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华东师大杰出校友蒋华良院士
2022年12月23日,年仅57岁的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校友突发急症,医治无效,在上海骤然离世,至暗时刻令各界震动。而至今14天已去,蒋华良院士身边的很多人至今仍无法接受斯人已逝的残酷事实。
哀思长寄,人们敬仰他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人民生命健康攻坚克难的气魄和胆识,怀念他仁德仗义、才华横溢的品格与情怀。在萧瑟冬日,这位杰出科学家校友的离去,带给母校的除了痛失良才的无限悲戚,还有师生们对这位学长慈药济世不朽功绩的深深感佩。
蒋华良校友长期致力于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始终走在学科前沿。他是我国药物设计学科的开拓者和药物化学学科的引领者之一,也是我国化学生物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倡导者,为我国这些学科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时光回到1987年,22岁的蒋华良从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在常州化工研究所工作。约一年半后,蒋华良决定要走理论化学的专研之路。
他不断探索兴趣方向,选择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的量子化学专业。已选好专业,备考对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且有着扎实数理基础的“少年天才”来说,没有太大难度。
蒋华良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籍照
1989年春节大雪纷飞,蒋华良一人闭门在单位宿舍复习。5月底成绩出来,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复试并顺利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
“总分第一,华良考出了403.5分的最高分,他确实是天才型的,我们专业课非常难!”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到今天还赞叹不已。1989年9月开学,戴立益和蒋华良分在同间宿舍,都成为潘道皑先生的关门弟子。
“华良既擅长理论研究,同时又长于实验,动手能力很强。他多才多艺、乐于助人,有极天才的一面,但也能一头扎进实验室一连好多天,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戴立益说。
“当时潘先生鼓励研究生们自己去参加学术会议。”1990年深秋,蒋华良、戴立益都坐上去济南的火车,参加第三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那次真是大开眼界,开会的都是专业领域顶尖的传奇人物,像唐敖庆先生和他的八位弟子……”
会后活动,他俩在泰山上,再次遇到了著名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这一番交谈,燃起了蒋华良新的志向。回校之后,戴立益隐隐感觉到,这位同窗愈发争分夺秒了。
“突然之间有了终身奋斗的目标:将自己所学到的有机化学和理论化学知识用于药物研究。”多年后,蒋华良在《国之所需,吾志所向》一文中这样描述这段泰山上的经历。
智者乐山。戴立益仍怀念起,读书时一次到南京大学交流,活动结束天尚早,蒋华良拉着他去梅花山,“那天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梅花山的静美,相信华良也一定不会忘记。”
蒋华良书法作品
扎进实验室,不出成果不罢休。这种拼劲一直伴随着蒋华良离开母校后三十余载的科研生涯。
“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我们相识,他住在实验室,常常临时睡在实验室……头上的毛发卷曲着像鸡窝,这就是学问和实践所在。”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对读博时的蒋华良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师从化学合成泰斗嵇汝运院士和陈凯先院士。“我们分处两个实验室,有不少合作,化学合成的分子由我们进行药理学鉴定,通过药理学的数据反馈,再由华良他们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和结构优化。”邹灵龙,和蒋华良在华东师大同届硕士毕业,两人又成为药物所92级博士同班同学。
12月24日凌晨,远在海外的邹灵龙从微信同学群得知噩耗。这些毕业后天各一方的同学们,近年来也经常看到已担任所长的华良同学在“朵朵花开淡墨香”的个人公众号发表的诗文书法、美食心得,还有他清唱的越剧等,见识了工作之外的老同学,也让同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华良同学离开了……”同学群一片扼腕痛惜。
邹灵龙硕士就读华东师大生物系专业,和蒋华良相识于母校的“搏击训练班”。相隔多年,他的记忆中,才华横溢、兴趣广泛的蒋华良还是“强身健体去拼一番事业”的少年模样,“此消息恍如惊天霹雳,让人错愕”。
与邹灵龙毕业后赴美深造不同,1995年,博士毕业的蒋华良在出国留学还是留所工作的两难选择中,选择了后者,并开始了以实验室为家,通宵达旦拼命工作的日子。他博士毕业两年后获得国家杰青资助,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不可想象的奇迹。
从2001年起,蒋华良分别担任国家863计划、国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等科学计划的专家组成员,参与多种生命医药国家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生物医药的落后,立志要为生命医药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7年,蒋华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瞄准“出新药”的战略目标,他推动团队协同、学科交叉和体制创新。通过化学、生物学、数理科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在我国率先建立了一批功能先进的理论计算技术和药物设计平台,发展了多项药物发现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他深入开展药物靶标调控机制、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等研究,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发现的多个抗阿尔兹海默症、抗新冠、抗肺动脉高压、抗前列腺增生、抗糖尿病和降血脂等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
当人工智能辅助创新药研发的技术革命到来之时,他又大力倡导、推动并积极投身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药研究,是我国AI药物设计领域的先驱者和该学科方向的建设者。
他始终将“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家国情怀矗立于心。
在抗SARS期间,他带领团队全面投入到药物研发科研项目攻关中,被评为“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在新冠疫情爆发伊始,他牵头组建了抗疫联合攻关团队,全力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悄悄留下遗书,先后两次逆行武汉抗疫一线。
他带领团队发现了一批抗新冠病毒的活性分子和中成药,是我国抗新冠病毒I类候选新药VV116、SSD8432和FB2001等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华良院士专业精深、兴趣广博和为人坦诚,尽管是硕士同届同学,我们还是几年前因对接国家脑计划等科研工作,才熟识起来。新冠疫情以来,华良院士更忙了,几次见面都匆匆而过。”校党委书记梅兵回忆道,他满怀责任与使命感,去年九月的一天,华良院士约梅兵书记和钱旭红校长下班后等他一等,那晚他畅谈新药创制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想法。之后,蒋华良院士给梅兵书记发来他写的党史学习文章《蝶恋花——诗词中蕴含的血雨腥风和艰难困苦》,并接受邀约,择时来母校给大学生们讲一讲,“未曾想,约未践、人已逝!华良千古!”
