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了黑眼圈”的大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要说动物界

谁是最幸运的“宠儿”?

非大熊猫莫属了~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调查报告显示

大熊猫的灭绝危险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提起大熊猫🐼

你想到什么?

黑眼圈、大肚子、憨态可掬……



那么,

“没了黑眼圈”的大熊猫!

是什么样子?


来了!

白色大熊猫全球首秀!

高能预警......



此图一出,

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5月25日对外发布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这张白色大熊猫照片是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于4月中旬下午摄录下的一张大熊猫影像。



图片清晰显示出,

这只大熊猫独特的形态特征:

毛发通体呈白色,

爪子均为白色,

眼睛为红色,

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 


据专家分析,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可以判断该大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大熊猫,年龄大概在1-2岁左右。


区域种群存在“白化”突变基因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白化”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但均较为罕见,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



卧龙这次拍摄的大熊猫,是野生大熊猫中记录到的首例完全白化个体,表明在卧龙的大熊猫区域种群中,存在“白化”突变基因。单纯的“白化”突变并不影响动物正常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除了可能造成动物在环境中更容易被发现、身体对日光直射比较敏感以外,通常对动物的活动、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


从照片上来看,该个体体格壮实,步态稳健,也从侧面证实了该突变可能没有影响到这只熊猫的正常生活。



据介绍,“白化”突变是隐性基因,可以遗传。在卧龙这个大熊猫种群中,白化突变基因是否会进一步传递下去,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每个动物个体的体内有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套基因,只有当来自父、母双方的该基因均为突变型时,动物个体才会表现出“白化”的性状。



与普通熊猫繁育第一代仍是黑白


据了解,根据目前的数据还无法判断这只个体的性别。当它与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野生个体(也就是普通的“黑白”熊猫)成功繁育出后代时,第一代熊猫宝宝的外部形态将仍是普通的黑白色型,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白化”突变基因。



而之后,当两个均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交配繁殖,它们的后代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份基因均为突变型的情况,在外部形态上就表现为“白化”个体。在卧龙这个大熊猫种群中,白化突变基因是否会进一步传递下去,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接下来,卧龙将增加该区域的红外相机布控,重点追踪这个个体的生长发育、活动轨迹、社群关系,持续关注下,如果能拍摄到其后代,将会更有研究价值。


网友:这可能是全球唯一不熬夜的熊猫


白色大熊猫的照片一经发布

网友们就开始不淡定了......



有网友调侃:

这是生的时候没墨了!

↓↓↓



这是没化妆被偷拍...

↓↓↓



这是全球唯一一只作息规律的熊猫

——不熬夜!

↓↓↓



也有网友表示,

还是黑的更好看!

↓↓↓



这不是大熊猫是北极熊!

↓↓↓



以后连黑白照都拍不了了...

↓↓↓



可能不太好找对象...

↓↓↓



作为一只纯白大熊猫,

想必此时它的心情,

应该是......



想不到

有生之年还能看见

不穿黑马甲

不化烟熏妆的滚滚!



所以纯白色的滚滚

并不是因为忘了穿马甲

也不是因为没化妆

更不是因为不熬夜睡眠好

不管怎么样

可爱就对了!!!




国家在野生大熊猫科研的努力和成果


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通过几十年努力,成功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三大难题,并进一步加强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推动种群单位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发展的重点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遗传质量转变



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达到518只,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大熊猫科研及野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野外引种成功产仔。2003年起,我国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现已放归圈养大熊猫9只、存活7只。2017年我国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大熊猫“草草”连续两年野外引种成功,今年7月成功诞下龙凤双胞胎。



“将人工圈养繁殖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增加野外种群遗传多样性,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大熊猫成功放归自然需通过3个阶段来判断:一是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二是在野外找到配偶;三是在野外有后代。只有3个阶段都成功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放归自然。



热点回顾:


1.底气一直在!

2.宁等三分、不抢一秒!

3.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那个被“偷”了金牌的女孩......

5.我爱你不止三千遍~




素材来源 | 中国青年报、成都商报、广州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北京日报、网络综合

 编   辑  | 谢美芳

责任编辑  | 杨宇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