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素描,让他们年少成名丨中央美院校庆专题片《看见百年》第三集“大卫东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665t1xf8t&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央美术学院校庆系列专题片《看见百年》
第三集 “大卫东行”
(蓝光高清版请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跳转)
(点击跳转)
1978年冬天,
年轻的徐冰
画下了靳尚谊先生认为的
“建院以来最好的大卫像”。
在美院学习时期的徐冰
六年后,就读大学一年级的喻红
完成了那幅后来被用于
全国高校美术教材封面的
经典大卫之作。
1987年喻红在护城河 摄影:刘小东
对于每一个在中央美院学习过的艺术家,“画大卫”是个悠久的传统。画大卫,更多地是为了训练眼睛,无数次这样的推演训练,才能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间,获得对物体真实性的精准表现,这样飞速的大脑运作,在美院的每一间教室里发生着。
《看见百年》系列专题片共5集,每集6-10分钟,分别是“世纪之门”“白松解语”“大卫东行”“抱朴怀素”“笔迹心声”。
本次推出第三集“大卫东行”。
徐冰在美院期间画的大卫 纸上铅笔 1978年
喻红在美院期间画的大卫 纸上铅笔 1984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徐悲鸿先生用自己的画作换来了古典雕塑的杰作——大卫,高一米一的头像局部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一代又一代美院人观察、描摹,产生很多杰作。美院的基础教育理念,在大卫身上得到映照。
——“大卫东行”
“大卫东行”剧照
"看见百年”
“看见百年”
校庆系列专题片
微观叙事的视角与人文眼光,
带领观众穿越与感知美院历史。
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艺讯网策划并制作《看见百年》校庆系列专题片。专题片着眼于美院大历史中的小历史,以一种微观叙事的视角与人文眼光,带领观众穿越与感知美院历史。透过艺术家、师生的回忆与讲述,呈现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来历史与传承的生动细节。校尉5号门牌、白皮松、海棠、大卫像、灰色庭院,以及美院师生的笔记、速写、书信,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折射出百年美院的风貌与景观。看不见的历史,在这些具体可见的物象中,逐渐清晰、鲜活起来。
邵大箴先生题字“看见百年”
中央美术学院校友、著名演员耿乐先生为专题片配音
《看见百年》系列专题片的制作为中央美院艺讯网主创团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校友的热情帮助。
专题片邀请著名艺术史家邵大箴先生为片头提字;中央美术学院校友、著名演员耿乐先生为专题片无偿配音。此外,片子吸收了水墨动画的形式,中央美院国画系丘挺教授的研究生孙勇奉献了12张手绘的中央美院各个时期校址图;片头还运用了“蛋白照片”等传统摄影工艺手法,中央美院摄影系王川教授、王龙江老师及学生李平安为片子的制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观影彩蛋
片中蛋白照片原作,限量出售
(详情提取长按图片拾取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