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ART丨范迪安:艺术如何洞见新时代
《洞见ART》
首播特别版
讲演者: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影片时长:27' 48''
范迪安:艺术如何洞见新时代?
“我们每天都在遭遇各种新的事物的轰炸,我们今天已经无法逃离一个巨大的信息时代。”
我是范迪安,前来参加《洞见ART》这个节目,我首先是感到为难的,因为"洞见"何尝容易,我们说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中,要使自己有一双能够洞见事物乃至洞见人生的慧眼是多么的不易,我想我们可能能做到的只是管见而已。
在自己的学习,学术的生涯中,因为有时间的经历,有可能对某些问题形成一点管见,也就是非常微小的见解。但是我又想到“洞见”这个词对我们今天来说又是让我们展开思维的。因为我们今天真的是处在一个历史上未曾经历过的、巨大变革的时间点上。
而时间的另一个端头就是我们说的空间,因此我们又处在一个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尤其是文化上高度复杂甚至充满着运动张力的空间里面。因此“洞见”会把我们带入到对自己所处的时间与空间坐标的进一步认识。
我们每天都在遭遇各种新的事物的轰炸,我们今天已经无法逃离一个巨大的信息时代或者说信息的磁场。我们每个人都在磁场中成为一粒微尘,但是整个巨大的时代的磁场又是由无数的微尘所构成的。我们也经常会受到很多事物的鼓励、激励,使我们每天都尽可能的对升起的阳光报以热情,但是我们也经常会有很多困顿。
比如前一段,我就被一张图片所打击。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所发布的有关黑洞的照片。有关黑洞的畅想和探索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了,但是正是因为黑洞不为人所知,或者说难为人所知,我们才对它有许多畅想。但是照片一公布,我觉得就我而言,我感到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因为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事物,突然被固定化了。原来在我的心目中那个不知道属于什么形态也不知道能不能竭尽的宇宙的黑洞,甚至比宇宙更大,在宇宙之外的黑洞,是充满着引人入胜的魅力的。你一想到有那么一个巨大的黑洞,我们难以窥视它的面貌,而它又在整个天体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许不影响今天,但是必然影响未来,但是这种畅想会让人经常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有一种心灵的喘息。
一旦照片公布了,原来黑洞就是那样的,就是一张图片。而且是称为人类史上首次披露的黑洞照片,这就使我们的一种无边的畅想受到阻截,至少在我的感受中是这样。我们需要经常的有一些能够畅想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而畅想的空间可以是无边无际的,这才是人生或者说生活有意思的地方。一切都有了答案,一切都那么明了。我想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指从事艺术的我们,就觉得生活也好,我们的思维空间也好,都变得那么现实,都变得那么就是这样。
但是黑洞照片的公布,又提示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到了这个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譬如说这样一张看上去也比较普通的照片,实际上是由许多国家许多天文学家、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中国也参加到这样一个对黑洞观察拍摄,最后组合照片的巨大的团队之中。所以黑洞照片的公布,我觉得它也意味着有许多新的事情值得我们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今天人类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文明的进程,到了一个真正的全球时代,它必须集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多种文化的传统和不同文化的视角来共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攻关、进行探索,最后可以形成一个人类可以共享的成果。
“今天人类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文明的进程,到了一个真正的全球时代,它必须集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多种文化的传统和不同文化的视角来共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攻关进行探索,最后可以形成一个人类可以共享的成果。”
这就使我想到,这似乎对我们从事艺术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都说艺术是最个体的劳动,最个体的生活。每个艺术家首先是作为一个自我存在,进行思考、探索、研究、创造,但是今天艺术如何还仍然有像以往那样的魅力和作用呢?这就需要思考今天的文化构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通常说全球时代带来的就是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激荡,进而相互融合。而新的艺术创造就处在这样一种新的综合背景之下,或者说语境之中。
我曾经打过一个很普通的比方,在传统的历史时间里,人类的文化或者文明就像一条条奔涌的大河,生活中的大河和文明的大河非常相似,或者确切地来说,文化与文明的大河和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大河非常相似,在不同的时间里穿行,但是今天我们似乎看到文明的图景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今天处在一个海洋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只是作为海洋波涛起伏的各种因素,而我们知道河流的指向是一种矢量,它是不断往前的,而海洋的形态是波涛起伏,在不同的旋转流动。这个流动不是矢量的流动,而是起伏的涌动这样一个形态。
