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闷气、吃生冷、不保暖 ——它们如何导致了癌瘤肿块的形成? | 徐文兵




上次学习的主题,是人人都关心的「肥胖」(减重的第一步,是先了解自己身体的属性)。现代人以为肥胖就是形容脂肪多的,但是在古代不是这样,「肥」恰恰是形容肌肉丰满、体形大、皮革充盈的人,不是指脂肪多;「胖」在古代用来形容的是宽大、水肿、胀满的状态。很多人所谓的减重瘦身,是一种忽视自身实际情况、跟体重数值死磕的不明智之举。在打算进行这件事的时候,先判断自己的体态体型究竟是肥还是胖,看菜下饭,有的放矢,这样才称得上是减重,而不是减命。


今天的学习主题是「癥瘕」,一个对于大多数同学比较陌生的中医学专业词汇。从今天学习内容的关键词里,你就能够大概知道「癥瘕」被翻译成身体表现指的是什么了。话不多说,下面开始今天的学习。



本期关键词:气结  肿瘤  淤血  食饮生冷



癥(发音同「征」)瘕(发音同「甲」)是中医特有的病症名称,是基于中医的理论,对人体病理变化的诊断。可惜在目前所谓「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大气候中,中医已经交出了独立思考、判断的权力,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沦为现代医学的附庸。没有西医影像诊断的支持,中医便不敢吭声。即便发现了问题,也很少有人在用癥瘕做诊断。癥字也被简化成了症,目前用简体字录入的话,已经找不到这个字了。


道家的宇宙观以无中生有立论,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易、初、始、素。易是空虚寂寥的未有气的阶段,初是「气」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癥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所以根除癥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西医非得看到细胞的质变,病理报告查出癌细胞才去治疗。中医的防微杜渐,控制量变预防质变,控制形变预防质变的理论和手段是不是更先进呢?


相对于中医理论中很多形而上的概念,比如精、气、神等,癥瘕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腹内有形的结块。在合格的中医眼里、手下,癥瘕是能被感知的,能被看得见、摸得着。这种认知甚至比现代影像检查X光、CT还要灵敏、还要早。也就是说很多被中医诊断为癥瘕的病人,西医检查却没有问题,被判定为正常。


《史記·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经过长桑君的训练,服食上池水和药物,最后能:「以此視病,尽見五藏癥結。」也就是扁鹊能够看到体内有形的病患,这种望而知之的本事后来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也有证明,所以扁鹊被称为神医。大多数的中医,能以切而知之,以巧取胜。




瘕是形声兼会意字,发音同假,有假借人体脏、腑、血、液的含义。意思是邪气刚刚开始聚集,所以时聚时散,游走不定,形状可变。邪气开始影响人的正气时,能导致其功能、运动停滞或衰退,中医称为气滞或气结。邪气过重或迁延日久,外加摄入有形的物质得不到消化、排泄就会形成有形的癥瘕。




《诸病源候论·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


《圣济总录·积聚门》:「浮流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瘕。」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虽硬,其实聚散无常也,亦往往见于脐上。其原由寒暖失宜,饮食少节,脏腑之气先虚,又复多所劳伤,外而感受风寒,停蓄于内,是故正虚邪实,正不能胜邪,邪遂挟其力,反假游行之血,相聚相结,而成颗块,推之而动,按之而走。故名曰瘕。」 


《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治宜调养脾胃,磨积消疳,奏效迟缓。」




癥也是形声会意字,发音同征,含有有征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癥。比起瘕来,癥更为严重,形状固定,质地坚硬、牢固。




《圣济总录·积聚门》:「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


《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


《脈經》:「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





所以与癥搭配的字都很可怕,比如癥坚、癥痼、癥噎。比如血癥,《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qu,一声,腋下)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癥。」


癥瘕合用,泛指体内一切积聚结块。葛洪《抱朴子》:「夫癥瘕不除,而不修越人之術者,難圖老彭之壽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预防和治疗癥瘕,升降、出入是关键,《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更虚更实,大多数癥瘕都源于六腑。从入而言,饮食生冷,很容易导致胃的蠕动减缓,消化功能衰退。腹诊的时候,中


上下发凉、触探有结、质地坚硬。患者有的有腹胀、泛酸、疼痛、嗳气的症状,有的则根本没有症状,食纳正常。西医做胃镜检查大多数正常,个别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因为没有质的改变,所以不以为然。而中医则诊断为癥瘕,当作隐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从出而言,现代人大多心浮气燥,气聚于上焦,下焦多阴寒。大肠蠕动迟缓,便秘、便难、大便不爽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腹诊时,一般在天枢、大横穴附近有冷结、癥瘕,西医检查有的说是有宿便、粪块,有的也查不出什么。中医则以开痞散结、温化痰湿、通腑活血的方法,以消除癥瘕。


妇人月经,受寒或郁怒,以至于血当出而未出,容易在小腹肝经潜行处形成癥瘕。西医有时能发现是卵巢囊肿。患者有自觉疼痛的,也有浑然不觉渐渐腹大的。中医以癥瘕论治,活血逐瘀,痛下黑色瘀血块,就能完全根治,且不复发。比做反复手术好得多。


无形的邪气如同流寇,有形的癥瘕如同根据地。一旦流寇有了基地,就容易做大形成气候。常言道:用药如用兵。消除癥瘕,如同捣毁敌人的根据地,这样邪气就是容易治疗,也许就是放个屁,打个嗝,打个喷嚏就完了的事。

摘自:《字里藏医》编辑:活法儿养正工作室

推荐阅读:

●阴寒之邪的危害,我又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论据 | 徐文兵

●肿瘤可以与人共存,为什么着急干掉它呢


推荐书籍《长寿大道》,再优惠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有朋友反馈在公众号列表很久才看见我们的文章,这是微信公号发布不按时间排列的原因

为了我们不见不散,所以在这里拜托大家,有个阅读完本文顺便点赞或“在看”的习惯,或者留言,希望我们可以经常互动哦。喜欢的文章欢迎分享!




关注我们:
本平台宗旨是指引朋友们同修共证生命健康实相,让有缘人生得有道,往生有尊,活得自在!为大家提供健康、摄生、养性、食疗、行法等实用知识普及。现代人的️迷茫、焦虑、抑郁,问题少年、伴侣关系紧张、亲人关系不和、各种身体疾病等背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很多人“潜意识地”承接复制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几代的“问题模式”、“命运模式”、“疾病模式”并且在无意识中向下一代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疾病状况是显化潜意识的重要表现。找到疾病背后的原因,根治疾病当下的痛苦,是每个倍受煎熬的生命迫切的需要守护自己!守护家人!广种福田!感恩每一位读者若侵权请联系联系我们:微信13810949871

阴成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