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尹吉男携央美顶流天团,如何开启“1+5”独白对话?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0-08-31

 “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 

 

对于观者而言,一场展览能把五位极具个性的艺术家放在一个空间里,是充满着巨大的吸引力。2020年1月初,由尹吉男担任策展人,聚集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五位艺术家:刘庆和、隋建国、苏新平、徐冰、展望的群展“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举办


“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展览现场


展览的名称为“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独白”与“对话”在行为方式上是对立的,但行为的目的是相同的。当五位艺术家作品被空间所连接,则为独白提供对话的局面。当观者介入展览空间时,再次介入对话与交流的空间。


策展人尹吉男提到,本次展览的最初想法来自其主编的一本书《今年,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这本书中收录了这五位艺术家的文字性自述,如同独白的存在。自述的本质是独白,独白的理想是对话,希望在对话中得到理解。


“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展览现场


正如策展人而言,虽然人类的语境已经全球化了,贸易战虽然不是冷战的替代品,但它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我们的部分思维。国家主义并不能代替国际主义,现实主义也不能代替理想主义。这些看似紧迫的现实主题不一定都能成为绝对的艺术主题。提出一个让艺术家彼此认同的的艺术理念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仅仅具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国际文化语境,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变动的见证者,又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参与者。他们提供了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艺术形式。


策展人并没有给予艺术家过多的限制,让艺术家自主的选择。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作品?或许都带有某些有意或无意结果。展览分为两个空间,第一个展厅中间,多张如屏风悬挂的海报,展示着策展人与五位艺术家的信息。展厅两侧格一张白色长案台,放有艺术家的画册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供观者查阅。


策展人-尹吉男

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主编。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 、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刘庆和

×

《投石》《摸石头》《离岸》


刘庆和

刘庆和,1961年出生于中国天津。1981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2在马德里康浦路狄安塞大学美术学院访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庆和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等地举办个展,也在德国格平根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查森美术馆、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孔德杜克宫、匈牙利德布勒森美术馆等地举办群展。他曾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水墨艺术家大奖,上海证券报年度金艺术家奖,《艺术财经》2013年度水墨艺术家奖。他的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和个人收藏。


刘庆和《投石》,200×300cm,纸本水墨,2018

刘庆和《摸石头》,纸本水墨,200×300cm,2018


第二展厅中集中展示了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刘庆和的《投石》《摸石头》《离岸》三幅水墨作品出现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谈到,这三幅作品只在武汉的合美术馆“刘庆和:同尘”个展中展出过一次,在北京还是第一次展出。刘庆和作为中国当代水墨的重要代表,一直都在探索水墨的现代性问题,水墨作为中国传统符号的语言归宿,如何酝酿出该有的时代特征,这是他作品中隐藏着这些思考的问题。刘庆和的三幅作品都主动的挑起人们对现代社会处境的感官与思考,在当下都市生存的人们充满着复杂而内隐的情绪。


刘庆和《离岸》,纸本水墨,210×500cm,2017

展览现场


《投石》中的跳动的浓墨线条,正如情绪的波动线。在充满顾虑的时代中,我们需要将心中之石投向何方,才能获得内心的观照。《摸石头》给人带来依旧是不明确的状态,画中的女子双手依抚在山石上,却侧视前方。刘庆和如同旁观者记录着人们行为背后隐匿的情绪,他的观察就如同他的画作的表达,从皮肉的缝隙中散发着情绪。《离岸》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经济上的离岸的概念,在当下的金融社会中刘庆和的水墨主题与内容,总会与现在的社会发生自然的关联,从而引起观者的留步。


相关推荐 

👀 纪录片丨 “刘庆和:同尘”个展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刘庆和的水墨新叙述



苏新平

×

《荒原8号》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造型学院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促进奖”提名奖、鲁迅版画奖等。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七届教学名师,2014年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油画类大奖”,2015年获“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旧金山博物馆、福冈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收藏。


苏新平《荒原8号》

224 × 2296 cm(56 × 56cm × 164)

纸上铅笔,2015-2019


苏新平此次展出自2015年创作至今的绘画巨作《荒原》系列。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版画领军人物之一”。苏新平来自于内蒙古,他说走上绘画这条道路具有偶然性。但他身后的家园与草原却从来没有远离过他的内心与艺术。从早年《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宁静的小镇》《网中之羊》《对话》等系列石版画,作品中带有一种旷达的寂静,这股寂静仿佛在观看黑白的默片,没有话语,但让观看的思绪却自带剧情。作为艺术家苏新平始终带有对当下艺术的感知度,也影响其对艺术的观念、方法以及新媒介的思考与改变。


部分细节


作品《荒原8号》长达22米,苏新平对荒原与废墟的描绘,来自于自己早年在内蒙古生长的环境,荒原的灰墨色就如同中国古代传统水墨山水的形色。草原上破败的荒草,年复一年的生长、荒芜,就如同当下社会的某些景象,在变化与转型中所凸显的忧虑。作品视觉上的呈现,给人带来更多有关现代图像语言的关注,为何具象与叙事的内容被如同灰烬般的图案替代,或许现代艺术的图式会走入荒芜之境。


