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临海古时候的“高考”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往今来,由科举取士至高考选拔,中国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作为人才遴选重要方式的“考试”仍深刻影响着当下的万千学子。
士子经过县、府、院试三道关,中了生员,根据成绩被分配到府学与县学学习,此谓进学。临海市博物馆所藏《台州府学册》录有台州府府学生员清单以及临海、黄岩、太平、天台、仙居、宁海六县县学生员清单。清单上标有生员等第、年龄、生员类别等信息。可以看到生员年龄相差很大,有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年,也有七八十岁白首老翁。
生员类别可分为廪、增、附三个类别。廪生是领取国家生活补贴的生员,数量较少。后来考生增多,又增加部分名额,称增广生。随着时间推移,人才越来越多,又于额外增取,附在诸生之末,谓附学生员。刚入学的生员只能作附学生,以后可凭岁、科两试成绩递补到增广生甚至廪生。
府学、县学教官不时会给生员讲授经书,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平时每月要进行一次小考称月课,每季进行一大考谓季考,以督促检查生员的学业。考试内容是《四书》、经义、策、论等。
临海市博物馆藏有不少府学、县学生员季考月课的试卷。府课卷封面上方为带有长方框的“府课”二字,其下是两个竖方框,用于填写籍贯及生员类别,最下是生员姓名,右上方标记名次。如府学生洪振声的府课封面标记其籍贯是临海,类别是附生,左侧标有“特等第二十名”。而府学生李舒萼的这份府课封面上生员类别方框没有内容,籍贯的位置却钤着一枚“不负初心”的印章,旁题“戌内号”字样。“戌内号”不知具体所指,应该是部分特别拟定的参考生员。李舒萼此次成绩是特等第二十九名,一个不错的名次。“不负初心”,或是教官给予他的特别勉励,无论这位李同学是否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这初心中自然少不了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因素。
县课与府课的形式基本相同,多见不标籍贯、类别的,如洪国幹的县课封面上并没有标明生员类别等信息,只是在右上方标明这次的成绩是乙等第廿三名。季考月课成绩优秀的生员会得到奖赏。《临海宾兴册籍》载“新学宪严饬季考月课,务期实力举行”,并定月课花红费用(奖金)从新圳螺蛳荡两处田产收入中支取。
生员除了季考月课,还有岁试和科试。在省学政的三年任期里,第一年要对所有生员进行岁试,以检验其学业优劣,决定是否递升等级或加以处罚。这比如今学生年末的期终考试要严厉得多。岁考一般在府治所在地的考棚内进行。考前先由府州县学教官编造清册,写明年龄、相貌、籍贯、三代、入学、补廪的年月及奖惩等相关情况交给学政过目。岁考于寅时正点也就是早晨4点开始点名,当天交卷,不许继烛作文。
考官根据岁试成绩对生员进行奖惩。成绩一二等者的生员,廪增停降的可以收复,增生、附生可以补廪补增;三等者属于低空飞过,危险过关,没有明显的奖励,只是停廪者收复候廪,增降者收复;成绩四五等的生员就要被惩罚了,廪生或停饩,或停廪降增,增生、附生或扑责,或降级。六等者根据情况,廪增生或下放到社学,或发本处充吏,其余罢黜为民,被逐出府县学。不过道光以后,取四等以下者很少,降级、惩罚日渐宽松。此外,考一二等生员还赏给绢纱、绒花、纸笔墨,三等前十名赏纸笔、纸花。奖惩也体现在程序上,当大会结束时,一二等生员用鼓乐由中门导引而出,三等由东角门出,四五等只能由西角门出。《临海洪氏宗谱》载大兴朱相国督学莅台考试生员时,所拔前茅,洪氏子弟居其大半,此次洪蒙煊得以补廪“以一等二名食饩,试优行第一,文名大噪”;其从侄洪革煊之子洪瞻陛在丁丑年李芝龄到台州督学时,“以词赋取冠邑庠,次年食饩,每试俱首列”,这应是洪瞻陛丁丑年的岁试考试成绩好,第二年补了廪生,而且以后的成绩也都十分不错。
科考在岁考第二年进行,科考的目的主要是为乡试选取成绩优秀的生员,不打算参加本科乡试的生员可以不参加。由于科试不是所有生员参加,不根据成绩进行惩罚,不过考一二等的优秀生员可以依照岁考的惯例补增补廪。未予录取的生员可另行参加提学道主持的“录科”“录遗”考试,录取后也可以参加乡试。
获得乡试资格后,士子要去省城参加考试,食宿、路费都要钱。
康熙十六年(1677)江西道监察御史何凤岐曾上奏:“县考有交卷桌凳之费,县至府城,近者二三百里,远者四五百里,各童既苦跋涉,又费资斧。目前军需繁浩,若停止府县两考,令每童一名纳银十两,该县收库给以收票汇解布政……则有童千名,可助饷万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辑,第145页)何凤岐曾担任知县,他的说法有很大的权威性。可见一个童生参加县府两次考试的费用就要10两银子。临邑士子去省遥远,少不得也要几十两银子。
