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弃高大上的目标,放弃理想伴侣的执念

李清晨 李清晨
2024-10-26
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儿有违直觉,而这正是《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的可贵之处。
我很早就怀疑过远大目标的价值,但最初更多是凭着有限的人生经历,感慨造化弄人命运无常。
再后来读到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1849-1919)1913 年对耶鲁学生的演讲,其中的部分内容更是强化了我的观点。‍
在这篇演讲中,奥斯勒先是引用了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的一段话:「影响人的一生的往往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激发热诚与激情的,不是超级天体,也不是体液的属性,而是第一本读过的书,是早年听到的一段话,或某些偶然的意外。」*
随后他谈及了自己在医院实习时担心毕业及前途的忧心忡忡是如何因为一本偶然翻到的书化解的,那是一本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书,其中有这样一句:「首要之务,不是着眼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过去与未来,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摆在手边的事情。」**
奥斯勒认为,绝不可望着远方的地平线——那可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真理、幸福、安定都不在那,那只有虚幻、空无、不实在的许诺、漫天游走的鬼火——地平线的召唤,全都是在诱惑不知足的人,放着脚边的真理与幸福不顾,去追求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一个担心未来的人,无非是虚耗精神,怀忧丧志。
奥斯勒的这篇演讲说的其实是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道理,《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讲的则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但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相通之处,即他们都对遥远目标的价值有所怀疑。
相隔上百年的人在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不同领域内,为什么会得出如此接近的观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伟大的思想必然会吸引同样聪明的头脑。
在我看来,这本书虽然主要谈的是跟大部分普通人关系不算大的科技创新的问题,但作者的思维方式却很有可能对所有人都有启发,至少,也能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他们并非泛泛地反对所有的目标或计划,而是着重强调,在科技领域,越是重要的突破,越不可能是由目标驱动的。
如果你是一个只想实现一些寻常愿望的普通人,那么制定短期目标可能会有效,但随着志向越来越高远,实现它的希望便越渺茫。换句话说,若目标设置的足够适度,它就会起到积极作用,目标越高大上,情况就越复杂。
当特别伟大的成就被设定为目标时,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近乎渺茫了。
所以,作者认为,实现宏图大业的最佳道路,就是压根不要设立目标。
如果我们仅是奔着最终目的,一根筋地区追寻、无暇他顾,倒手的只会是一张空头支票。我们往往不得不放弃目标,结果,反而有机会重新实现它们。
目标可能会阻碍新发现,而没有目标,反而有可能通往最伟大的发现。
一般的读者怕是很难有在某一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经历,我们也只能搜寻科学史上的故事为这样的观点提供佐证,有些书里就写了大量这类故事,典型比如《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
但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呢?我觉得跟找东西有点像。
大家有没有拼命找一个着急用的东西但怎么也找不到的经历?明明就在这个屋里,可偏偏就是找不到,直到你被迫放弃了这个目标,这个熊玩意儿却自己跳出来了。
有时候,越是刻意追求越是事与愿违,也许实现宏图大志的最佳方法,便是不刻意追求某个特定的志向。
找对象也同理。
美国女演员 Loretta Young所说:「不是你找到了爱,而是爱找到了你。」
这里的爱几乎可以替换成任何遥远且高大上的目标,仅仅从追求爱情的狭隘主题上,我们就能窥见追寻高大上目标的道路上可能出现的矛盾,正如 劳伦斯(D.H.Lawrence)*** 所说:
「那些埋头寻找爱的人,只会表现出他们自己缺爱的本质,缺爱之人永远找不到爱。只有拥有爱的人,才能找到爱,而且他们从来不需要去寻找爱。」
许多人迟早会意识到,心存「理想伴侣」这一先入为主观念,最终往往会事与愿违地找到一个令人失望的伴侣。
俗世红尘里的爱情开局,双双俱是对方理想伴侣的情形少之又少,更多的情况反而是,遇到哪颗白菜就拱哪颗,两个人经过漫长岁月的相濡以沫之后,反倒会成为再也无法分开的佳偶。
如果存着非某某不娶非某某不嫁的执念,那真有可能最好的那颗白菜没拱到,其余的白菜也都错过了。
