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论 | 谁在鼓吹西方"工匠精神"?我们欠中国工业一个道歉!
平论 | 眼观世界,平心而论。 ↑点名关注
导读:”讲透国产车、单反相机、圆珠笔芯、电饭锅和马桶盖背后的故事,让你看了解今天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和水平。“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写新文章,但最近看了一些事之后,始终如噎在喉不吐不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突然开始刮起了一股吹捧西方更具备“工业精神”的分析文章,大有当年吹嘘西方更具备“契约精神”之势头。而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则惨遭各路人马贬损为“缺乏工匠精神”,然而事实的真相真的如此吗?未尽然。
一:所谓的“西方更具契约精神”到底怎样?
关于西方人更具备“契约精神”这个老段子其实早已经酸腐发臭了,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就十分善于签订不平等条约,并随时毁约,以图谋更大利益,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了保住美国奥运金牌第一大国的宝座,奥委会不断修改规则,把中国人最擅长的乒乓球和跳水等运动的比赛项目一再缩减,目前乒乓球和跳水均只剩4个项目,远远低于世界锦标赛规定的项目。
而在美国人特别擅长的项目,如田径运动上,则不断疯狂增加。从一开始的3个项目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个项目。分别有:男子项目: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800米跑、1500米跑、5000米跑、10000米跑、马拉松跑、3000米障碍跑、110米跨栏跑、400跨栏跑 、 20公里竞走、50公里竞走、4X1000米接力、4X400米接力,以及女子项目: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800米跑、1500米跑、5000米跑、10000米跑、马拉松跑、3000米障碍跑、100米跨栏跑、400米跨栏跑、20公里竞走、4X100米接力、4X400米接力等…
坦白地说,如果说各项目稍微公平那么一点点,那么中国的金牌早就不知道超越美国多少了。(这里补充一句,美国等国家也有相当多数量拿津贴的国家职业运动员,菲尔普斯等多数都是职业运动员,也是用举国体制来参加比赛。)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在国际经济秩序上,商贸往来上,西方更是频繁破坏规则,恣意违反合约。以至于俄罗斯普京有次在大会上嘲讽到:“美国还知道有国际法?”
可是每当我吐槽西方的所谓“契约精神”时,总有人对我说:“周小平,契约精神或许西方是不具备,但工匠精神有目共睹的啊? 你看德国的汽车多精密,日本的电饭锅就是比天朝的精细啊,这就是“工匠精神”啊。”好吧,那我们就来谈谈这个所谓的“工匠精神”到底哪家强。
首先我们这里要建立一个常识,中国是工业后发国家,德国在1930年启动导弹研发的时候,我们这里还在军阀混战,我共正在被围剿,手里破破烂烂啥玩意也没有。这就好像是一场5000米的长跑,英法德美日都跑了4500米了,中国还站在起跑线上没挪步一样。所以,走在前面的国家,不可避免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我们国家太多太多。但这种领先不是因为工匠精神,而是因为发展的时间足够长。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和制造业都是从山寨和低品质开始锤炼出来的。德国制造最早是山寨和低品质的代名词,经常仿冒英国的缝纫机,惨遭嘲笑。美国在发展之初,很多武器干脆直接抄袭德国的设计,甚至抢夺德国科学家。而美国制造过去也是低品质的代名词,当年很多欧洲人都是看不上美国货,认为美国制造都是城乡结合部的品位。
但这些情况随着他们产业链上百年的积累之后,逐步打造出了自己的口碑以及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和门槛。这才让他们从山寨货的形象走向了精密制造的形象。 请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工业产业链上百年的积累!而中国,建国才66年。
不过我周小平向来认为,西方人一百年完成的事,我们五十年就够了。尽管建国才66年,但中国的工业领域和工匠精神正在全面超越西方。这里我举一些简单的栗子:
二:中国制造是否不如日本制造?
