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觉得,此文对牛奶的论述是比较客观中正的,不像有些中医那么的偏激把牛奶贬得一无是处,俨然牛奶就是毒药。当然更不是像某些专家那样推崇的那样牛奶就是免疫力的保证,他们的话只不过是广告词。废话多了,看下文吧。
一提到“牛奶”,就会让人立刻跟“营养”、“补益”等字眼相联系:早餐未吃,来盒牛奶;看望病人,必有牛奶;路上口渴,喝牛奶吧,好像比白开水有营养的多,同时,心中还在暗喜自己的觉知力“看,我都没有选择果汁,那个加防腐剂的,实在不是健康之饮,还是牛奶好,营养又健康”。牛奶不饮也不妥,多饮也不宜,起这个题目,实在是针对现在社会的主体偏向 - “饮牛奶即获得健康”之说。“放眼往自然界里看一看,哪里有动物像人一样,都到成年了,还不断奶的?”。说得也是,被夸“有慧根”哈哈。- “中医认为牛奶太寒凉,化掉它要消耗掉人体的很多阳气,故不宜多饮”。- “此话方向对的,却也只对了一半。”“牛奶其实也不是太寒凉,那么这个问题我再变一变,要是羊奶呢?是温性的吧,那么是否适宜多饮呢?”- “对的。这些奶制品之所以不宜多饮,是因为他们都比较厚腻,正像你说的,人体消耗掉他们要化掉自身很多的阳气。而成年人的阳气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相对于小孩子的‘纯阳之体’,其阳气也肯定是少的,同时也是非常宝贵的。‘有阳气而生,无阳气而死’,所以说阳气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但是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成年人和生病的人,奶制品被放在在其生活‘扛大梁’的角色,殊不知,‘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生活中,好心办坏事的事情时有发生。发心是好的,结果是南辕北辙的,那只能要我们自己加强自己的生活常识和学识修为了。”- 再问:“那长期生活在内蒙,高原的人们,为什么可以一直喝牛奶、羊奶?”- “这是由于我们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生成长在高原的人,他们平时可以吃到的食物非常有限,那是因为在那样特殊的海拔高度、地理状况中,很多植物都难以存活,因此,长在那边的物种相对来说有了更强的生命力,相对内陆物产富饶的地方来说,那的人种有了更多的阳气,即能量储备。因此‘化’的能力也更强;而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多的能量供给,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各种奶制品的做法和吃法,不只是喝鲜奶。所以,奶制品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实,作为哺乳母亲的这种行为后面的逻辑也是基于‘有营养、绿色无毒、益智’等等,但是这似乎犯了一个常识性认知错误,即母乳也不是标准化配方出来的,随着婴儿成长、母亲哺乳的时间,身体的状况,母体激素、身体水平的响应状态等等的不同,其实奶水的稀薄浓度、营养状况等已经很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客观现实上‘奶水’已经不是那个‘奶水’了,但是妈妈们的主观现实上似乎还是静止的,认为一切未变。以上是从供给物质的角度来说的;另一个方面,从授受双方来看,随着奶水状况的改变,它对宝宝和妈妈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妈妈来说,为了供给宝宝,可能机体会促进自身血液转化成奶水供给孩子吃,孩子看似在喝奶,实则跟在吸血没多大差别,因此过度哺乳的妈妈们贫血、缺血的状态就非常常见。同时,对于宝宝来说,如果营养全部从已经变得稀薄的奶水中来,则很容易导致单位营养跟不上,于是就会加大摄入量,引起母婴之间的恶性循环。同时,宝宝也会因此而错过添加辅食,获取食物营养的另外一个重要通道。其实有时候,给予也是剥夺,‘舍’和‘得’的智慧,生活中无处不在,必然要好好体会。”法无定法:大象能吃的,蚂蚁就不一定能吃;非洲大象能吃的,亚洲大象就未必适合;小象能吃的,老象未必能吃;健康大象可食的,久病的大象就未必可以。法无定法,因时、因地、因人,才是适宜的。有毒的东西在中医思维指导下也是宝贝。文源:黄帝有道
相关阅读:
▶牛奶 凑热闹,“疫” 味 深 长
▶鱼生火肉生痰,玄机到底在哪儿?
▶为什么草根树皮能治病?从灶心土和井底泥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