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可能会成为一个人变好的契机
刚看了电影《宝贝计划》,愕然发现这部电影已经是18年前的了,但以我现在的年纪重看,也许刚刚好。
首先说现实世界里我是完全不信什么盗亦有道这个说法的,偷人家孩子的没有好人,也不可能因为任何契机变好,这类人最好一辈子永远待在监狱里。大部分关于黑社会关于小流氓的电影,都把他们美化太多了,真实的世界里,这帮人就是基本上毫无人性的渣滓和杂碎,如果不理解,请参考《水浒传》中的李逵。我也不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浪子回头这回事儿,任何一座监狱都没能力把坏人改造成好人,一个可爱的孩子当然更加不可能。
说回这部电影,这其实是一部童话或者一则寓言,不管戏外的成龙私德如何,电影里呈现的价值观还是值得称道的。
养大一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两个大老爷们儿自然出尽洋相,但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们都对孩子产生了感情。
这段戏,对应的现实世界其实是初为人父的男人们,一般一个男人第一次把一个新生儿抱在怀里,他的感情跟母亲是不一样的,他的第一感觉非常有可能是:这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这么丑!
但母亲不一样,她在与这个新生儿正式见面之前,已经母子连心了十个月了,所以,她对孩子的感情是水到渠成的。
但父亲对孩子的感情,只能随着他在育儿过程的投入逐渐增加,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曾投入,那他对孩子的感情将会一直都比较淡。
儿童医院有时候会面对一些残酷的场景,比如说一个复杂重症的患儿,父亲往往是更容易做出放弃这个决定的,因为怀胎十月的不是他,哺乳的也不是他,就像《河边的错误》中的那位警官,一旦他觉得妻子腹中的孩子有相当概率有问题,他很容易就下决心放弃。
更别说很多离婚的夫妻,一旦孩子的抚养权归女方,相当一部分父亲都会拖欠抚养费,原因也同上。
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男女之间一对一的主流关系,最后登顶食物链,成为万物的灵长,这种合作关系,恰恰最有利于抚育新生命。
如何让父亲对孩子能有更深的感情,其实就是让他多付出,这会形成一个正反馈,付出越多则越倾向于付出更多。
电影里那种两个毛贼最后居然为了一个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宝去拼命当然不可能,但这件事在道理上是成立的,通过这段艰苦啊抚育关系,剧中人纷纷理解了自己原有的亲情和爱情,正像民间所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甚至就连讨债的和欠债的两个人,都能因为彼此都是父亲这样的身份认同,暂时化干戈为玉帛。
很多人对医学的理解忽然能够更新一个层次,有时候就是因为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孩子了,好像原来自己生病看病都是稀里糊涂的,轮到孩子了,他们就想要做得更好,于是,一下就发现了自己从前几十年都没意识到的问题。
养娃有可能成为一个人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契机,所以,如果一个人在成为父亲和母亲之后,仍然没有变好的迹象,那他们这辈子大概率也就那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