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赞柳州,特别关注柳州的城市发展与升级!
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方面,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经济蓬勃发展,一大批制造品牌驰名海内外;另一方面,作为山水城市的柳州,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
关于柳州,你会想到什么?
是“国民神车”五菱宏光、刷屏的“网红”柳州螺蛳粉,还是柳钢、柳工等一众制造业“大咖”?没错,柳州是它们的诞生地,柳州是一座以工业而闻名的城市。
柳州在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中水质排名第一;今年1月至2月,继续保持着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柳州偏居西南一隅,怎么就弄出了蜚声中外的一款款产品?贴上工业标签的城市,在水环境质量上怎么就拿了第一?
问号拉直了就是感叹号——柳州惊奇!
工业重镇
以广西1/13的面积、1/12的人口,创造了(约)广西1/4的工业总产值,柳州是无可争议的西南工业重镇。
柳州工业有百多年的历史,很早就享有“桂中商埠”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前,柳州制造出广西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1958年,承接国家实施的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厂、柳州联合机械厂等“工业建设十大项目”;改革开放后,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城市中声名鹊起,一度成为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工业城市。
不但在传统重工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而且以工业化思维孕育出了屡屡登上热搜榜、频频出现在各大直播间的“柳州螺蛳粉”。通过开发生产线,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保护,让螺蛳粉挣脱了小作坊。
短短6年多时间,袋装螺蛳粉产业从无到有,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10亿元,带动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出口总值达3038万元,是2019年全年出口总值的35倍。
画卷柳州
28万株洋紫荆竞相绽放,将城市装扮成花的海洋。平流雾起,江如玉带,青山滴翠。仿佛神仙拿了画笔,绘出的锦绣一般,亦幻亦真,如梦如醉。
百里柳江穿城而过,将江滨公园、柳州文庙、蟠龙山公园、窑埠古镇、江岸飞瀑、江中喷泉如一粒粒珍珠串起,宛若百里画廊。
一江碧水,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让柳州成了“水上运动娱乐之都”。
“一辆车、一江水、一枝花、一碗粉”是柳州人说不完的故事。
冲击与抉择
柳州水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观察窗口,说明当地以水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
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绿色发展的成色足了。为什么全国水质排第一的是工业城市柳州,至此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然而,柳州这一转变并不轻松,实打实地持续了30年,其中有过争论,有过艰难的抉择,也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最后靠着执著、信心与勇气一路走过来。回顾30年治污历程,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今天工业柳州的山水为什么这么好。
“要柳钢还是要柳州”,一场大讨论带来怎样的冲击与抉择?
“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
社会大讨论让共识“出笼”。“要柳州,也要柳钢!”柳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既要大力发展工业,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柳钢也下定了决心,“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
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这“四个一批”的铁腕整治,如同罩在排污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几年前,柳化、柳电在完成使命后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柳钢蜕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年的讨论,到今天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据初步统计,今年1月至2月,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22亿元,同比增长55%;柳钢集团完成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25%。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在治污之路上多走了些年的柳州人熟稔于心。
既要柳州——柳州人民的柳州,也要柳钢——柳州人民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样的战略抉择,就是算清楚了这笔账。而且,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柳钢集团实景(网络图)
绿色发展新优势
近两年,在氨法脱硫的基础上,柳钢自主研发出新的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经过一年的运行,各项指标达到了超低排放的要求。
关上污染的门,多开绿色发展的窗。除了治气,还要治水——厂区之内建设废水处理站,实现废水不外排。目前,柳钢每年回用水量5000多万吨,工业循环水利用率达98.3%以上,可以说是除蒸发的水汽外都回收了;吨钢新水耗1.76吨,全国同行业这一指标平均约为3.3吨。
伴随技术更迭的,是资金的持续投入。近10多年来,柳钢集团柳州本部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对“三废”实施全面治理并开展超低排放改造,而目前一年的环保运行费用就超过20亿元。这对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成本,而且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十三五”以来,柳钢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实现了从“精耕碳素钢”到“进军不锈钢”的历史性转型,试制开发了84个新产品,推广应用了88个新工艺新技术,连港珠澳大桥等一些国之重器也用上了“柳钢造”。
柳钢集团实景(网络图)
“绿色发展不是柳钢的掣肘,而是新优势、新动力。”这样的结论,有对比作支撑——
1991年,柳钢年产钢49万吨;二氧化硫总排放量达7166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66千克;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673吨,吨钢COD为3423.4克。
到了2020年,柳钢年产钢1423万吨,是1991年的29倍,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下降到5365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约0.38千克;COD排放总量下降到232.1吨,吨钢COD为16.31克。
柳工新升级
柳工集团与柳钢集团“同龄”,是装备制造领域的“老江湖”,也是不断制造惊喜的“新生代”。在柳工的中国极地科考工程机械实验室,该实验室可模拟零下50℃至60℃的环境,助力柳工研发出低噪声、低油耗、高可靠性的极地科考重器,减少了对极地环境的干预,保护着企鹅的家园。
目前,柳工新一代绿色纯电动、智能化装载机、挖掘机已成功推向市场,并应用于川藏铁路等极限工况。2019年全国首台5G智能遥控装载机856H在柳工诞生,实现了从北京到柳州2000公里的超视距遥控。
治水有方
从污染排放源头上,牵住工业这个“牛鼻子”,走高质量发展的路。与此同时,对那些历史留下的环境包袱,不仅要解决掉,还要寻到持久的治理良方。
柳州市启动了‘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机制,遏制污染的源头,建成了五大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管网超过1000多公里,对城市37个排污口进行截留,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1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有4个。现在,全市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在74万吨左右,接近40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
