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优秀的人,大多不合群

2018-01-23 高顿AICPA

你相信什么,或是不相信什么,只是固有的观念而已,而你的观念,不过是昔年成长时的积习,与现实世界是有很大距离的。


所谓的合群并不是一味的迎合别人,没有独立思考。

来源:精读(lD:Jingdu999

作者:飞小白


1


“合群”不应成为你的保护伞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56岁育有一儿一女的母亲,在儿女都成家之后,顶着压力,坚决和丈夫离了婚,原因仅仅是和前夫性格不合,不想再为了儿女苦苦熬下去。


文末留言里,多是佩服这位母亲勇气的读者。


因为在世人眼里,一把年纪还离婚的女人往往会被认为是老不正经,或者是作。就连作者的儿子也用“上梁不正”四个字来形容母亲的行为。


到了年龄就该结婚,结了婚就该有孩子,上了年纪就不该想着离婚,这似乎成了世人约定俗成的标准人生轨迹。


只有按照这个轨迹生活的人,才是正常的,如果有谁偏离了轨道,就会被所有人当阶级敌人来看待。


电影《芳华》中的女主角何小萍,因为自己的身世、家境和性格,使得她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融入文工团这个对她抱有偏见的集体。



而被称为“活雷锋”的好人刘峰,本应该是一个讨喜的人物,但他却因为自己近乎完美的善良,遭到了团友们的嫉妒和排斥。


似乎想要在这样的集体中获取安全感,就必须努力去掉自己鲜明的标签,过着从众的集体主义生活,不过于耀眼,也不过于不堪。


因为合群,才是所有人的保护色。


但努力合群的人生,想必该是无聊又无趣的吧。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如果连做自己的勇气都没有,趣味从何而来?


《无声告白》里的男主角詹姆斯,从小生活的镇子里,只有他们一家华人家庭。


虽然成年后的詹姆斯顶着“哈佛光环”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但他一直以来与环境的格格不入还是如跗骨之蛆长久地困扰着他。


而另一位女主角玛丽琳却不一样,她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女性一定要循着传统女性的人生轨迹,倾其所有为家庭奉献。


所以,玛丽琳一辈子都在反抗母亲为她安排好的一切,并在婚后走上了一条背道而驰的道路:在男性占主导的医疗行业中,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女医生。


如果是你,你更愿意做詹姆斯还是玛丽琳?


其实,努力合群和做自己,都需要付出代价。


你想要合群,就需要刻意迎合,付出努力,你想做自己,就要遭受不理解,甚至忍受误解。


没有哪个选择可以不计后果和代价,但不同的是,前者容易受伤,也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后者容易受伤,也更容易做自己。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过哪一种人生更有趣、更划得来。



2


刻意合群的社交,大都是无效的


很多人以为,合群就等同于人脉,就是去钻研人际关系。但其实,很多刻意的合群,大都是无效的社交。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阵,长辈们总是教导我,一定要多认识一些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就少堵墙。


我谨遵教诲,一改学生时代内向的形象,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聚会,只要有机会,我都应邀参加,主动和人家“认识一下”。


后来我逐渐发现,这样的曲意迎合,失去的其实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就像那个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樵夫和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手里牵着的羊在吃草,于是拉住樵夫要和他聊天,樵夫停下来和牧羊人唠嗑了一整天,羊吃饱后牧羊人回家,樵夫却空手而归。


本来樵夫一句“不好意思,我还有柴要砍”就可以拒绝牧羊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为了迎合,浪费了一整天的“工作”时间。


刚刚工作的时候,正好是学习充电的绝佳时期,为了所谓的“人脉”参加一些可有可无的饭局同样是浪费时间,因为这些无效的社交,大多不会转化为真正的人脉。


你花时间用真心投入你所有精力,除了感到没那么孤独以外,别无所获。


就像就像作家杨奇函所说: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学生,上午围观了成龙的新片发布会现场,下午旁听了马斯金的制度经济学,晚上买票参加了李泽楷的慈善晚宴,这些能说明什么呢?