这样导致我们每个个体,无论是从事任何的创作、创造都变得困难了,不仅像在河流中那样搏击奋发的勇气,更重要是要在完全不能掌握的这样一个大海的起伏中来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这就是我们进入的当下的文化的语境或者说文明的进程。由此回到我们从事的艺术或者美术的创作来看,我觉得经历了百年来的现代历程,我们真的从原来的形态走向了新的形态,尤其是从原来作为个体的这种探索,一种可以堪称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创作方式走向了今天需要在综合的知识系统、交互的文化信息,甚至包括具体的创作方法、创作的媒介、材料、条件这样一个新的综合体中,才能真正体现个人的价值。
也就是说,个体的价值和整体的文化语境之间在今天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对于中国艺术来说,百年来的历程所碰撞的、所遭遇的其实不仅是各种具体的文化因素。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受到来自西方的视觉系统的新的冲击,由此开始了我们前辈艺术家努力探索,把外来艺术经验和中国自身的文化主题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探索的道路,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留下了许多十分艰辛的足迹。
去年中央美术学院正逢百年校庆,其中百年的这样一个时间段落让我们不断的去追怀老前辈们的创业艰难之路,以及创造的功劳之举。所以我们看到中央美术学院乃至中国美术界的许多老前辈一步一个脚印都在努力实践一条把外来经验与中国文化命题相结合的艺术创造道路。我们把它统称为“先驱之路”。
今年我们又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美术,这一条道路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我们有一大批,今天也称他们为艺术先贤了,他们在七十年来的中国美术的发展中,也是针对不同的时代特点来进行创造。我们今天来看那些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包括中央美院美术馆许多方面的收藏,就可以看到在那些充满激情的时代,许多艺术家是努力探索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语境下,包括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语境下,如何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又能够反映新的时代特征。
“在眼光上要极度地打开,因为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今天的中国艺术学子,如果说能够为我们这个时代有所贡献的话,就是需要站在时代之中,从而能够形成自己创造的那种最真实的动力。”
从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十年代到今天,所以在中央美术学院这样一个具有缩影式的艺术群体中,可以看到艺术的命题、要解决的课题、要建立的主题其实都有相当的时代印记。而正是因为有时代印记,这些作品才会进入历史,为我们今天所不断地去欣赏,特别是从中得以启发。
但是今天在《洞见ART》这个节目里,显然不是谈论中国艺术史,或者说百年以来的艺术史。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更加真实的当下,也就是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文化语境中作为中国艺术家或者作为中国艺术,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寻求自己的定位。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艺术在全球的艺术的平台上,是经常能够有亮相的机会的。甚至可以说,今天凡是称之为国际的艺术展览活动或者世界的、全球的艺术展览活动如果中国艺术缺场,不在场,那几乎不能称为国际。当然也包括发生在中国,我们自己本土上的各种活动。所以今天的中国艺术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机遇,就应该看到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国家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中所形成的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有惊喜,这个力量有精神的,但更多是在现实中可以感受到的。
譬如说我们谈到中国速度,速度二字就展现出中国人的勤奋。我们做了很多,我们也做得很快,在做的过程中也充满着热情、冲动。比如说我们谈中国方式,在1950年代,乃至1980年代我们一般不谈中国方式,因为那时候我们或者比较封闭,或者急于吸收别人的营养,我们还来不及思考或者说还提不出中国方式这样一个命题。但是到今天,无论是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到文化艺术的各种活动,我们都在讨论中国方式。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家对西方的了解、对国际的了解,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之后,到今天大家更多的在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当然这是整体的,不是指个人的、个我的方式,来形成中国艺术整体的面貌。
有时候我们也听说,国际上对中国艺术的评价,有的很欣赏的、很佩服的,也有的是很挑剔的。也就是说,中国艺术自身的原创分量,原创的内涵在今天的世界艺术界真正占有多少份额。当然对艺术的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是这些年来中国艺术界提出来的用自己的方式来从事当代的表达、当代的探索,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如果我们还跟着所谓国际艺术的风向标那么走着,或者我们在观念上到基本的这个理念上,从艺术表达的手法上,到艺术媒介的使用上还完全走别人所走过的路,用别人的方式,那么中国艺术就会失去真正的力量。因此,今天在中国艺术界,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其中的主要不足我认为就是在基本的原理上,在艺术家的思维空间里,还缺乏真正站在本土,站在本土的社会变革的现实中,站在本土拥有传统的生活方式中,站在本土今天我们所能够感知感受的各种具体的情境之中。
“艺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而是提示出对未知的思考。”