2017年,柳州市明确了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长,市、县两级设立了河长制办公室,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的工作体系,为全市3554条河流设置了2010名河长。
让河长有名、有实、有能。“近年来,整治河湖乱采、乱堆、乱建、乱占的‘四乱’问题有了明显成效,与河长制落地生根是密切相关的。”除了日常巡河履职,按照工作流程,接到群众举报的涉水问题后,河长办会致函具体负责的成员单位要求解决,问题处理前和解决后都要拍照存证,并在七个工作日内给河长办反馈,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的机制。
除了河长,柳州还有一支水上综合执法(水上保洁)队伍,他们被称为“水卫士”和“清道夫”,守护着柳江市区段近50公里的水域。由城管集中行使部分水上执法权、由防汛机动抢险队提供保洁服务,这在全国都属首创。
绿色合力无形而强大,它是如何迸发与激荡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在柳州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在其背后,是万千柳州人合力在行动、推动和联动。
一张蓝图绘到底产生的合力
滴水穿石见真功。从“十五”时期“碧水蓝天”工程,“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理念,到“十二五”时期山水美、环境美、形象美、气质美、和谐美和人人都有好发展、家家都有好保障、个个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户户都有好生活的“五美五好”目标,再到“十三五”时期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已然开启的“十四五”新征程,柳州市瞄准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的目标,积极构建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及日化、轻工5个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生产性服务业5个新兴产业的“5+5”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政策协同带来的合力
制度系统集成才能发挥高效。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全区重点企业和市区集中工业园区污水全天候、全流程、全方位监管;对涉水企事业单位实施环保黄红牌警示管理办法,对列入环境违法黑名单企事业单位,采取综合性惩戒措施,并纳入柳州市社会信用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不再是生态环境部门一家操心的事儿,很多部门都在部署关于污染防治攻坚的举措。柳州市水上综合执法(水上保洁)大队大队长任有国告诉记者,拿推动渔民上岸这件事来说,就有水上执法、住房保障、就业安置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为的就是保柳江清澈、护人民生活。
共同体意识下催生的合力
早在2015年,柳州市就牵头联合来宾市、河池市建立全区首个跨区域协作机制,从水环境保护、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等8个方面,探索协作机制,实现流域共同保护、上下游共同治理;去年,又与贵州省黔东南州签订协议,建立了两地河长联席会议、河长制信息共享、河长联合巡河、案件协作、联防联控联治协作等五大机制。
手段多元化激发的合力
一靠法治,让制度成为“有牙齿的老虎”。
柳州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作用,首部实体法《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今年3月刚刚经人大审议表决通过的《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都在聚焦生态保护。同时,还在河长之上增加检察长护航,“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将柳州市河湖管理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公益诉讼,开启了探索依法治河新模式。
二靠科技,让监管耳聪目明手快。
建立河湖动态监测监管机制,柳江干流河道有了“天眼”。在柳州市水利局,打开监控屏幕,一期24个监控点的情况一览无余,调取白沙乡水山屯灯塔旁监控点的图像,眼前的水面空旷平静。“以前采砂船横行,最猖狂的时候连白天都有采砂船作业。2018年有段时间,几乎天天都会收到举报。”柳州市水利局河长科科长刘杨说,“河道天眼”方便工作人员对河道监控和取证,极大提高了精确治理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靠群治,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
坚持全民共治,柳州着力实现导向清晰与多元参与同曲同工。柳州市大小江河都有环境问题举报二维码,群众可实现一键举报。全市共有生态环境保护类志愿者5.2万名,每年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巡河护河”等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100多次,参与人数5000多人次,实现了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
合力无形而强大,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担当、社会同心,手挽在一起。
走上柳州街头,五彩斑斓、造型小巧的上汽通用五菱产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就连共享汽车、警务用车中,也有它的身影,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柳州工业发展新的风向标。
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章可循。
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代步工具?上汽通用五菱求问市场。从调研用户需求入手,到投入新能源体验车、完成产品深度体验,他们挖掘出用户刚需,直击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的诸多痛点,成功打造“城市出行新物种”。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难题怎么破?柳州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加强政企合作、停车优惠、施划专用停车位、充电电价优惠、上牌绿色通道等扶持政策包,构建起适宜新能源汽车“新”的生态,形成了推广上的“柳州模式”。
政府与企业凝聚起的合力,也是柳州近年来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2020年,柳州新增新能源汽车31918辆。该市汽车电动化率达9.5%,电动汽车出行率约30%。截至2020年底,柳州市共上牌新能源汽车8.29万辆,新能源汽车拥有量走在了全国前列。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保护格局,正是柳州绿色合力源源不断凝聚的强大引擎。
多少探索在路上,奋斗、创新无穷期
绿色合力之下,更多火热的实践等待被创造。对柳州来说,有关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共振的探索也不会停止。
健全和完善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协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监管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举措,正蹄疾步稳地向纵深推进。
到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通过“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的重大机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植好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树”“产业林”……是柳州要奔赴的下一个目标。
在探寻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得益彰中,柳州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柳房网更多精彩内容
查看更多精彩视频👇👇👇你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总刷到我的视频,因为你和豪宅有缘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及隐私,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