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美女嫁给贫下中农,对那个时代的反思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3-08-30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藏区插队纪实 3
文/东湖逸翁
编者按:东湖逸翁的藏区插队纪实我曾在民风开放的藏区插队凶宅惊梦得到有着同样经历的读者强烈共鸣,今天刊发最后一部分,欢迎读者阅读并留言。也欢迎读者投稿说出你们的故事,投稿请加编辑二木微信duijiudangge63

吃派饭的日子
因为上年度没有分配到粮油,生产队长就安排我吃派饭。每户吃一天,从村头挨户吃下去,直到村尾。吃完一轮后,生产队才给我分发了一些粮油,我就开始自己做饭了。
到了吃饭时间,照例有那家的小孩来学校叫我。是学生的,自然叫我老师;不是学生的孩子,则叫我什么的都有。大家都知道我是上山下乡插队知识青年,但对这些说藏语的小孩子来说,汉语全称很麻烦很拗口,则简称为“知识爸爸(叔叔)”,嘴巧一点的,则叫我“知识青年爸爸(叔叔)”。
我插队的卓尼县南部地区,大部分公社都分布在洮河两岸。地处河阳(北)的村庄,基本都是纯农区。我刚插队去的那个村庄既是河阳的纯农区。地处河阴(南)的村庄基本都是农林牧三结合的地区。每个村庄都有牧场和土地,还可以优先在国营林场搞副业,所以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好。我担任村学教师的这个村庄地处河阴,在当时,社员们的住房和吃穿条件都算不错。村民们对我的身份有点迷惑。说是下乡干部,又不是下乡干部,当下又在村学当老师。所以派饭时,家境好一点的,有酥油糌粑、奶茶,煮腊肉,炒鸡蛋,烙油饼,甚至有的还宰了鸡。饭后递给我一根长长的竹管,插进烧酒木桶,吮吸甜冽的自家烤制的烧酒。家境差一点的,最起码也会蒸白面花卷,擀白面饭。善良淳朴的藏族村民们,把我照顾得十分周到,至今想起来仍然感动不已。
和下乡干部不同的是,他们每天要交一斤粮票,四毛钱的伙食费。我是知识青年,是这个队上的一员,什么也不用交。但我牢记着一定要用刚学会的藏语说声谢谢。
晚饭通常要等社员们收工回家才做,所以很晚。一次到村西头的一家吃完晚饭,突然下起暴雨。我拿了主人家递给我的一把大黑伞,匆匆忙忙往回赶。当时我对整个村庄的地理环境还不是十分熟悉。走出他们家巷子,朦朦胧胧往回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住的巷口。瓢泼大雨中,四野漆黑一片,我好像置身于翻江倒海的水底,怎么也找不到一个白天熟悉的参照物。我就静静地站立在雨中。滑稽的是,我当时居然还想起了“伸手不见五指”的俗语,就真的伸出不拿伞的那只手,凑在眼前看,还真的看不见,才相信那句话不是妄说。嘴角竟冒出一丝傻傻的笑来。
后来,借着偶尔亮起的闪电,我终于找到了巷口。再摸扶着巷子两旁人家的木栅栏,回到了住处。这时全身都被淋得透湿,赶紧在铁炉里烧起柴火,脱下衣裤烘烤。紧接着,就打了两个响亮的喷嚏。
知青经验交流会上的美女
九月的一天,公社派人通知,县上要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典型经验交流大会,简称知青交流会,要我随同公社有关领导和干部一起参加。
交流会只开了一天。上午,县上领导(当时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讲话,强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全县农业学大寨取得的成果。总之,到处莺歌燕舞,形势一派大好,不是小好。
下午,安排的是优秀知青作先进事迹典型发言。一共安排了三个人发言。两位男知青,一位女知青。男知青讲的无非是如何不怕苦,不怕累,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心一闪念等等,并且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这些内容,在当时的报纸上比比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女知青。她在典型发言中说,她从自治州首府高中毕业,父母亲都是干部职工,所以从小缺乏深入农村第一线的锻炼。上山下乡来到农村(她在距县城较近的一个公社)插队以后,通过斗私批修,在劳动锻炼中逐步认识到了贫下中农的优秀品质。
她还用了一句“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话,证明贫下中农最可爱。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和传统观念决裂,和坚决反对自己婚姻的父母决裂,抱着扎根农村闹革命的决心和勇气,与一位贫下中农结为夫妻。她的发言引起台下一片哗然。尽管此前就有流言,但我们一直半信半疑。现在终于相信,“文革”版的《朝阳沟》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
站在台上的她,身材端庄匀称,娟秀的瓜子脸,精致的双眼皮,略略发黑的麦色皮肤。虽然当时的穿着打扮都很朴素,羊角辫,草绿色仿军制服,蓝布裤,解放牌球鞋。但她体态的美好还是遮掩不住。
看着她在台上发言,我一阵阵地心痛和惋惜。在知青中,我大概属于迟钝的人。由于这个公社只有我一个插队知青,在野性的村庄,始终是孤家寡人。当时我的目的很现实也很直接:通过插队这块跳板,尽快参加工作,离开这里。

