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这里有一场关于临海电力40年的故事
1978年,一颗钨丝灯泡,
万家灯火被点亮
1998年,一台电视机,
热闹了无数大街小巷
2018年,一根网线,
拉近了天南海北五湖四海
......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电力变迁的四十年
从没有电到离不开电
电力建设的脚步是迅猛的也是坚实的
从“村村通”到“户户通”
回忆起从前电力不普及的年代
老电力人黄元德感慨颇多
↓↓↓
“别看现在电灯家家户户都有,在以前可稀奇着呢。一直到1980年前后,西北片乡镇有的村子都还没通上电。”
电力普及并非一蹴而就,在当时的农村用电紧张是常态。许多地方仅靠一条10千伏的高压线路输送电力。尤其是在涌泉、河头等偏远山区一带,照明还是依靠煤油灯为主。电力“村村通”就成了首要任务。
为此,当时的临海电力公司派出了多支施工队伍走进乡村。交通不便就徒步上山,住宿没着落就自带被铺,要是施工点在山上,工人们的饭都要由村民挑着送上来……条件再艰苦也抵挡不住光明前进的脚步。
一座35千伏的变电所,数条输电高压线,夜里的村庄因为电力的到来而沸腾。
1991年12月底
双港区大雷村的通电标志着我市陆上1048个行政村全部通电。曾经稀奇的电,如今真真实实地在百姓身边发光发热。
2005年
全市1038个用电标准村建设完成。
2012年底
全市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设投资超2亿元,基本实现“户户通”。
电力“村村通”只是建设的开始,“户户通”是发展的必然。
改革开放之初,临海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全市发电总量仅1928万千瓦。
40年后的今天,发电总量已超40亿千瓦。
“从前条件有限,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用上电,即使通了电也舍不得用。”河头镇村民陈阿芳回忆说。
电力“村村通”后,村民们家里也陆陆续续接进了电。
从最早的电灯到之后的洗衣机再到出行的电瓶车,电力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家庭生活。
从“管理难”到“智能化”
背着工具包的抄表员挨家挨户查度数,薄薄的通知单上写着这个月要缴的费用。在不少人的记忆里这一幕肯定异常熟悉。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每家每户门前的几分钟在当时能让电力人们忙上半个月。
黄元德告诉我们,早期电费以集体形式缴纳,村里统一好后再上交电力公司。其中要是发现有一个数据出错则要全部重来。往往是这个月的电费才算清下个月的账单又来了。
这种现状在2000年之后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抄表机到户感应,极大地降低了抄表错误率,提高了工作的效率。2014年,电脑远程系统更是省去了抄表员四处奔波的麻烦。只需十几分钟,查表、核算全部完成。
电力智能化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安全。2011年10月临海市第一批智能用电无线采集器在各营业区内先后落户,2015年全市462260个智能电表的完成更换工作。
这批自动采集的电表数据可以随时通过无线网络传递到电力部门的监控平台,若出现异常便会立即反馈到相关部门,极大地缩短了抢修响应的时间。
智能电网的运用,犹如为配电运维人员配备了一双洞悉全网的“眼睛”,过去依靠现场巡查、客户报修等人工途径才能发现的线路问题,如今依靠科技的力量便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距今,全市供电可靠率达99.93%,电压合格率99.8%。
“早年断电是经常的事,维修也要好几天。现在基本就没有停过电。用电是越来越稳定安全了。”53岁的市民许阿姨说。
从“旧能源”到“新能源”
1997年,括苍山风力发电场投入使用
临海电力开始了新型清洁能源的新起点
↓↓↓
“在此之前我们的电力来源主要还是依靠煤炭资源。对环境污染大,同时随时可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窘境。”市供电公司党建工作部主任陈怀颖介绍道。
括苍山风力发电场是全国三大风力发电场之一,截止2012年年上网电量达2500万千瓦时。这为我市电力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多种新能源发电形式在我市运用而生。
2013年,尤溪镇指岩村村民何建军自建的5千瓦伏光伏小电站成功并入国家电网公司成为我省首个家庭光伏发电并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支持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新政,临海供电局技术人员的上门免费服务都让何建军等一众市民更加确信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未来。
“并网后,大电网就相当于一个无限容量的蓄电池,发电成本直线下降了,绿色环保不吃亏。”谈及此事,何建军至今难掩激动。
如今,走在临海的大街小巷,一抬头总是能看到几户人家房顶上光伏发电站的身影。
回首往昔,眺望未来
岁月流转,电力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不忘初心,无数电力人坚守用电以情
临海供电公司
始终走在为现代化进程提供
强大动能支撑的路上
为临海、为城市、为美好生活建设
注入生生不息的鲜活生命力
记 者:徐菀忆 金晓欣
编 辑:汪璐霞
监 制:牟再
更多精彩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称他“战神”,更重要的是他与我们临海密不可分...
官宣!临海又多了一个新名字!“浙江省食品安全县(市、区)”!
揭晓你的“安全感”:浙江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平安指数,我市台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