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疗反腐,刮骨疗毒之后,最终会以看病来检验行业格局 | 二湘空间

此语与时左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3-08-30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电视剧《医疗黑幕》剧照  图源网络
医疗反腐,刮骨疗毒之后,最终会以看病来检验行业格局
文/杨逍


两个月来,医疗领域掀起反腐巨浪,已有150多位医院领导人员落马。扫了一眼,这些人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省会城市、著名的三甲医院都很少,所以只能是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继上海之后,北京、天津、重庆、四川等多地相继公布了医药领域腐败举报方式,开展倒查工作,清退各种名义的讲课费、培训费、研讨费等不合理报酬。


对你我来说,能把病看好、能省钱地看病、能方便快捷地看病,这三条,才是我们的根本需求。抓一些腐败人员、整肃医药乱象、清理不合理取酬,这些手段都是好的,百姓都拍手称快,但最后都要归结到“看病”两个字上。


1、有个例子很能说明一种错误心态


有人怀念六、七十年代乡镇卫生所拿一个小纸包,包几片药,从来没有什么“过度治疗”。这位老哥大概是赤脚医生时代走过来的。我在联合国本部大楼,亲眼见到国际卫生组织对赤脚医生制度的肯定与赞扬,那个时代,能够迅速建立起涵盖乡村的医疗体系,不失为一种救急办法。


反映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


那个时代固然没有过度医疗,可是也严重匮乏医疗质量,更谈不上效率。如果有充足的医疗资源,何须培养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


感情上怀旧之余,应该去看看夏天北京儿童医院外面的地铺,同仁医院门口冬天半夜开始排队的人群,还有各大医院门外徘徊的药贩子。


2、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一种错误做法


可做可不做的手术,现在一律不做。我以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只有“该做”和“不该做”的手术。再不做手术,眼睛要失明,当然要做;早做手术,以绝延宕病情,当然也该做。有资格做出这种决断的,世界上只有医生,“可做可不做,一律不做”,这种做法是模糊的,容易让人怀疑医生不敢担当,不去担责。




上面两种,反映了这些年大家对医疗体系的最大意见,就是看病贵,即所谓过度治疗。


3、那么,过度医疗是怎样产生的?


公立医院是非盈利机构,非盈利不代表它不产生运营成本,那些大型设备、医疗耗材、博士硕士医生、大楼维护维修,这些都要花钱。但政府的投入大概10%都不到,90%以上的收入都要医院自己去创收。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是比较低的,为的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北京市普通门诊挂号最多是每人次50块,即使一天有两千个号,一年也才不到四千万,这点钱连采购医疗器材设备都不够,更别说养那么多博士硕士了。


于是医院就在药品和检查上做文章,明明是个普通感冒,也要你去抽血化验、做B超,照CT,折腾够了,也只是开了点常用药。


这也还不够,于是药厂登场了。以2022年数据为例,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是74亿,研发费用是2.8亿;白云山的销售费用是58亿,研发费用是8亿;华润三九的销售费用是50亿,研发费用是6亿;太极集团销售费用是46亿,研发费用是1亿;云南白药销售费用是40亿,研发费用是3亿。



销售费用,就是销售环节产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广告费等。这么高昂的销售费用,实际上很多是给医院当了回扣了,所以最近医药代表魂飞魄散,放假的放假,失声的失声。明明是一千多万的医疗设备,医院却花三千多万买进,贪婪的人把两千万独吞。这种情况也不排除有另一种可能,医院内部当取酬了。当然,贪腐分子在不阳光状态下,大把的钱揣进了自己腰包。


这不是抓几个医院头头、抓几个医药代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治本之策还在后面。


4、斩断不合理的利益链条之后,医院靠什么维系运营?


少数人权力太大,操作不透明,这些都是实情。今后药企的销售费用会断崖式下降,医院的来路不正的“创收”走不通了。医院全靠财政拨款吗?这涉及到体制机制的调整。


比如,推行药品、医疗设备、医学仪器的集中采购,把权力从医院手里拿出来。


再比如,推行医护人员年薪制,让他们有体面的收入。这些都是好的设想,其中包含不少复杂因素,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


5、如何兼顾效率与费用?


上面三条与我们发生的是隐形关系,它们会影响到下面的几个问题,这是与我们直接相关的。


看病的钱是会下降的,药费下来了,检查费下来了,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



效率是指什么呢?医院运转的效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核心是人的效率。


不谦虚地说,放眼世界,中国的医生,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在感冒季,北京儿童医院的大夫看个感冒发烧,平均到不了一分钟,就把你打发走。一天七八百个号,到了下班时间也走不了,总得都看完才行吧?