在我还小的时候,大约也就是十多二十年前吧,当时社会上流传一个很愤青的段子。说是日本人很狡猾,从不砍自己国家的树,只从中国买树去做家具,做筷子。一部分自己用,一部分卖回给中国人,就能赚好几倍的利润,即赚走了中国人的钱,还破坏了中国人的环境。
可能在过去一段时间,也许曾经的确存在过这样的情况。但其实很少有人想过,这真的是日本人聪明,中国人笨的原因吗?是日本人有生意头脑而中国人没有生意头脑的原因吗? 当然不是啊。日本人有钱买木材,中国人穷到卖木材,这是总有原因的。日本人的本钱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了,总有个来源吧。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当年的日本制造很厉害。
很多品牌现在的90后也许听起来都有些陌生了,比如日立电视、松下冰箱、东芝洗衣机什么的。当年这些日本制造凭借自己的价格和质量征服了全球市场,赚取了足够的利润之后,当然就不需要卖树换钱了。而当年的中国还没有这个制造水平,所以只能卖树换钱。
然而到了今天,中国在全球小家电市场口碑鹊起,长虹、海尔、格力、美的、九阳,TCL这些中国制造把日本逼到了什么地步呢?逼到他们的产品几乎从市场大份额上消失了。我前天把这个发到微博上去,结果立马有人跑来骂我说:“周小平你这是在胡说八道,日本的这些产品市场之所以被中国取代,是因为日本自愿退出罢了,人家只专注于更高端的家电!”
呵呵,我估计像这种无脑的话要是被日本企业家听见了,估计都想抽死丫的:“你才自愿消失,你全家都自愿消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一个产业链连最基础产品都不能成规模,又怎能堆积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产品呢?果然随后就有媒体深挖曝光出,几乎全部的日本精密马桶盖及部分日本电饭锅,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日本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就是包装和广告的角色。这种投机心态与用心制造产品的工匠情怀有着天壤之别。
日本制造被中国制造击败,不仅造成了日本产业领域的基础薄弱,更是日本经济持续二十年的衰退主因之一。目前日本经济窘迫到什么地步了呢?请看一份来自日本的经济数据,日本外务省早就发布过相关公告,2014年在日本木材出口中,面向中国的部分增加了96%,也就是说现在日本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地。而这些木材一部分被加工为了包装材料,一部分被制作成了精美的家具,中国消费一部分,另一部分返销回日本。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翻天覆地慨而慷的感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日之间这种贸易颠倒的过程,其实就是日本制造衰退和中国制造崛起的过程。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中国制造在这些大的经济领域取代日本,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专研制造业的中国人,是从海尔张瑞敏宁愿抡起榔头砸碎不合格冰箱也不让这些产品流出市场的那一刻起,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业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下催生出来的结果,是用质量和口碑征服了市场。
有人也许会说,小家电不算什么,在更精密的电子设备、细分领域上,中国不如日本和欧洲。那么在这里我就再和大家讲一下电子设备,比较常见的日用电子设备比如手机和智能手机,曾经是芬兰、美国和日本、韩国的天下。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三星。然而今非昔比,很多品牌早已退出了中国90后的视野,只存在于70后和80后的记忆当中。诺基亚、摩托、索爱几乎已经彻底消失了,三星勉强还活着但市场份额急剧缩水,取而代之的是华为。包括在欧洲市场,华为的销量和口碑以及工艺精细程度也超越三星不少。(欧洲市场研究公司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发布2015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华为手机第三季度在欧洲五大市场(大不列颠、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份额已经由2014年的第六名跃居第二名,成为增长最快的劲旅。)
其实手机不过是通讯产业的终端设备而已,在这个领域中国有两家企业的实力可以用可怕来形容,这两家企业就是中兴和华为。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家企业名字合起来的意思是:“为兴中华”。一个国家在通讯领域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如同一个国家没有了自己的空军一样可怕。 此前在全球市场上,也就是思科、IBM、惠普在横行霸道。然而自从有了中兴和华为,情况已经开始全面逆转。
如今中国通讯产业不仅在亚洲风生水起,更远销欧美甚至是拉美和非洲。走到拉美和非洲全是各种中兴华为通讯网络和基站,而美国对这俩家企业更是万分警惕,多次对中兴和华为实施制裁措施。用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多次终止中兴华为在美国展开的业务,给我们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能在产业领域上把美国逼到这份上的,估计也就中国了。
最后客观总结一下,日本制造目前最多在极少数细分领域上还掌握优势,做得比中国更好,但却都不成体系。并且这些细分领域优势也正在快速地被中国逐步取代。
三:中国制造是否不如德国制造?
