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星1979”:一次逼近历史真实的回顾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0-08-31

 “星星1979” OCAT研究中心 


提及“星星”,大多数艺术圈人士并不陌生。星星美展的实际展览情况如何,想必除了当事人和亲历者,很少有人能回答上。在事件过去的40年中,星星艺术家个展、联展,星星的回顾展不间断地展出,但回顾最为真切的当属近期于OCAT研究中心开幕展出的“星星1979”


在OCAT的展览现场,还原了1979年的“星星露天美展”的展览形式以及按序展出的一百三十余件作品[1],结合原始文献、纪实照片、出版物及影片,为我们带来了一次逼近历史真实的回顾。笔者试图从“星星1979”“《今天》杂志”“大杂院”“露天展览”四个展览关键点入手走近展览。


展览现场


 “星星1979”


1979年11月,栗宪庭作为星星事件的亲历者,以记者的身份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星星”的官方报道,文章从展览的组织形式、社会反响,以及作品的观念几大要点出发,以谈话综述的形式记录了王克平、马德升、黄锐和曲磊等的回答。栗宪庭还细致地记录了当时美术界的议论:这次展览对于打破“四人帮”文化专制所造成多年的思想禁锢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敢于用自己的语言把他们的苦闷与思索表达出来,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告诉观众,应该说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文章最后指出:“不管如何评价这个展览,它的产生和反响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2]栗宪庭看到了“星星”的价值,但他描述的对象——1979年末的星星美展,并不构成“星星”研究的起点。


展览现场


70年代末,中国的政治文化迎来春天,大量非正式地下民间刊物涌现,如《今天》《沃土》《北京之春》《四·五论坛》《探索》等。1978年10月的一天,黄锐向来家里的北岛和芒克提出创办诗刊的想法,三人一拍即合,创办了《今天》杂志。杂志创办后,芒克成为了核心人物,黄锐主要从事美编工作。在这里,他感觉没什么事可做,又似乎有一种失落感,他在回忆文章中说:“诗人们出了风头,可是画了蓝色封面的永远停留在了蓝色封面上。”受启发于画家薛明德在这年6月举办的露天展览,他开始酝酿新的行动,想要组织一个“可以镇住全国的展览”[3]。黄锐与在机械研究所描图又同时在各民刊上插画的马德升提出这个想法,两人在东四胡同“七十六号”大杂院召开了画展的成立会后,画展的筹备工作正式开展起来,曲磊磊、李爽、薄云、王克平、严力、毛栗子、杨益平等人陆续加入。


展览现场


1979年夏初,展览筹备就绪,黄锐和马德升开始向北京市美协申请展览场地,美协负责人刘迅在黄锐家里审看了作品,当即同意安排。但是无奈这一年的展览已经排满,只能等到第二年。“星星”的成员们商议,最后商议决定在美术馆东侧的街边公园露天展出[4]。1979年9月27日早上七点,一伙人在美术馆外紧张地布展,八点二十分布展完成,40多米的栅栏挂满了150余幅油画、水墨画、木刻、木雕,附近的树上也挂满了作品[5]。观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超出想象。就这样,“星星”诞生了[6]。


观众聚集在首届“星星美展”作品周围

1979,摄影:李晓斌,星星艺术基金会惠允


《今天》杂志


黑白印刷的《今天》杂志


“这个封面带有时代色彩。”黄锐回忆起自己设计的《今天》杂志封面时了然于胸,“当时只要印出来,拿到西单民主墙那边,马上一抢而空。就为了这一个蓝色。为什么呢?当时看不见一本书的封皮是蓝色的,全部是红色的、白色的,就是没有蓝色的。蓝色是什么?蓝色是天。天是什么?自由、无限。这是一个小儿科,可是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在展览现场的文献展区这期杂志的封面印刷原版得以展出,我们看到蓝色背景中,以正负形呈现的男女形象就像是呼吸到了天空中的新鲜空气。这一板块为我们呈现的是——“星星”与文学群体“今天”的互动。


北岛曾在1992年的一次活动上回忆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一些往事,其中谈及在当年的《今天》中,“派生出来一个组织,就是‘星星画展’。”作为《今天》杂志的创始人之一,黄锐不仅为《今天》设计封面版式,也参与编务写美术评论。马德升他的短篇小说《瘦弱的人》及木刻发表在创刊号上。阿城几乎从一开始就成了《今天》的主要评论家,什么都评。王克平最初则是以朗诵者的身份,出现在1979年春天《今天》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曲磊磊是从第三期起随着他的线描画一起进入《今天》的。兼诗人与画家双重身份的严力,很早就在《今天》发表诗歌……那时候不分门类,只要气味相投,就会走到一起。[7]在北岛看来,当时的《今天》和“星星”就像孪生兄弟一样。


