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闪光灯
都说摄影是光线的艺术,没有光,就没有摄影。那么,当光线极其微弱的时候,或者光线条件极为复杂的时候,摄影师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摄影师还有一件利器,那就是闪光灯。闪光灯是再造光线,让摄影师不再听天由命。闪光灯用的好,特别能体现出摄影师对光线的深刻理解。我认为,《看不见的闪光灯:摄影大师的用光秘诀》的作者格尔德·路德维希就是这样一位深刻理解了光线的摄影师。
格尔德·路德维希出生于德国,曾在德国埃森富克旺艺术大学学习摄影。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担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以强有力的图片故事著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顶尖的纪实摄影师。他是2006年露西奖年度国际摄影师,在2014年获得由德国摄影协会(DGPh)颁发的赫赫有名的埃里希·萨洛蒙博士奖,也是2015年密苏里杰出新闻服务荣誉勋章的获得者。
路德维希是世界公认的使用小型闪光灯的大师级人物,利用闪光灯拍摄弱光场景已经有20余年。他在世界各地开设工作坊传授他的用光秘诀,参加工作坊的起步价是1285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9000元。本书是路德维希的闪光灯用光之道首次以图书形式公开,可谓价值连城,他将带领我们来到他那些极为经典的照片背后,告诉你他的用光考量和技巧。
作为一名多年专注于摄影类图书的编辑,这本书还是令我大开眼界。在翻阅这本书以前,我不曾了解到闪光灯竟可以如此应用,且如此“神通广大”!
具体而言,人眼有对环境光的适应能力,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从明亮的日光下走进一间暗室,虽然一开始会眼前一片漆黑,但过段时间,我们就能看清里面的细节了。但摄影镜头却缺乏这样的能力,即使背景被环境光照明,置于前景中的被摄主体也可能没入阴影之中,即使后期对阴影进行提亮,其效果也无法同闪光灯之所得相提并论。在这样的前提下,作者路尔德·路德维希创造出了一种“看不见的闪光灯”,既不会让作品产生夸张的“闪光式”效果,又能给予被摄主体足够的闪光量,以呈现想表达的细节。用过闪光灯的人想必都会有所体会,要做到在照片中不露闪光灯的痕迹,这有多么难。
格尔德·路德维希的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闪光灯用光指导书,而且我觉得是摄影爱好者正好需要的一本书。他并不是手把手教你具体怎么操作闪光灯,这类知识我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并不稀缺,他告诉你的是用光的心得,是那种多年使用闪光灯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书中收录了100幅大师作品,路德维希会简单介绍照片拍摄时的背景情况,并分析如何使用闪光灯予以应对。书中没有长篇大论,更多的是一种点拨式的指导,可谓是极干的干货。你也许已经会操作闪光灯,但是不可避免地,你会碰到许多难点和疑惑不解的地方,这个时候,你需要的就是有一位高手给你一点提示,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这,就是《看不见的闪光灯:摄影大师的用光秘诀》所能提供的。
▼
(闪光技巧:机顶闪光灯,正前方朝向;闪光灯设置为E-TTL减2/3档;使用暖色调滤色片;闪光灯俯仰;照相机设置为手动。)
顿涅茨克,乌克兰
在一天的矿下生活后,一位煤矿工人在刷洗身体。尽管收入相对不错,在提取乌克兰的优质煤时,矿工们却面临着设备故障和瓦斯爆炸的风险。
高感光度在当今的数码摄影中应用普遍,但在我还在使用胶片拍摄、也还未过渡到E-TTL的年代,高感光度意味着画质的损失。为了捕捉这位矿工的表情,制造出场所感,并揭示空间的纵深度,我使用了一个较慢的快门速度,配合一个直接装在照相机上的闪光灯。被摄主体的手臂意外出现了模糊,为照片平添了一分诡异。
▼
(闪光技巧:机顶闪光灯,正前方朝向;闪光灯设置为E-TTL减2/3档;使用暖色调滤色片;照相机设置为手动。)
法兰克福,德国
化装舞会上,一位来宾戴着量身定制的半脸面罩。
为了传达舞会的气氛,我使用了较慢的快门速度,并特意快速地水平移动照相机,进行了一次闪光拍摄。环境光造就了画面底部的些许重影,屋顶的灯盏形成了划过顶部的条条光纹。闪光定格了主角的脸和面罩,而那些条纹却带给观者飞速旋转的感觉。一如既往,在每一个室内镜头中,我都在闪光灯上使用了暖色调的滤色片来匹配环境光的颜色。
▼
(闪光技巧:离机闪光灯;闪光灯设置为E-TTL减2/3档;使用暖色调滤色片;照相机设置为手动。)
莫斯科,俄罗斯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街头的现实与广告业营造的梦幻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如此,这些闲步于马涅什纳亚广场的女子看上去却像是刚刚从广告牌里走出来一样。
我和助手倒退着走在这两个专注于交谈的时髦女子跟前,而我的助手将闪光灯直接对准了她们。
▼
(闪光技巧:离机闪光灯;闪光灯设置为E-TTL减1档;使用暖色调滤色片;照相机设置为手动;闪光灯加柔光箱。)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
一家人在叶西尔河岸的树下避暑乘凉。
若无闪光灯加持,一行人将隐没在树荫里。
▼
(闪光技巧:机顶闪光灯,侧方朝向;闪光灯设置为E-TTL减2/3档;使用暖色调滤色片;照相机设置为手动。)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乌克兰
工人们深入毁坏的反应堆中,在水泥中打洞安装支撑梁,以加固摇摇欲倾的屋顶。昏暗的作业空间靠近爆炸中心,污染严重。就算穿戴着高保护性装置和防毒面具,他们也必须每隔15分钟换一次班。
我将机顶闪光灯稍稍旋向右方,来减弱直射到左侧工人身上的闪光强度,同时补偿了右侧工人身上呈指数级减少的光量。闪光灯令我捕捉到了工人们透过面具向外窥视的眼神。
(以上图片和部分文字选自《看不见的闪光灯:摄影大师的用光秘诀》,由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作者系本书编辑)
《看不见的闪光灯:摄影大师的用光秘诀》
[美]格尔德·路德维希 著
ISBN:978-7-5514-1973-4
定价:88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内页 >>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