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开始学摄影,用影像留下老苏州的记忆
点击上方 蓝字 ▲ 关注订阅 浙江摄影出版社
老铺子古董店里写字的老板与玻璃橱窗里折射出的摊贩与行人,构成了一幅老宅与老街的风景画。2008年3月摄于山塘街。
世俗生活在南方
文/摄影 卢承德
苏州是我的居住地,因我退休前在建筑公司工作,故对建筑有着特殊的情感,尤其是曾经遍布苏城的老宅和古建筑。
两位老人在弄堂口欣赏自己培植的微型盆景。2008年5月摄于西中市。
然而时过境迁,城市如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苏州的老民居也经历着同样的命运。这种变迁,不仅是老民居、古建筑的拆迁和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留守在老房子里的老人们过去那种优雅、精致、淡定、崇文的传统生活方式。
老人年轻时支援国家三线工程,远离苏州,夫妻聚少离多。退休后回到苏州,妻子已经去世了。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总在独自喝酒,卧室里挂满了妻子年轻时的照片。2011年11月摄于新桥巷。
老人子女都在美国,条件优越,但他坚持一人留在苏州祖传老宅里居住。老人告诉我,苏州是他的出生地,老祖宗在这,他也要在这里终老。2010年7月摄于混堂巷。
每次去响水涧拍照,总能见到阿婆站在家门囗观望来去行人。我曾向她打听响水涧一家老虎灶茶馆的女主人的事,阿婆记性可好啦,一一向我道来。2011年9月摄于东山响水涧。
年轻人因自己文化低、没有特别的技能,正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发愁。2009年4月摄于潘儒巷。
阿婆看着眼前这位穿戴入时的年轻女子,或许想起自己也曾经年轻貌美过。2008年5月摄于宝林寺前。
苏州人过去传统的早点,大饼油条。 2006年3月摄于双塔菜场。
苏州人家的孩子,会玩耍也会思考。2015年6月蠡墅老街。
窄弄里,新老苏州人擦身而过,都有着自已的生活取向。花窗的影子映在墙上。2009年11月摄于东麒麟巷。
老先生年轻时是洋行高级职员,现一人独居,日常生活由其孙女每天前来照顾。平时喜欢听京剧,马连良唱的《空城记》是他的最爱。2007年12月摄于北五泾浜。
作者简介:
卢承德,2011年10月,作品入选“迎世博十人展”。2013年9月,《老城厢的苏州人》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哦”联展。2015年11月,《老城新事》入选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直视的痛感”联展。2017年7月,《苏州小巷前世今生》入选“苏州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个展;9月,《吴语浓》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市井方言”联展;12月,《老城厢的苏州人》入选“宁波中外摄影六人展”。
(本文部分文字图片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年版《望乡: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作品集》)
READ MORE
推荐阅读
■ 望乡: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作品集
长按二维码购买 |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组委会 编
ISBN:978-7-5514-2294-9
选摘:陈一
编辑:陈一
更多阅读
| 图书推荐 |
| 近期展览 |
| 经典影像100年 |
| 手机摄影 |
| 摄影后期创作 |
长按关注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