所以,从观念到理念,从命题到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已经有过的东西所左右。所以今天的中国艺术十分重要的就是要能够真正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当代的创造,为整个世界的艺术图景增加一个鲜亮的板块。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艺术家,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我的同事们,我觉得大家是比较清醒的,是努力在三个方面形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和研究的支撑。一个首先要有宽阔的视野,要了解今天世界艺术格局的一些基本特征、重要趋势。第二是要不断地返回自身的传统之中去寻求传统艺术观念文化理念的支持。把中国自身悠久历史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重要命题形成当代转换。因为这些命题它的价值就在于,它像我们自身的基因一样,几千年传承下来,它有可能沉睡在那里,这需要我们今天去发觉、去点拨让它活化起来,或者说用今天的智慧进一步去激活传统的文化思想、学术、艺术的各种观念,从而把它变成我们今天创造的重要的支撑,而这份支撑应该说是使得中国艺术无论在国际舞台的哪个方面呈现,它都能拥有非常内在的力量,它不仅是一般的视觉的特色,不是视觉样式、手法、媒介的特色。
比如说,我们通常也会说,我们中国画我们的水墨应该走向世界,让其他文化背景的公众能够了解水墨,了解毛笔和宣纸的性能,这些当然需要,但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支持。当然,你可能用了传统的媒介,所以今天中国艺术第二方面需要建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自信。
第三,在艺术的方法论上,我前面说了我们进入了一个综合的时代,在综合的时代里,作为视觉艺术的方式,它有着多种可能性,它有着从某一个画种类型进入,但是从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形态走出的这种可能性。其实每个人学画之初,用的都是某一种媒介、某一种手法、材料,甚至某一方面的所谓的师承。但是真正进入创造就应该把来自不同的营养汇集起来,进行一种真正在心灵里的这种酿造、酿化,从而变成创造的一种动力。所以我觉得今天的中国艺术,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艺术,应该是有这么一种,新的一种文化因素的丰富性,文化意涵综合性的特征。由此才能回到艺术最本初的问题,艺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提示出对未知的思考。艺术本身不像一篇学术论文要给定一个明确的答案,艺术的可爱或者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提出了问题,它从艺术家个体的感性出发,个体的思考出发,从一个具体的媒介和创作的方式出发,但是它最后提供给社会的是一个更具有综合意涵的一个文本,一个视觉的文本。可以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或者说获得感应。
“尽可能做到洞见,能够成为一种,或者说能够把所有的感受、感知、感觉转换成创造的动力。”
由此,我想到我们今天从事艺术教育,我们要给年轻学子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语境。因为今天的学校已经不可能是一座有围墙的学校。整个信息时代带来了年轻学生们知识空间的不断扩大,但是有一点又是我比较焦虑的,那就是怎么样使我们的年轻学子,其实也包括我们当老师的这些艺术家、艺术教师们,在思维上能够有更大的张力。
一方面要感受了解,尽可能去触摸我们现实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真是要在眼光上要极度地打开,因为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今天的中国艺术学子,如果说能够为我们这个时代有所贡献的话,就是需要站在时代之中,从而能够形成自己创造的那种最真实的动力,因为所有的借鉴,无论是看展览、看画册、看各种形式风格的作品,它都不能解决你形成自己原生的创造动力。只有真正去感受,去体验、观察,包括尽可能做到洞见,能够成为一种,或者说能够把所有的感受、感知、感觉转换成创造的动力。
另外一方面,艺术又是需要埋头苦干的,又是需要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对一个具体的媒介和某一种手法进行精益求精的钻研。这看上去属于技术层面的实践,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对事物能不能入木三分的感受,能不能真正做到切肤之感的这样一种体验。因此一个宏阔的思维空间,一个尽可能深入的,我觉得这两个方面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的基点,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够打开思维的张力,拓展思维的张力,注重在思维的张力中来喷涌自己的创造热情,我相信他的艺术就不仅仅是感动了他自己,也能感动我们。由此我想到就像黑洞的照片,这是公布了最初的黑洞的形态,但是黑洞是什么,光凭照片也不能让人真正的感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公布的照片,也只是我们进一步去向往黑洞,去向往未知的世界的一个新的起点,谢谢。
编/艺讯网
(文章整理自主讲人演讲内容 相关影像图片来源网络)
《洞见ART 》是一档专注于艺术类思想传播与知识分享的视频栏目,第一季我们邀请了十一位观点、知识、趣味兼具的思想者或探索者,分享他们独特的思想、经验和成果。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卓越演讲者将带领我们从惯性思维中挣脱出来,去认识世界的本质、艺术的核心、思考的乐趣 。
有价值的思想传播与知识分享,带来专业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的视角,它们重塑我们的思维,引领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我们相信,每一场演讲激发的都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思想火花。
第一季十集即将陆续播放,敬请期待!
《洞见ART》
透过屏幕,预见未来,洞见真理。
每个人都是“洞见者”!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出品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了解“洞见ART”更多内容!
转载及合作请后台联系。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