在具体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诗人和“星星”画家在作品意象、元素使用等方面的类同。不同的是,他们赋予了天空不同的感情,黄锐的布面油画《圆明园-新生》中,废墟残垣伫立在一天蓝色的天空之中,与他设计的《今天》杂志封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曲磊磊的马克笔作品《这儿的黎明静悄悄》,用点线面的形式刻画了光芒四射的天空下人们的前赴后继,洋溢着一片新生的希望。马德升的木刻版画《天空啊,多大多美》画面元素简练,但是黑白两色的强烈对比凸显了抬头仰面的女子对于“天空”之外景象的憧憬与希冀。江河刊发在《今天》杂志的诗歌,兼具了黄锐作品中蓝色和天空的意象,同时也与曲磊磊作品中的太阳和光芒元素如出一辙:


只要太阳用光牵动荼毒

劳动就会洋溢着爱情

金色的麦芒、饱满和富足就会接近天空

接近蓝色的透明的世界


黄锐,《圆明园-新生》,布面油画,约60 x 80cm,1979年,艺术家惠允

曲磊磊,《这儿的黎明静悄悄》(左下),马克笔画,约12.8 x 18cm,1976年 星星艺术基金会惠允

马德升,《天空啊多大多美》,木刻版画,约16 x 8cm,1979年,私人藏家惠允


此外,《今天》与“星星”互动还体现在“大地”“废墟”等元素和意象的使用之中[8]。如赵大陆油画作品《路》,北岛的诗歌《冷酷的希望》同时描绘了“天空”和“大地”的意象:


天空低矮的屋檐下

织起灰色的篱笆

无数泡沫的小蘑菇

载满了路上的坑洼


赵大陆,《路》(左下),油画,约30 x 30cm,1979年,星星艺术基金会惠允


大杂院


“如约在几天后赶去参加筹备画展的聚会,地点在东四十四条的一个大杂院儿里,西屋,墙壁斑驳。晚上,灯还没罩儿,映得人如木板画,越近灯下,越有木口板的精细。灯左马德升,灯右黄锐,两个发起人,都谦和,热情,声音中气足。屋里坐满了人,几乎都抽烟。烟弥满到屋外,屋外也有人,站着,凡遇到紧要处,就挤到门口。”[9]阿城在回忆文章中描绘的“大杂院儿”,黄锐称之为“七十六号”,它既是刘念春的家,也是《今天》杂志的会议地点,更是“星星”成员们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星星”历史的发生。 


类似的场所还有黄锐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东街64号的家,它不仅是黄锐与北岛、芒克商议开办《今天》杂志的地点,也曾集中了“星星美展”的作品。还有位于东城区张自忠路4号《今日》成员赵南的家,每月第一个周六晚《今天》作品讨论会在这里举办,最多的时候能聚齐五六十人。


展览特辟了这样一个有着多重功能含义的私密交流场所。在这个空间中,茶桌上摆放的暖瓶和茶盏,书桌上的图书、诗歌集子,墙体上挂着的抽象绘画……这些星星成员们的所用之物被一一复现出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深刻的历史现场。它与这处空间背墙上——策展人用图钉标注的艺术家的居所形成呼应,一同建构出这群业余画家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因为文学艺术聚合或散开,构成了当时中国最为真实的人文交往景观。


展览现场

“星星画展”艺术家居所


露天展览


大杂院为“星星”画家们提供了偏安一隅的活动场所,但是完整的艺术话语体系还需要公众的参与。在OCAT 的主展厅,斑驳的树影,挂满作品的栅栏将我们带回1979年的历史现场。在露天展览之前,“星星”还名不见经传,“星星”的参与者们也默默无闻,“星星”为什么能够快速成名?四川大学易丹教授在其2002年出版的著作中将“星星”从私密空间——“大杂院”,到公共空间——“街边公园”的突入称为是一种成功。事实确实如此,露天展览并非“星星”首创,1979年3月2日,薛明德在北京西单民主墙就曾举办巡回露天油画展。[10]公园展出“星星”也非首个,1979年 6月,同样是民间组织的“无名画会”在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了“第一届公开画展”。“星星”似乎是以这些实践为跳板,完成了自己的豪迈突围。这也导致了“星星”与这些画展,以及其后的“85新潮”形成了持续多年的中国现代艺术“起点”之争[11]。