长久以来,中国人都认为德国制造是最精密的,比如德国车的质量就是好,德国车床机工的确是世界上最精密的。
我们不否认德国产品的质量,但是正如我所说,这仅仅是由于其工业发展更早得多的缘故,这种制高点并非不可超越。随着中国制造基础的不断夯实,事情正在起变化。去年德国克努特公司再次向中国大连光洋购买高端数控机床,德国还欲申请大连光洋在欧洲的独家代理销售权,据悉这些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制造的高精度机床叶轮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均优于德国机床,但价格却比德国制造便宜一倍。这家德国公司过去是高端数控机床的生产商,但如今却成为了中国制造的经销商。
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机床是什么,机床也叫工业之母,制造之母。机床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 机床的精密程度直接决定了制造出来的机器精密程度。而大连光洋绝非中国唯一,在青岛还有数家数控机床企业,在产品指标上远超德国同类产品。机床的难度和工艺复杂程度,远非一辆德国汽车可比。因为汽车只不过是机器造的,而机器又是机床造的。
这也就意味着,也许在将来你去买一辆德国原装的进口车,尽管制造这个车的机器也是德国制造的,但这个制造车的机器,却很可能从中国机床上生产出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制造才真正雄居于整个产业链的最顶端。
当然目前来说,还有许多其他型号领域的车床德国制造的水平依然凌驾于中国制造之上。但这些只不过是他们的老本而已,以目前中国制造的崛起速度,他们百年积累下来的这些工业底子就会像烈焰下的冰山一样慢慢消融。
2015年法兰克福汇报相关报道称:德国将在中国采购高铁列车,而这就意味着德国西门子的高铁制造技术全面落后于中国。2015年我到南车研究所去采访的时候,他们的工程师谈起此事时说:“当年外媒,甚至包括国内的媒体,都不肯相信中国高铁是自己制造的,非要说我们是抄袭的德国的,抄袭的法国的,但那根本不可能。我们顶多是采购了部分配件,但核心技术都是我们的。”,“比如法国的高铁,虽然测试速度创下了570公里时速的世界纪录,可完事之后好多零部件都出现了毁损,大多数时候只能跑300-350公里时速,而中国的高铁可以以350-400公里的实际运营时速长期运营。”“德国高铁实验速度也还行,但他们的实际运营时速只有200-250公里”……
其实不仅如此,中国的高铁还可以适应全世界最复杂的气候环境。我们可以在漠北高寒狂风地带行使,也可以在云南广西亚热带地区驰骋,还可以在穿越云贵川密集山洞隧道的时候保持不减速运行。而这当中有许多技术难题都是西方同类公司所不能做到的。 中国能做到,就是依靠一代又一代工业人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
四:那怎么解释中国不能制造优质单反相机、优质汽车,甚至制造不了优质的圆珠笔芯?
