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路上 路在心中!《台州日报》头版头条点赞临海公路人余先保
在去往临海小芝镇的225省道大路线上,两排笔直的水杉成了独特的风景。
种下这些水衫的人,是临海市公路管理局小芝公路管理站站长余先保。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大树,而昔日的小年轻却也已成为眼前这位身形清瘦、皮肤黝黑的老站长。
最开始和公路打交道的时候,余先保只有17岁,是临海市公路管理段小芝道班的一名学徒。
1992年,他从即将退休的父亲手里接过道路养护工作的“接力棒”。当时,父亲只对他提出一个要求:好好干,别丢人。
刚开始的几年,余先保在临海市公路管理段岭根道班工作,负责道路保洁和养护。直到1997年,小芝公路管理站成立,从此,他就在小芝镇扎下了根。
作为一名公路人,余先保对路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感情。三十年来如一日地守路、护路、养路,积极开展“养护365”行动,春修枝、夏除虫、秋清扫、冬刷漆,每天组织一次路面清扫,开展多次全线巡查,不定期填补路面坑槽等,每年光胶鞋就要穿坏十多双,工作服也要换上五六套。
要是遇上台风、冰冻、雨雪等天气,他更是一刻也等不住,第一时间到重点路段、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抢险巡查,放防滑料、喷融雪剂、放置警示牌和限速标志,对他来说,连夜清理塌方、冒雨疏通道路都已是家常便饭。
这些年来,余先保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浙江交通十大最美人物”“台州好人”……在众多荣誉面前,他还是喜欢谦逊地称自己为“养路人”。
“我觉得我没给父亲丢人。”今年已经53岁的余先保还是牢记着那句嘱咐。
“我是土生土长的小芝镇人,小时候,大人常说我们镇被狼坑岭、桃渚岭和高岭三座大山压住了,坐汽车到临海城区要3小时。”余先保说,“2000年以后,里王、呈岐和马宅隧道陆续打通,到城区1个小时就够了。”
道路通,则百业兴。余先保见证了小芝公路从沙石路、柏油路、水泥路到沥青路的蜕变,他更加坚信:路好了,经济就来了。
近年来,随着路况提升和沿线景观打造,小芝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民宿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等大力发展,其中不乏胜坑草宿、红树林等“网红打卡点”,村民们也享受到了“美丽经济”红利。
“今年是创建‘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关年,更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余先保说。
透过余先保,可以看到很多60后身上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时代精神,然而,这位老站长同样不乏创新精神。
2006年,余先保提出将废弃的沥青料锤成粒料重新铺在坑槽上进行路面修补的想法,多次与技术人员探讨验证,最终研究出废旧沥青再生技术,并率先在225省道进行试验,经测算,该技术比用新沥青施工节约成本53%。
在余先保精心养护下,225省道大路线东塍长坦至小芝沙田段在2017年被评为省级精品示范道路。
要是余先保不摘下手套,没人知道他手掌上的老茧有多厚,岁月和劳动的痕迹在他手上清晰可见。
凌晨5点多钟,余先保就开车从家里出发了,挨家挨户地接上职工,再把他们送到各个路段。各就各位后,他也戴上护目镜,系上围裙,把割草机侧挂在肩上,开始作业。
10点半左右,他又把大家一户一户地送回去,同样,下午1点和4点半又是这样一轮接送。日复一日,余先保总是那个“出门最早,回家最晚”的人。
“余站长什么事都带头做,干的活比我们每个人都多。”蔡继龙跟着余先保工作多年,他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位站长。
熟悉余先保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个细腻周到的人。因为担心职工割草时被高速旋转的刀片带起的石子击中腿部,他就为每人做了围裙。考虑到割草机原装的肩带太窄,容易在肩膀嵌出勒痕,他就收集废旧汽车上的安全带,改装起来送给大家。
此外,他还有一份特殊的“送树枝名单”,每次修剪完树枝,他就把树枝捆好,给沿线村镇缺乏劳动力的孤寡老人送去,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村民们都喊他“热心肠”。
“我就是个普通人,只做了我该做的事,只不过做得比别人认真一点而已。”余先保始终保持着“以路为业,以站为家”的铺路石精神,如同他种下的水杉一样,他也成为了一棵行道树,用年华为公路事业撑起一片绿荫。
来 源:台州新闻app
照 片:蒋超颖
编 辑:汪璐霞
监 制:牟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