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拍:心理疾病?政治参与方式?

自拍成瘾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

这里有一份病情量表


最近一篇发表在心理学国际期刊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心理健康与成瘾现象)的文章里,研究者表示,自拍成瘾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


听到这个消息,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我朋友圈里屏蔽的自拍狂魔果然不大对劲”,而是“这事现在才证实吗?难道不是早就有类似的说法了吗?”


早在 2014 年就有人调侃地编造过“自拍成瘾是精神问题,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表示,那些无法停止发自拍的可怜朋友都需要治疗”的假新闻,还为这种病症造了一个词叫“Selfitis”。


虽然这则消息是个玩笑,但确实有人在认真研究这种“Selfitis”的现象。来自英国 Nottingham Trent 大学和印度 Thiagarajar 商学院的研究者证实了自拍成瘾的存在,并且开发了一套自拍成瘾行为评估量表。


偶尔的自拍行为是正常的,只有到某种精神依赖的程度才会被认定为是自拍成瘾。根据一项有 400 名实验对象的调查,研究者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把自拍成瘾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档 Borderline(疑似),每天至少三次自拍但并不会把它们上传到社交网络上;

  • 第二档是 Acute(急性),每天至少三次自拍并且每张都上传社交网络;

  • 第三档是 Chronic(慢性),控制不住自己无时不刻地想自拍,并且每天至少上传社交网络六次。


研究者制定的自拍成瘾行为量级表(Selfitis Behavior Scale,SBS)包含 20 个用于自我评估的陈述句,每题依据赞同程度不同计 1-5 分,越认同分数越高,总分 100。你可以对照它自测得分:


1. 自拍让我感觉更好,更享受所处的环境。

2. 分享自拍能在我的朋友和同事中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

3. 每当发自拍时我都能在社交网络上收获超多赞。

4. 自拍时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我身上的压力。

5. 自拍使我感到自信。

6. 当我自拍并把它们分享到社交网络时,我觉得同龄群体会更接纳我。

7. 通过发自拍我能够更轻松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我。

8. 使用不同的自拍 pose 有助于提高我的社交地位。

9. 分享自拍让我觉得自己更受欢迎。

10. 多拍自拍能让我心情变好。

11. 当我自拍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看法会更积极。

12. 发自拍让我成为同龄群体中重要的一员。

13. 自拍会让我对当时的场景和体验留下更好的记忆。

14. 我经常发自拍,从而在社交网络上获得更多的赞和评论。

15. 发自拍的时候,我会期待我的朋友们夸我。

16. 自拍能立刻调节我的情绪。

17. 我会通过多拍自拍和一个人看自己的自拍来提升自信。

18. 当我不自拍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疏离了同龄群体。

19. 我把自拍当做将来回忆时的成就奖杯。

20. 我会用修图软件来让自己显得比其他人更美。


Nottingham Trent 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Janarthanan Balakrishnan 说,典型的 selfitis 患者通常都缺乏自信,寻求关注,希望更融入集体,他们会把自拍作为一种弥补自尊心缺失和填补亲密空白的方式,而这些都是潜在成瘾行为的特征。


但目前关于这些潜在成瘾行为是怎么产生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同时也有研究者仍然在质疑,用一个标签去概括一整套复杂的人类行为是很不谨慎的。


比如用 “nomophobia(手机分离恐惧症)”来概括离不开手机就不能正常生活的行为,用“cyberchondria(网络自我诊断)”来概括那些在互联网上搜到相关症状就觉得自己重病了的行为。贴标签的举动可能会造成一种“心想事成”的效果,原本没有啥问题,但最终却被说成了问题。


“自拍”不只意味着自恋

它可能还是一种政治参与方式


学者们正在认真考虑自拍的公共价值。


在《自拍一代》(The Selfie Generation)这本新书中,视觉艺术批评家 Alicia Eler 探讨了她在副标题里暗示的内容:我们的自我影像正如何改变隐私、性、文化这些观念?


作者提出,自拍不应被简单归咎于自恋情结,而是带有更深刻的文化意涵。通过自拍影像的传播,包括女性、有色人种(POC)、移民和性少数群体(LGBTQ)在内的边缘人群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与诉求——在主流媒体中,他们的身影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这一“赋能”(empowerment)过程并不只是茶杯里的风暴:自拍已经成为社会运动的“常规武器”。2014 年,社会活动家 Jack Mackenroth 发起 “#WeareALLclean” 运动,通过展示男性在淋浴间内的自拍挑战对 HIV 感染者的污名化。这类运动有时更富戏剧性。


在 2017 年抗议 Standing Rock 输油管工程的民权运动中,成千上万人“赶往” Standing Rock 印第安人保护区在 Facebook 上的位置“签到”(Check-in),防止执法部门通过“签到”功能追踪实际在现场的抗议者。Alicia Eler 将“签到”视为另一种“自拍”。在她看来,冒着被监视、被追踪风险的自拍无异于宣称:


“我在这里,我活着,我无所畏惧。”


这种对自拍与权力的联想其来有自。媒体心理学研究者 Pamela Rutledge 指出,人们总是无意识地对面部作出反应。正是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视觉优先的思维方式,传播者可以通过特写镜头或是自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由于没有“第三者”介入筛选、美化,拍摄者更有效拉近了与观看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许多政客已经对这套形象管理术烂熟于心。


事实上,自拍的政治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强化偶像魅力,也可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研究伊朗社交媒体政治的学者 Negar Mottahedeh 在 2015 年指出,自拍所展示的寻常肉身一旦通过社交网络汇聚成众,就挑战了以领袖、君主身体为偶像的英雄式历史观(capital-H History),以及包括控制(control)、资本、艺术、城市设计、版权乃至隐私权在内的种种观念。自拍制造团结(solidarity)的关键在于,图像被紧紧嵌入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网络之中——通过“标签”(hashtag)功能,用户将一张自拍和社交网络上的其他自拍、其他文本与视觉内容连接在一起,从而获得病毒式传播,成为改变世界的集体力量。


自拍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并不总是这样浪漫。2014 年,在一场针对以色列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民众发起了呼吁报复巴勒斯坦人的自拍运动。照片中既有军人,也有微笑着面对镜头的家庭。在巴以冲突研究者 Adi Kunstman 和 Rebecca Stein 看来,不同于大多数自拍运动,这种军事化的自拍和国家暴力与战争站在了一起。与他人面孔的邂逅可以激发身份认同和共情,但这种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否正当,似乎无人可以保证。


参考资料:

1.好奇心日报:“自拍”不只意味着自恋,它可能还是一种政治参与方式

2.好奇心日报:自拍成瘾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这里有一份病情量表



  更多阅读  

5年了,我们依然在摄影的路上

与时俱进的玛格南 | 2017年度图片精选公布

25年的家庭合影,我慢慢长大,你们却渐渐衰老

第一次接触摄影的山区学生,远比我们想象中拍得更好

你能想象36年后的自己吗?美摄影师36年讲四姐妹光阴的故事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