巴贝的足迹遍布五大洲,见证过无数次军事冲突。尽管他不接受“战地摄影师”的标签,但却亲身经历过尼日利亚、越南、中东、孟加拉国、哥伦比亚、北爱尔兰、伊拉克和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的战乱。


他的照片也广泛被世界各大杂志采用、发表,并被多所美术馆收藏。 2016年布鲁诺·巴贝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获得此荣誉的摄影师还有亚恩·阿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让·高米(Jean Gaumy)。

卡洛尔·纳伽(Carole Naggar)出生于埃及,在法国生活直到1987年,目前居住在美国纽约。她是一位诗人、艺术家、策展人、教育家和摄影历史学家,自 1988年起长期为《光圈》杂志供稿。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