在中国,拍一个CT,当天就可以出结果,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支撑这个效率的,是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没日没夜的加班,透支的身体,疲惫的中年,越是大医院,越是辛苦。小时候看过电影《人到中年》,对潘虹饰演的眼科医生陆文婷,印象太深刻。


电影《人到中年》,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思考


同时这个效率还跟医院的绩效考核分不开。假如实行年薪制,会不会出现一天八小时,到点走人的情况?但愿不会,我相信陆文婷医生的精神永存,但人不能只靠情怀过日子,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如何保护,灵活的激励机制有它的好处。


更担心的,是为了省费用,而降低了效率。省钱不是目的,治病救人才是宗旨。该做的手术,还是得做。


6、过度医疗不可取,是否存在患者“要求过度治疗”?


认为六七十年代看病很简单的人,对现代医学完全不了解,对时代也完全不了解。从前那个年代,中国农民得了重病,有几个人能赶着马车进城去看病?离县城一百多里,更不要说省城了,而雨季的路基本上中断。就是九十年代,看看《秋菊打官司》,了解一下。


现在人都长寿了,从前没有出来的病现在都出来了;医疗器材更先进了,过去只有个X光机,现在横着竖着,切片造影,各种类型。


在法国,看个感冒,走的那个繁琐流程,一点不比中国少,只能比中国等待的时间更长,他们也严重依赖机器,医学发展到今天,就是这个结果。


该照的影像竟然不给照,恐怕没有哪个医生有那个胆子吧?


患者没啥毛病的时候,他会埋怨你给他一顿乱检查;待他有毛病你没给照,他会埋怨你耽误治疗!


为数很少的去医院经历,几乎每次取药窗口都会打架,不是患者和医生打,而是患者不耐烦。一边气得怒发冲冠,一边取高血压药。


这还不属于医患纠纷。


7、就医难的问题能否缓解?


医疗资源不足,和人民群众对健康企望之间的矛盾,不是立刻就能解决的。老龄化社会马上到来,需求只能是越来越大,这是明摆着的。


会不会出现一个月也排不上号的情况?英美国家看大夫都要预约,有时候要预约很久,我们这么大人口基数,决不适合这种搞法。


就医难,是进大医院难,进好医院难。北京孩子一个普通感冒,都跑儿童医院,你说儿童医院能容易挂号吗?问题是儿童医院这种水平的太少啊,只要稀缺,必然难进。


8、民营医院崛起?


医生也是人,也要养娃,也要还房贷。一个学医的大学生,5年临床,毕业大概23岁,再读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再“规培”3年,30岁还没赚到养活自己的钱,能顺利进到比较好的临床科室,大概31、32岁了,有患源,也需要一定资历,论资排辈,大概35—40岁才能出头,45以后扬眉吐气,还要保证没有大的医疗纠纷。


也就是说,30出头的医生还是个新兵蛋子,他们现在只有微薄的收入。未来医疗体制的调整,对这些人影响最大。


如果公立医院的经费拮据,私立医院会成为医疗体系的补充,公立医院的医生会受到诱惑。


9、未来你到哪里看病?


小病不要去著名医院,社区医院打针吃药都能办到。北京郊区建了很多医院,于是一般的毛病大家都不往市中心跑。这是北京,其他地方如何,不了解。


大病想进好医院也不容易,排队时间太长,没办法,就是病号多。


狠狠心,私立的可以无所顾忌地为你提供医疗服务,包括非常高档的服务,只要你有钱。这样,一次大病下来,你以为会少花钱吗?


10、人到中年


据说,电影《人到中年》有一个真实的特写,需要做角膜炎移植手术。当时恰好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去世,家里付不起医药费,于是把角膜卖给了剧组。潘虹回忆,这个镜头拍了小半天,拍完之后,她在心里默默地向孩子致哀。


医生和患者到了中年以后,大家的人生面临同样的窘境。腐败分子都是掌握权力的人,大多数医生,跟你我一样,人到中年。





作者简介杨逍,用毛笔写字,用键盘写书。公众号:书写者。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二湘好物空间最新活动
8月12日早6点30-8月14号晚24点整

本期给大家带来两盘好货!

第一盘货:纳兰杜的包包返场啦!喜欢一个人,眼睛是不会说谎的,喜欢一款包包也是。本期的包包,价格超美,希望你喜欢~

第二盘货:德绒清仓!这是我们今年第一次卖德绒,这次价格太合适了,原来只能买一件的钱,现在能买两到三件。错过这次,下次估计只能等到冬天了,而且再想这个价格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更多选择和惊喜点击此链接

更多往期精粹


孙春龙,曾经的调查记者,如今致力于帮助抗战老兵

她乘风破浪,永不退场

在西安,TFBOYS粉丝的疯狂让我开眼

范伟:聊斋先生说刀郎这个名字很适合做聊斋故事里的主角

韩红现身黑龙江灾区,从音乐家到慈善家的艰辛路程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