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头版上的中国国庆节

李京 家民 古籍 2022-04-27


国庆之际,特为大家献上1949年以来国庆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人民日报》头版的排版,从来都是大有讲究的。一张张看过去,细细品味,见证伟大共和国的崛起之路。


1949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共刊出7张图片,均为开国元勋肖像,其中毛泽东肖像尺寸相对较大被置于左侧最上方而成为视觉焦点,清晰显示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时的人员任命次序,毛泽东已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和象征。


1949年国庆日头版的毛泽东肖像头戴八角帽身着军便服,是时任新华通讯社人像室主任郑景康在陕北为毛泽东拍摄的一幅生活照,也是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一幅毛泽东画像。



1950年时任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的萨空了同志提出“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照片与国家主席的身份不太适合”,建议由新闻局专门为毛泽东拍摄一副正式标准像。经过萨空了等同志的反复研究,选取一副由陈正青拍摄的毛泽东在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与部分劳动模范的合影照片,由新闻摄影研究室的青年技师陈石林进行技术处理。“将合影中的毛泽东影像从第三个纽扣起单张裁剪下来,放大成12英寸的照片,在放大时采用不同反差的相纸并采用遮挡曝光的技发突出毛泽东面部影调的层次,同时对面部头发和衣服进行细微的加工修整,再翻拍成6×4.5厘米的底片,最后放大成照片”。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0年至1953年的国庆日头版将毛泽东与孙中山的肖像照片并列刊出,且篇幅分配与视觉设计一致,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领袖,孙中山是民盟等八个民主党派的精神领袖,肖像照片并列表明共产党与另外八个民主党派地位平等,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积极践行第一次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体现。


此时正处于朝鲜战争之中,团结稳定的国内局势极为重要。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4年至1958年的国庆日头版没有独立的领袖肖像照片出现,特别是1955年没有任何领导人的照片,仅在报眉处登出一张“一群小朋友在天安门前走过”的照片,象征着祖国的未来。


1956年至1958年的为领导人与外宾会见或国内巡视的事件性图片,图片篇幅较小,未凸显领导人形象,不得不让人联想到1956年召开的“八大”提出的反对个人崇拜。


1959年


1959年9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中央决定“专门拍摄一副反应毛泽东风采的标准像”,由时任新闻社摄影部新闻组资深记者孟庆彪和新华社驻中南海记者侯波负责。他们事先在毛泽东住所附近布置一间摄影室,测试不同光线与曝光指数。



毛泽东开会空隙走进摄影室,孟庆彪随机记录下毛泽东与侯波交谈时的面容,并没有刻意摆拍。此次拍摄的照片刊发于当年的国庆日头版,并广泛地出现在家庭生活、公共领域或建筑装饰场景中。毛泽东形象的标准化在此时期得到强化。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59-1965年的国庆日均刊登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标准像,尺寸一致,毛泽东照片在左侧,刘少奇照片在右侧的排版同样传递出一种秩序感,这一视觉秩序与当时的政治秩序相呼应。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据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回忆:“少奇同志并不同意在1959年的《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刊登他的照片,‘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党领导一切,毛主席是党的主席,所以登毛主席的照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议毛主席的照片应该大一些,少奇同志的照片应该小一些,但毛主席回应‘为什么要小一些?一样大!’这件事就定下来了,并成为了惯例。”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66年的国庆日头版风格版式与以往大不相同,整个版面平铺一副毛泽东巨幅照片,仅配有一行小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照片是毛泽东身着军装头戴八角军帽的半身肖像,凸显毛泽东的军队领导权与革命精神,显然与这一年提出要清除“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相契合。1971年的国庆日头版没有图片,全部是文字表述。



1972年至1976年的国庆日头版都仅有毛泽东一人肖像图片,且为同一张肖像图片,毛泽东官方形象在传播中趋向统一。尽管华国锋等领导人的照片也曾与毛泽东照片并列呈现,但这些头版中的视觉文本已将毛泽东置于无可非议的中心位置。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形象被视为神圣的革命象征符号,特别是摄影技术的进步让毛泽东形象更趋于正式与统一,既形成具有政治叙事属性的视觉行政体系,也符合人们对领袖人物的形象期待。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78年后的国庆日头版不再独立刊登领导人肖像图片,转向多幅照片多重叙事的版式编排,领导人国事活动与节日庆典是最为常见的国庆叙事。国庆招待会作为庆典活动的一种,以“仪式化”的形式在实践层面上建构某种“范式”。


以1979年的国庆招待会图片为例,毛泽东与华国锋的肖像图片是会场的仪式道具也是视觉焦点所在,肖像画的象征性作用在大型集会中尤为凸显。国庆招待会场地庞大,参与者众多,主席台与边缘位置参与者距离甚远,难于保障主持者与观礼者的同步进程。肖像照作为象征和现实的连接点,将场地四处的观礼者的视觉注意力保持在肖像照与主席台周围。“画中画”的梯形层次构图,将受众的视线从上方向下方延伸,强化领袖与大众的二元表征,规制人们对肖像图片的视觉想象,悄无声息地召唤形式的象征意义,构建象征与现实间的多重隐喻关系。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是缅怀先烈的仪式,寓意在和平年代人们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是展现国家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一种国家行为,通过身份象征、民族符号、历史召唤等形式构成国家叙事,唤起人们对合法权威的忠诚。庆典并非仅是节日庆祝,更重要的是政治权威与政治秩序的展示,其元逻辑是“展现”,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场面、细节规划自然成为旁观者视觉交汇处。媒体的图片摄影报道支配性表征范式的形式和内容在为该民族重新定义国家层面所起的宣示作用,将这个民族遭受过的战争创伤与侵略分裂相联结。


以2017年国庆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图片为例,彩色图片中清晰可见直接呈现国家意象的象征符号,如天安门、国旗、华表柱等;也有一系列隐喻符号,如挽联题字、巨大花篮等。这些民族传承的仪式道具以浓缩的符号方式将民族记忆与价值信念传递给受众,将抽象观念以生动形象被社会理解与分享。同时,双金字塔式的构图,引导受众的视线从金字塔尖向塔座延伸,稳重又相呼应,给人以肃穆、安定之感。“礼兵手持花篮”处于这一结构的源头位置,“领导人跨步向前”呈现第二个金字塔尖构成,不但规制了受众视线,也规制受众对图片主题的想象:在人民英雄烈士为中国的解放与发展奠定的根基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  李京,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 2018年第1期 67页至73页


  •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进入圈子、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无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拍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