富贵之家自是不愁的,不过对大部分生员来说还是一项不少的负担。参加乡试的生员一般会从学校宾兴经费中得到一些补助。宾兴者,原为周代举贤之法,《周礼·地官·大司徒》谓“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后来科举宾兴特指资助士子读书赶考的教育公益基金。根据《临海宾兴册籍》的记载,府县两学至乾隆年间主要宾兴款项包括康熙年间知府张联元所拨定业寺田三百三十余亩、先哲陈刚中旧捐新圳地三百亩、临邑五十五六两都士庶续捐田一百六十三亩零,这些都是府临两学平分。此外,宁邑元妙观九十亩、仙邑凝真宫田三百亩、临邑洪乡绅金朱氏田三十二亩则专拨捐府学,水家洋螺蛳砀田二百亩则专捐临学。
《临海宾兴册》载有壬午正科也就是光绪八年(1882)乡试宾兴各款租息钱文及带省分给章程。该科宾兴总费用除捐资外,由培元局核算缴到台州府财政再进行分配,合计府临两学临籍文生新宾兴英洋2484元5角6分;县学文生老宾兴英洋284元5角6分2厘;临籍县学文生叶宾兴英洋58元8角5分零7毫;府学文生大宾兴506元2角1分2厘;府学临籍文生小宾兴89元2角6分6厘。府学书斗带资金前往府城将宾兴费用交给县案首,县案首向送考学师抄来到省应试的实际人数清单,八月初五日前所有考生齐到贡院前县案首住所,在清单上签字注明府县学,向案首取票领洋。在具体分配上,府学书斗各送2元,并根据所带费用多少给以一定报酬,除此外按股均分,由于县学案首负有核算分发的重任,按惯例分得2股,送考学师分1股,所有书斗共得1股。
《台州府学册》载府学生员有54人,其中临海籍36人,临海县学生员有117人。《台州府学册》临海县学清单中有附生何奏簧年龄为三十三岁。何奏簧的哥哥何奏篪生于同治癸亥即1863年(见《何奏篪拔贡卷》),弟弟何奏简生于同治己巳即1869年(见《何奏简拔贡卷》),可知何奏簧出生在1866年左右。何奏簧三十三岁时约在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由此可知,《台州府学册》造册时间约在壬午乡试之后十七年,所载生员应多于壬午乡试年时。若以此年生员数为准,如果以三分之二参加乡试计算,府学临海籍生员可以领到宾兴费约英洋36元,临海县学文生可以领到宾兴费约英洋28元。《中国货币史》载宣统三年物价,大概银 1.2 两换算成英洋大约为 1.7 元左右。即银1两折合英洋约1.4元。按此,府学临籍生员可领到26两银子左右,临海县学可领到20两银子左右。由于应试考生人数估算偏多,壬午乡试考生所得实际宾兴资助应稍多于此。这对参加乡试的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笔收入。
除此外,考生还会从宗族得到资助。不少宗族在祠产丰裕的情况下,会设有学田以支持族内读书子弟。
一些宗族明确规定对族内参加乡会试的考生给以路费支持,如洋林娄氏“因所置之田颇觉充裕,又体先祖好贤之心,以推其患,即所置田中另贮数亩,族中有业儒子孙应乡会两试者,为之酌给资斧之费……自是以后,凡有有余而好义者或捐入祭祀中可,或捐入应试资斧中亦可。” (《洋林娄氏宗谱·娄氏宗祠义田碑记》)郡城金氏“里坐堂租谷每年存贮四石为宾兴路费,与应试先声者带至杭城均分,毋得在台预先冒支。幸有高发者其次年里坐堂租让彼全收一年,作会试路费。”(《金氏家牒·兴贤新例》)
也有一些宗族规定入泮子孙可以多收祠田田租,如郡城林氏菊怀公“派下长次两房间年值祭轮收。子孙有入泮补廪及五贡登科第者均予重收一年。武榜亦然。”(《郡城林氏宗谱·里房菊怀公祀田》)大石殿前朱氏“四公派下有人入泮,许收当年谷租一半。留一半值祭人收。待到次年再收一半。”(《大石殿前朱氏本支谱·祠产略》)更楼郭氏“凡派下子孙有入泮捐监者三项田地准给收租种耕。如在二月间入泮捐监者,其当年田地即给收租耕种。如在三四月间入泮捐监者,拖至次年与其收租耕种。” 如果这些生员到省城考试,自也可以支持考试盘费。
除了路费,到省城后的住宿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临海试馆征信录》载,考生乡试长途跋涉,身心疲惫,急于寻找休息的地方。台属六邑若黄若太财富素著,自有能力解决住宿问题。宁天仙三邑瘠同于临海,士之应秋试者寒苦居多,“往往见棘闱左右士人僦寓未就,或秋阳暴炙,或暑雨淋漓,艰苦备尝。即勉受一廛,亦湫隘殊甚。”
光绪二十二年在知府徐承礼和前知府高英的努力下,取临海盐行旧捐加上高、徐两位府宪所捐廉俸银,在贡院之东文龙巷购买了临海试馆的正馆,屋舍宽绰,可以容纳较多考生入住,而且靠近贡院,便于入场。为了避免年久失修,还批定从临海每年平余钱的款项中抽出200元用于试馆维修,考虑亦是周到。光绪二十八年又建临海试馆副馆,基本解决了临海士子省城乡试的住宿问题。徐承礼府宪同时解决了宁天仙三邑兴建试馆的资金问题,“由府年捐廉俸钱一百串,檄三邑邑令尹按在任日期各捐其邑如是,饬临海盐行输捐三邑年九百串,而盐行复乐捐年三百串,每邑年得储钱六百串,积五年而得三千串,足以建馆。”
经过岁考的艰辛,科试的竞争,再到筹集盘费,跋山涉水,一路艰辛终到得杭城安顿下来做最后的应考准备。
漫漫赶考路,
以“不负初心”的信念坚持。
作者:滕雪慧
编辑:刘苏琳(实习)
监制:牟再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