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A专题|维也纳分离派:创新精神和乐观精神的象征——分离派展览馆
专题系列
维也纳分离派
—为艺术的自由而“分离”
1897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宣布退出主导艺术界的艺术家协会,成立先锋派组织“分离派”,他们与传统美学分离,追求艺术的自由。分离派运动在绘画、建筑、工艺设计、招贴画、插图艺术等诸多领域均有体现。维也纳分离派与当时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同时并行,成为席卷欧洲的世纪末艺术家审美潮流的一部分,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的高潮之一。然而,1918年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蔓延至维也纳,克里姆特、席勒以及瓦格纳相继去世,维也纳分离派的辉煌也戛然而止。
时至2018,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世界多个艺术机构举办活动纪念这批艺术大师,也重述分离派艺术的前卫探索精神。于此,艺讯网特别推出系列专题:维也纳分离派——为艺术的自由而“分离”,回味分离派的探索与创造,一览众多有特别意义的“自由”作品,缅怀敢为人先的艺术大师们。本篇且来看这座在艺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象征创新与乐观的建筑——分离派展览馆。
分离派展览馆
分离派展览馆(Wiener Secessionsgebäude)是奥地利维也纳著名的分离派建筑。由约瑟夫•马里亚•奥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设计,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的建筑宣言和展览馆,兴建于1897年。维也纳分离派指一批从历史悠久的美术机构分离出去的反叛艺术家。这是一个在现代艺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展览空间,它将一个当代的、具有前瞻性的流派与一座建筑相结合,是1900年前后盛行的创新精神和乐观精神的象征。它的建筑品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建筑的功能和审美的优雅继续为今天的艺术展览实践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分离派展览馆
1897至1898年,奥布里希在市政局提供的土地上为视觉艺术家协会(维也纳分离派视觉艺术家协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展览机构,由艺术家领导,专门致力于当代艺术。)建造了分离派展览馆。展览馆平面呈非常简单的几何形状,建筑本身占地面积约1,000 平方米,有一个中央广场。奥布里希将这个方形广场开发成不同的十字组合构成入口部分和展览馆翼楼的基础。这项计划亦为建筑的高度奠定了基础, 从而影响了其整体外观形状。建筑外部表面平坦完整,厚重连续的墙壁使建筑看起来像是由一系列坚实的立方体构建而成。奥布里希使用这样精确的几何结构作为整体框架,用曲线和交叉元素带来生气。奥布里希将大楼组织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入口区和一个“功能”展览区。入口两侧是坚实的墙体, 上面有四个塔柱支撑着圆顶。展馆是一个长方形大厅,有高大的中殿和两个较低的侧廊, 尽头是一个耳堂。建筑几乎完全被帐篷般的玻璃屋顶覆盖, 沐浴在光线之下。
分离派展览馆正面的细节
猫头鹰细节
园顶细节
月桂树叶细节
月桂树叶是建筑的主要标志,2500片镀金叶子和311个莓果覆盖了入口上方和园屋顶。分离派运动的格言写在展览馆的入口上方:“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艺术,艺术有它的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在它下面是一件雕塑:上面有戈尔贡三姐妹(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三姐妹),分别代表绘画、雕塑和建筑。侧面主要装饰了猫头鹰,奥布里希本人亲自模制(莫泽尔设计)。蛇和猫头鹰都是智慧女神、胜利女神和工艺女神雅典娜的化身。奥尔布里希这样对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建筑模型
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展览馆平面图,1898
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
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分离派展览馆,1897
展览馆在其百年历史中被多次改建和翻新。入口大厅最早于1901年进行改造。1908年,拆掉展览馆的入口上方分离派运动的格言。建筑在二战期间遭受炸弹破坏。在1963年翻修期间, 重造了原来的装饰带, 并在门厅上方建了二层。1985年至1986年,分离派展览馆的圆屋顶重新被镀金了,并且在著名建筑师阿道夫•克里施尼茨(Adolf Krischanitz)的指挥下,把分离派展览馆重新装修,得以焕然一新。
1901年之前的展览馆
1902年的展览
分离派成员在第14次展览的组像,1902
1945年被毁坏的展览馆
中央入口大厅和主要展览空间恢复到原来的比例, 展览馆展览规划小组的办公室也进行了改进。重修建筑正面与圆顶开始于2017年12月初。28英尺直径的熟铁结构被拆除以修复和加固支撑框架。专家们重铺了2500片镀金叶子和311个莓果并为其镀金。圆顶在2018年5月中旬被放回原处。负责的建筑师是阿道夫•克里查尼茨,2018年夏天完成翻修工程。
现今的分离派展馆
视觉艺术家协会董事会
展览馆的艺术收藏
现今的展厅现场
展览馆拥有丰富的档案,尽管由于二战而蒙受了令人遗憾的损失,仍然提供了其跨越120年的展览历史;目前约有13,200 项,主要分三类:文件档案、图像档案和出版物档案。展览馆的艺术收藏主要与其展览历史有关:它由参展艺术家捐赠的作品构成,现在大约有2,200 幅油画、版画、雕塑、素描和石膏像。
《贝多芬横饰带》
《贝多芬横饰带》第一面长侧墙
《贝多芬横饰带》中间
《贝多芬横饰带》第二面侧墙
《贝多芬横饰带》部分细节
其中最著名的藏品是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名作《贝多芬横饰带》(Beethovenfries),这是最为人熟知的分离派风格的艺术品。现在,该作品就陈列在分离派展览馆地下一层的一间新建的房间里,以供游客参观。该作品是1902年为维也纳分离派视觉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四次展览创作的。34米长的《贝多芬横饰带》,主题以理查德·瓦格纳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诠释为基础,跨越三面墙, 从左边的侧墙开始描绘了人类追求幸福的连贯叙事。这件作品成为分离派综合艺术的缩影。尽管众多追随克里姆特的艺术家们对《贝多芬横饰带》极尽赞美,但当时公众和新闻界却持批评态度。
《贝多芬横饰带》部分细节
克里姆特在今天享有广泛的知名度, 是他同时代人不理解的,他们认为这件作品淫秽而可耻:对疾病、疯狂、死亡的描绘、悲恸的瘦削人物被批评成“疯狂而一成不变的图像”;“病态场景”是“对高贵的人类的无耻讽刺”;戈尔贡这样的内容是“色情绘画”。当代的评论已经完全不同,玛丽安·比桑慈·帕肯认为这件作品有三处重要的创新:二维的描绘与人物的纪念碑式的分裂、线条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装饰性。这件作品标志着克里姆特著名的“黄金时期”的开始。在今天, 这种纪念碑式的寓言已被被视为艺术家艺术生涯的关键之作。
编译丨吴慧霞
(图文来源: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官方网站、维基网站)
专题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