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search
4
/etc/shells
5
@纽约时间
6
@诉说趣闻
7
search/.
8
/\bxss.me
9
http:bxss.me/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search
4
/etc/shells
5
@纽约时间
6
@诉说趣闻
7
search/.
8
/\bxss.me
9
http:bxss.me/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战争烈度再升级,特朗普加征10%对华关税
特朗普称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外交部回应
Dior变色唇膏59元两只限量抢!一抹玻璃唇,秒变时尚girl!
林志玲终于晒娃,3岁儿子也太帅气了!网友:有孩子的,都来学学
毕业论文辅导| 你又不是伞,硕士论文|毕业论文|博士论文|课题论文不行就被硬撑了,靠谱的辅导机构才是晴雨伞!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心脏病研究领域的偶然发现
Original
李清晨
李清晨
2024-09-29
这是杨进刚老师布置给我的一篇作业,今天中午讲的,好在昨天夜班不算忙,我在早上处理完医嘱后,中午之前就赶回家了,以下是今天分享内容的简略提纲。详细内容我可能会拆分成独立的几篇重发,如果后面没发,就是我忘了。
第一个故事,肝素的发现
191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豪厄尔(William Henry Howell)给二年级的医学生麦克廉(Jay Mclean)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找出动物体内天然产生的凝血物质,结果麦克廉却找到了一种抗凝的物质,后来,豪厄尔将其命名为肝素(heparin)。
第二个故事,阿司匹林预防心梗的效果是如何发现的
这个内容之前发过了,请点击→
这种药能用来预防心梗,但一开始没人相信,因为……第三个故事,链激酶的发现
第三个故事,发现链激酶
链激酶在心梗治疗中的价值也是经过了很多曲折才被承认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链激酶作为溶栓剂就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可其治疗效果,一直颇受质疑, 但直到80年代中期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的多国临床协作研究(共有一万七千多名病人加入了研究), 才明确了链激酶在治疗心梗方面的价值
但链激酶的发现也是个意外,20世纪30年代,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细菌学家威廉·迪利特(William Tillet)在研究链球菌和人体把这种细菌变成细菌凝块的防御能力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个血液样本凝固了,就在迪利特打算把这份样本丢弃时,他发现试管中的血凝块又溶解开了。
他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链球菌能够产生一种蛋白,它可以使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失去活力,这种蛋白后来就被称为链激酶。
第四个故事,发现维生素K
1928 年的哥本哈根, 丹麦化学家Henrik Dam 博士想要研究如果动物所吃的食物中不含胆固醇, 它们能不能利用身体内的其他化学物质制造胆固醇。
结果,
他发现吃不含胆固醇食物的小鸡血液里也有胆固醇
,
证实了小鸡可以在体内自己制造胆固醇
,
因此他最初提出的问题有了答案。
但在实验过程中, Dam 博士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用不含胆固醇的食物喂养的小鸡皮肤内部的肌肉和其他器官有出血现象, 而且这些小鸡血液凝固的时间要比普通的长, 像得了坏血病。
开始他以为这是食物中缺少维生素 C 引起的, 于是他尝试用纯的维生素 C 来喂这些小鸡, 但没能阻止流血。
最后,Dam发现小鸡出血是因为缺乏一种与凝血有关的物质,
1935 年, Dam 博士把这种新的凝血物质命名为“维生素 K”
第五个故事,华法林
华法林广泛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房纤颤、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等领域。
1955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患急性心肌梗死后也曾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但就在总统服用华法林救命之前的几年前,这玩意儿的身份还是耗子药呢。
这个故事拐了两个弯。
最初是科学家查明了一种霉变的苜蓿草料会使大牲口死于缓慢的出血(大约几十天),然后,科学家提取了一种能令动物出血最严重的,做成了灭鼠药,取名华法林。
后来,逐渐有医师开始尝试在临床中使用该药用于抗凝。因曾用作“灭鼠药”,患者在接受该药上存在一定困难。
传说曾有人在1951年吃华法林试图自杀,但被医院注射维生素K给救过来了,完全康复。这说明耗子药人也是可以吃的嘛!这才有了华法林在医疗上的试验研究,1954年,美国FDA批准华法林作为药物用于人体。
你看,有些自杀失败居然能推动医学进步。(讲到这里时,我本来想揶揄一下近期的一个热点,后来想到听讲座的都是正经人,不会关注那么无聊的事,就忍住了没说。)
总结
这些偶然发现的故事,只是科学史上很小的一部分,事实上现代医学中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曾源自于一个看似完全无关的意外,但我们在专业期刊上很难看到这些细节,研究者在发表文章时,往往会把工作写成了总结性的、掩盖了所有探索试错的痕迹。
就像我们在学会上分享的手术视频,那肯定是经过我们剪辑的,保留了最精华操作部分的同时,也掩盖了我们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所以,很多人更喜欢在学术会议上看术者的直播(这种做法目前存在争议)。
研究者们一般都不会主动承认偶然性和意外事件对其所发现所起的作用,科学论文不会精确地反映出实际的工作方式,似乎所有的发现都是有意探索的结果。
几乎所有的科学文献都赋予推理和发现的过程以事后诸葛亮般的逻辑,但从这样严谨的逻辑中,人们很难发现偶然性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去年人工智能领域出了一本书,书名叫《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对创意、创新和创造的自由探索》,书中有一些观点可能对医学研究也有启发——太过强调目标和计划,只会制造平庸,对伟大的事业来说,目标具有误导性,它会窄化研究者的探索范围。
只有亦步亦趋的追赶和填补某些所谓的空白才有可能被计划,而重要的创新那是从无到有弄出来一个新东西,这个东西没出现之前,甚至不曾存在于人的观念里,那么这种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自然不可能是计划的产物,只能是自由探索才能结出的果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李清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