最后,猪饿死在猪圈里,白菜都烂到了菜地里。
找工作和事业发展也有类似之处,这世上哪有什么非从事不可的工作呢?有调查表明,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将他们职业选择的某些因素归因于偶然性。哪有什么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在选择了之后,才能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爱一行干一行固然很不错,但干一行爱一行出成绩的例子也不罕见。
有些行业竞争激烈,能人众多,也许你会被这个行业召唤,但你可未必被这个行业选择,我们需要接受的无奈现实是:很多事情,无法单纯地通过努力实现。
当年轻的我们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时,不时地顺应偶然性,遵从它的指引,也不见得是坏事。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对未知的机会秉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有时候比明确地知道自己非要做什么不可更重要。
如果抱着非某个职业不干的念头不放,那么赶上就业形势不好的大环境,就非常有可能不但错过了夕阳,也错过了月亮和星星。初心不是绝对不能改,改变的勇气,有时候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要预测什么道路可以通往让人生圆满的结果是很困难的,因此那些备受推崇的什么择业导师志愿报考导师总是会赚得盆满钵满,但改变命运的神奇公式并不存在。
作者认为伟大的成就并没有所谓的成功脚本,它们往往没有经过周密的计划便诞生。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世界里,你以为平凡的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就有成功脚本了么?
也许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对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开放态度。人生的所有事情,并非都需要一个客观的目标。在很多成功的故事中,人们愿意听从偶然性的召唤,追随激情或奇思妙想,而不是那些合乎逻辑的目标。
如果你距离目标职业一步之遥,那么设置并遵循目标依然是有意义的。问题是高大上的目标与寻常的目标不同,实现这些远大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忽略它。
在我们的身边,许多人的确实现了致富的目标,但一般也不是因为他们曾以致富为梦想,而是因为顺应了自己激情的召唤,而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恰好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
为了在残酷的大自然生存下去,所有动物都演化形成了趋利避害的本能,人类也会本能地追求舒适,追求占有更多,然而欲壑难填,很多时候这样的贪欲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生存的必须,结果很多人反而因此陷入了空虚、焦虑和痛苦。
更不要说很多人那些奢望得到的目标根本没有实现,或者又遭到不怀好意的命运的无情打击了。因为幸福飘忽不定,所以我们不宜将幸福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只能将其视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路上的意外奖赏。
大多数有趣的发明,都是跨越几个世纪的思想链的成果,它们也必然依赖于为完全不同的目的而创造的铺垫性发明。任何重大发明的先决条件,几乎都是在没有考虑到该发明的情况下发明的。
这个想法即便不完全正确,也能引发人们对目标驱动的深刻反思。如果目标太过高大上,那么你可能得到的唯一回报就是被目标欺骗。这就是你使用错误的指南针需要付出的代价。
还记得你每年在新年时许下的愿望么?事实上大多数新年愿望最终都不了了之,要学好外语,要减肥,要跑步,要自律……但过了一周,所有这些豪言壮语都被彻底抛诸脑后,最终成功实现的人只占 12%。
如果偶然性发现纯属意外事件,那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特殊的教育背景或智力水平的人,也能够得出同样的发现。但在现实世界中,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因为大多数重大的偶然性发现,都不是外行人的疯狂想法推动的。这些伟大的发现,大多数都出自智力超群、受过良好教育且在各自行业内颇有建树的人之手。
在任何偶然性发现的背后,几乎总有一位心态开放的思想家,他们对什么计划会产生最有趣的结果往往有着强烈的直觉。这些伟大的发现者,注意到了一些现象背后深刻的规律,这不仅仅是 一种机缘巧合。
这正如巴斯德所言: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在解决法国酿酒危机的时候,可绝对想不到困扰了外科界数百年的感染问题也因此找到了预防的办法。
目标导向的思维,会阻碍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事业的成功。从教育下一代的方式,到科研项目的评选和资助,当我们过度强调目标时,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将受到不利影响。
彻底放弃目标思维肯定很难,因为没有人愿意在这个世界上漫无目的地徘徊。没有了目标,难道我们就只剩下随波逐流的生活了么?那彻底躺平和全力奋斗还有什么区别?
