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通过自己的记载向后人揭示历史的真相今天(6月9日)是第十五个国际档案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
普陀区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素有“赤色沪西”之美誉。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普陀区档案局与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发掘整理了45个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地,推出《火红地标》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大夏大学作为红色地标收录其中。大夏大学是1924年由爱国师生创立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坐落于大夏原址,近百年来,以高大巍峨的群贤堂、红砖青瓦的思群堂为代表的历史建筑与档案,不仅连续担当文教使命,更在不断赓续大夏精神。
1924年6月,厦门大学爆发学潮,三百余名离校师生赴沪创办新校。在同盟会元老王伯群的资助下,新校定名为大夏大学,寓“光大华夏”之意。9月,大夏举行开学典礼。次年9月,校舍迁至胶州路301号。随着学生增至一千二百人,学校在中山路购地三百余亩兴建永久校舍,1930年9月,师生迁入新校址,即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的河东区域。
郭大力
郭大力(1905-1976),江西赣州人。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家。1924年至1927年大夏攻读哲学,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毕业后担任大夏中学教师,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1949年后,在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高级党校任教。首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郭大力在上大学期间,熟知德文、日文和英文版的《资本论》。毕业后,他深深地感到,作为正在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中国,太需要这部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并从历史方面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命运的经典著作了。在中国,亦早就该有一部完整的中文译本了。于是,自1928年至1938年,郭大力致力于《资本论》的中文翻译,经过十余年呕心沥血,他翻译的《资本论》在上海出版,终于把马克思巨著中文全译本奉献给了中国人民。1950年代初和60年代中期,郭大力两次对《资本论》进行修订,为《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做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
吴亮平
吴亮平(1908-1986),原名吴良斌,笔名吴理平等,浙江奉化人。我国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1924年进入大夏学习;1925年5月参加“五卅运动”,任上海学生联合会总务部长(秘书长),并负责编辑学运专刊《血潮日刊》;曾任中宣部《环球》周刊主编、中央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根据地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化工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顾问等职务。
《反杜林论》
大夏毕业后,吴亮平翻译了《反杜林论》,首次把这部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的重要著作介绍给中国人民。毛泽东称赞他“功盖群儒,其功劳不下于大禹治水”。
《红星照耀中国》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采访时,精通俄、英文的他便当起了毛主席的翻译官。在吴亮平的介绍下,斯诺才明白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后来,斯诺写下了举世闻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红色政权以及毛主席的思想才得以为世人熟知。
1924年10月,大夏学生中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合一的党团支部。支部召集人是施乃铸,党员有陈平、熊映楚、吴亮平等。1925年5月30日,大夏学生走向街头宣传日华纱厂工人顾正红(中共党员)被日寇枪杀的罪恶,有20余人被捕。次日,大夏学生继续参加全市举行的罢工、罢市、罢课斗争。
大夏学生参加五卅惨案纪念大会
1926年为配合北伐军,上海工人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大夏学生陈骏、陈亮等人参加宣传活动。散发传单时,途遇孙传芳部属李宝章的大刀队,陈骏、陈亮等在曹家渡五角场被捕,并惨遭军阀杀害。残酷的军阀把他俩的头颅挂在电线杆上,这种暴行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举行陈骏、陈亮两位烈士追悼会,全市5000余名师生参加。1927年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后,大夏学生与其他大学学生一起,以纠察队名义,在社会上进行募捐活动,将捐款购买急救药物,以备暴动救护之用。1927年3月在周恩来领导下实行总同盟罢工,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大夏学生熊天荆等积极参加组织学生军,配合工人纠察队作战。1931年10月大夏成立抗日救国会,在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2年大夏学生在图书馆开展“九·一八”一周年纪念活动,出版专刊,举行募捐,支援东北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活动。1934年底,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白色恐怖下,党支部屡遭破坏,有的党员被捕,有的隐蔽起来,党组织活动基本停止,但共青团的活动仍然活跃,暂时填补了没有党支部活动的空白。1936年初,大夏重建了党支部。1937年“八·一三”后,组织决定党支部带领一部分学生随校内迁,去内地开展救亡运动。留沪的重华新村校部,重新调入党员再建党支部。随着形势的变化,党支部派遣党员进入大夏,积极发展新党员,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地下党“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从黑暗走向黎明。
田汉
