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沿海“巨毒”水母,专家研究有新进展
日前,有市民在
临海白沙湾海滨公园看到
专家研究有新进展
经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温州海洋中心等多家单位科研人员现场采集鉴定,并会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国内多家单位的该领域权威专家集体会商,初步根据形态学结果鉴定,该水母并非“端鞭水母”,而是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硝水母科的一个物种。
依据有:
1
端鞭水母伞部内部具环网状管,而该水母内部环状肌发达,网状水管系统不明显;
2
端鞭水母口腕下有丝状附属物,而该种水母没有,并且每个口腕上有若干条棒状附属物。
该水母的具体物种鉴定结果,需经过更严格的形态学比对、分子生物学等鉴定方法,确定最终结果。
上图:白沙湾出现的水母侧面观
上图:水母伞部内侧的环状肌
上图:水母结构图(引自《中国海域钵水母生物学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洪惠馨)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专家提示
其实,绝大部分常见水母,如我们日常食用的海蜇、黄斑海蜇、沙海蛰等,由于具有刺细胞,能释放刺丝和毒素,都是具有一定毒性的。台州白沙湾出现的这种水母缺乏丝状触手,毒性和常见的海蜇、黄斑海蜇相比,可能还要弱一点,市民大可不必担心。但由于这个物种仍具有轻微毒性,建议市民在戏水时,不要直接接触水母伞下的口腕部分,和水母保持一定距离为宜。
该种由于通体透明,上面星星点点分散一些珍珠状斑点,还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
欢迎关注“临海发布” 在这里了解 党委政府权威声音,民生政策权威解读 热点难点权威消息,公共信息权威发布 ▼
编 辑:汪璐霞
监 制:方 翔
总监制:张玉萍
来 源:台州港渔
➤2022浙江文旅总评榜揭晓,临海霸榜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吴华丁:强化责任落实 严格隐患排查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临海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