作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对本书想要传递的更生层次含义的误读。
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本能,可以敏锐地嗅到可能存在的潜力,不管它指向何方,这种人类独有的能力,不需要设定目标也能做到。
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建议彻底清除这个世界上所有类型的目标。许多目标驱动型的工作,应当理所当然地继续。适度的目标,仍是有益的。本书从头到尾讨论的对象,都是高大上的目标,我们探索的脚步走得越远,目标的欺骗性就越明显,它将阻碍人类发挥最强的潜力,而这也恰恰是改变探索思路和方法的意义所在。
我们最终取得的惊人成就,几乎总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诸多创新之上,而最终的结果,往往不一定是这些创新的既定目标,所以,我们必须放下对最终目的的执念,从而满怀信心地拥抱没有目标的探索。
尤其是,当我们站在可能性的边界眺望未知世界时,目标就成了一座名不副实的灯塔。
联想但有些科研经费的申请流程,什么研究目的,什么预期成果,搞来搞去算的全是鼠目寸光的小账,试问哪种伟大的创新能预期出来?既然这么斤斤计较,那干脆不要妄想任何原创性的贡献了。
一个宏伟的目标并不会因目标性本身而得以实现。如果你相信目标会通往成功,那就等于相信了目标无所不能。
假如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半截是真的,那么神仙自然不会出手,要么就是这家人因为光挖山穷得绝嗣了,要么就是这座挡路的山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炸药开出了一条隧道。
历史上的成功者一般不会将精力浪费在遥远而宏伟的愿景上,而是专注于当前可能发生的前沿事件。
结合之前奥斯勒的观点,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相似,考虑太遥远的事情,根本没有必要,人无远虑,则无近忧,把眼前的事情都处理妥当,其余的,也就可以交给命运了。
如果把人生比作下棋,那么其实大部分人也都是臭棋篓子,看不到将军那一步,能把眼前的 一步两步看清楚,不掉明显的坑就不错了。
以目标为导向的人,总是容易陷入批判主义(各种食古不化的原教旨主义者都有这个毛病),总是担心其他人最终会抵达何处。
但如果每个人最终都能够抵达不同的地方,那对所有人而言,可能是最好的结果。当你选择的道路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同,除了彼此最终抵达不同的地方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风险?

这几天诺贝尔奖将系数揭晓,到时候又少不了一番热闹的讨论,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一定会被反复问起,那就是中国如何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贡献。

今晚 8 点,一起聊聊诺奖,聊聊科技创新的故事,咱们不见不散。
不过抖音我没用过,不知道是得提前预约还是啥。
在本书的中文版的序中,作者这样写道:
「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已经蓄势待发,做好了在许多领域和事业中取得长足进步的准备,其商业环境和生活中的竞争往往十分激烈,实现真正的创新尽管颇具挑战性,但其回报也丰厚无比。因此,随着中国逐步向“全球创新中心”的方向转型,本书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即以目标为导向的创新道路有多么反直觉)或能恰逢其时地提供一些裨益。考虑到中国的无穷潜力和光明前景,一想到我们的作品能够在中国实现其国家伟大梦想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提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帮助,我们就兴奋不已。」
中国真的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么?
按照《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的核心观点,除了放弃目标导向,保持开放心态,积极探索之外,并无捷径可走。


注释:‍‍
*塞缪尔·约翰逊是英国评论家、作家即词典编纂家,是第一本英文大辞典的编纂者,按照当时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出生时有超级天体出现,将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见解,比如民间总喜欢说某个大人物降生那天,会有什么异常的奇观天象,其实这纯属人类的自作多情,而旧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的个性取决于四种体液。这两种思想,就是在今天也有不少拥趸,典型比如什么星座学说、人格分型。‍‍‍‍
**这段话出自卡莱尔的《评论与杂文集》(Critical and Miscelaneous Essays)中的《时代的标志》(Signs of Times)
***劳伦斯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的作者
关于威廉·奥斯勒的那篇演讲,出自《生活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清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