每次在讲中国制造话题的时候,都总有人质疑我说:“周小平,如果中国真像你说的那么好,为啥连优质单反、优质汽车甚至优质圆珠笔芯都无法制造呢?”。对此我只想说,中国不是什么都应该造得比外国好,中国也不是什么都想造得比外国好。许多事情无关技术,而是市场培育是否值当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圆珠笔芯。的确,世界上最好的圆珠笔芯是德国制造的SENATOR。但这玩意,目前不仅是中国不能制造,日本,美国也同样做不出这么好的圆珠笔芯。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值当,而不是做不到。
首先是产业积累。SENATOR是个很老的企业,在圆珠笔领域做了很多很多年,技术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每年投入的研发成本不多,但慢慢积累起来,时间足够长就形成了可观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壁垒。其他企业要想去追,就需要在短期内投入更高数倍的成本,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好处啊,因为圆珠笔利润太低了。
其次就是夕阳产业问题。圆珠笔有它的独特之处,但随着水性笔,中性笔,签字笔的不断发展,圆珠笔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被切割,所以更没有企业愿意去研发它了。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尽管美国摩托罗拉的传呼机质量最好,制造水平最高,但中国也不可能投入海量的资金去研发和制造更好的传呼机,因为这玩意是夕阳产业,无利可图。
谈了圆珠笔芯,我们再来看看单反相机。最近有一个好消息是,中国将发射类似哈勃“光学舱” 视场是哈勃300倍。这个新闻背后,所代表的是中国光学技术领域的真正水平,谁也没想到在光学领域不显山不漏水的中国居然搞出这么个神器。如果拿日本德国的单反镜头和中国的这玩意比技术水平,就好像拿鸡蛋碰石头一样可笑。然而为什么中国没有企业愿意把这些技术迁移到民用设备上来呢?是因为中国商人想不到这一点吗?当然不是。
单反产业的生产线相对复杂,搭建它的成本极高,并且从国家大型技术转化为民用设备技术还需要投入更多的适应性开发成本,这就意味着投资风险很大。此外不仅是技术的问题,在快速消费品领域还存在“B格”的问题,也就是品牌效应的问题。 举个栗子,你可以很容易做一个比LV,普拉达更漂亮,质量更好很多的手提包,但你卖几万肯定卖不出去,你只能卖几百块,因此你绝不可能向LV和普拉达那样去疯狂投入广告,因为“B格”这玩意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几代人慢慢去强化它。
而目前在单反相机领域,德国和日本已经把“B格”做得很高很高了,你即便制造出一个质量差不多甚至更好的单反来,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会买账的。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会轻易涉足这个领域。所以这不是技术门槛问题,也不是具不具备工匠精神的问题,而只是一个商业问题。
至于汽车行业同样如此。前几天奔驰宝马互打广告,惺惺相惜130年和100年纪念日。还是那句话,中国建国才66年啊,建国之初大阅兵上拖炮的都还有马车啊,马车,指望这么短的时间就全面超越德国汽车,显然是对中国不公平的。做汽车的难度会比造火箭更难?当然不是啦。那么中国可以制造出全世界一流的火箭,为什么不能制造出全世界一流的汽车呢?
毕竟汽车和单反、圆珠笔不同,它的市场广阔,利润丰厚,许多人都愿意去投资,愿意去承担这个风险。可为什么中国的汽车制造业目前还是不如德国呢? 其实原因很多,这里面不仅仅有中国工业起步晚的问题,因为在所有工业领域中国起步都比西方晚,但许多领域我们都超越西方了,独独汽车行业发展依然滞后。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中国的汽车制造行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被国家政策压制的。中国大量批准德国日本法国来中国开办合资汽车企业,同时又大量进口德国、法国的汽车,并压制国产车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不希望欧洲经济垮得太快。
欧洲在失去海上贸易主导权之后经济就一直萎靡,主要靠吃老本和奢侈品。但坐吃山空,奢侈品也无法维系这么多人的开销,于是汽车产业就成为了欧盟唯一的经济支柱。
中国号称“发达国家粉碎机”,中国制造做什么,西方制造就垮掉什么,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中国更大的国家利益而言,一个完整的欧盟十分有利于减轻中国的国际压力,否则如果欧盟垮掉,那么中国就将独自面对美国的压力。而如果欧盟可以保持稳定,那么在中国、欧盟、美国之间就可以形成巧妙的三足鼎立关系。在中国不断试图把美国的势力驱出亚洲的过程中,一个活者的欧盟比一个死了的欧盟更有利,所以完全可以说是中国政府在刻意“保护”欧洲的汽车产业。
其实大家也能看到,这几年国家政策稍微对国内汽车制造业好一点点,国产车就就立刻四面开花,长城的SUV系列简直卖得不要太火爆,口碑蒸蒸日上。而只要中国进一步强大,欧盟存在的意义对我们相对变小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取代欧洲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五:中国制造目前到底有多强?