图源网络对这位女知青的关注越来越多。据和她在一个公社插队的知青们窃窃议论,她的那位丈夫,年龄比她大十几岁,已经有三个孩子,老大都上小学了。那是大队文书兼会计,在村里算能人。他在晚上算账记账时,常叫她去大队部帮忙。后来大队会计和老婆离婚,和她住在一起。并安排她记工分等一些轻松活,后来又安排她当了民办教师。 
这件事很快就轰动全州。这位女知青的名字,至今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她是单姓单字。由于那时大多数人的姓名都是三个字,所以她的名字显得特别洋气贵气。从此后,她就成为这个县里的公众热议。有人说,大队会计是先奸后娶;有人说,女知青是投怀送抱。我则不断捉摸:从小娇生惯养的她,是因为吃不了苦而急切地寻求一处避难所?还是因为心生忧惧而饥不择食地减轻心灵的重压?因为当时知识青年在农村解决婚姻问题的,大多是男知青赘娶农村姑娘,最起码也是年龄品貌相当。
我招工后就离开了那个县,后来又到了外地。但她的事仍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我心。“文革”结束后,在知青返城大潮中,这种权宜婚姻纷纷破裂瓦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孽债》,反映的就是这些人的子女进城寻找亲生父亲母亲、寻找归宿的题材,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社会问题和家庭伦理问题大讨论。但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这位女知青怎么办呢?她对命运的抉择肯定要困难得多。也许,她会像当初的简单草率结婚一样,也选择简单草率地离开?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她都不可能坚守到底。
真应了后来流行歌中的一句歌词:我拿青春赌明天。但是对草率委身的这些女知青来说,她们付出了灵与肉,但是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的明天,离她们已经太遥远,太遥远了。像她这样的人并不是个例。她们还有明天吗?
回顾与反思
随着“文革”结束,上山下乡运动,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寿终正寝。但上山下乡以及附着于它的“知识青年”这个特定名词,却历久而弥新,在千百万人的话语体系中被一再提起,成为一代人生存经历和精神磨砺的标志。
提起插队,有些人很受伤,有些人很酸辛,有些人很无奈。我的插队经历却留给我很多温暖的回忆。我的幸运,大概由于我是这个公社当时唯一的知青,物以稀为贵。另外,藏族干部群众祖祖辈辈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慈悲为怀,待人接物十分真诚善良,在思想和行动上不那么极左。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择到离家较远的藏区插队的主要原因。事实证明,当时同学中凡是到藏区插队的人,工作分配都比较快。
回顾上山下乡插队运动,有许多回味与反思之处。
首先,它颠覆了知识与劳动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加剧了“知识”和“教育”链条的对立和碎裂。“老三届”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课堂知识,“新五届”基本都是在大批判、大斗争,以及“学工学农学军”中度过。没有教材,没有系统的学习安排,当然,也没有被打倒的老师们尽心尽意的辅导。从此,人们就开始以知识分子为耻,以“我是大老粗”为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术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到接受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从此,“知识无用”深入人心。为了躲开高压,规避风险,一代女大学生、女中学生,谈婚论嫁时,不是选择爱,而是选择家庭成分和“根正苗红”,爱情,被批为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图源网络
1972年冬天,我招工到了另一个遥远的藏区。随后,从省、州、县分配到这个公社的下乡知青成群结队,已经不可能插花似地安排在各村各户。县知青办和公社为此专门设立了几个集体知青点。知青和村民的关系也逐渐恶化,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知青们在用某种方式发泄他们的不满和反抗,村民们也在用某种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些“没规矩”的“外来户”的疏离和厌恶。无聊而冷落的生活中,知青们也用“成双结对”的行动来慰藉空虚的心灵。
凭心而论,当时的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知识青年也应该学习一些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应该是双向的学习。但是采取那种扎堆式“运动”的办法,以及惩罚型强制“接受再教育”的办法,却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不过,有一部分来自城市的知青,通过上山下乡插队历练,了解人生疾苦,结交底层朋友,培育自己的悲悯情怀和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的能力,作为精神财富,在其后的学业和事业中获益匪浅。但这不是肯定这一运动本身错误的理由和借口。 (全文完)


相关阅读:

我曾在民风开放的藏区插队

凶宅惊梦


作者简介本名曾维群,网名东湖逸翁。从事过国营商业、公安干警、刊物编辑、政务文秘等工作。年届古稀。祖籍甘肃,退休后定居天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方方:追思老朋友曹海鹰

奥本海默时刻,面对新技术的兴起,人类不能放弃应有的责任

医疗反腐,刮骨疗毒之后,最终会以看病来检验行业格局

红衣妈大闹苹果店,这是一个隐喻

孙春龙,曾经的调查记者,如今致力于帮助抗战老兵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