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小平逝世20周年|东林学子不会忘记,那些您超越时空的期许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纪念邓小平逝世20周年:他对青年的期许超越了时空》一文,作者杨青山《中国青年网》
今天,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纪念日,回顾伟人一生,青年人一直是他牵挂的对象。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1956年,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邓小平深情地说出了这句话。
无论是主管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期间还是改革开放期间,对于青年,邓小平一直抱有殷切的期望,曾多次对青年问题和青年工作作出论述并寄语青年,所有的深情都包含在这一句句话中。
1.“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
——《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2.“我们不只是要善于团结先进的青年,而且还要善于把一切爱国的青年、包括还不赞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爱国青年,都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五日)。
3.“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1983年“五四”青年节,邓小平为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4.“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
5.“祖国寄希望于你们,人民寄希望于你们。”
——1992年8月,邓小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致信首都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并向全国的青年学生表示问候。
无论是在各个领域还是在具体工作事项上,对于青年,邓小平都表达出了他的支持与鼓励。特别是在2004年,亲属们按照邓小平的遗愿,捐献出他老人家生前的全部稿费,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进一步激发创新热情,开发创造潜力,让青年更好地成长。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设立以来,东北林业大学的广大学子立足专业,脚踏实地,在学术科研、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先后4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个团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多年来,他们时刻牢记邓小平同志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以此为激励,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纪念着我们敬仰的这位老人。
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陈孝云,现就职于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Chem. Eng. J., Sci. Rep. Rsc Adv.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
当问及自己当年的获奖感受时,他说:“读硕士期间在刘守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当时我还较年轻,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抉择还犹豫不决,自从获得此奖后,坚定了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决心。”
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2008级博士生关桦楠,现就职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SCI数据库收录文章15篇,EI数据库收录文章11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及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6项。
在谈到获奖对自己的影响时,他说“按照邓小平同志遗愿设立的“青少年创新奖”对我影响巨大,他帮助我树立了人生正确的发展目标这些年,我在工作岗位上仍保持着乐于探究、积极实践和勇于创新的思想,激励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中去。”
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卢芸,现就职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多种国际期刊审稿人。
在回忆起获奖经历时,她说:“博三的时候获得这个奖项,这是对我个人科研成绩的肯定和鼓励。获得这个奖项以后对于我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都有了极大地帮助和推动作用,让我对于学术科研方面更有信心,更规范了我今后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工作。感谢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感谢我们敬爱的小平爷爷”。
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林格,目前正在莱顿大学合作单位naturalis进行secondary woodiness的研究。
关于获奖,她想说:“这一奖项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而且颇具意义的,它是对我本科期间积极参与科研创新的全面总结,更为我今后的科研生涯指明了方向,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平爷爷对我们大学生的无限关爱和期望。”
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丁香花”实验团队在史瑞欣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和整个团队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对淀粉/碱木质素交联膜的制备方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通过实验明确了pH、戊二醛用量、羟甲基化碱木质素与淀粉的质量比、甘油用量对成膜性能及性质的影响,得出了木质素/淀粉交联膜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在中文核心期刊《广东化工》发表了《木质素抗氧化性研究》并取得了一种碱木质素-淀粉膜的制备方法的相关专利。
东林学子不会忘记您对广大青年所讲过的这些话语,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您的关爱、支持和鼓励,
我们会牢记您的嘱托,开拓创新,刻苦学习,
绝不辜负您的殷切期许。
图文整理:东林科协
制作:何梦阳