对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今日第二,明日第一。”下面就让我们细数一下中国制造有多强。
中国有全球最好可控核聚变技术,难度指数10+
中国有全球唯一的”完整工业链“,难度指数10
中国有全球最好的量子通讯技术,难度指数10
中国有全球最强超高音速飞行器,难度指数10
中国有全球最精密暗物质探测卫星,难度指数9
中国开建全球最先进的强子对撞机,难度指数9
中国大推固燃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难度指数9
中国有全球最强陆基导弹打舰系统,难度指数9
中国全球安全和效率最高航天工业,难度指数9
中国有全球最佳核弹维护保存技术,难度指数9
中国有全球速度最快技术最好高铁,难度指数8
中国有全球最大射电镜(周长1.5km),难度指数8
中国有全球最精密”原“引力波探站,难度指数8
中国有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难度指数8
中国有全球唯一鸭翼隐身4代半战机,难度指数8
中国有全球第二海军舰艇制造技术,难度指数8
中国有全球第二空军装备制造技术,难度指数8
中国有全球第二陆军装备制造技术,难度指数8
中国有全球第二核弹产能以及装备,难度指数8
等等……
那么日本有什么呢?除了在中国生产日本包装的马桶盖和部分电饭煲之外,似乎就只有个照相机了。而德国呢?似乎只剩部分机床和汽车技术比中国更好。英国还有飞机制造技术比中国强,可英国却要向中国求助铁路和核电站技术,而且还是用原油利益来和我们交换。当然目前美国还是有许多技术比中国强的,比如宇航技术、战机、战舰、陆军装备等,尤其是软件和文化软实力领域美国更强得多。但美国自身的工业门类不完善,中国拥有全部的500多个,美国只有100多个。
这也就是说,”中国今日第二,明日第一“才是符合事实情况,且一点也不夸张的客观结论。
因此每当听人念叨说,日本单反比中国强,所以中国制造就是不如日本制造。德国汽车比中国好,所以中国还落后德国一百年之类的话时,我就很反感。我们不放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日本德国的处境对调一下,假设今天的日本德国有世界最强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有完整工业产业链、有量子通讯卫星、有暗物质探测器、有”原初“引力波探测站、有超高音速飞行棋、有强子对撞机、有世界第一的高铁、有更强的隐身四代机、有仅次于美国的舰队、空军、陆战队,有世界最强的大型望远镜,有比美国哈勃视场强300倍的深空望远镜,有比三个足球场更大的射电装置,而再假设今天的中国却只有部分电饭锅、相机、或汽车造得比他们更好,那么你会认为那样的日本和德国反而不如那样的中国吗?你会认为那样的中国才更具备”工匠精神“吗?
显然你不会。
我们中国的产业技术人才不是不伟大,不是没有工匠精神,也不是没有技术水平,而是我们的媒体欠他们一个道歉和正眼相待。正如日本只有极少数东西比我们好一点却被吹上天,而我们在许多工业领域几乎是碾压西方却总被视而不见,甚至反被贬损一样。糟糕的不是中国的技术人才,而是中国的文化领域。
有人说,工匠精神体现在细节,那么我就再讲讲细节:除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绝大多数国家小包装的饮料和牛奶都不带吸管,桶装泡面不带叉子。但中国人认为,顾客在购买小包装饮品的时候肯定是更希望随身携带和饮用的,因此都配有一个小吸管。而顾客在购买桶装泡面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也应该是在非家居环境下食用的,所以应该配个小叉子。 细节决定成败,为独具匠心的中国人点赞。
当然也许你还会说,某XX日报微博曾发稿称:“中国制造落后西方一百年”,对此我的回答是:“呵,他们当年还说过亩产三万斤呢。”
又或者你会说:“周小平那你怎么解释两会上工信部长说的中国技术还落后西方三十年的表态呢?” 对此我想说的是:“这一方面是一种谦逊的态度,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而另外一方面则是灌点迷魂汤给西方,最好让西方继续盲目自信,最好让西方继续以为我们毫无威胁,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闷声发大财,这是中国古老的政治智慧。” 就像上一任总理某次在和非洲国家领导人开会的时讲到:“我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时,下面的各国领导人直接笑场了一样。尽管许多人已经不信这套说辞了,但戏还得继续演下去。
我国最擅长搞“战略忽悠”,绝非江湖传说。
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