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海有座钟表馆:指针循环承载永恒时间

陈洪晨 临海发布 2022-05-18
  
由兴善门进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沿着赤城路信步二三百米,若不留神,很有可能错过这栋与步行街环境融为一体的古朴建筑——珈源钟表科普博物馆。


该馆由临海商人、钟表收藏家王仁波创立,展出其十余年间收藏的308件古董钟表,自去年5月12日起对公众免费开放。



小场馆大有乾坤

两层楼连带小庭院,建筑面积不过600余平方米。这座外观素雅的民营博物馆,细细观赏,却能发现内里大有乾坤。


推开玻璃门,迎面是一扇时针与分针停留在九点半的镂空时间屏风。右侧陈列有浑天仪、地动仪、简仪等仪器模型。从左侧开始参观,可通过墙壁上的展板以时间为脉络了解世界钟表史。展板之下,玻璃展柜里依次陈列着精美的古董怀表以及西洋墙钟、座钟和皮套钟。


1880年法国制造的大理石铜雕塑钟

屏风后方,一组交叉式展架展示了中外与钟表有关的重要人物,如北宋中期宰相、天文机械制造家苏颂,发明航海精密计时器的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手表防震装置的阿伯拉罕-路易·宝玑,等等。


穿过钟表历史展区,是互动区和游客休息区。参观者可通过智能触控感应与十二生肖钟面互动。地面互动投影设备的另一侧,还有触摸屏展示板,参观者可左右滑动,了解国内外钟表发展历史。

穿过游客休息区是一个小庭院,院内有日晷和铜壶漏刻可供观测,另一侧设有研学教室,同时陈列了一大批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报时钟、闹钟和台钟。展厅二楼设有钟表文化历史讲解室以及钟表修复工作室。

在馆长王仁波的介绍下,记者领略了位于一楼展厅的几件“镇馆之宝”的风采。其中一台1885年左右法国制造的椭圆形水晶钻面铜胎珐琅钟,工艺精湛,保存完好。

水晶钻面铜胎珐琅钟(1885年左右)

这台高40厘米的钟,以珐琅彩自上而下贯穿整个钟体。顶部是当时最时髦的铜鎏金奖杯造型。椭圆形钟体由两扇玻璃门围绕,两侧各由一铜胎珐琅帝国廊柱支撑。圆形的底盘上,大面积的珐琅彩尤其精美,配以铜胎珐琅的水银摆锤,摆动起来使人眼花缭乱。包围着钟面的水晶玻璃质地“钻面”,是这台珐琅钟的点睛之笔。钟面则使用经典的双语数字圈配以“扑克式”的蓝钢指针。


“机芯是8日动力的法国标准圆机芯,双轨动力源,半点和正点自动报时。从机芯后板的圆形印章可以看出,是由19世纪著名制作公司雅皮兄弟公司制作的,机芯板上还有Made in France(法国制造)的字样。可以判断,这台钟大约是在1885年出品的。”王仁波介绍。


此外,1810年左右法国钟表匠LE ROY制作的18K金珐琅怀表、185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龙行盛世纯铜座钟、1880年左右法国制造的铜胎珐琅四明钟、1881年法国制造的铜胎珐琅三件套壁炉钟、1885年法国制造的铜胎掐丝珐琅钟,也属于馆藏钟表中的上乘品。
185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龙行盛世纯铜座钟

1881年法国制造的铜胎珐琅三件套壁炉钟



展览品跨越山海
参观这座集钟表发展历史、人物故事、实物展示、交流体验于一体的博物馆,可以发现其中的展览品横跨18世纪至20世纪,来自中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这些精美的钟表均为80后临海商人王仁波的私人收藏,藏品数量目前还在不断增加。


王仁波对钟表文化的热爱,起源于一台家传的五音报刻座钟。


“德国双箭牌,有报刻功能。上好发条,每15分钟就会发出悠长悦耳的音乐声,我从小就对它充满了好奇。”成年以后,王仁波仍把这台并不名贵的座钟当作“传家宝”,时常细心擦拭,上紧发条把玩。


2007年,在河北唐山经商的王仁波在集市上偶遇了一位摆摊卖古玩的老人。从一地造型各异的“奇珍异宝”中,他一眼相中一块金边的旧怀表,忍不住伸手来回摩挲。老人称这块怀表是民国时期的,开价一千多元,王仁波一句也没有还价就买下了。


回到住处后,他觉得有些怀疑,便在中华古玩网上请人帮忙鉴定,同时自学了一些钟表品鉴知识。后经专家鉴定,这块怀表确实产于民国时期,但由于后壳破损、品相较差,收藏价值不高。


通过这次“不太成功”的收藏经历,王仁波迷上了古董钟表。他多次参观故宫钟表馆,钻研学习钟表文化;赴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古玩市场观察、收集古董钟表。


“从懵懂到摸清门道,花了不少时间,也走过一些弯路。”直到机缘巧合,结识了英国侨领、古董钟表收藏家庆龙,通过其著作系统学习了我国以及西洋钟表的发展历史,王仁波才觉得,“好像打开了新世界”。