“华夏脊梁振兴科学慈药济世慧极而伤 哭我界痛失昆仑,良才肝胆诲育后辈至诚待人情深不寿 盼他世永传风范”,这是陈国强院士和钱旭红院士等共同撰写的挽联。
“他走得那么突然,所有人都无所准备;他走得那么坦然,似乎一切都有所准备……”钱旭红院士深夜写下悼文泣别这位多年来相知相助的亲密挚友。
三
这几天,蒋华良的学生、华东师大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主任李洪林教授,悲痛之余还在抓紧研读老师留在临港实验室的课题设计和工作日志。
“我用最快速度把老师的实验室建设思路、布局框架整理出来,已经基本完成。”李洪林的担当和决断力,源于20年来师生间的交流默契。
“蒋老师始终在站在科学最前沿,他对科学的热爱最让我感动。”李洪林自2008年离开药物所至今,所获成绩卓著,已独立搭建起多个新药研究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这其中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
十多年来,李洪林虽不在导师身边工作,但老师指导、学术交流、科研进展分享和无私支持无有间断,这种教学相长的关系,蒋华良曾笑称是“高徒出名师”。蒋老师希望学生们要有“狼性”,就是要独立,要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到外面及各领域交叉合作,开疆拓土”。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的创建者,李洪林谈到中心的建设思路时果敢而坚定,和蒋老师的风范一脉相承:“华东师大在计算机、软件、化学、生命科学领域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扎实,加之去年成功申请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与医药工程博士点,药学必将有大发展。”这其中倾注了蒋华良校友对母校学科建设的心血。
积极谋划顶层设计,全力推动药学和医学领域的布局和新突破,是近年来蒋华良校友对母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持之一。他受聘为华东师大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坦诚直率,担当学校发展的好参谋。
另一位弟子、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阳怀宇,跟随蒋老师多年,老师主持学科发展的成功案例历历在目。很多人以为蒋老师很严厉,在阳怀宇看来,导师一直在默默支持学生们自由探索,基于新的研究方向搭建实验室和自主组织团队,他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
“蒋老师往往把学科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得非常好。他尽力帮助青年人才发展,青年人一旦崭露头角,就自然能建立起一个个新优势学科。”
连续五年分别以“爱”“情”“缘”“志”“信”为主题寄语历届研究生毕业生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期间,蒋华良院士曾连续五年分别以“爱”“情”“缘”“志”“信”为主题寄语历届研究生毕业生,赠予学子共勉。已留所工作的阳怀宇也铭记在心,“他说最想送给大家的是爱。他给我们的就是无私的爱,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进。”
蒋华良在提携青年人才上真正体现了“大爱”,并不局限于帮自己的学生,也不局限于帮助某些特定单位,他考虑的都是国家利益和科学进步。
2016年,当阳怀宇离开药物所调至华东师大工作时,蒋华良很支持他“出去闯”,反复叮嘱的两点:到了大学一是要做挑战大的研究工作;二是要把教学看重。
蒋华良校友曾说:“为祖国未来散播科技人才的火种,和做好科研同样重要。”今天我们共同缅怀,除了感念蒋华良校友对母校发展的支持帮助,还要从他的传奇的人生经历中思考,如何能培养出更多像蒋华良校友这样的领军型卓越英才?
“卓越育人、卓越治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培养这样的奇才、天才,并使用好、保护好,这是民族和文明的财富,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钱旭红校长说,学校要培养和汇聚天才、全才、专才、偏才、怪才、鬼才等各式各样、不可替代的人。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奇才。”华东师大校长助理、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长吴瑞君说,“关键是识别优秀人才的理念要多元化,标准要按实践导向。”在这一点上,吴瑞君认为,中国古代的“奇才之道”值得借鉴,即“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天才管理思想,“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偏才管理思想和“脱颖而出”的怪才管理思想。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正致力于建设成为新人才、新科技、新学术的策源地,以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确立卓越育人新范式;以加强“战略导向、学科交叉、团队协同、冷门绝学”研究为重点,打造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蝶变之地。通过探索卓越学术融合卓越育人的有效路径,促进科研的教育性与教学的学术性的有机融合,推动重大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师生共进的学术共同体、育人共同体。
蒋华良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治学轨迹可以看做是学校追求卓越之路上的明灯,这或许才是最好的怀念与传承。
与蒋华良校友相关的有纪念、收藏、展览价值的纸质类、电子类、声像类、实物类等资料,具体包括:
1、个人照片、著作、论文、手稿、笔记、文章、书信、题词、证章和生活用品等;合影照片、通信录、师生间赠言题录及各种活动的纪实照片、纪念册等。2、各类奖杯、奖牌、锦旗、荣誉证书、纪念品等实物、录像和照片等。
3、重要成就、重大影响的事迹材料、证书、奖章、书画、著作及其他艺术作品(包括原始稿件)。
4、与国家、省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和重要人物交往的照片、音像资料、题词、记录、贺信、字画、文章及刊有相关报道的出版物等。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
华东师范大学行政楼805室档案馆综合办公室(闵行校区)
联系人:冯老师 联系电话:54343079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211室(普陀校区)
电子邮箱:shouji@mail.ecnu.edu.cn
蒋华良学长,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