即便是你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向世界人民描述你和成龙,马斯金,李泽楷等等多么多么熟悉,但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向成龙要签名成龙保安依旧会拦住你,马斯金不会给你写推荐信,李泽楷也不会跟你合伙做生意。


并不是你参加了一个饭局,就拥有了所谓的人脉,如果你自身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对他人“无用”,别人也不会慷慨地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你。


社交性的饭局说白了就是一种资源交互,你没有可以提供的资源,对方的资源也不会倾斜到你的身上。


所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效社交上,不如多投入一点时间在自己身上,用暂时没有真正朋友的时间,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圈子不请自来。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和心意吸引来的朋友才能长久。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有力量得多。


3


通往优秀,从拒绝盲目的“合群”开始


六七十年代时,北大荒有一名非常“不合群”的男知青。别人打牌的时候他在记单词,别人睡懒觉的时候他早起读英语。


同行的知青都不喜欢他,觉得他是装深沉,假正经。


更有领导找他谈话:“你一定要合群,不然会被其他人排斥的。”


他不听,继续一边干活一边钻研学问。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成为一名25岁的“高龄”学生。


后来,这个男知青凭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文笔进入了外交部工作。


再后来,他当上了外交部部长。


这名男知青就是王毅。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英雄,永远是孤独的,只有小喽啰才扎堆。


4


为什么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成就事业者,往往是那些拒绝盲从,跳脱羊群效应的人。


究其共性,这些人通常喜欢留给自己一些时间独处,让自己不从众不媚俗。


这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在混沌之时理清思路、甄别是非的能力。


要学会独立思考,首先需要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妨碍了我们的思考。


今天将其总结为以下七点;


  • 无所不在的人际控制;

  • 社会环境的自然控制;

  • 日常习惯的控制;

  • 自然情绪控制;

  • 固有观念控制;

  • 个性控制;

  • 大脑固有的缺陷控制。


所以想要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需从这七个障碍出发去检索。


比如淡化你的焦虑感、恐惧感和负罪感;接受成年人的商业法则,学会接受与拒绝;表达你的情绪,而不是情绪的表达;保持怀疑,自我否定......


所谓独立思考,并非是一个固化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行进的过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哪怕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之人,也会有陷入泥坑之时。


这就需要我们不时地停下来思考与整顿,以确保最佳状态。


5


如何做到独立思考?


第一个,突破无所不在的人际控制。总有些人,希图以控制你的方式,扩大他的生存空间。


第二个,突破社会环境的自然控制。人是社会的人,受着周边环境的自然影响。觉今是而昨非,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现自己此前的愚蠢。


第三个,突破日常习惯的控制。固有的习惯,构成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恰恰是这种日久成习,让我们智商萎缩。


第四个,突破自然情绪控制。人是真性情的人,有着自然而然的喜怒哀乐,好恶观感。但过于情绪化,就会降低理性,让我们沦为情绪的奴隶。


第五个,突破固有观念控制。随着人的成长,经验构成日常观念,固化我们的大脑,这种固化度越高,越是让我们思维僵化。


第六个,突破个性控制。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越容易适应环境。但这种适应,又对我们个性化造成冲击,所以人类天然有着对抗社会化的本能。


第七个,突破大脑固有的缺陷控制。许多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大脑不是如你所期望的那样工作,它始终遵循固有的模式。


意识到妨碍我们独立思考的这几个障碍,经常性的扫描检索,久而久之,就会推进自己的思维递进,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一个优秀的人不但能在群体中保持清醒,更有自己的思想,也更能耐得住寂寞。


他们并非生活在世界的边缘,只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静静地思考,不断地成就自我,逐渐向着理想迈进。


合群,才是堕落的温床,淘汰的开始。


《乌合之众》里古斯塔夫•勒庞有段话说得特别在理:


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智力就严重下降,为了获得所谓的认同,愿意抛弃是非观念,用智商去换那份让人感到安全的归属感。


希望还在“努力合群”的你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


拒绝盲目“合群”,聆听自己的内心,学会独立思考,就是你通往优秀的开始。


这里有

全国各个省份的AICPA学习交流群

还有备考群、留学群、福利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小编好友

请备注“昵称+省份+职位



本文来源:精读(lD:Jingdu999),作者:飞小白,精读主创,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你可能还想看:


• 贝佐斯超比尔盖茨成世界新首富,他不爱炫富只爱洗碗!又一个家庭事业两不误的人生赢家诞生了

• 人民日报怒斥沉睡中的大学生:偷过的懒迟早会打脸

• 方便面被团灭:我干掉你,与你无关!

• 年薪10万VS年薪30万:只差一张USCPA证书

• 最成功的财务女性:这八位女CFO个个是传奇!

• 惊喜,成为AICPA会员居然有这么多好处!


↓↓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2018年USCPA全套备考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