相关推荐 

👀 纪录片丨苏新平:万物皆有裂痕

👉主体的镜像:苏新平版画四十年作品展 



隋建国

×

《云中花园》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理解和认识。


隋建国近期个展有:《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9)、《体系:隋建国2008-2018》(深圳OCAT,2019)、《肉身成道》(北京佩斯画廊,2017)、《盲人肖像》,(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弗里德曼广场,2014)、《隋建国的掷铁饼者》(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2012)、《运动的张力》(北京今日美术馆,2009)、《隋建国:理性的沉睡》(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2005)等。他曾参加《罗丹百年大展》(法国巴黎大皇宫,2017)、《城堡中的花园——第九届巴腾贝格雕塑双年展》(德国法兰克福,2013)、《见所未见,UNSEEN——第四届广东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2012);《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2012)等群展。


隋建国《云中花园》系列,光敏树脂3D打印,2014-2019

部分细节


隋建国的大型3D打印雕塑《云中花园》系列,是他在2019年北京现代民生美术馆举办的“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个展中所展示的重要作品。雕塑对于隋建国而言,早已从造物阶段走向创物阶段,作品的物质性特征被思想、文化所包裹,并走向一个诗意的未来之境。“从‘盲人肖像’到‘肉身成道’,期间的过程将近9年。借助3D技术,我才完整展示了‘泥’的形象,同时也强调出人的参与——印在泥塑周身的我的手的纹路。从文化的角度上理解,雕塑作为一种媒介,在这里成为‘天地万物’生成的一次具体化身。


展览现场


在本次展览中,当隋建国的作品置于其它作品间,产生出独有的诗意,雕塑如同山石,穿梭其间如同置于园林之中。雕塑上带有清晰的塑泥时的指纹,然而泥的原本气息被现代的技术所置换。《云中花园》的“云”指的是云储存,这些被放大的指纹被现代科技所幻化,从而带来人们对未来雕塑的思考。


相关推荐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Echo of System: Sui Jianguo 1997-2019



徐冰

×

《地书》


徐冰,1955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国纽约,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堪萨斯史宾沙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等国际展。


1999年由于徐冰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亚瑟“天才奖”(MacArthur Award)。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评委会主席奥奎(Okwui Enwezor)在授奖辞中说:“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5年被美国康乃尔大学授予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教授称号,获得美国国务院颁发艺术勋章。

徐冰《地书(白书)》

书卡纸,35.5 x 24.5 x 7cm,2015


徐冰的《地书》是一件来源于对当下符号系统意义的反思性回应的作品。图像时代让语言的功能逐渐被某些符号系统代替,甚至能成为普通的日常语言交流的工具。《地书》分为黑白两册立体书,讲述了主人公小黒(一个标准白领)一天24小时忙碌风趣的生活。这本书没有用任何文字系统的语言,但当人们翻阅时便能读懂书中的内容。符号语言让表达的含义更具有独特性与情绪性,面对这样一套语言系统时,世界的交流变的更为简单与便捷。可是这样的语言系统更适合于日常的语言交流,却很难进入深度的意义传播。


展览现场


《地书》是徐冰继《天书》后关于语言、文字、符号在当代文化语境存在意义的深入思考。在全球性不断增强的语境下,怎样用某种方式与思想去链接多样语言形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价值,徐冰的新英文字体就是在这种思考下产生的。就如同徐冰所说的那样,这两本书都有一个理想:“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相关推荐 

👉以真乱假:《蜻蜓之眼》与徐冰的图像世界 

👉徐冰:建造一个闭合的“圆”



展望

×

《困局》


展望

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假山石系列是其观念雕塑的代表作。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展望在中国美术馆,798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龙美术馆举办过大型个展。曾参加上海,威尼斯,新加坡,夏威夷等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三年展。其作品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伦敦大英博物馆,旧金山Deyoung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首次收藏陈列的中国当代雕塑作品。


展望装置《困局》

六面体白墙,篮球,尺寸可变,2019

(图片来自主办方)

展望装置《困局》内部


展望的装置作品《困局》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冲力与体验感。作品外观如同一间白色的方盒子,在白色的六面体中当观者把球扔置于其中,球会产生不规则的运动。球体在与白色的墙面上撞击产生的痕迹形成类似壁画的图案。空间与时间,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在同一个场域内发生交换。球在跳跃的过程产生另一层新维度,在三维的空间中运动的球体构建出四维空间的欲望,但由于受到三维空间的限制,却无法逃脱而形成困局。作品给人以深刻反思的问题,人类前进与发展的困局究竟来自于自身还是外界的干扰。在这个自由的维度当中,我们看似是自由而可以突破的,但往往事实上当人处在一个固定的空间维度后,容易受困于其中却很难获得更大格局的突破。


展望装置《困局》模型


展望善于用简单的材料营造出具有实验性质的艺术作品,但其中往往包含复杂的问题特质,但作品表象的感官与心智的刺激,总能引发出人们对其不断的思考。


相关推荐 

👉展望作品《觉着》“生活之内——Jya艺术项目” 


展览现场


在同一个空间中聚集着五位巨大艺术能量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与艺术理念在如此之近的距离进行着碰撞,对于艺术家们而言,只是在熟悉中寻找着差异。但对于观者而言,更多的是面对着差异的艺术作品寻找着熟悉的问题。


 文/采访丨林路 

 现场图丨胡思辰 

(作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五个独白的空间对话”

策展人 / 尹吉男

五位艺术家:

刘庆和、隋建国、苏新平、徐冰、展望

展    期 / 2020.01.04 - 02.29

地    点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二空间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2019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