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虚拟遇上真实,“动画纪录片”两大阵营大PK


1982年9月的一天,在黎巴嫩发生了一场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而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统计。


24年后,在以色列有一个人经常会梦见这样一个场景:26条恶狗拼命的追他,咬他,怎么也摆脱不了。


《和巴什尔跳华尔滋》


后来,在朋友、心理医生、战友等人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梦的原因:这一切并不是梦,是他自己尘封已久、不堪入目的记忆——二十年前,他入侵其他国家,杀害无辜平民。而所谓的梦,只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愧疚与自责。


这个人叫阿里•福尔曼,曾经是以色列的一名士兵,现在是一名导演。为还原以色列当年入侵黎巴嫩、制造大屠杀的场景,弥补内心的愧疚与自责,他用自己的经历制作了一部动画纪录片。于是,在2009年,一部动画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滋》在以色列诞生了,并获得美国第六十六届金球奖最佳外语奖。


但在国内,对于动画纪录片的争议也由此开始了。2009年11月《中国电视》第七期发表了《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的文章,自此国内学术界就“动画纪录片”的存在是否合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分成了赞同和反对两大阵营。分歧主要围绕在“真实性”方面展开。


动画纪录片挑战“真实”


区别于一般文献纪录片的形式,用动画来呈现,或许显得独特而荒诞,但这恰好就是一种创新的形式。全新动画的形式,作为一种“现实主义的另类挖掘”,挑战了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方式。而其挑战不仅在于呈现方式上,更在于对“真实”涵义的挑战。


拿《和巴什尔跳华尔滋》来说,一段只存在于亲历者记忆当中的历史,借助动画式的人物造型和表现风格,或许在某些片段上容易产生夸张戏谑的观感,但同时也可以再现当年战争的场景,充分表现战争的残酷性。


《和巴什尔跳华尔滋》海报


我国动画学者和电影学者王迟先生认为,动画纪录片作为一种亚纪录片形态,使用了动画的形式,但记录了真实的事物,其存在有真实历史事件可以考据,是完全符合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定义的,这一纪录片形态是可以被认可的。而在动画学者和电影学者聂欣如先生的观点中,动画纪录片强调能达到“真实”,但只是情感的真实,混淆了动画和影像,无法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错误解释国外定义的嫌疑,故此不能被承认。究其根本,二者最大的观念差异还是出在对于动画纪录片是否能够“真实”呈现事物的认知上。


曾在央视4套播出的《中华五千年》也是根据史籍资料,按照时代变迁顺序,利用动画的形式还原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全貌。无法倒退和真人电影演绎的历史,或许逼真的动画是目前最好的展现形式。


纪录片动画形式能促进“真实”


早在1956年,我国著名动画导演靳夕就创作了第一部动画纪录片《中国的木偶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靳夕导演特意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对木偶艺术进行了生动的介绍。


1918年美国动画大师温瑟·麦凯就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雅号之沉没》。这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以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巧妙的选择了动画这一形式。


可见,动画纪录片有着深厚的历史发展,但一直以来,动画纪录片都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重视,问世的佳作也不多。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日趋成熟,让动画纪录片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中国的木偶艺术》


《路斯坦尼雅号之沉没》


《与巴什尔跳华尔兹》用动画的形式通过包括导演在内的9位战争幸存者的采访,试图还原出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的真实经过,这是“事实上的真实”。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动画纪录片不仅忠于现实内容的局部客观呈现,更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对生活事实的解读手段———动画,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形式。


台湾纪录片、动画片导演李道明认为:“纪录片的本质是虚构,即现实的虚构。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假定,本身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场景根本不可能从现实中找到,但是,动画人物也好,动画场景也好,都是现实生活的映射,更何况动画纪录片又相当不同,它呈现的所有虚拟的动画人物和场景,都是有真实的人和事作为原型的。”这一点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又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的著名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但其中“非虚构搬演”的成分也曾一起广泛争议。比如刻意隐瞒了纳努克用枪狩猎的事实,而是引导观众认为他们还在秉承鱼叉狩猎的传统。在场景重现中的刻意摆拍也似乎违背了记录电影“真实性”的要求。


《北方的纳努克》


然而,影片中人物“率真”的秉性,是他能够发现人性中最为动人,最为美丽的瞬间。这之间虽有过导演额外的干预,导致记录和虚构之间的界限紊乱,但这也是建立在纪实基础上的适当发挥,更增加其艺术性的手法,往往更能引人入胜些。而这种非虚构搬演的表现形式跟动画形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同存在场景重现上的形式虚构。


其次,真实应当是一种精神,而不是苛求于纪录方法。动画纪录片这种形态,其表面上是“虚构”的特点,让观众得以抛弃对已有真实事物的刻板印象,更容易去感受影片传达出来的观念的真实性。因此,动画手段对于纪录片表现“事实上的真实”实际上是起了推动作用的。


动画很容易产生间离效果,即看戏却不融入剧情,也就意味着观众能站在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事件,与纪录片客观呈现的初衷是吻合的,同时动画的表现手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更为生动震撼的视觉享受。


可以说,动画纪录片在客观呈现和艺术性表达中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平衡,促进了纪录片对“真实”更艺术化的表达。


在纪录片定义被不断完善拓宽的今天,纪录片的边界愈加开放,动画纪录片符合内容真实的要求,其动画手段也有利于对“真实”的传达,它被普遍认同可以被包容进纪录片这个大概念的未来也是指日可待的。


动画纪实影像的意义及前景


在大家对“动画纪录片”身份合法性的争锋相对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随着时代发展,对纪录片的认识也不断被冲击,动画对于纪录片的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动画在服务于影像纪实方面的独特价值。


谈到动画纪录片我们应该确立一个前提,那就是动画首先是一种媒介,一种传播交流的表现方式。事实上,动画作为一种说话方式,不仅能用于虚构,也能用于纪实。动画纪录片恰好开发了这一潜能,做到了二者的叠加、结合。


《人生的另一天》海报


2018年,一部名为《人生的另一天》的动画纪录片横空出世,囊括戛纳国际电影节、波兰电影节、欧洲电影奖、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西班牙戈雅奖等国际一级电影节奖项,还提名了2018年艾尔古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金星奖并获得最受观众欢迎纪录片奖。


一样的战争阴影,一样的真实故事改编,一样的当事人出镜接受采访,一样的动画手法处理。一边是虚幻得不能再虚幻的叙事方法,一边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亲身经历,这也是近年来很多电影越来越喜欢使用的手法。不得不承认,动画纪录片对真实故事的展示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人生的另一天》宣传片


虽然说“动画纪录片”概念到底是否成立还未有定论,但是我们仍应该提供一个较为包容的创作环境。《动画纪录片真的存在吗》中提到:如果需要在科学和历史的传播中需要吸引更多观众,则可以使用更多动画来添加娱乐效果。我们也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将动画进行更好的运用:1、在没有完整实拍影像资料,但是有文字、当事人录音等可信证实材料情况下,可以运用动画;2、影像内容包含不明确或者不宜直接展示的内容,可以使用动画还原当时情景;3、对情感进行加工时,运用艺术化的手段创作。




【转载声明】文章转自【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搜索【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即可关注!根据需要有适当修改!


编辑:李妍


或许你还感兴趣:

《航拍中国》为啥那么好看?其中隐藏了五个字

感谢瓦尔达带给我们的奇幻旅程和豁达的人生观

名牌大学女学生去做陪酒女,52岁依旧是头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