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诵读》第十八期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本期诵读带领大家一起品读部分章节。
本期诵读,我们将与大家一起品读《道德经》,感悟道家思想里的智慧与乾坤。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老子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看到了一切勾心斗角,真假善恶的斗争,遂写下五千言,道理只有一句——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一味追求事物的“好”的一面只能导致另一面的反弹。之后老子便认为,最好的社会秩序应该是没有“仁”这个概念的。因为没有“仁”,也就意味着没有“不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简单的来说就是告诉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就比如说一把刀在锋利无比,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锋利无比,做人亦然,不应该机关算尽、不做好事、这样做的话只是一时之快,过后可能会遭到报应。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摆设过多太过显眼,很容易招来盗贼,这里想起了这句话“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富贵而骄,自遗咎”,人富有了有钱有势了,不要骄傲、自大,为自己多积德行善,不骄傲,会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激流勇退的人,就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乃顺应天道之人。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先悟境界。东林诵读,与你邂逅在一场场传统文化的盛宴里。
愿得年年,中秋月圆。青春东林,陪你读书。
栏目由启林研究会、校园广播台、校团委宣传部撰稿、录制、编辑发布。欢迎各位师生做客栏目,参与录制,与我们一起诵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