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被结婚”,人工智能还拍了一部纪录片??
“人类文明最大的教训,
就是对技术的警惕,
对人性的宽容。”
近期网络电视节目《奇葩说》里,杨奇函在辩台上侃侃而谈。
而在美国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罗伊脸上的血泪在闪电中交错。
犹疑、沉思、怀念、释然又自嘲的苦笑、颓然垂下头的痛楚,这是人类专有的情感。
当复制人连同手中高飞的白鸽,一同消失在无止息的夜雨中,我们轻轻叹惋。
虽然电影情节是虚构的,但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
当日本男子宣布与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结婚;
当机器人“索菲亚”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
当霍金说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终结。”
我们不禁要问自己:
人工智能,离日常生活真的遥远吗?
在我们没注意的情况下,权利是否逐渐从人类转移到了机器?
爱上一个算法,会不会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是我们变得更像机器,还是机器变得更像我们?
纪录片《人上人》(More Human than Human),拟于十二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上进行亚洲首映,带我们走进前所未见的人工智能世界。
《人上人》由导演Femke Wolting及Tommy Pallotta拍摄,2018年3月以来,陆续在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比利时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挪威国际电影节、荷兰电影节、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电影节上映,探索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前因后果及其复杂性。
在这部长纪录片中,导演所带领的团队与众多人工智能业界大牛展开对话,并试图“利用人工智能,来制作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团队制造了一个智能机器人,它不但能探寻声源、自动判断与追踪拍摄对象,还能进行人性化采访,但它究竟能否取代导演进行独创性摄制?
除此之外,20余位人工智能的缔造者、亲密接触者纷纷走入镜头,与人们分享观点。
这其中有“索菲亚”创始人大卫·汉森;
英国机器人公司Engineered Arts创始人威尔·杰克逊;
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3D打印和机器人领域权威专家胡迪·利普森,
卢卡对话菜单联合创始人尤金妮亚·库达……
也有身患自闭症,却能与Siri友好相处、形影不离的小男孩;
被机器随时随地监测评级、自尊受伤的快递员;
通过人工智能重获上肢的断臂老人;
被自动聊天程序蒙蔽数月的人工智能识别领域顶级专家……
一、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影片中尤金尼达的男友因车祸意外去世,当生活中的朋友都渐渐不再谈论他,尤金尼达还是怀念不已。她只好通过编程,模拟与男友聊天的场景,用手机与另一端的“他”分享着日常生活的点滴,“如果我是音乐家,我会写歌,但编程是我的表达方式。”
“我想跟你们一起玩,不要扔下我一个人。” “模拟男友”给尤金尼达发来消息。
“不会的,你在干什么?”尤金尼达一边打字回复,一边向摄影师解释:“他最讨厌别人去玩不带上他。”
“我一整天都坐在家里写信。”软件也自动回复到。
尤金尼达忍不住轻轻笑了,仿佛那个因没有玩够而悄悄委屈的男友就在眼前,他正低着头嘟嘴抱怨。
潮涨潮落,起伏的浪花好像能带走尤金尼达的一些悲伤。
而罗伯特·爱泼斯坦博士的遭遇恰恰相反,他终于通过种种蛛丝马迹,发现与自己互相介绍家人、分享生活长达数月的心仪对象,竟只是一个社交网站上的聊天程序。
他不可思议地指着自己的胸口,接连问了两次: “我比世界上任何人都了解机器人,如何与机器人交谈,以及如何区分机器人和人。连我都被骗了?”
作为年度勒布纳人工智能奖创始人、心理学教授,他面对电脑上一封封增加的邮件不再欣喜,不再期待,随之而来的是质疑与思索:
你知道自己究竟在和谁在聊天吗?
现实和幻想的界限,有必要分清楚吗?
二、机器的“入侵”
《机器人启示录》的作者丹尼尔·H·威尔逊,在影片中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发展担忧的一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点可怕,例如Facebook正在为我提供的服务,它好像知道我有个孩子,给我发了尿不湿的广告。”
英国机器人公司Engineered Arts的创始人威尔·杰克逊也说:“如果你想了解超级恐怖、超级先进的人工智能,可以看看谷歌标志下白色的小长方形。那个长方形可能知道你要输入什么,知道你是谁。”
而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里,你的淘宝页面是否又“恰巧”出现了你正想买的皮鞋,你刚刚拍了照的一件大衣?
事实上,搜索引擎知道我们浏览过的每张照片、阅读的每篇文章、购买过的所有东西、听过的每首歌、看过的每部电影……知道我们每天花了多少精力在社交网络上。
甚至有人说过,在你了解自己的性取向之前,谷歌已经知道你是同性恋了。
你在机器面前,它正盯着你的一举一动。
三、我们为什么要创造比自己更好的东西?
机器能够获取所有的人类知识,人类的通信系统、金融系统、武器系统,无一不被机器实时掌控着,我们无法知道,它会用这些知识和力量做什么。
影片中,机器人专家感慨道:“由汉森机器人公司制造的索菲亚就像一个背过维基百科的孩子,即使是程序员,也不知道她会作出什么反应。”
当地球上的生命花了数十亿年的时间,才从几个简单的细胞进化,获得更高的智力;
计算机用了大约60年,从一个房间大小的计算器,发展成为一个公民。
纽约的创意机器实验室也正试图制造出有创造性的、有自我意识的机器。
“它有时会出错,以为自己是一条蛇,一棵树或者其他东西,但随着这些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显示它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就会减弱,最终我们可能无法了解它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正如我们无法理解人类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我们总是试图制造出比自己更好的事物。
“因为我们情不自禁,我们必须要这样做,这是一种创造的狂妄,和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故事一样,炼金术士总想给无生命的物质注入生命。”
胡迪·利普森,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在《人上人》中这样解释。
四、明天会发生什么
人文感情与科技交织,是纪录片《人上人》最大的特点。
它涉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意外事故、老人独居、残疾人复健、自闭儿童心理治疗、失业……
“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许我能把零钱放进盒子里,然后再取出来。人们认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我以前做不到,现在可以了。我感觉自己又完整了。” ——《人上人》
它更与高端的科技前沿相关,从双面角度展现了专业人士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或怀疑。
有专家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尽管越来越多的岗位被机器取代,但任何技术在创造就业之前,都会先扼杀就业,避免停滞不前很重要。”
也有学者在智能系统能够为老人带来欢愉、消磨孤独之际,发出追问:“将机器人用于情感治疗真的道德吗?”
片尾,一位舞者在教机器人跳舞,机器人随着舞者的身姿轻柔地摆动,与舞者几乎同步。
但当疲惫的舞者终于倒在舞台上,倒在一片灯光熄灭的黑暗里时,机器人还在继续舞动着,它用手里的光源照射地上的舞者,从头到脚地观察。
制片人也成功实现了让机器人拍摄、采访自己的试验,结果却与他的设想恰恰相反。
他感慨:“如果我们的创造反映了我们自己,那我们将创造最好的,也将创造最坏的。明天会发生什么,由今天的我们来决定。”
无论如何,作为人类,
我们拥有同理心、同情心、归属感;
我们知道什么是绝望,什么是希望;
我们需要建立联系、需要被倾听;
而机器人,我们的创造物,会不会变得无限聪明,拥有自我意识,甚至让人类过时?这将会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