田汉(1898—1968),本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1925年至1935年间担任大夏教授,教授小说学、戏剧学等课程。1934年,中国红军开始万里长征,北上抗日。作为共产党员的田汉,备受激励,他自觉勇敢地奔赴前线看望抗战将士,参加各种救亡宣传活动,他决心用手中的笔化作刀枪去打击敌人。是年冬,田汉作为上海电通影业公司编剧,创作以长城抗战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剧本,《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曲。这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雄壮歌曲,它充分表达了当时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爱国热情,唱出了中国人民誓死反抗侵略的抗日心声。1935年5月,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大地上唱响。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奏响。
陈骏
陈骏(1905-1927),浙江平阳人。1925年9月进入大夏预二科乙部学习,后转入本科数理系就读。1927年2月19日,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全市学生声援支持。大夏学生在陈骏等学生领袖的发动和领导下,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宣传革命。2月20日,陈骏等在返校途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3月25日,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召开全市学生大会暨死难同学陈骏、陈亮两烈士追悼会。
陈亮
陈亮(1903-1927),原名继岩,浙江永嘉人。1926年入大夏。1927年2月19日,上海总工会发布了总同盟罢工令,全市学生声援支持。大夏学生在陈亮等学生领袖的发动和领导下,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宣传革命。2月20日,陈亮等在返校途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为两位烈士题写《二陈烈士碑铭》。铭曰“于疾风见劲草,志侠气深自保。只手欲挽狂澜倒,为义而死真寿考,英灵不灭长浩浩。”
熊天荆
熊天荆(1902-1985),女,上海青浦人。1925年秋季考入大夏理科化学系读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到苏联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1933年回国后,曾被捕入狱。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内务部优抚司司长、农村救济司司长,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任,民政部顾问,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大夏西迁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后,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决定在江西庐山和贵州贵阳两地分设复旦大夏第一和第二联合大学,与此同时,部分留沪师生恢复上课,在动荡时局中辗转沪上多处校舍。1944年秋,日寇侵犯黔南,大夏迁往赤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沪、黔两地师生陆续返回上海中山北路原址办学。
内迁过程中,大夏师生积极参与当地建设,有些还投笔从戎,在抗战后期掀起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推动了大后方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大夏支部的党员后来都到了新四军抗日最前线。大夏、复旦第一联合大学庐山办学期间,中共在南昌建立东南分局,大夏师生的党组织关系转入该分局,当时陈毅同志还曾三次到第一联大学生宿舍给同学们讲述游击战争的经历,大家很受教育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9年,大夏党支部书记余昕参加在曾山领导下的中共南昌市委,任副书记,后任书记。
大夏在黔办学期间,为推动贵州文教事业发展和经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大夏地下党员发展为89人。下半年,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大夏学生400多人参加南下服务团、西南服务团和东北服务团,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林基路
林基路,原名林福照、林为梁,广东台山人,1916年生。1933年秋,考入大夏文学院英文系。1934年赴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东京支部书记,1937年春在日本发起中国留日学生联合会。1938年被党组织派往新疆从事统战工作,先后任阿克苏教育局局长、库车县县长。1943年2月,军阀盛世才投蒋反共,林基路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9月27日,林基路与陈潭秋、毛泽民一起被残忍杀害,时年27岁。
胡有猷
胡有猷,又名胡筠,贵州凤岗人,1912年生。1938年在贵阳考入大夏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系。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夏就读期间,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创办《民先导报》,宣传党的抗日政策。1943年至1946年,在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下从事学运工作,积极组织学生运动。1948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囚禁于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14日,胡有猷与江姐等一批共产党员壮烈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
1948年6月9-11日,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经大家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ICA)。2007年11月,为了庆祝2008年6月9日ICA成立60周年纪念日,ICA全体成员在于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年度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将每年的6月9月定为国际档案日。2013年,我国国家档案局决定自当年开始,把每年的6月9日即“国际档案日”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来源|档案馆
通联|胡琨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