在中国美术馆外展出第三天,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以“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为由将星星美展关停。为了获得展览的权利,当晚,“星星”和其他一间民间刊物的人商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日,举行一次抗议游行。游行结束后,扣押的画作归还,并允许恢复关停的展览。当年11月23日至12月2日,星星美展得以在北海公园画舫斋继续展出。1980年夏,星星画会也正式在美协注册成立。1980年8月20日,第二届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构成了完整的“星星”事件和它的两届三次展览。2007年,在今日美术馆开幕的“原点:星星画会回顾展”声称:“‘星星画会’在1979年和1980年分别举办了两届画展,在当时就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由此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道路,在今天我们对历史所进行的审视与整理之中,‘星星’当之无愧地被视为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原点。”


观众们参观首届星星美展,1979,摄影:李晓斌,星星艺术基金会惠允

观众们参观首届星星美展,1979,摄影:李晓斌,星星艺术基金会惠允

 《今天》在紫竹院公园举办的交流会,1979,摄影:王瑞,星星艺术基金会惠允


“星星1979”并不试图提出并回答这一问题,它以四个板块——(1)1979年的社会文化环境;(2)“星星”与文学群体“今天”的互动;(3)首届“星星美展”的内容与形式;(4)观众及“星星”成员对该展的反馈——为讨论焦点,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历史重构,鼓励对“星星”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的发展做进一步的研究。展览的四个版块有机联系,无论是从历史主义的叙述,还是聚焦于艺术本体,均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现场。


陈丹青在“回顾展的回顾”一文提到,美术馆的通常陈列多少有所侧重、缺失,不完整,必须靠某种安排予以平衡,因此讯息和效果难免是局部的、片面的,回顾展的意图是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意图,淡化既有的宿见,以尽可能完整无缺的面貌,使观者更自主更真实地面对艺术家[12]。“星星1979”为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次直面真实的机会。


观众正在星星美展上观看曲磊磊的钢笔画作品,1979年9月27日,摄影:李晓斌,星星艺术基金会惠允

“星星”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前留影,前排左起:曲磊磊、李爽、钟阿城、马德升;后排左起:王克平、严力、黄锐、陈延生,1980,摄影:欧普雷,星星艺术基金会惠允


“古今中外在事实上几乎是没有判断就没有历史了,结果变为重要的是判断,可是十年前那盏昏黄的灯哪里去了?斑驳的墙壁哪里去了?”[13]“历史,对于某个人,某些人,也许是那些不能与他人共享的部分。阿城在回顾星星往事的这句总结,为“星星”的数次回顾展套上了枷锁,“星星1979”同样未能幸免。好在此次回顾为我们贡献了一次审慎而又客观的再现过去式的阅读。



 文丨杨钟慧 

图片主办方提供




参考文献:

[1] 1979年的星星美展实际展出了150余件作品,此次展览策展人荣思玉在展览现场介绍此次展览有二十余件作品因为史料缺乏未有列出。

[2] 栗宪庭,“关于‘星星美展’”,载《美术》1980年第03期。

[3] 黄锐访谈集,《今天》总79期,《今天·星星画会专号》。

[4] 展览地点最初考虑在西单、西郊圆明园、复兴门广播大楼前,但都不理想,后意外发现美术馆东侧的小公园,才定下来。引自易丹著,《星星历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页15

[5] 23位艺术家的一百五十余件作品,以及不知名人士临时挂上的作品构成了第一届星星美展的第一次展览。展览因为四月影会的的摄影参与,被生动地记录了下来,这些照片构成了我们今天回顾星星画展的主要文献资料。

[6] 星星在中国美术馆外展出的第三天,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以“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为由将展览关停,作品被收缴。为了获得展览的权利,当晚,“星星”和其他一间民间刊物的人商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日——举行一次抗议游行。最后在美协的介入下,11月23日至12月2日,星星美展得以在北海公园画舫斋继续展出,参观人数众多,最多的一天卖出了超过 9000 张票。1980年,第二届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展出,构成了星星的两届三次展览。

[7] 北岛访谈,《今天》总79期,《今天·星星画会专号》。

[8] 关于《今天》和“星星”画会的关系讨论可以详见韦嘉阳,“星星只有在黑暗中闪光”:文艺“星系” 中的“星星美展”(《文学》2018秋冬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和赵艳芬, “《今天》(1978-1980):从作品意象到主体形象” (扬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9] 阿城,“星星点点”,载《倾向》杂志1999年。

[10] 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页 464。

[11] 学界关于“星星画展”意义的讨论可以参考,霍少霞著,《星星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 1979-2000》,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7年,页7-13。

[12] 陈丹青,“回顾展的回顾”,载《美术研究》1998年02期。

[13] 阿城,“星星点点”,载《倾向》杂志1999年。





展览名称:星星1979

展览时间:2019.12.20- 2020.04.12

策展人:巫鸿、容思玉

地点:OCAT研究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 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主办:OCAT研究中心

支持: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星星艺术基金会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2019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