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构建的两种模式——都江堰模式和堤坝模式

2018-03-02

作者 李耀华

当前,我国ICT产业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创新期,技术发展,资源聚集和商业模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万物互联、数字赋能、跨界竞合”逐渐成为ICT产业的主旋律,推动着行业形成更加开放、竞合的生态圈。与之相应,从BAT、小米等互联网企业,到海尔、华为、中化、恒大等传统企业,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生态战略。


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开始了生态构建的进程。中国电信提出转型战略3.0、构建“智能生态圈”的战略部署,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构建五个生态圈;中国移动强调通过开放合作,打造能力互补、资源共享的跨界融合生态;中国联通借助混改契机,致力于成为产业生态的建设者,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


在“生态”这个词汇被众口相传,各方都在构建生态系统时,如何避免生态的“重复建设”,确保生态圈的整体竞争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新知描述

生态学理论指出,一个良性运作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有机体、无机物和生态环境的交互、协同和演进。生态构建,是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自然和人工的结合,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改造和恢复。在生态构建中,水利生态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体现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关系的体系。目前在水利生态构建上,最有特点的模式是都江堰模式和堤坝模式。


都江堰模式,是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生态工程。该模式重在因势利导,借形借力。从无坝引水到平原灌溉,均有口无闸,充分利用河道的弯曲和崖壁的角度,自然控制流向和水量。在不改变原有生态环境下,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模式的精髓是“深掏滩,低作堰”,其指导思想是自然主义,崇尚“无为而治”。


堤坝模式,是依靠外力所建筑的堤坝作为水利生态调整核心的水利生态工程。该模式重在调蓄有度,严格管控。堤坝模式是目前水利生态构建的主要方式,每一个堤坝都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投资巨大,对流域生态的影响巨大,因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巨大。但如果建设得当,则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并能发挥防洪、供水、灌溉、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堤坝模式的精髓是“系统评估,全面规划”,其指导思想是资源主义,崇尚“人定胜天”。


都江堰和堤坝这两种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前提,因此不建议简单的进行优劣评判。在考虑采用某种模式时,需要考虑水文条件、地形地质、技术水平、能源产出、效能效率等因素。对应到ICT产业,包括主导企业实力,竞争复杂性,标准化程度、协作难度等。


一般而言,当产业生态中没有明显的主导企业,生态圈中企业的多样性明显,尚未形成硬性的标准规范时,通过都江堰模式可以更好的形成创新活力;当产业生态需要从零开始,或者生态已经面临巨大的威胁时,需要一个主导企业借鉴堤坝模式,设置标准规范,建立生态圈大中小企业的协同机制,完成生态构建。


二、新知点评

作为生态的构建者,运营商需要综合采取都江堰和堤坝两种模式。


针对传统的管道类业务,运营商可以主要采取堤坝模式,适度设立壁垒。基于管道优势,通过能力开放、应用捆绑和适度管控引导生态发展。


针对数字化服务等业务,由于运营商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建议运营商联合相关行业,更多的采取都江堰模式。抢占生态位,发挥杠杆效应,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良好生态是创新基因的宝库,只有构建了良好的生态,运营商才能打破“围墙式经营”,适应ICT产业的泛在化发展。同时,生态构建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比如都江堰建成后一直是持续优化的模式,都江堰最核心的鱼嘴位置前后调整了多次;而对于堤坝,则需要水文变化和上下游经济发展进行调整,甚至有时需要拆坝。这些都要求运营商不断提升生态构建的能力,营造共同创新和协同演进生态圈,实现动态平衡和优胜劣汰。


作者简介

李耀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营销与运营研究部主任。联系方式:liyaohua@caict.ac.cn


校  审 | 陈  力、珊  珊

编  辑 | 陆  廷



推荐阅读

首届“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正式启航


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与我国突破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