此后,王仁波通过拍卖网站、海淘平台以及艺术品中介机构从海外买回了不少古董钟表,许多珍品跨越重重山海来到他身边。“这其中,有的是西洋制造的钟表,有的是从我国流传出去的瑰宝。”


在博物馆一楼展厅,展出了一台“和合二仙花开富贵瓷钟”。工艺精美,色彩明艳,和合二仙笑容可掬,体态栩栩如生。这台瓷钟诞生于1870年前后,出自西洋匠人之手,据介绍是为清代一位官员定制。


和合二仙花开富贵瓷钟(1870年左右)

上个世纪,瓷钟被一位华人携带至加拿大。原主人过世后,其后代将瓷钟流转至拍卖行。王仁波留意到以后,毫不犹豫地拍下。


因为瓷钟是易碎品,长时间、远距离的物流运输很可能造成破损。王仁波为此“头疼”了许久,最后委托一位在美国的友人接收瓷钟后亲自护送回国。


春节前夕,王仁波又通过海淘平台拍得一座1800年前后清代工匠制造的“地支钟”。原木材质,高度等身,钟盘下方十二地支的字样留存清晰。


“因为疫情,也因为这座钟体积太大,我到现在还没想到办法怎么把它运回国。它在我美国的朋友家里放着呢。”他叹了口气,翻出手机里的实物照片,隔着屏幕摩挲了两下。


影响力未来可期
十余年间收藏的怀表、座钟,逐渐填满了家里的各个角落。2018年,王仁波在上海一家博物馆参观时,突发奇想:“我的收藏品,也可以开一家博物馆了。”


他与临海市相关部门联系后,决定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开设钟表馆。2018年11月开始装修,2019年5月12日,珈源钟表科普博物馆正式开放。


“最初我只是想,辛苦收集了这么多‘宝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请市民和游客一起鉴赏,还能为家乡景区创5A助力。”如今王仁波觉得,这座展馆还有更多可能性。


开馆初,来参观的大多是住在古城里的老人。阿婆拉着阿公,猫着眼睛,趴在玻璃柜前东戳戳、西指指。“这样的台钟我小时候见过,算是家里比较值钱的玩意了。”“这种画报背景的闹钟,以前每家每户嫁娶前都配一台,是家居‘四大件’之一……”温馨的画面,时常可见。


“他们往往在民俗区的木质台钟前驻足许久,装饰钟面的花鸟虫鱼,每一台都细细观赏。还有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报时钟、闹钟、台钟,最能吸引他们。”王仁波说,“这些钟表从收藏角度说,都不是名贵藏品,只是为了完整地展现钟表文化发展脉络而陈列的,却引发了一代人美好的生活记忆。”


去年秋冬季,临海部分小学、幼儿园师生相继组团来参观钟表馆。王仁波注意到,有的小学生带上了五年级科学教材,对照课本中《时间的测量》单元的图示与文字,观察馆内各类钟表;幼儿园的孩子们则在互动区、手工制作区玩得不亦乐乎,由此也认识了时针、分针和秒针……


“以钟表馆为阵地,可以开展的主题教育还有许多,比如工匠精神、技艺传承、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乃至近代史、外交史,都与钟表的发展息息相关。”王仁波意识到,只把珍藏的钟表展示出来,而不引导参观者进一步了解和挖掘钟表文化,“那就太可惜了。”


春节以来,受疫情影响,参观人数大幅下降,作为馆长的王仁波也迎来了难得的清闲。他在庭院一侧开辟出钟表研学教室,着手设计从去年开始构想的针对不同年龄参观者的视听课程。


采访当天,记者也“试听”了一节王馆长的钟表历史课。


“三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发明了‘土圭’与‘日规’两种计时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到了张衡所在的东汉时期,人们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的……”


“钟表起源于中国,发展于欧洲。15世纪至16世纪,随着东西方航路的开辟,西方的宗教传到了世界各地。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曾进贡给明朝万历帝两件自鸣钟。可以说,钟表成了早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的一块‘敲门砖’。利玛窦向万历帝进献钟表,成为中国宫廷钟表收藏的一个源头。此后,钟表受到历代皇帝的喜爱,大量精美的钟表源源不断地进入皇宫。”


“故宫里收藏的钟表,大致可以归为清宫造办处的钟表、广州的钟表、国外的钟表几大类别。可以说,钟表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


在王仁波自制的教学PPT的最后,写着这样一段话:“钟表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将无形的时间流化作有形的时针循环运动,成为人类奇思巧智和知识积累的最完美的结晶。”


德国黑森林系列布谷钟(1950年左右)



来源:专副侃

编辑:郭碧媛

监制:牟再

大家都在看


以案为鉴 警钟长鸣 市四套班子领导参观警示教育展

平安!临海!

20幅生动漫画,带你学习“十严禁”和“十不准”



为咱大临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